Commentator |
Time |
Content |
Tag |
梁天卓 |
2022-01-26T01:47 |
那邊廂,本地現在每日近百宗正式確診新冠肺炎個案,幾十宗疑似確診,確診率在這個700萬人的城市約0.001%,但整個特區政府和700萬市民已嚴陣以待;這邊廂,我們家最近就有兩宗正式確診,兩宗疑似確診,在這個四人家庭的確診率已是100%,然而我們的生活卻漸漸回復正常。 是褔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新冠疫情兩年,從疫苗面世前在家工作,網上上課,出入戴口罩,到疫苗面世後立刻打疫苗,打完一針再一針,上個月我和太太更打了第三針,基本上我們要做的個人防疫措施都做足。 不過,我的大仔還是在上星期三確診了(可能是從學校染病,亦有可能是從鄰居感染),然後細仔亦在之後確診,我和太太中間亦出現一些症狀,但因為已用完在家快速檢測,所以就只能是疑似確診。 老實說,「中招」後的病情其實並不嚴重。大仔在上星期二開始出現症狀,第一天頭痛,第二天咳嗽,第三天就已經龍精虎猛了;病情最重的是我這位「老人家」,上星期四開始喉嚨痛,上星期五上吐下瀉,但星期六已經行得走得。病情不嚴重是否因為我們(細仔除外)都打了疫苗呢?我沒有一個我們全家沒有打疫苗的「反事實」作比較,所以這就不得而知了。 |
|
梁天卓 |
2022-01-17T04:46 |
博弈論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叫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當兩名疑犯被警察分開盤問時,他們知道如果雙方都保持沉默,警方不會有足夠證據指控他們有罪,他們最多會被判監幾個月,但如果他們其中一個做「二五仔」轉做「污點證人」,這位「二五仔」可即時獲釋,另一位則將會被判重刑。這對兩位疑犯是一個困境是因為即使他們知道「合作」是「最佳」選擇,但在他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兩位追求私利的疑犯最終都會選擇成為「二五仔」。 現在中國與外國的在新冠肺炎的防疫抗疫政策上就有點囚徒困境的味道。假設世上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可以各自選擇「個案清零」和「與病毒同存」兩個防疫抗疫政策。再假設如果中美兩國(或全世界)都選擇「個案清零」政策,在短時間內對外封關、全民檢測以及不斷隔離,新冠病毒真的可以完全消滅,這是一個兩國「合作」下的「最佳結果」。(當然,我不是傳染病學專家,不知道新冠病毒能否被完全消滅,我們先這樣假設吧。 |
|
梁天卓 |
2022-01-12T01:15 |
兩星期前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提出「疫苗護照路線圖」,打算在3月時每人都需要跟隨,「不可以無打針上班上學」,然後再看接種率高低和Omicron(或其他變種)的情況,在暑假時決定是否「可以博一博,全面開放」。話口未完,在「洪門夜宴」後,Omicron變種似乎已在社區爆發多條傳播鏈,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在電台節目中指,本地已進入第五波疫情,並強調如社區有源頭不明個案,政府下一步將要考慮是否停課。 兩星期前我在本欄質疑,從政策的成本效益角度看,「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的效益並不如某些人所說那麼大。據美國數據,本身未有接種疫苗的12至17歲年輕人,每周疫症死亡率其實只有0.00002%。0.00002%是一個甚麼概念?據美國政府數據,在2017至2019年期間,當地每年平均每10萬人有12.4人死於交通意外,換成每星期的死亡率剛好就是0.00002%。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人在接種疫苗後的平均每星期疫症死亡率同樣是0.00002%!換句話說,對這班美國12至17歲的年輕人來說,疫苗的邊際效益近乎零! 另一方面,「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甚至停課的政策成本不是零。 |
Bio |
梁天卓 |
2022-01-05T04:58 |
科技愈進步,資訊愈泛濫,人的專注力就似乎愈低。 就以經濟學的分析為例,張五常大教授在八十年代開始以中文下筆,文章一揮而就幾千字,著作洋洋灑灑幾十本,畢生的心血《經濟解釋》再版完又再版,「最終版」的厚度差不多比我的手還要長。即使如此,忠實讀者(如我)仍然會讀之再三,雖然未至於可以如國內周星馳粉絲可以將《大話西游》的對白倒背如流,但是至少某些重要概念仍然可以銘記於心。 都是因為互聯網吧。現今在互聯網世界,大家不必在大學有一個銜頭,不須在一份報紙有一個專欄,只需要有一個社交媒體戶口就可以向網民們發表意見。十年前左右我和兩位欄友開始追隨大教授的步伐在本地報章「爬格子」,我們當然不能與大教授相比,但整體上報章文字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則是無可否認。 不要誤會,我不完全認為互聯網降低評論的入場門檻一定是壞事,事實上有銜頭有專欄的作家不一定有料,網上討論區和社交媒體很多評論員都是臥虎藏龍。不過對讀者們來說,評論分析供應大升的一個後果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無限的評論分析之間作一個取捨?在邊際上,讀者們花在每一篇分析文章(或每一條評論影片)的時間會因此縮短。 |
IT |
梁天卓 |
2021-12-31T02:45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建議,本港明年3月全面落實新冠肺炎「疫苗護照」,希望在整體接種率接近九成後,向國際社會逐步開關。 根據袁教授的「疫苗護照路線圖」,「3月時就要真的每人都跟隨,不可以無打針上班上學,去到3月起碼先打兩針,然後就視乎接種率是否去到逾百分之九十,開始開放對一些低危地方,到時Omicron應已令外國很多人口已有自然免疫,然後再說一次,去到7月一定有三針,或者5月有三針,於是暑假時可以博一博,全面開放。」 原則上我同意向國際社會逐步開關前,本地的整體接種率(以及打第三甚至第四針)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因為外國的經驗是染病死亡率,取決於一個人是否接種了疫苗。美國最新(10月底)的數據顯示,沒有接種疫苗的一星期死亡率(包括所有染疫和沒有染疫人士)高達0.0035%,是已接種疫苗人口的七倍! 問題是,甚麼才是足夠高的接種率?我們又是否要以「疫苗護照」來提高所有年齡層的接種率,例如規定無打針的小朋友不能上學? 我們首要考慮的是不同疫苗政策的成本效益,其中不同年齡層在接種疫苗前後的死亡率,是一個重要指標。袁教授稱他作為科學家只講真相,那我就和袁教授談談美國的數據吧。 |
Bio |
梁天卓 |
2021-12-20T00:32 |
不要誤會,我說的「道德風險」並不是說催谷投票本身或催谷投票背後的團體的道德有問題,我說的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moral hazard是也。 經濟學上的「道德風險」指的是在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合約一方會在對方不知情或不能控制的情況下作出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太抽象?讓我舉個例子吧。在一間公司里,月薪制的雇員「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公司賺多賺少基本上與他們關系不大,加上老板又不能每分每秒都監視雇員是在「扮工」還是「辦工」,雇員「蛇王」或「躺平」便無可避免。希望利潤極大化的老板和做出這些損人利己行為的雇員之間的問題就是經濟學上稱之為「委托——代理問題」(principal agent problem),是道德風險的一種。 你可能已不耐煩:理論講了一大堆,這跟催谷投票有甚麼關系?我們嘗試將「委托——代理」問題例子里老板和雇員的角色套在中央政府和本地建制政客就會一目了然:從中央政府的角度,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可以顯示「中式民主」相對「美式民主」的優越性,內地學者田飛龍亦直指投票率重要,因為可反映民眾是否認同新的選舉制度。 |
|
梁天卓 |
2021-12-13T01:39 |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接受《環球時報》訪問表示,本月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高低不代表甚麼」,在訪問中更指出有說法認為,若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民眾無強烈訴求選擇議員監督政府,投票率反而降低。 特首的說法有理有據嗎?不少建制和非建制的學者都對特首的說法表示反對。內地學者田飛龍認為投票率重要,因為可反映民眾是否認同新選舉制度,林太的說法只屬其「個人理解」;另外浸大的陳家洛亦表示,找不到特首所言的學理根據,批評政府「(投票率)高又贏、低又贏」。 不過,從數據看特首的「個人理解」並不是毫無道理。翻查數據,政府民望和立法會選舉投票率一直呈反比:沙士後的立法會選舉(2004年)投票率高達55.6%,是回歸以來第二高,當時民調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不滿意的亦高達四成。然後董落曾上,特區政府的民望是回歸以來最高,在2005年至2008年期間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百分比高達五成,不滿意的只有一成多一點,2008年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亦下跌至不到一半(45.2%)。 |
|
梁天卓 |
2021-12-06T03:20 |
Delta未完,Omicron又起,新冠肺炎病毒變種可謂一浪接一浪。關於這個Omicron新變種病毒的特性,專家們還在努力研究中,暫時所知的是它的傳染性似乎比Delta變種更厲害,至於它的「毒性」是否更高還要留待專家們再作研究。 我不是傳染病學專家,新變種病毒的特性如何我無謂在這里班門弄斧。作為經濟學者我只問:Omicron變種病毒的出現對各地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有甚麼影響? 從來,關於「與病毒共存」和「病毒清零」這兩個政策之間的選擇,都是不同的成本和效益之間的取捨。我們從「病毒清零」政策的角度看,它的「效益」當然是避免了不少人命損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中國像一些西方國家那樣,放棄對病毒「零容忍」的預防措施,取消旅行限制,每日新增病例數可能超過63萬例,當中的死亡人數可能數以萬計。 然而,「病毒清零」政策亦需要政府在短期內「閉關鎖國」,差不多斷絕與其他國家的正常來往,亦需要政府在發現新個案時追蹤病人的接觸者,再不斷在社區進行隔離,這些措施不只擾民,亦對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
|
梁天卓 |
2021-12-01T01:28 |
教育局長楊潤雄早前在網志發表文章,指社會近年出現種種歪風,而「近來出現的『躺平主義』更是令人憂慮,這種消極的人生心態,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的進步。」 單從數據看,青年人「躺平主義」的出現並不完全是信口雌黃。根據統計處的數據,青年人(20至29歲)的失業率一直比中年人(40至39歲)要高。兩者的比例在近年更有上升的趨勢:在千禧年期間,青年人失業率比中年人高約1.2至1.4倍,但這比率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上升至超過2倍,反映青年人失業情況比中年人更為嚴重。 除了失業率之外,青年人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同樣是每下愈況:在千禧年期間,青年人(15至24歲)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是各中年人組別(25至44歲和45至64歲)的五成多至七成左右,但這比率在近年大幅下降至四成至五成多,反映近年青年人投入勞動市場的動力亦在慢慢減退。 青年人「躺平主義」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局長認為「沉迷網絡游戲、在互聯網散播虛假、誤導和煽動仇恨的信息、不良的性資訊和引誘等」,都是「令一些青年人受影響而耽於逸樂、誤信失實資訊而走歪路、對前景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 |
|
梁天卓 |
2021-11-24T03:52 |
根據美國最新的數據顯示 ,上月全國創造了超過50萬個新職位,而失業率亦由9月的4.8%,輕微下降至10月的4.6%。雖然目前美國整體職位數目仍然比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少400萬,但種種數據都顯示美國經濟正在「與疫症共存」的後疫情時代漸漸復蘇。 然而,即使在剛過去新增的超過50萬個勞動人口中有約20萬是女性,但是當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仍然「跑輸大市」:從上月的數據看,目前美國男性勞動力參與率比疫情之前少約百分之三,但女性勞動力的參與率則下跌更多。 女性在後疫情時代不踴躍重新投入勞力市場已有不少報道,其中最重要的相信是家庭原因。首先不少母親在疫情初期,學校停課時都需要辭職湊仔,即使後來學校復課她們找工作亦需要些時日;另外,有些母親在封城湊仔期間發現以往親子時間原來十分缺乏,即使現在職位愈來愈多,她們亦寧願待在家中,與子女共享天倫之樂。 即便如此,有不少母親其實希望重回職場, 問題是美國的育兒服務現在極度供不應求。 |
|
梁天卓 |
2021-11-17T02:59 |
違約?還是不違約?這是中國恆大集團(3333)近日要回答的問題。上星期新聞報道,恆大再次在最後一刻避免了違約,但這似乎對緩解內地房地產業壓力的作用不大。 這次恆大以及其他內地房地產企業的問題部分源自它們的過度借貸。以恆大為例,它是全球債務負擔最重的地產開發商,負債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190億美元是美元債券。問題是,2008年後內地政府一直在收緊借貸,為何這些企業還會出現過度借貸? 我的一位中大舊同事宋錚最近在《政治經濟學報》發表的一篇名為《Liquidity Rules and Credit Booms》的文章指出,在2008年以前內地中小型銀行的借貸與存款比率長期高於政府限制的75%,比率平均在80%以上。可是,當政府在2008年加強對銀行借款的監管後,這些銀行的表面借貸與存款比率大跌的同時,它們卻利用各項不會出現在會計帳簿上的方法作出各種借貸,例如一些不需抵押品(於是不用報備)的「財富管理產品」(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 |
Real Estate , Real Estate , EVERGRANDE |
梁天卓 |
2021-11-08T04:08 |
勞工經濟學里有一理論,大家稱之為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wage theory)。這理論是說,雇主刻意地把工資提升至高於「市價」,工資提升令員工較為賣力,是紅蘿卜的誘因,而有人排隊等職位,則是棍子的鞭策。對於這理論,張五常教授素有質疑。一方面,理論上要分開紅蘿卜和棍子並不容易,另一方面這理論要解釋件工合約主導的勞工市場失業亦同樣不容易。 話雖如此,大教授並不否認出價高於「市價」對供應者有一定的監察作用。舉個例,大教授提到在1960年代,置地是當時香港最大及一般人認為是管理得最好的房地產公司。當時的經理人說,公司是刻意地把寫字樓的租金調低,約低於市價百分之十,目的是要有一個「健康的排隊」(他稱a healthy queue)。言下之意,是如果有租客排隊等位,他們可選租客,而租客見有人等位,交租會較為准時,也會較為遵守租約指定的規則。 最近本地政壇有另一個同樣可以用效率工資理論來理解的例子,我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早前所指的「忠誠的廢物」。話說田教授早前提出中央應該對本地建制派有更高要求,絕非要打造「橡皮圖章」或「忠誠廢物」。 |
|
梁天卓 |
2021-11-05T01:55 |
由可能是全英超最孤寒球會,前任班主從不掩飾每年護級的「鴻圖大志」,到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有錢的球會,新班主在成功收購第一天已明言希望在五至十年內稱霸英超,紐卡素在這一個月里可以說是經歷了天與地。在收購前,紐卡素幾乎絕跡轉會新聞,最多只是傳出球會借用(不是買斷)某某球員;在收購後,即使距離明年1月轉會窗還有兩個月,但紐卡素幾乎已被傳與全球所有球星有所接觸。然而,對於身處護級邊緣的紐卡素,它的收購球員策略與正在爭霸的球會又有何不同呢? 關於收購球員,一個策略是盡量掩飾球隊弱點,令對手不能集中攻擊球隊的最弱環節。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2010/11年球季,由雷丁對史雲斯的英超升班戰決賽。雷丁的格魯吉亞後衛基辛尼舒維尼(Zurab Khizanishvili)可能經歷了人生最大的噩夢。在比賽初段,他就因侵犯對方前鋒被罰黃牌,在第12分鍾禁區犯規被罰12碼,兩分鍾後未能阻截對方球員傳中再失一球,然後在完半場前更意外地將對方傳中球改變方向到對方前鋒腳下射入。基辛尼舒維尼憑一己之力就令雷丁在這場英超升班戰決賽的39分鍾之內落後三球!雖然雷丁在下半場力追,但經已是返魂無術。 |
|
梁天卓 |
2021-11-03T02:24 |
相對歐美國家以及內地,香港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率並不算高。 (資料圖片) 相對歐美國家以及內地,香港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率的確並不算高。特首林鄭月娥在幾星期前就表明,本地(當時)疫苗接種率仍未達七成,其實並不理想,最近亦發表文章「呼吁港人鼓勵身邊未接種疫苗的人盡快接種,才能達致通關及生活早日回復正常的目標。」 先旨聲明,我是十分認同接種疫苗是對抗新冠病毒的最佳方法,我本身亦已在半年前接種疫苗。不過,我們不得不問的是,香港的疫苗接種率低是甚麼原因? 有人認為這與政府最初「硬推」當時還未有相關數據證實效用的內地科興疫苗,從而影響大家對疫苗整體信心有關。有可能吧? 不過,事實上政府在不久之後就已推出在外國有大量數據支持的復必泰(BioNTech),大家即使對科興疫苗不信任,亦不致於對復必泰亦不信任吧? 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看不到接種疫苗的好處。首先,疫苗有效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有異議,但是在本地感染率基本上清零的情況下,即使拒絕接種疫苗受個人(目前)受感染的風險基本上是零。 |
|
梁天卓 |
2021-10-29T05:07 |
不少歐美國家正經歷勞力短缺的問題。以美國的勞力市場為例,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的美國工人的工作時數,仍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大跌4.3%。勞力供應減少的原因有好幾個,有部分人是因為當地政府提高失業救濟金而繼續「失業」,有部分人(尤其是女性)因為照顧家人而選擇退出勞力市場,也有部分人因為各種健康原因想待疫情真正過去才開始搵工。 有趣的是,即使美國的工作人口大減,但同期的GDP卻只比疫情前下跌0.5%。換句話說,這次疫情對不少企業來說是一個測試不同省減人手方法的「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 在這次「自然實驗」中,有部分個案是源自企業主動改變營銷策略以省減人手。舉個例,以往酒店每日都有清潔工人到房間進行清潔,但現在不少酒店都只會在客人主動要求後才會提供服務。不過,亦有不少個案是由於企業以各種科技來替補人手的不足,尤其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期間更改了稅制,為企業引進科企提供不少誘因(美國的薪俸稅約25%,但如果企業引入科技而又在會計帳簿上把它當作資本投資入帳,其稅率只約5%)。 |
|
梁天卓 |
2021-10-20T01:41 |
最近Facebook可算是流年不利。一方面,早前一個人為小失誤,整個Facebook(以及旗下的WhatsApp和Instagram)突然死機幾個小時,全球社交媒體用戶幾乎一起大喊「世界末日」;另一方面,《華爾街日報》早前收到告密者報料,大爆Facebook老板Mark Zuckerberg表面支持Facebook上人人平等和保護青少年免受各種社交媒體壓力等滿口仁義道德,但實情是名人在Facebook享盡各種優待,內部研究亦顯示Instagram令少女們產生抑郁卻又毫不制止,背後原來同樣是唯利是圖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由是之故,美國國會最近召開聽證會,調查及研究是否應該對Facebook及其他社交媒體作出更多監管。的確,很多人(包括不少香港人)對Facebook又愛又恨。一方面,無論是你的電郵、行蹤、樣貌甚至個人的社交網絡等的個人資料都是Facebook大數據的一部分,這對不少著重私隱的朋友來說著實是一大困擾; 但另一方面,Facebook可以利用這前所未有的大數據為廣告商度身訂造廣告策略,大大提升廣告市場的效益。 |
|
梁天卓 |
2021-10-13T02:01 |
由美國的大小企業,到本地的大學,最近都強制要求員工和學生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下稱疫苗令)。對部分人來說,疫苗能減低自身和其他人的感染和死亡風險,接種疫苗實在是利己又利人;但對有些人來說,接種疫苗與否從來都是個人選擇,疫苗令其實是在剝奪人身自由。 經濟學會如何看疫苗令?其中一個角度是可以從高斯定理看。 六十年代前,工廠生產的污染被視為危害社會的不良界外效應,政府要加以管制。 |
|
梁天卓 |
2021-10-06T02:34 |
由美國總統拜登設下2030年減碳至2005年水平的一半,到習近平承諾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各國似乎都在想盡辦法減低碳排放,希望能夠這世紀末前防止氣溫上升至不能逆轉的水平。然而,經濟學要問的是:這樣費盡氣力減低碳排放的成本效益為何?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的報告,假如在這世紀末(2100年)氣溫比目前上升3.66度,到時的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DP)將會下跌2.6%。即使假設氣溫升得再高,以及各國對全球暖化沒有任何應對措施,全球GDP亦不會下跌超過5%。 2.6%或5%的全球GDP是甚麼概念?2020年的全球GDP總值約85兆美元,5%即是約4.25兆美元,大約等於內地上年GDP的三分一左右。事實上,全球GDP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就下跌了大約3.5%。換句話說,假如在這世紀末(2100年)氣溫比目前上升3.66度,後果差不多相等於到時來多一次全球性的瘟疫。 無論是內地GDP的三分一,還是上年因新冠肺炎疫症而導致的經濟衰退,這些都是天文數字。 |
CARRIANNA |
梁天卓 |
2021-09-29T03:11 |
早幾年行為經濟學大行其道,不少人應該會對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和輕推理論(Nudge Theory)略有所聞。前者其中一個含意是投資者寧願避免股票蝕錢,多於從股市賺錢,亦即所謂的規避損失行為(loss aversion),後者則指在環境中作出細微改動(輕輕推佢地一下),就可令人作出比較理想的決策。 約翰遜上年曾指示首席科學顧問,以各項輕推措施推廣群體免疫政策。(資料圖片) 這些理論近年有不少實際應用的例子。舉例說,有醫院在院內各處貼上「溫馨提示」,輕輕向醫護一推,希望他們可以洗手、洗手、洗手,從而減低醫院內的細菌感染率。 另外,不少科企(例如Google)亦在辦公室作出不少改動,例如在食堂里把健康食物放在較當眼位置,企圖輕輕將員工推向更健康生活的方式;各地政府亦有嘗試應用這理論協助實行各項政策,英國首相約翰遜上年就曾指示首席科學顧問,以各項輕推措施推廣群體免疫政策。 輕推背後的理論十分簡單,學術文獻的「證據」亦似乎支持輕推利多於弊。 |
|
梁天卓 |
2021-09-20T01:54 |
網上世界不是法庭,網絡審判也不需要證據。幾個月前在Twitter寫下一句無心說話,幾年前在Facebook分享一幅meme圖,甚或幾十年前在派對里和朋友開一個玩笑,今日都可以成為無名無姓無頭像的網民用來攻擊你的武器。不需理直,只講氣壯,後果可大可小,輕則令人喊冤叫屈,獨坐電腦前有理說不清,重則名譽掃地,公眾壓力下飯碗不保。 於是乎,現在如火如荼的網絡文革(或稱「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也)一方面令不少人噤若寒蟬,不再在網上發表任何意見,另一方面亦令更多人關注私隱,連生活照都不再與人分享。 到底私隱何價?從Facebook和Google兩間全球收集個人資料最多的私人企業的股價看,大眾私隱肯肯定是價值連城。從網民的角度看,每人又願意為私隱付出多少呢?在剛過去的周末我(在網上)參與了一個數碼化經濟的學術會議,其中一項研究透過Facebook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這實驗嘗試找出美國Facebook用戶出賣他們所有在Facebook的數據(包括歷來的狀況、相片以及影片等)的最低價,結果發現私隱最低價的中位數為750美元(約6,000港元)。 |
|
梁天卓 |
2021-09-15T05:06 |
由暫停面授課堂,到不(或無力)增加土地供應,再最近嘗試全禁新型煙,這三者有何相似之處?答案是它們背後都有強力證據反對這些政策,而社會/政府卻選擇莫視這些證據所含意著的政策成本。 上學年本地學童在大部分時間都暫停面授課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官員及不少市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有網友當時更說「有細路中招你負擔得起嗎?」由上年底我已不停大聲疾呼,暫停面授課堂的邊際效益其實不大:當時美國的數據顯示學童兩周內感染率只約0.35%,比他們所在區域感染率還要低,證明感染病毒機會其實並不高。相反,暫停面授課堂的政策成本卻可以十分巨大:美國有研究發現,上年3月當地學校因疫情停課後,學生數學成績在3個月內就比上年初退步超過九成!當中低下階層學童(因家中環境擠逼或上網速度較慢)的成績下降更為顯著。 幾年前土地大辯論中,有不少「公共知識分子」認為,增加土地供應不會對遏止樓價升幅有大作用。有大學教授更認為房屋需求曲線不是從左到右向下傾斜,於是供應增加後樓價不會下跌,炒家仍然有樓可炒。 |
|
梁天卓 |
2021-09-08T01:53 |
派錢不一定受歡迎。這邊廂,香港的老人家因為未能領取消費券在街外大排長龍,報道所見不少長者都似是欲哭無淚;另一邊廂,中北美洲國家薩爾瓦多,不少民眾對當地政府近日派錢的政策同樣是彈多過贊。 我所說的是,從昨日(9月7日)起比特幣已成為薩爾瓦多的法定貨幣,商店必須接受顧客以比特幣付款。為了鼓勵民眾盡快適應使用比特幣,當地政府透過國家的電子錢包,向每名市民派發相等於30美元的比特幣。 然而,在上星期仍然有不少民眾對此項新政策不表認同。根據民調,當地只有約5%的民眾知道比特幣為何物,另外亦有近七成的受訪者反對政府的政策。 雖然如此,但是薩爾瓦多作為第一個通過把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的國家並非不無道理。1976年海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一書中質疑調控貨幣供應的權力,應否集中在政府的官員手上。 |
|
梁天卓 |
2021-09-03T05:07 |
這星期是國際賽的賽期,英超和歐洲各地足球聯賽都暫停,有球迷因此大歎國家隊賽事阻住曬。然而,在剛過去的歐洲國家杯里,同一批球迷中有不少都樂在其中,聲嘶力竭為自己追捧的國家隊落力打氣。 是的,各地聯賽的豪門球隊因為有大量收入(或資助),可以花巨資買入球員,集天下兵器於一身,加上長時間訓練,於是聯賽的賽事無論是球員質素和球隊合作都是國家隊比賽不能比擬的。不過,正所為有缺陷才是美,國家隊既不能買人,亦不可能長期集訓,但卻可能正因為缺點明顯,球隊之間的差距不致於太明顯,競爭性反而就更大。 舉個例子。在剛過去的歐國杯的一場分組賽,近年積弱的德國以4比2大勝上屆盟主葡萄牙。除了比數之外,這場比賽的最佳球員同樣令人意外。根據賽會的報告,這場分組賽的最佳球員是德國的左翼衛,在這場賽事中獲得一個入球以及多次助功的高辛斯(Robin Gosens)。 這位效力意甲亞特蘭大(並非傳統歐洲勁旅)的左翼衛在這場比賽表現光芒四射,部分是因為德國隊經常在葡萄牙後防五打四「人多蝦人少」,部分亦因為德國瞄准葡萄牙右後衛施美度(Nelson Semedo)防守不穩之固。 |
|
梁天卓 |
2021-09-01T04:48 |
國家新聞出版署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針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游戲問題,進一步嚴格管理措施。根據通知,內地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只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節假日的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18歲或以下)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不少人認為內地政府的政策在於「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除此之外,亦有人認為這是針對早前在年輕人之間興起的「躺平主義」:數月前,一篇題為《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在百度瘋傳,有博客認同指「我有時會躲在某處看著那些忙碌的人發笑」,有人為躺平主義定義為「維持最低生存標准,拒絕為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有人因此認為年輕人現在都在沉迷打機,而不再發憤圖強並不是無中生有。 事實上,幾年前有幾名經濟學者就發現,電動游戲的普及是年輕人失業率較高的其中一個原因。當時的研究就發現,相對於女性,學歷程度較低的男性的失業率愈來愈高。 |
|
梁天卓 |
2021-08-25T03:52 |
在美國,不少父母正面對兩難。 一方面,不少學童在過去一年多以來,都只能在網上上課甚至乎完全沒有上課,加上小朋友缺乏社交的影響下,新學年的來臨對不少父母來說真的可以說是「萬眾期待」;但另一方面,最近Delta變種在歐美肆虐,總體確診數字最近急速回升,此前受新冠肺炎疫症影響較少的兒童,入院數字亦屢創新高。美國政府的數據顯示上星期五(本月20日)全美有1,271名兒童因疫症需要入院治療,數字比今年初的高峰還要高,小朋友在新學年互相感染是不少父母不感想像的噩夢。 不過,作為家長,在決定是否讓小朋友上學(在美國家長有權讓小孩在家自學)時有幾方面要留意。 首先,兒童感染比例上升並不代表Delta變種對小朋友(相對於老人家)傷害更大。欄友曾國平在星期一的專欄指出,比較絕大部分已接種疫苗的老人家,和幾乎沒有接種疫苗的學童的感染率是蘋果和橙的比較,完全沒有意義。即使沒有Delta變種,在成年人大部分已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小朋友的感染比率仍然是會上升的。 另外,無疑現在Delta變種的傳染力比過往的變種更強,小孩受感染的風險因而比之前高,他們入院的數字亦因此屢創新高。 |
|
梁天卓 |
2021-08-16T04:51 |
我有幾位朋友,他們不算臭味相投,但應該是志同道合。不算臭味相投,因其中兩位在一周前以每張1萬元票價買入試當真三張門票,另外一位朋友卻指「你俾$800我都唔去睇呀」;然而,他們卻是志同道合,因他們都喜歡挑戰坊間主流論述,例如他們最近就對批評試當真賣飛實驗的各種謬論大加抨擊。 謬論一:荷蘭拍賣不是荷蘭拍賣。有KOL 認為,試當真的賣票方式並非經濟學里的荷蘭式拍賣 (Dutch Auction),而是市場學中的動態定價(Dynamic Pricing)。朋友A說,理論上,所謂動態定價之所以是「動態」,因為定價視乎環境同資訊改變而調整;現實中,試當真早在賣票前便宣布票價逐日遞減,明碼實價,童叟無欺,那又何來「動態」之有?相反,各位粉絲每日坐在電腦前觀察賣票情況,看見第一日只賣13張就放心多等數日,看到幾日後賣出過千張$1,000票就決定明日出擊,這才是動態出價吧? 謬論二:荷蘭拍賣不能殺牛。 |
|
梁天卓 |
2021-08-13T03:40 |
施老板昨日在他的專欄提到,在奧運放棄純業余原則後,「奧運的獎牌榜,基本上可以反映國家的國力。」到底奧運成功背後的方程式有甚麼決定性因素?我簡單說說三個吧。 一)人多好辦事。 人愈多,除了國家可以「多、快、好、省」地加快經濟生產步伐之外,國家隊在體育賽事為國家爭取獎牌的勁度亦可以大大提高。在今屆奧運,獎牌榜獎牌總數的頭三名分別是人口超過3億的美國(113面獎牌)、人口高達14億的中國(88面獎牌),以及人口1.4億的俄羅斯(71面獎牌),而人口過億的主辦國日本,總獎牌數目亦高達58面。 二)錢多亦好辦事。 平均來說,人多好辦事是大致的對。然而,當中總會有一些反例。例如印度堂堂13億人口今屆只有7面獎牌,總數比人口是它0.5%的香港僅僅多一面而已。另外,人口分別只有不到500萬和2,000萬的新西蘭和荷蘭亦分別獲得20面和36面獎牌,可見人多之余其他因素亦不能忽視。 除了人口之外,國民平均收入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從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均獎牌數目與該國家/地區的經濟實力有一定關系。 |
|
梁天卓 |
2021-08-02T04:19 |
中央政府上周六正式公布「雙減」新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禁止校外教育機構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消息一出,教育股連環暴瀉,領頭股新東方(9901)當日股價暴跌約四成!除「雙減」新政策外,中央政府早前亦推出一系列措施打擊「學區房」,一方面為樓市降溫,另一方面亦希望「進一步促進校際均衡發展」,並「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正如施永青老板上周在其專欄提到,中央這些政策目的應是希望「優化」高考制度作為「成為社會流動的渠道」:「現時,貧苦人家子女也有機會透過公開的高考制度,進入好的大學,踏上一個更高的社會階梯。若是變成有錢人可讓自己的子女得到較多更好的教培,而貧苦人家就負擔不起,那原先設計的社會流就會被破壞,所以中國政府無法接受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據施老板分析,「中國的家長很熱衷讓自己子女贏在起跑線,為助子女進入名大學,所以很願意在這方面作投資。這才導致教培事業可以在中國飛快增長;並且喧賓奪主,扭曲了學習是為了求知識的初衷,變成只著重考試方略。」於是「雙減」政策應該有助縮減窮爸爸和富爸爸育子成龍起跑線的差距。 |
IPO , IPO |
梁天卓 |
2021-07-30T01:56 |
問大家一個問題:一份政府文件可以值幾錢?答案是起碼值2,390億元! 早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一份名為《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文件(簡稱「雙減」政策),當中提出包含堅持從嚴審批機構,各地不再審批新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以及嚴禁資本化運作,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等政策,結果教育股的領頭股新東方(9901)當日股價暴跌約四成,市值更由高位蒸發約2,390億元! 這次「雙減」政策除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外,亦提出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其中,學校要「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亦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鍾,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鍾。」 不許外出補習,不能自行加操,這是否就能讓小朋友拾回一個愉快的童年?這就要問問數以億計望子成龍的內地父母。 |
|
梁天卓 |
2021-07-26T01:27 |
「多謝!多謝各位幫我埋左呢張咁貴慨單!」這是美國電商亞馬遜的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在完成旗下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火箭11分鍾太空飛行後的感謝宣言(原文為「I want to thank every Amazon employee, and every Amazon customer, because you guys paid for all this.」)。 這樣的「感謝」宣言,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應該會評為不合格,因為根據他的「無形之手」論,一買一賣從來都是互惠互利,買賣雙方並沒有誰欠了誰,亦沒有誰要對誰感恩,貝索斯多謝員工和顧客幫他「埋左呢張咁貴慨單」當然就無從說起。而從公關角度看,我想關公也可能會從墓里彈出來,大罵這位創辦人簡單一句制造出來的關公災難。 怪不得,在貝索斯上太空之前已有人發起簽名運動,要求貝索斯上太空後一去不要再復返,結果在貝索斯上太空當日就集得接近20萬的簽名。發起這場簽名運動的人當然知道不可能這只是得啖笑,但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簽名運動仍可視為對美國甚至全球財富不均的控訴。 |
|
梁天卓 |
2021-07-23T04:22 |
標題黨非我所長。一來,要一個高考中文差點肥佬的人在標題上故弄玄虛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二來,要一個做實證研究搵食的人扭曲事實在標題上「畫龍點睛」亦違背我的良心。 然而,有末日博士卻甚好此道。最近這博士又再「一鳴驚人」,以英文「解釋」新冠肺炎疫苗如何無用,標題左一句「平均法則」(Law of Averages)看似高深的術語以顯示其專業,右一句「疫苗接種加速無助降低死亡率」(Death rate doesn’t fall even when jab pace quickens)點出驚人「事實」用以吸引讀者眼球。 博士認為「疫苗接種加速無助降低死亡率」的證據有兩項。其一是他比較過154個國家/地區的疫苗接種率和死亡率,並發現兩者之間沒有很大的相關性。我經常跟本科生說,做國與國之間數據分析要小心,因國國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國家的文化和醫療系統大不相同,即使疫苗接種率一樣,疫症死亡率亦可以不盡相同。當然,這難題部分可以在回歸分析內加一些可量化的因素處理,但處理一些不能量化的因素(如戴或不戴口罩的文化)就比較復雜。一個更可靠的方法是看同一國家里(或文化更接近的)不同地方的接種率和死亡率。 |
|
梁天卓 |
2021-07-14T01:22 |
考考大家,今屆歐國杯冠軍意大利在准決賽(對西班牙)和決賽(對英格蘭)都分別以十二碼取勝。除了意大利取勝外,這兩次十二碼又有甚麼共通點?答案留在最後才揭曉。 講開十二碼,無論你系元朗邦路斯,還是油麻地拉舒褔特,你射十二碼都只有兩個可能性:「一系入,一系唔入。」那是否代表淘汰賽的十二碼「一系你贏,一系我贏」,大家各有一半的取勝機會? 在今屆決賽中,意大利的真.邦路斯射入,而英格蘭的真.拉舒褔特唔入,結果前者憑十二碼氣走後者捧走歐國杯。 有人認為這是英格蘭球員剛好射唔入不夠運而已,有人認為這是由於英格蘭的拉舒褔特(以及辛祖)剛被換入熱身不足,亦有人認為這是由於英格蘭射失的球員年紀太輕(拉舒褔特23歲,辛祖21歲,沙卡更只有19歲)心理質素不足。 這些都有可能吧。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意大利今屆射十二碼都太有運了。不要誤會,我不是指:「一系入,一系唔入」那一種幸運,而是意大利剛好抽中可以先射因此幸運地獲得「先行者優勢」。 |
|
梁天卓 |
2021-07-05T04:30 |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國防疫抗疫措施各有不同。有的國家(如內地)選擇閉關鎖國,企圖以大規模檢測和嚴密監控把疫情控制;有的國家(如美國)因國民崇尚人權自由,政府只能期望疫苗能令國家達致群體免疫。上年,疫苗還未開始大規模接種時,不少選擇閉關鎖國的國家的經濟所受影響都較小。例如內地上年GDP仍錄得正增長,但美國的GDP則比前一年下跌超過3%。 今年,不少國家正在大規模推動疫苗接種,這兩類國家的經濟增長數字會否來一個大逆轉? 今年各國的GDP數字還未發表,但我們還是可以看看一些與經濟增長有關指標,其中一個是《經濟學人》最近發表的「全球正常化指數」(The global normalcy index)。顧名思義,這是一項量度各地經濟活動是否已回復正常的一個指數(疫情前指數為100)。在這個「全球正常化指數」里,《經濟學人》收集總共50個國家/地區在三個范疇里(交通/旅游、消閒/娛樂以及零售/工作)共八項與經濟活動有關數據,然後再將這些數據加權制成這項指數。 直至上月尾,全球的「全球正常化指數」大約在66。換句話說,目前全球各地的經濟活動大約回復至疫情之前的三分二左右。 |
|
梁天卓 |
2021-06-28T01:54 |
26年前,《蘋果日報》創刊號的社論第一句是:「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26年後,黃藍兩極化下要一份報紙代表所有香港人幾近不可能。不過,作為(曾經是)全港最暢銷的報紙,說《蘋果日報》(曾經)代表好一部分香港人聲音的報紙相信並不為過。 在自由市場里,報紙的取態很大程度上反映讀者的民意。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各自有其傳媒陣營,前者以進步派的《紐約時報》為首,而立場較保守的《華爾街日報》則與後者的立場不謀而合,這往往在它們報道同一新聞的遣詞用字可見一斑。舉個例,N年前美國攻打伊拉克時,進步派報章會稱之為「伊拉克戰爭」(war in Iraq),而保守派報紙則會稱之為「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同一場戰爭,兩邊陣營的報紙的立場明顯有所不同。 這有部分可能是報紙的編輯受老板的壓力,而老板又希望透過報紙的影響力在其他生意大撈一筆。 |
|
梁天卓 |
2021-06-21T05:27 |
千呼萬喚,上星期財政司長陳茂波終於出來公布電子消費券的有關安排。一如所料,這次派錢安排十分「特別」,一方面限時在幾個月之內消費,一方面又限制不可以用於交稅或其他政府收費,然後又警告會監察市民有否用消費券套現,更明言「涉及合謀、欺詐或犯法,會交執法機構跟進」。限制多多,無非想市民在規定時間內在規定商店消費,以達到短期內刺激經濟的效用。 但這些勞民傷財的限制措施到底作用如何? 關於限時消費,根據政府的安排,這次電子消費券的分發將會分二至三期進行。我想問問司長:分期派與一次派有何分別?從政府的角度,司長可能天真地認為今個月我派2,000元,你會多使2,000元,下月我派3,000元,你就會多使3,000元吧。 事實是否如此?市民的使費不是鐵板一塊。經濟學有所謂消費平穩化(consumption smoothing)的假說,即當你的人生總收入增加5,000元,不論這額外收入何時到手,你每月的消費都只會稍微增加,而不會在你突然收錢的一刻才會「燒炮仗」。這是因為即使錢未到手,你可透過借貸「先使未來錢」。現在消費券只是幾千元,以香港人的有錢程度,基本上可以透過存儲調動來達致消費平穩化。 |
|
梁天卓 |
2021-06-16T04:55 |
上周有網媒報道指經營HKTVmall的香港電視網絡(1137),將在未來7年內逐步退出網購平台營運商角色。後來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維基卻澄清,他只是在一個論壇上致詞時指出,公司正計劃轉至科技推動者,為其他有意搭建網上購物商場營運商,提供技術支援,他「絕對無意退出香港網購市場」。 其實,只要有點常識,都會知道HKTVmall「退出網購平台營運商角色」只能夠是假新聞。好不容易,公司正在轉虧為盈,當上網購市場一哥之際選擇離場,這不是有違常理是甚麼? 與美國網商巨頭亞馬遜一樣,HKTVmall營運初期都是在燒錢,直至近年才轉虧為盈,部分是因為網商的成功十分取決於物流。根據亞馬遜幾年前年報顯示,在2006年至2015期間,它的貨運成本占其銷售金額的3%至5%左右,而2015年它的貨運成本約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為降低物流成本,亞馬遜有幾種手段。 |
HK TECH VENTURE , US Stock |
梁天卓 |
2021-06-07T04:22 |
19幾年前,子華神提出男人應該擁抱「不主動、不抗拒、不負責任」的「三不精神」。19多年後,內地百度更進一步,認為所有年輕人都不應該再如此勞動,大家更應響應躺平主義「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維持最低生存標准,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的「六不主義」。 兩個月前,內地百度一篇題為《躺平即是正義》的文章在網上瘋傳,貼文提出「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有博客認同指「我有時會躲在某處看著那些忙碌的人發笑」,有學者則認為當人們無法追趕社會發展比如高漲的房價時,「躺平」不失為一種最為理性的選擇。 的確,貧富懸殊加上樓價高飛,這些都很可能是躺平主義在內地興起的原因。放眼世界,這些背景因素並不是內地獨有,事實上,行內亦有研究發現歐美等地的躺平主義早有興起的跡像,而這躺平主義更似有男女之別。 幾年前有經濟學者發現,相對於女性,學歷程度較低的男性的失業率愈來愈高。 |
|
梁天卓 |
2021-05-31T02:12 |
「打疫苗,贏豪宅!」無論這是幫政府「谷針」出謀獻策還是為重啟經濟出一分力,信和置業(083)及華人置業(127)這個標題黨已足夠震驚全港700萬市民。先旨聲明,我是認同疫苗是重啟經濟的必要條件,台灣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經驗,足以證明封關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問題是:一棟千萬(1,080萬元,再加上買家印花稅或雙倍印花稅約值1,200萬元)豪宅是否足夠吸引對疫苗有疑慮的市民接種疫苗? 為方便計算,讓我假設疫苗的效用是零吧。我當然知道疫苗有效,不過現在還未接種疫苗的市民,大多認為本地的疫情並不嚴重,即使不接種疫苗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對這些市民來說,是否參加「打疫苗,贏豪宅」的疫苗大抽獎,可能只是打疫苗後突發死亡與抽獎後贏取豪宅之間的取捨。 打疫苗後的死亡率有多高?單從數據看,執筆之時全港共約134萬人已接種最少一劑疫苗(當中接近100萬已接種兩劑疫苗),政府的數字則顯示當中有32宗死亡個案。 |
SINO LAND , CHINESE EST H |
梁天卓 |
2021-05-24T02:32 |
不得不承認,關於加密貨幣和數碼貨幣,內地政府比歐美國家走得前很多。這邊廂,內地政府已在蘇州試行並將在今年內正式推出數碼人民幣;那邊廂,歐盟表示計劃最快要在4年後才推出數碼歐元,而美國政府的數碼美元更是十畫還未有一撇。 為何內地政府在數碼貨幣的發展可以超英趕美?一個可能是歐美國家民眾對私隱的要求更嚴格(大部分人都不想讓政府知道自己的消費或財政);另一個可能是內地對監控官員及民眾的「需求」更高(內地打貪的力度當然是歐美望塵莫及)。然而,另一個我認為同樣不能忽視的原因是與「陳年資本假說」(vintage capital hypothesis)有關。 「陳年資本假說」的名字有點嚇人,但其道理十分簡單。大約8年前,我和兩位欄友在友報的月刊曾撰文為內地網購增長比歐美等地要高出好幾倍提出幾個假說,其中之一就是「陳年資本假說」:在歐美國家,由於極具規模的傳統商鋪已投資大量時間金錢到傳統銷售手法之上,采用新網上模式動機會較低,新成立的網上小商戶又不容易與其比並,傳統銷售的陳年資本就有「阻住地球轉」效果。 |
RMB , EURO |
梁天卓 |
2021-05-17T01:44 |
國際關系學者在幾年前問:「你們還願意花一個多小時乘搭交通工具,回到烏煙瘴氣的校園,聽一個沒有專業教育訓練的博士畢業生讀Powerpoint,而在課堂上也不過是各自拿出電腦修行、靈魂飄到遠方,背後的誘因是甚麼?」 的確,互聯網的普及,加上過去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網上教學這一年可說是大行其道。就以敝校為例,過去一年課程經歷大革新,網上和現場教學兼而有之。國際關系學者上年更預言:香港將面對一場教育大變革!他在總結這個「堅離地學習趨勢」時就指「學生的自學趨勢逐漸提高,網上源源不絕的學習資源,及數之不盡的免費軟體更對學生自主學習有所幫助。」所以他認為,「在疫情下強化了學生對自學的信心,同時削弱了面對課堂的需要。」於是教學范式轉移的教育大變革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 我不否定網上教學會愈來愈普及。然而,正如我之前說過,在大學接受教育時所累積的人力資本,並不單單是指知識上的追求,還包括人脈的累積和品味培養。功利一點看,即使仔女完全無心向學,大學(尤其是名校)仍是一個累積人脈的平台,入名校還是對前途大有幫助。 |
|
梁天卓 |
2021-05-12T04:13 |
張五常教授說過,統計學有用亦有弱點。有用在於,好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規律,統計學可以明確地表達出來,但同時數之不盡的統計低手,舞數弄計,但求表演技巧,把簡單不過的驗證搞得一塌糊塗。新冠肺炎疫苗能否減感染?現在數據愈來愈多,正好是統計學大派用場的時候。末日博士幾日前在友報的專欄就以大量數據「證明」疫苗的效用「並不顯著」,「效果可能是有的,但未肯定」。 博士弄的是哪些大數據?表演的又是甚麼厲害分析?原來,數據之一是全球接種疫苗的數字:「截至上星期三,全球僅3.75%人口完成接種疫苗,即約4個月內升不足4%。」博士的結論是:「人命關天,疫苗若真有效,毋須聲嘶力竭地呼吁好處多過壞處,世人也會搶住打。」 分析接種率偏低,看數據之余,亦要看供求。博士貴人事忙,可能不知道最近疫情爆發的印度已禁止疫苗出口,為的就是要搶住讓國民打疫苗,亦未必知道拜登政府說要短暫廢除疫苗專利,以解決疫苗供應不足的問題(雖然疫苗短缺更多是因為原料供應不足)。 博士的第二個數據分析技巧就更「厲害」了。 |
|
梁天卓 |
2021-05-10T04:30 |
出現變種病毒令香港人人心惶惶,雙重變種病毒更令印度當地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前者從未有過疫情大爆發,但確診數字總是在封關與開放之間上上落落,後者上年已有不少人曾受感染,但病毒變種後似乎能夠突破抗體。由此可見,疫苗還是長遠對付疫情的唯一辦法。 目前世界上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甚至是大部分先進地區的疫苗仍短缺。要如何在短時間增加供應?美國總統拜登上年競選時表明支持豁免疫苗專利,而他的政府上周發出了一個聲明,表示支持放棄有關新冠疫苗的專利保護,以協助盡快完結這次疫情:The US supports the waiver of IP protections on COVID-19 vaccines to help end the pandemic。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發明的專利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沒有專利權的保護,藥廠會失去壟斷市場的盈利,因而失去發明疫苗的誘因;另一方面,專利權的保護令藥廠能夠壟斷市場,價格因而被提高,供應被減少,最終受害的是病人。於是,大部分的經濟學者認為,專利權的保護不能過長,又不能太短,以平衡利弊。 |
|
梁天卓 |
2021-05-03T01:01 |
由立法會議員在野雞大學讀博士,到時事KOL以博士自稱,博士稱謂在本地仿佛有一個學術的光環。然而,有學識是一回事,有博士學位又可以是另一回事,朋友劉嘉鴻在面書就對此大發牢騷:「最有趣是同學說自己很怕口邊掛著教授之類銜頭,其實也只是一般華人謙讓傳統,但時人卻沒大沒小,也沾染西方自吹自擂之風,頗覺不慣。我雖然表面招積,性好得理不饒人,但實際也是很謙虛的,最看不過時下自稱甚麼博甚麼博的潮流。博士有甚麼了不起呢?真有學問的人,誰會把自己的博士學位放在口邊呢?羅素是博士余英時是博士默克爾也是物理博士,但誰會這樣尊稱呢?人稱X博也要面紅,居然還要自稱?只能說廟小妖風大,水淺乜博多。」 不能否認,在香港地憑「博士」光環行走江湖,行出來台型會多一點,說句話分量亦會重一點,一舉手散發著追求真理的氣質,一投足又展現出不畏強權的氣魄,難怪大眾對「乜博物博」言論會因而多加留意。這是否因為朋友所言「廟小妖風大,水淺乜博多」?有可能吧。但同樣重要的是,在資訊泛濫的今日,時事評論多如天上繁星,觀眾讀者又不一定有專業知識或時間精神判斷好壞,博士銜頭在某程度的確可以幫助大眾解決「訊息不對稱」的問題。 |
|
梁天卓 |
2021-04-30T04:38 |
由影後柏翠茜.雅格(Patricia Arquette)在數年前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高呼:「現在美國的女性應該要獲得平等的待遇。」(It’s our time to have wage equality once and for all and equal rights for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到#MeToo風暴拉倒電影公司高層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再到近年奧斯卡對女性主導電影以及女性的演員和導演愈加看重(美籍華裔的女導演趙婷就剛成為第二位贏取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女性),荷李活一直是推動男女平權的美國左冀大本營。 從數據看,荷李活似乎一直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
|
梁天卓 |
2021-04-26T03:34 |
有一名美國的法官兼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在課堂上會跟學生說一個「寓言故事」:在好耐好耐以前,有一個神向祂的信徒介紹一樣十分厲害的發明,說可以大幅改善人類生活。這項發明可以讓人有更多時間陪伴朋友與家人,可以帶人到更多地方,可以令人做更多不同種類的工作。不過,世界上沒有免費早餐,這位神明對信徒說,如果你們接受這項發明,需要每年向祂「進貢」1,000名信徒讓祂殺掉。 講完這個「寓言故事」之後,教授問學生: 你會否與這個神做這單「交易」?幾乎所有學生都說「不」、「每年1,000人要死,傻的嗎?」「要用他人性命換取我的方便,我做不到」等。然後,教授就說:「噢,是這樣嗎?但我想問問大家:這項『發明』跟汽車其實有甚麼分別?」 看數據,每年美國死於交通意外的人數絕對不只1,000人,然而計算過簡單的成本效益後,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會放棄汽車帶來的交通便利,「換回」死於交通意外的人命? 對一些人來說,計算和理解機會率和風險是很難形象化的事。 |
|
梁天卓 |
2021-04-19T01:12 |
先旨聲明,這篇文章只是分析白票制如何影響選舉,並不是「煽惑他人不投票、投白票或廢票」,更沒有「故意妨礙或阻止另一人在選舉中投票」。 關於投白票,其實早在2014年政改諮詢時,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就曾提出「白票守尾門」方案。方案中的「白票」,其實是在選票中加設一個「none of the above」(以上皆不是)的選項,而當時的建議是當逾半選民投白票,該次特首選舉將被視為無效。 在解釋他的方案時,陳弘毅認為有兩種人會投「白票」。一是根本不滿整個選舉制度的選民,二是不認為名單上有任何候選人可以接受,他們心中可能有更心儀的人。前輩雷鼎鳴當時對此並不反對,只是認為「白票」其實還有另一個解讀:「上述說法我不反對,但我相信還有第三種可能,而且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種可能性。我過去在本報多次指出過,兩位經濟學家在七十年代時早已分別地證明了一個以他們命名的Gibbard-Satterthwaite定理,當中指出,任何一種投票制度,只要有兩個以上的選項,便一定有誘因導致選民使用策略性投票的方法去操控結果,最後我們根本不知投票結果是否反映民意。 |
|
梁天卓 |
2021-04-12T04:19 |
到目前為止,香港的確診數字還未清零。不過,相比去年特首在施政報告時說要必須采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嚴控新冠肺炎疫情,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致「清零」的目標,現在不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都沒有再提「清零」這個「宏大」的目標。 這可能是由於本地政治新聞日日新鮮日日甘,亦可能由於現在的疫情已相對受控(起碼在我執筆時,本地過去一周平均每日確診數字約10宗左右),無論如何,我認為不再執著於「清零」是一個好現象。 說過很多次,盲目追求「清零」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的計算。以早前的禁堂食令為例,一方面追求感染數字「清零」,另一方面其實是增加(尤其是飲食業)的失業人數,令失業「清零」的理想愈走愈遠。再以早前的停課令為例,在減少學生老師接觸,企圖令本地感染數字「清零」的同時,學生卻因失去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失去難以估量的人力資本,變相令這些學生的人力資本逐漸「清零」。另一個追求「清零」的意外後果,是我們可能要更長時間才能真正開關,正式回復疫情前生活。不論是由於政府政策還是由於市民自發,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相對歐美不少國家,香港疫情相對受控,起碼本地每日感染數字從未過千,每日死亡數字從未達雙位數字。 |
|
梁天卓 |
2021-04-07T03:39 |
這邊廂,有黃店被質疑帳目不清、私吞千萬元,受盡千夫所指下退出黃色經濟圈;那邊廂,有KOL賣樓套現四千多萬元,被其他人詢問每月收入多少時,大量粉絲卻出來護航。 關於這現象,欄友曾國平上星期在他的Facebook 問:「何以黃絲對黃店有forensic驗屍咁驗慨熱情,對黃媒黃KOL卻有無比寬容慨愛與堅持?」 欄友的解釋是前者是消費,後者是宗教。本來從經濟學的角度,消費是買賣,買賣是交易,交易是雙贏,當中沒有誰向誰施捨,更沒有誰比誰高尚。然而,從不少消費者的角度,消費即是俾錢,俾錢就是老板,老板當然是大曬,當中誰是主誰是僕壁壘分明,這似乎是自古皆然,古今中外都適用的普世價值。 《Freakonomics》一書曾經引用的一項研究:在以色列,托兒所一律在下午4時關門,父母遲到不會受罰,而父母亦通常會准時接小孩回家,只有極少數在4時半之後才到。有一天,兩位行為經濟學家(其中一位在研究院教過我博弈論)進行一項實驗,隨機在十間托兒所抽出六間,然後在這六間托兒所訂下罰款:遲到超過10分鍾,父母月尾的托兒費用便會增加3美元。 |
|
梁天卓 |
2021-03-29T04:45 |
先旨聲明,我不懂心理學,更不懂演化心理學,為何經過幾百萬年進化後的我們,會睇人XX時最開心,我真的不知道。但有心理學的研究的確發現,一個2歲的小孩會因為其他和他年齡相近的小孩比他開心而感到嫉妒,又會因為別人遇到麻煩而開心,而一個7歲的小孩則寧願不要兩個人「雙贏」,都希望自己能打敗競爭對手。黃子華的「魚蛋論」不是子虛烏有的。 除了心理學的研究之外,最近亦有經濟學者對歐美傳媒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作過研究,發現美國不少傳媒用上大量負面字眼報道疫情。 即使在疫情好轉又或者疫苗有進展時,以及科學期刊和雜志都已經印證有關消息時,美國的主流傳媒仍然以負面角度報道有關新聞,甚至完全不報道那些正面消息,這情況其中以左翼大報《紐約時報》最誇張。 有趣的是,在同一篇研究里,那幾位經濟學者又發現歐洲傳媒以及美國較小型的傳媒,對疫情的負面報道並不嚴重。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讀者大多都睇人XX最開心,《紐約時報》這些早已利用大數據分析讀者需求,走在市場最尖端的大報自然會「調整」報道風格,盡量迎合讀者的口味。相反,美國小報的市場小,而歐洲的傳媒不少都有政府資助(例如英國的BBC),它們市場導向的誘因不大。 |
|
梁天卓 |
2021-03-22T01:25 |
互聯網令資訊爆棚,到底是好是壞?一方面,所謂真理愈辯愈明,資訊愈多,理論上大家距離真相就愈接近;但另一方面,近年假新聞卻是愈見泛濫,就算是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也不一定經得起Fact Check考驗。的確,互聯網普及令制造和散播謠言的成本下降,謠言因而更容易滿天飛。 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心惶惶,有關疫情謠言需求更大,謠言的傳播因而更廣,殺傷力也因而更加大。美國最近有民調指,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支持者都分別低估或高估疫情帶來的風險:反對政府干預的共和黨保守派支持者當中,有三分一竟仍以為沒有病征的人不會將病毒傳染及新冠疫情死亡數字比傳統流感要低;另外,歡迎政府干預的民主黨進步派支持者當中,有接近七成的受訪者以為中招後要入院的機會高達20%以上(事實上只有約1%),當中不少人又以為小孩中招後死亡率並不低。 這些因假新聞假分析而對疫情的誤判,直接令不少共和黨支持者過於松懈,亦同時令民主黨支持者過於謹慎,前者增加疫情的擴散,直接令死亡人數上升,後者則鼓勵州政府繼續停課令,間接令學童失去學習機會。 除了疫情資訊外,假新聞假分析亦令不少人對疫苗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有趣的是,不少有識之士都帶頭反對接種疫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