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tor |
Time |
Content |
Tag |
周顯 |
2022-01-28T02:58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在全世界的確診數字和死亡數字屢創高峰,在美國,甚至有人已感染了4次之多。正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久守必失,就連防守得最好的中國兩岸三地,也先後失守。 雖然,我們的確診數字相比起風眼中的西方,有如九牛一毛,連比也無得比,可是就寵慣了的香港人而言,已經好難頂了。 正因抗疫實在太過辛苦,因此,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又被不少港人提出來了。畢竟,西方早已實行與病毒共存,甚至有些國家,連口罩令也撤除了。香港不少人的思想西化,崇尚西方的自由與人民管理方式,有這想法,亦不以為奇。 然而,實際上,抗疫究竟是要清零,抑或是與病毒共存,現在已不是抗疫科學的問題,而是政治與意識形態,東西方角力的問題。 簡單點說,如果內地現在去搞與病毒共存,豈非證明自己一直以來的政策是錯?反之,西方如果不去攻擊內地的抗疫方法不人道,豈非證明自己的管治失敗? 事實擺在眼前,西方不少地方已在再次封城,新加坡也公開自承失敗,與病毒共存可以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既然必然失敗,不如趁早投降,但絕對不可以說是成功。 |
|
周顯 |
2022-01-27T05:43 |
現時最受世界注目的政經新聞,莫過於俄羅斯究竟會否攻打烏克蘭? 這是大哉之問,相信除了普京和他的寥寥幾個親信幕僚之外,誰也不可能知道。就算是美國和烏克蘭,甚至是內地的最高領導人。 |
|
周顯 |
2022-01-26T01:40 |
昨天說到普京有意打烏克蘭一個措手不及,查實烏克蘭本來是親俄的,但因2014年,美國在當地策動了顏色革命,方才變成了親西方。但當時美國的勢力如日方中,因此俄羅斯只能吃掉克里米亞,策動東烏克蘭兩國獨立,以作反制,如今時機成熟了,方才作出總反擊。 烏克蘭的狀況是愈來愈親西方,也愈來愈窮,這從它大量出口妓女,就可知一二。 由於太窮,所以發展不出軍事力量,雖然在近年積極發展,也發展不出甚麼來。現時它一共有25萬軍隊,相比起俄羅斯的100萬,表面上好像相差很遠,但由於俄羅斯國土廣闊,兵力分散邊界,所以能調到烏克蘭的軍隊,不會相差太遠,只是俄羅斯的軍備當然比烏克蘭優良得多。 這些年來,烏克蘭一直在國內培養反俄意識形態,國民的戰意不算太弱,可是,澤倫斯基作為烏克蘭史上最親西方、最反俄的總統,卻並沒有作出相應的動員。 這是因為澤倫斯基的親西方政策之所以成立,就是對國民保證了第一,西方勢力強大,俄羅斯只會恫嚇,不會敢於和西方一戰。第二,烏克蘭一旦被俄羅斯侵略,北約必然會參戰。第三,俄羅斯是紙老虎,真正要打起來,將被西方一擊即潰。 |
|
周顯 |
2022-01-25T04:08 |
現時世界戰爭風險最高的……嗯,應該是也門,不過這些貧窮國家沒有人關心,我指的是位於歐亞大陸,也稱為「世界島」的中心的中型國家,烏克蘭。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俄羅斯現時在烏克蘭邊境集結了12萬軍人,而且軍備和後勤物資源源運來前線,先前大部分的分析員,包括筆者本人在內,也認為俄羅斯只是恫嚇,不會真的入侵烏克蘭,現在則要反口了。畢竟,前線動員的成本很高,如果不是真打,俄羅斯又怎會付出這代價? 查在這之前,普京非但賣光了美元資產,還已見了習近平,中俄兩國作出了更堅密的聯盟。由於中國正被美國主力圍堵,在當時看來,得到俄羅斯的臂助,是占了大便宜,卻原來,占便宜的反而是俄羅斯了,普京真不是省油的燈。 從這次普京的布局,真的是學到野。他先是第一步陳兵烏境,卻放風說不想攻打,擺出只想陳兵恫嚇,不想真打的樣子,過了一段日子,各國松懈下來。就在這當兒,忽然再次集結,這樣的緩兵之計,成功騙取了對方的集結時間,一旦開打,俄軍至少快了對方一個月的時間。 查雙方的交惡原因,始自當年蘇聯解體之前,在容許東西德合並之時,美國曾答應過蘇聯,北約不會進行東擴,誰知後來卻反口了。 |
|
周顯 |
2022-01-24T01:51 |
1990年,日本的全盛時期,GDP(國內生產總值)曾經到達了美國的七成,不停地在宣傳「日本第一」,但日本人口只是美國的一半不到,因此人均收入已是遠遠高於美國。 然而,在這世界上。 |
|
周顯 |
2022-01-21T04:56 |
我對經濟的基本看法,十分傳統,一言以蔽之,就是天不會無端跌下一個大餡餅,錢也不會無中生有地出現。 因此,當政府「印銀紙」時,必然要付出代價。當然,美國「印銀紙」,只有1/3在本國流通,卻有2/3在國外,例如內地、日本等國家買了,但這並不代表美國政府不用「找數」,只是折扣了,找的數目少了,如此而已。 同樣道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印銀紙」,需要「找數」,這必然會以通貨膨脹來反映。可是,究竟是甚麼商品會發生通貨膨脹呢? 昨天說過,美國政府的做法,是放手讓投資品的價格上升,消費品則盡量不變,優點是低下階層的生活水准可大致維持不變,缺點則是貧富懸殊會加劇,這就是美國在這一年多以來,所發生的狀況。 以上的做法,反而是比較聰明的,畢竟,只有傻瓜才會認為世上有無端出現的財富,真正的選擇,永遠是兩害取其輕。 可是,這做法並非沒有後遺症,就是當「印銀紙」的行為結束後,投資品的價格便會停止上升。當投資品價格不升,投資者在美國的情況,也即是股民,將會因沒有錢賺而陸續拋售股票,把利潤套回來,購買實物,享受一番。 拜登政府的處理手法之一,是大幅增加基建。 |
|
周顯 |
2022-01-20T04:25 |
所謂的「印銀紙」,其實是一個統稱,這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操作。例如政府真的是用印刷機印出一張張的鈔票,在市場中以不同的形式;例如政府開支,或者是減息,以增加現金的流通量,又或者是向銀行回購政府債券,好讓銀行有更多的現金使用,諸如此類。 總之,我們把以上的種種寬松貨幣政策的行為,簡稱為「印銀紙」,皆因不管它采用以上的任何方法,都會發生相同的效果:通貨膨脹。 所謂的「通貨膨脹」,習慣性的用法,指的是物價的普遍上升,這也許可以用在英文字「inflation」上,但是中文的「通貨」,指的是「流通貨幣」。 因此,「通貨膨脹」的本義,就是「流通貨幣」增加了,也即是銀紙多印了,根據常識,這必然會導致物價上升,問題只在於,物價包括了很多很多不同的「物」,究竟是甚麼「物」的價格上升呢? 簡單點說,「通貨膨脹」之時,可以是A物的價格上升,也可以是B物的價格上升,亦可以是C物的價格上升,當然,更加可以是A物、B物、C物的價格同時上升。 不過,如果A物、B物、C物的價格同時上升,升幅當然比不上單單只升一物。這是小學二年級也可懂得的數學。 |
|
周顯 |
2022-01-19T04:41 |
上周我在本欄對比內地和西方的抗疫政策,有讀者很關心地留言說:「萬一封城封到大絲家中缺糧……大絲無力寫字,是粉絲損失。」 看來這讀者並非我的忠實讀者,至少沒有付錢來支持,因此沒看過我寫的大作《理財密碼》。在這本書中,我很有遠見地寫出,一個家庭應儲有3個月以上的「戰略儲備」食糧,以防不時之需。 就我所知,今時今日的生產鏈很脆弱,完全是just-in-time,根本沒有儲備,一旦斷裂,就十分可怕。就是在以前,1982年港元危機時,超級市場的斷糧賣光,只是幾個小時之內的事,上班族得聞消息,等到下班後趕去,貨架上的所有貨物已被掃光了。 正是有鑒於未來可能發生食物恐慌,極端氣候是一個可能性,戰爭又是另一個可能性,內地現已在密密儲糧,糧食儲備已達到了世界的一半。 當然,我們可以說,這些日子以來,糧食價格的急升,與內地搶糧有著很大的關連性,但反過來說,這也證明了遠見的重要性。正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些年來,周顯大師不止一次諄諄善誘,苦口婆心地呼吁大家「廣積糧」,也是一種遠見。 |
|
周顯 |
2022-01-18T01:20 |
現時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行政長官選舉,皆因在黑暴之後,香港出現了權力真空,好比是宇宙大爆炸後的t=0的那一剎那,將可決定未來的秩序與路徑。然而,奇怪的是,直至現在這一刻,距離選舉投票只有兩個月,公眾居然還未知道有誰肯定會參選,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有很多黃絲說,選誰出來還不是一樣?還不是中央政府的傀儡?這些無知的話,真令人笑到碌地:在台灣,黃絲心中認為是神聖的民主聖地,豈非也是選誰出來也是一樣?還都不全是美國的傀儡! 如果有人敢說台灣的領導人不是美國的傀儡,如此無恥的睜大眼睛說瞎話,我也真的無話可說了。 至於英國,可能不算是美國的傀儡,只是美國的跟班而已。不過英女王當日也被特朗普兜口兜面的不給面子,想我作為前大英帝國殖民地的臣民,看見約翰遜像條跟尾蟲般吊在美國的背後,想當年威風一世,今日淪落至此,心里難免惻然。 至於我的BNO護照,隨著英國的分崩離析,也大為貶值。其實,自從英國脫歐以來,其護照價值早已像老千股般大跌了。 |
|
周顯 |
2022-01-17T04:36 |
上周說了林鄭月娥和陳馮富珍不會「同場演出」,同時出線參選行政長官,理由是中央政府會覺得只有兩位女將出選,沒有一個男人,未免太失平衡。 另一條從多方面得來的線索,則說中央屬意兩人入閘,一個來自政府,另一則來自民間,由於線出多門,應該有一定的可信性。 當然,如果林鄭月娥不出選,陳馮富珍還有希望,不過看林鄭在上星期還在搞政制改革,間接證明了她的出選決心。 再說,整個政府之中,只有行政長官連任才不用辭職參選。無論是政務司長,抑或是財政司長,要想參選,均須辭職,而他們辭職又須中央批准,在時間上,恐怕來不及了。 至於陳茂波本人,因為下月要發表《財政預算案》,假如現在辭職,莫非臨急找人接手嗎?對比當年的曾俊華,早在9月已辭了職,這反證出陳的參選,已不可能。 據說很多富豪都捧李家超出來參選,但李家超還未坐暖政務司長這位子,一旦辭職參選後落選,損失可大了。更重要的當然是,上文提過的,他縱是要想參選,也未免太遲了。 梁振英也本來也是熱門參選人選之一,可是法例規定了,選委的總召集人只能是政協副主席,而香港的政協副主席只有梁和董建華兩人。 |
|
周顯 |
2022-01-14T01:56 |
執筆寫本文的當天,有報道說前世衛總干事陳馮富珍已經成立了競選辦公室,意欲參加行政長官。 當然,陳馮富珍有意參選,已不是新鮮事,不過現在時間已近,殺到埋身,而成立競選辦公室,意即要付出成本,這應該意味著有點苗頭。 然而,傳聞中已成立競選辦公室的,也不止她一人,數數還包括了前特首梁振英、現任特首林鄭月娥、財政司長陳茂波,也不知有幾成真。 所謂的「競選辦公室」,可以面積幾千方尺,也可以面積幾百方尺,亦用不著有固定的人在此上班,很可能只是一班支持者和勸進者的聚腳吹水地方。 據說,當年曾俊華在2016年9月已成立了「競選辦公室」,但直至2017年1月19日才正式參選,至於成立了辦公室而最終沒參選的人,就更多了。 這些人的趑趄不前,皆因他們正在向中央問准兩件事:第一是批准參選,第二是祝福勝出。 希望祝福勝出的人,只有一個,就是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她而言,最佳狀況當然是效法2002年的董建華和2005年的曾蔭權,自動當選。 然而,在完善選舉制度下,中央應該希望出現一個有競爭的行政長官選舉,所以她的如意算盤應沒機會了。但是,就現時政界的吹風,她仍然會一貫地「迎難而上」,參選連任。 |
|
周顯 |
2022-01-13T01:39 |
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起的後果,不單影響了經濟,還影響了政治:不同的人民對應付疫情的不同意見,恰好代表了其政治立場。 在香港,一直有一些人,主張效法西方,「與病毒共存」,甚至連疫苗也拒絕打,這些人大多是反中的黃營分子。另外也有一些人,要求效法內地,大打疫苗、必要時封城防疫,這些大多是親中的藍營分子。 但其實,現實已證明了,「與病毒共存」是完全失敗,只是支持者太蠢、或太口硬,因此不肯承認而已。 這原理很簡單:一方采用甲策略,另一方采用乙策略,如果不是一方完全潰敗,只要有小部分優勝,根本無以決定究竟是甲策略優勝,還是乙策略較優。 最佳的例子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世界上還有很多共產主義的支持者,在香港,也有梁國雄、鄭經翰這些人,但直至鄧小平改革開放,走了另一條路,支持共產主義的動力便登時失去了。 對照新冠疫情,內地封城,西方「與病毒共存」,只要任何一方堅持其策略,除非是很明顯的死亡人數和經濟崩潰,否則難以分出勝負。可是,只要西方一旦再度封城,又或者是內地改而采用「與病毒共存」,否則沒有人能明確究竟誰更正確。 然而,現在由於西方已再度封城,這證明了,在這場抗疫戰爭中,內地暫勝。 |
|
周顯 |
2022-01-12T01:11 |
細價股在陳家強當財經及庫務局長時,以及李小加當「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時,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人禍大屠殺,除了中小型上市公司慘不堪言,小型證券行執笠者更加是不計其數…… 2017年,陳家強去了當某只細價股的非執行董事,這股票非但買賣殼,而且還改變了業務范圍,「港交所」居然不尋常地作出了批核,也不知究竟有沒有經過陳家強的暗中「發功」祝福。 2020年,李小加離開了「港交所」,創立了針對內地未上市中小企融資的「滴灌通」,引入海外資金投資小微企業,換言之,在他任內努力打擊中小企上市後,居然另起爐灶,設一平台,專門接收當年被他打擊的對象,這可算是「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了。 隨著兩巨頭的調轉槍頭,「港交所」對於細價股的態度,也放松了,例如說,對細價股集資的審批,也放松了不少:只要符合法例要求的股價折讓比例,以及遵守集資用途,就會大開綠燈。 這政策對於細價股而言,當然是大有好處:一來二次融資對於中小企是活水,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二次融資,就很難有二手交易市場,新加坡就是一個好例子,初次上市集資後,其成交有如一潭死水。 |
HKEX , IPO , IPO |
周顯 |
2022-01-11T04:09 |
2019年開始出現疫情後,我所作出的預測,沒有甚麼大錯,皆因這只牽涉到很簡單的科學,以及很基本的常識,但事實下來,懂得這些的人居然不多,這又一次證明了那位炒樓的女人大聲說的「專家食C」的結論完全正確。 相關新聞: 成為一個成功Slasher不容易 即睇財務自由3大貼士 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是,每一個生命,都會有變種的可能性,因此,生命的數量越多,變種的機會越大、變的種類也越多,這是永遠不會變的簡單數學,只要有基本數據,小學生也可計算出來。 有的變種可以生存,有的變種不可以生存,當然以後者占了絕大多數:畸形的物種是很難存活的。 那究竟甚麼變種可以生存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就只好滅亡了。 好了,問題的中心在於,究竟甚麼是「適者」? 在人類而言,高鼻白皮膚的人,特別適合在北方生活,塌鼻子黑皮膚的人,則適合在南方生活。幾萬年前,已作出了自然淘汰,即是「天擇」。 在病毒的世界,有一些物理障礙,是無法跨越的,例如蟑螂的變種也許可以逃過被殺蟲水噴而不死,可是,如果你用腳去踩,這種物理攻擊,無論蟑螂怎去變種,也非死不可。 |
|
周顯 |
2022-01-10T01:18 |
「香港航天科技」(1725)的董事局星光熠熠,包括了數碼港主席林家禮、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等,日前,又加入了兩員猛將,當其獨立非執行董事一是前財經及庫務局長陳家強,二是前律政司長袁國強。 這公司本來叫「恆達科技」,去年4月賣殼,並且注入航天衛星科技項目,簡單點說,就是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項目的中國版,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金紫荊星座」。這是國家大力支持的項目,有上市公司銳意發展,得到前權貴們的鼎力加入,當然值得鼓掌,然而,這其中卻有一名礙眼人物,這就是陳家強。 話說陳家強在2007年至2017年身任財庫局長,當時,證監會和「港交所」(388)竭力打擊殼股、買賣殼、注資等等財技運作,打散了細價股市場,直至今天,依然一蹶不振。 陳家強作為證監會和「港交所」的上司,當然支持這些作為,甚至不止一次開口撐過。好了,如今幾年過去,他竟然反了過來,出任一只細價股的獨立非執行董事,而且這細價股還是剛剛賣殼,賣殼後還改變了公司業務。 作為資深股票投資者,我絕對贊成公司有權改變業務,也絕對認為「香港航天科技」的「金紫荊星座」大有可圖,是大大的好事。 |
CHINA AEROSPACE , IT , USPACE TECH |
周顯 |
2022-01-07T05:18 |
這些年來,香港股市的表現是全世界最差,如果不是有阿爺照住,靠著一些大型IPO的上市,早已玩完。 不消說,從財政司長以下,財經及庫務局長、證監會、「港交所」(388),統統難辭其咎,一言以蔽之,就是外行領導內行,甚至可以說,是教老竇生仔。 更有甚者,社會上還彌漫著一股反智的氣氛,令到很多人都以為金融業都是壞人,沒有人支持發展金融業,大家只是一窩蜂地說要搞高科技,甚至是農業。當然,主力鼓吹的就是那些反建制派人士,因此很難不令人聯想到這是美國和英國的陰謀,皆因香港正是這兩個金融霸權的直接競爭者。 現在雖然反中亂港的反建制派已一一鋃鐺入獄,但是流風所及,作為笨蛋的政治高官和建制派,以及充斥在社會的豬頭炳們,依然在努力抹黑金融業,卻完全忘記了,養他們到今日豐衣足食,肥肥白白到今天,香港成為世界最富裕的城市,完全是仰賴金融業。 |
Stock , IPO , IPO , HKEX |
周顯 |
2022-01-06T04:38 |
上星期,林鄭月娥政府宣布今季賣地引入最低單位面積限制,第一幅是屯門住宅招標地,預計提供2,020個單位,實用面積至少280方尺。 曾幾何時,在2010年/11財政年度,政府推出首幅限尺樓,不過是限尺不能面積太大,其中實用面積377方尺至431方尺的小型單位不得少於800伙,單位上限面積為646方尺。 當時這措施是人人拍掌,那時我還在《新報》當主筆、寫社論,全香港只有我一人是大力嘲諷這是白癡式的做法,但由於社會上白癡實在太多,我的高見當然沒有人理會。 這正如在十多年前,整個社會也只有我一人去講人均居住面積,幾乎是天天講,但也是沒人理會,直至幾年前,才開始被人提出來,所以我才會說,在整個香港,懂得房地產政策的,不超過3個人。 《莊子.齊物論》有一段有名的話:「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早上喂食3粒橡子,晚上喂食4粒,和早上喂食4粒橡子,晚上喂食3粒,在人類眼中,沒有分別,但在愚蠢的猴子的眼中,就有很大的分別了。 |
|
周顯 |
2022-01-05T04:49 |
根據統計,香港大約有50間上市公司和「碳中和」有關。 去年,港股累跌了3,833點,幾乎全球最差,然而,絕大部分的「碳中和」股票有上升,只有寥寥幾只下跌。這其中,上升最多的其中一只,就是「中國碳中和」(1372),而在所有港股中,只有這一只是打正旗號,全面投入所有的「碳中和」產業,其他的公司,例如太陽能、綠色能源、天然氣等等,只是「相關」股票,並非真正的「碳中和」公司。 所謂的「碳中和」,意即在總量上零排放二氧化碳,以減少溫室效應,這包括了使用低碳能源,例如太陽能、風水、水力、天然氣等等發電燃料,由電動車來取代石油車等等。 以上方法,只是減少碳排放,真要做到零排放,甚至是負排放,第一個方法是大量植樹造林。第二個方法是高科技的方法,即是收集、捕捉、封存,技術太深奧,不多說了。 第三個方法則是,向一些大量植樹造林的國家,購買配額。有趣的是,例如蓋茨這些美國富豪,也會不時購買配額,用來為自己私人消費的碳排放,例如私人飛機,作出對沖,這樣他們的心中便安樂了。這好比古時的歐洲人犯罪後,向教會購買「贖罪證」。 |
Stock , IPO , IPO |
周顯 |
2022-01-04T01:03 |
2021年的最後一件要聞,肯定是警方拘捕《立場新聞》6位要員,並且凍結其戶口的6,100萬元,直接令到其停止經營。 但從另一方面看,自從《壹傳媒》的被殲滅,《立場新聞》將步其後塵,也是遲早的事。正如我一直說,這一場打的是殲滅戰,皆因中央政府在打這場戰爭,付出了極大代價,不可能不去收取「勝利的果實」,否則代價也就白付了。 至於為何早不拉遲不拉,偏偏要在這時候,才去拉人封艇,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詮釋,例如說,針對何韻詩,又或是因《立場新聞》先前攻擊過保安局長鄧炳強,諸如此類。我的看法是,這未免是過度詮釋,想太多了。 其實,這很簡單,要知道,要搞一單同類案件,需要動用極大人手,人力物力,隨時要幾十個探員,努力工作很多個月,才可完成一宗涉及多人的案件。這還得律政署和多個政府部門的配合,才可做到。 現在待被拘捕、檢控的人太多,犯多警少,實在忙不過來,需要做完一單,再做另一單。 |
NEXT DIGITAL |
周顯 |
2022-01-03T04:46 |
在去年底,政府宣布因「美食車先導計劃」的「業務發展並不理想」,決定計劃只延續至今年中,便告結束。 查「美食車先導計劃」是在2015年,由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其《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其說法是香港不少地方適合設立露天食肆,讓旅客一邊享受美食及一邊欣賞景色。 根據曾俊華在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的說法,這是因為他曾欣賞過美國電影《滋味旅程》,認為相當有趣,因而令他有這想法。 在當時,我已寫過不止一次,說這想法太過離地,皆因香港的客觀環境不同西方。 在當地,地廣、人稀、路多,這客觀環境為流動的美食車創造出適合的經營土壤。然而,在香港,人口密集、顧客眾多,食肆根本沒有流動的必要。 再說,西方路多車位多,美食車可泊在家里停車場,或家居附近,反之,在香港,這徒然增加了道路的使用量,而且非但泊車困難,業者走去拿車,也不方便。 最重要的是,以香港的土地緊絀,凡是單層的、低密度的作業,都是對土地使用的浪費。換言之,縱然美食車可以賺錢,也是at the expense of土地的浪費。 然而,曾俊華向來是離地,高高在上,當然不會想到這一點。 |
|
周顯 |
2021-12-31T02:39 |
昨天說起中信大廈,忽然想起這幢甲級商廈的飯堂,「中信海都」。 說到「海都」,不可不提「鍾錦」(1942年至2008年)。鍾錦身材矮小,居然有手力去拋鑊,練成了一手好廚藝。他的成名作應是「北園」。那時駱克道的同一條街還有「福臨門」和「富臨」,一街三傑,不過那時我年紀小,沒吃過。 後來「福臨門」和「富臨」都搬了,鍾錦另開「東海」,跟著又在新鴻基中心開了高一檔次的「海都」,即現時幟哥的「龍袍」的位置。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海都」真的是非常好吃,無得頂,令人懷念。作為一代廚神,鍾錦比幟哥高出一個檔次的是,鍾很喜歡花錢,穿名牌衣服,去旅行時到處亂吃最貴的美食,懂花錢的人,才懂得開高級餐廳。 至於「海都」的總經理Elaine,更加是一等一的樓面,識做到無得頂,《壹周刊》當時成日提起她。她比其他高級餐廳的chief captain更優勝,無得比的是,她是一位美女。 後來,榮智健蓋了中信大廈,為了有飯堂,提供優惠,給「海都」開了分店,就是「中信海都」。「中信海都」在午飯時段,永遠爆棚,座無虛席,但由於地利關系,晚飯生意卻門堪羅雀。 |
|
周顯 |
2021-12-30T02:38 |
由於本屆立法會多出了20名議員,面積不敷應用,大樓需要擴建,工程預算在2025年完工。在這3年過渡期,政府以市值租金租了旁邊的中信大廈3層,總面積約4,500方米,供45位議員、其職員和秘書處職員在立法會大樓擴建工程完成之前使用。 查實中信大廈向來和立法會關系密切,我約了議員見面,往往在中信,方便他們。據說一些游說的公關公司也設在中信。就我所知,中信不應有3層空置樓層,相信政府已預先談好,給了幾個月他們去預備,特意騰出給政府使用。 其中一位議員狄志遠,也即是立法會中唯一的非建制派89比1的那一位,參觀了中信的租用辦公室後,認為環境並不理想,皆因除了議員有獨立辦公間,其他助理均使用共享工作空間,台與台之間距離不足,講電話會被聽到,私隱度成疑,「如與其他黨派的議員用一個共通的辦公室」,「我唔會擺我同事係度工作」。 上屆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則說,有關樓層之前由國際知名會計師行租用,會計師行對私隱度有要求,相信議員都可以使用,是「政府租到最好的地方」。 我不反對這是「政府租到的最好地方」,皆因真的沒有一個辦公地方比中信更加接近立法會大樓的了。 |
|
周顯 |
2021-12-29T03:19 |
我左看右看,澳門的賭業不可能頂得住,然而,看賭股的股價,雖已跌了很多,但仍跌得不夠多,莫非在新冠肺炎疫情過後,還有翻身機會? 上星期,我問某位既熟悉賭業、又熟悉股票的人士,他的說法是:「乜你以為基金經理真的很聰明嗎?他們很多都是懵盛盛,真的以為疫情過後,賭業便會復蘇。實則疫情過後,他們將會發現澳門已無得救,到時最後的拋售才會開始!」 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個香港人,帶300萬元到澳門賭錢,存進澳門賭場。過幾天,賭場給回他一張200元的支票,他把這存進香港的銀行,例如說,「匯豐銀行」,或者是「恆生銀行」(011)吧。 要知道,澳門的「反洗黑錢」(AML,anti-money laundering)的系統十分嚴格,如果賭場要簽發一張支票給客戶,得查過錄影紀錄,確定每一手牌,客戶真是贏了這筆錢,方才會發錢。 可是,香港的金管局和銀行可不管這個,只有和澳門的賭場有上一、兩次聯系,銀行職員便會客氣地要求他取消戶口。如果客戶還有幾間樓宇按揭,銀行也會要求取消。 |
|
周顯 |
2021-12-28T01:25 |
上周四,林鄭月娥赴北京述職,當日中午,我同某位消息靈通人士吃飯,她說,林鄭月娥向中央要求一場沒有競爭的選舉,就像當年董建華和曾蔭權一樣,自動當選,她才肯參選。 當日她分別被習近平和李克強接見,說了一些官式話,晚上,還由習親自宴請她和丈夫林兆波,以及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夫婦,一起吃飯。 這一系列事件當然引起了不少忖測,有的說她必然連任,有的則認為這是官方的「訣別晚宴」,最後慰勞,代表她不再連任了。 同時,坊間也放出風聲,說她的丈夫和兒子,均不想她連任。而在年前,她已透露過不想連任了。 對於香港政情,我一向是獨立分析,不受到小道消息所影響。對於以上有關林鄭月娥的想法,我的分析是:大家究竟知不知道甚麼是「港女說分手」? 通常,一個女人對男人說分手,十居其九,是試探性質。這在電影《十二夜》中,張燊悅對陳奕迅的說分手,後來又罵陳為何在「分手期間」,泡上了張柏芝,原理是一樣的。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由宋芸樺飾演的林真心說出了名句:「女生說沒事,那就是有事。女生說沒關系,就是有關系。很久很久以後我們才知道,當一個女孩說她再也不理你,不是真的討厭你,而是她很在乎你,非常非常在乎你。 |
|
周顯 |
2021-12-24T04:51 |
在今天,香港很多行業都已內卷化,如果把培訓等等的投入成本也一並計算,是「負產出」行業,如我常常說美容業,現在要想入行,得先付出十萬八萬元的學習文憑費用,正是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 另一個內卷極度嚴重的行業,就是現在大家手持的這份報紙,嗯,有的可能在看網上版,因此我應比較廣義地去說:是傳媒,或者索性說,是新聞界,是記者。 曾幾何時,新聞系是大學的天子驕子:樹仁、珠海的新聞系,都是整間學院/大學最難入,入學要求最高的學科,浸會大學最有名的,當然是其傳理系/學院,中文大學的新聞和傳播學也是赫赫有名。 可是,到了現在,這些學系之所以還能招收到好學生,並非因為新聞教育,而是因為其他,如浸會的電影,中文大學的廣告及公關、創意媒體之類,如果是念新聞報道,記者之類,簡直已沒有甚麼前途可言,這就難怪當年烜赫一時的珠海大學新聞系,在2020年度,居然連一個報名的人也沒有。 |
|
周顯 |
2021-12-23T04:11 |
講到產業問題,我只能說,香港笨蛋真多,明明是很簡單的原理,居然有這麼多人完全不明白,還有政客用一些愚笨到了極點的產業政策來作為政綱,例如「以農為本」之類,居然也有大把人投票,這證明了太多人有著喪屍腦筋,不可救藥。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些農業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農業並非環保產業,反而是最不環保的: 土地只有用來作為自然保護區,由其自由生長,方是環保,最多是加以某程度上的管理,例如山火、射殺某些繁衍過多的生物,諸如此類。 說到破壞生態環境,農業並不比工業好上多少。假如同金融業相比,由於金融業可以在高層商業大廈,人口密集地工作,以占用土地比例和產出比例計,農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產出不多,是絕對不劃算的。 況且,農業還要耗用大量水,以香港食水之缺乏,就算是海水化淡,成本也很高,這是先天劣勢,我們沒理由以己之劣勢,和有優勢的地方,例如水資源豐富的日本,去作出競爭。 但這是否完全不可以發展農業呢?那又不是。 農業並不一定是種植,也可以生產其他的食糧,例如養豬、養雞等等,都可以算是農業。 你可能會問:養牲口豈不是更耗水嗎?如果把制作飼料的用水也計上,的確是。 |
|
周顯 |
2021-12-22T03:13 |
本屆立法會選舉我並沒有投票,原因很簡單:我看了幾場選舉論壇,發覺在完善選舉制度後,那批反中亂港、企圖藉著破壞社會經濟和秩序、令到市民產生不滿、因而達到推翻現政府、以達到香港脫離內地、西方化、民主化的非建制派成員,紛紛坐牢後,立法會議員和眾多市民將會撥亂反正,把精力回復到建設經濟和社會的正途。 誰知,原來是換湯不換藥,建制派是贏了,但卻並沒有改善思維,照樣是一班垃圾當道,嗯,至少就我所見,直選的議員的確如此,功能組別和選委界別的議員們,沒有見過他們的發言,暫不議論。 這24年來,香港的最大問題是甚麼呢?就是不敢創新,只去內卷,培養出群花錢精,從來沒有一個識為政府賺錢的。 至於錢從何來?其實先前的繁榮,不過是靠著自由行、內地大公司來港上市,換句話說,是天降下來的餡餅,從來沒有努力過。 |
|
周顯 |
2021-12-21T01:38 |
立法會選舉一如所料,在毫無驚喜下結束了。對於本屆的議員們,我完全沒有任何期望,皆因聽他們的辯論和公開發言,總括而言,不過就是去商量如何令到政府花錢,如何分贓,根本沒有想過錢從何來,政府應該如何去賺錢,給他們、給市民花? 以促進就業為例子,他們的想法,包括以為自己是貼地的人,不外就是政府補貼,例如付錢讓年輕人進修,獲得一技之長,從而可以找到工作。 這當然是陳舊,而且離地的想法。如果只是自由黨、民建聯、經民聯之類的離地政黨,有這思維,還不以為奇。現在卻是連自稱出身基層的人,也如此想、如此說,可知今日意圖從政的人,究竟有多笨。 查這十幾年來,香港的內卷化,已到達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中學畢業的人,很多花了幾萬元至十幾萬元,去讀化妝、寵物美容、wedding planning之類的課程,錢是花了,工作卻完全找不到,這些慘況,只要打開網站看看,隨便就可看到。 |
|
周顯 |
2021-12-20T00:26 |
我一直認為,有一股勢力,意圖把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地位搞砸,這股勢力已深入民心,始作俑者當然是非建制派,再加上傳媒的不斷洗腦式轟炸,流風所及,連建制派,以至於整個社會,也充滿了這種人。 首先我們明白,在整個產業鏈當中,最賺錢、也位於食物鏈中最高層的,就是金融業。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享有高科技產業,從中、英、美、俄、法,到日本、韓國,以色列,甚至是台灣等等,都有高科技產業。 可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就只有紐約、倫敦、香港。由此可以見得,要制造出一個金融城市,遠比制造出高科技城更難。 不消說,高科技產業的利潤雖高,卻永遠也及不上金融業。畢竟,高科技需要金融業來集資,才可以存在,但金融業卻可脫離高科技而獨立存在……這幾千年來,金融業一直屹立不倒。 從產業穩定性而言,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激烈,很容易倒下。事實上,幾十年前的高科技,今天已變成了夕陽工業,底特律今天已淪為死城,矽谷是新貴,只不過二、三十年的歷史。 至於人才方面,金融業需要的是傳統和制度,誰都可以做到。但是所有的高科技,均需要大量理科人才。 |
|
周顯 |
2021-12-17T00:43 |
奧運會本來是二千多年前在希臘的活動,到了1896年,才在現代社會重新開展。 本來,這只不過是一小撮權貴的興趣,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軟實力,同時也是上流社會的一項沽名釣譽的活動,好比搞慈善派對,一方面有人受惠,二方面自己也得到了面子。 可是,這正如宣明會和其他的慈善機構,一開始時,為的是以上兩點,到了後來,只要把它做大做強,便會因此成為一條產業鏈,大量人因此而維生。奧運會也不例外。 如果以奧委會的帳目來看,2008年的北京奧運花68億美元而已,只是比2004年的雅典奧運的29億美元多一點。1992年的巴塞隆拿奧運,花了97億美元,2012年的倫敦奧運,更是花了150億美元。 不過,以上只是奧委會的帳目,據估計北京奧運搞得浩大,真實的支出是400億美元,更加是當年內地的薪水很低,已經算是做得價廉物美了。 2021年的東京奧運,成本是154億美元,如果計埋日本國家的支出,埋單下來,足足虧蝕了400億美元。 日本本來打算用奧運來刺激經濟,誰知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偷雞不到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連本來想搞的賭場,現在也不知應不應該繼續搞下去。 |
|
周顯 |
2021-12-16T03:06 |
華德士集團(Robert Walters Group)旗下華德士(Robert Walters)和Walters People的2022年數碼薪酬調查顯示,香港就業市場人才短缺,預料工資將增加15%至20%,一些高級職位的漲幅可能高達40%,至於金融服務專業人員,預計明年工資將會增加4%至5%,甚至10%。 不少人看了這報道,杞人憂天,以為天要塌下來了。這當然是不必要的擔心,事實上,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反而是人才過剩,大量失業,才是真正的壞事。 港人大規模移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試過一次。那時候,員工年年加薪升職,30歲以下做經理者,比比皆是。我有一位女同學,長得漂亮,在廣告公司打工,26歲已升至創作總監,做麥當勞等大客,完全可以勝任。 又以七十年代的漫畫界為例子,那時由於產業發展蓬勃,像馬榮成、牛佬等年輕人,14歲左右時,只做了一年助理,便去當主筆,畫自己署名的漫畫,獨當一面了。到了二十多歲時,兩人均已成名,年薪七位數字,買車買房子。 但查實,當時漫畫界的水平很低,和日本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語,但因市場發達,人才缺乏,很容易水鬼升城隍。 |
|
周顯 |
2021-12-15T01:50 |
無意看了十幾分鍾的立法會選舉論壇,覺得真的是小學雞到了極點,完全是浪費時間,也證明了香港新聞界(搞選舉論壇的機構)和議員/准議員究竟有幾小學雞。 我看的是問答環節,直接點說,就是問候選人一些死資料,例如說,區內有幾多個地鐵站,哪一個廁所得過獎,又或者是要從A地方到B地方,得乘搭哪條巴士線,長者優惠究竟是幾多錢,諸如此類。 以上這些,都是死資料,一個7歲小童,在網上一查,就可知悉,真的有死記的必要嗎? 如果一個立法會議員,每天花上大量時間死記這些資料,可忙死了,甚麼也干不成了。 現時這些地區直選的議員候選人,只要死記自己區內的死資料,臨急抱佛腳一輪,便來「考試」。萬一這些笨蛋們一旦當選了,還要死記整個香港的死資料,這應該是每天花上24小時,也不可能全部記住。 查實只有小學的考試,才會考記性。到了中學,就要理解了。大學入學試時,最重要的是懂得答題目、分析問題,有時甚至可以open book,現在當立法會議員,更加不是考試,完全可以open book,為甚麼要死記死資料呢? 要知道,這些死資料是不停變化,記住了也沒有長期作用,得不停update,多麼麻煩。 |
|
周顯 |
2021-12-14T04:16 |
近來台灣最為轟動的新聞,莫過於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林秉樞兩次暴力毆打,其中一次還是在林的亡母靈堂之前,在場者包括了大量民進黨高層人物。 高嘉瑜並非善男信女,作為政界著名美女的她,在24歲已當選國大代表,其後當過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我常看她上電視節目,辯才無礙,本來的男朋友是她的助理,是個其貌不揚的胖子。以我作為這方面的專家,通常,女尊男卑的原因,是女方的脾氣不易忍受。 據說,高嘉瑜和林秉樞交往,是因他「過去幫高嘉瑜幫很多,包括選舉的事情」。林本人是政治大學博士生,幾年前,還是一文不名,近年來地位鵲起,據報道說,他是民進黨網軍的首領,因而賺了不少錢,也有很強的人脈。 他的政治力量究竟到達哪一地步呢?首先,他公然用暴力對付高嘉瑜,高不敢反抗,也不敢報警,在場不少政治人物目睹違法案件,也不敢報警。 他的母親的告別式,有多名民進黨立法委員參加,包括羅致政、郭國文、范雲、管碧玲、賴品妤、江永昌、邱泰源等等,送花的有司法院長許宗力、大法官黃昭元、監察委員趙永清、國策顧問詹宏志等,其中詹還為林就此事致電向《鏡周刊》社長裴瑋施壓。 林被警察拘押時,有特權,可公開向外間喊話。 |
|
周顯 |
2021-12-13T01:37 |
近日最令人關心的,莫過於「濠江風雲」。毫無疑問,澳門政府打算「洗太平地」,准備洗得干干淨淨,迎接明年的新賭牌。 現時的走勢,恐怕疊碼制度已不可以繼續維持下去了,現有的6個賭牌,至少也有一至兩個會有變化。個人認為,美資當中,「美高梅中國」(2282)是最危險的,事實上,它的市值已跌至不足200億元,單單其賭場硬件,以及那些藝術品擺設,已不止這價值了。 至於何超瓊,嗯,她是我年輕時的夢中情人,我至今仍然認為她是何家諸女當中最美的。她和霍家重新聯盟後,已穩穩奪回了「澳娛」的管理大權。 那天同朋友說到澳門的疊碼,他說,不少人都娶了台灣明星太太,例如「德晉」的陳榮煉娶了安以軒,紀曉波娶了吳佩慈,這固然是因為明星名氣,有助於宣傳賭廳。 朋友點出了玄機:台灣姑爺的身份,多一個護照,也是另一重保障。我想,Mandy Lieu的馬來西亞身份,究竟有沒有幫助? 我們又說起:四太梁安琪、洗米華、陳榮煉這3大巨頭,究竟有甚麼共通點呢? 答案是:他們3人都是澳門人。 在這之前,我估計,明年新發賭牌中,將有一個是由澳門人獲得,以上3人也許會有一個獲得。 |
|
周顯 |
2021-12-10T03:39 |
看我專欄的讀者都知道,在以前,我一直支持打新冠肺炎疫苗,理由是: 一,這是公民責任,減少其他人染上的機會。 二,預計在可見的未來,不打疫苗者將寸步難行,倒不如趁有抽獎時,快打快享受。這預計也果然成為了現實。 我的醫生是個深黃人士,努力向我推銷復必泰,指要打當然挑保護力強,我不為所動,打了科興。皆因我看全世界感染走勢,已證明打疫苗的保護力不強,甚至比不上戴口罩有效,打疫苗頂多只能保住把症狀稍為變輕。計算精密的我自然選了保護力不強,但副作用也少得多的科興。 直至現在為止,我仍覺得自己決斷英明。尤其是,當其他國家也接受科興,打針後也可以自由去西方旅行了。雖然,我也沒有去旅行的打算。我之所以寫這篇文,是因看到近來有鼓吹打第三針的說法,忍不住要把看法寫出來。 首先是,看西方疫情蔓延狀況,很懷疑第三針作用。如果打了兩針,已足以把重症變成輕症,究竟還有沒有打第三針的必要……反正都是防不了。 其次,我不排除現時要打第三針的文宣,是由藥廠所制造出來。 |
|
周顯 |
2021-12-09T04:45 |
在2019年以前,一直有一個說法:香港雖然只占內地GDP的3%,但卻占了內地超過一半的外匯進口,因此,不管香港怎鬧,內地都不敢拿香港怎樣。 這在後來,當然被證明了完全是胡說八道,而相信這番鬼話的,不是在坐牢,就是在逃亡,已付出了判斷錯誤的代價。 事實上,香港固然是占了內地外匯入口的一半以上,但反過來,香港作為內地逃犯的集中地、走資中心,每年從這里出口的外匯,反而比進入內地的更多。 正因香港是「蝕本貨」,因此才會有2019年的《逃犯條例》,以圖堵塞這一漏洞。當這漏洞堵塞了之後,也許流入內地的外匯會減少了,但是卻可只進不出,成為「貔貅」,那就只賺不賠了。 澳門的情況也是這樣。 澳門大約是在2010年左右,開始「轉型」,從賭博中心,變成了洗黑錢中心。為甚麼呢?皆因賭博市場有限,洗黑錢市場卻是無限:病態賭徒世上沒有多少,但是洗黑錢卻是所有富豪、貪官的共同需要。 |
|
周顯 |
2021-12-08T04:20 |
創新及科技局正研究向有需要人士送贈智能手機和數據卡,以安裝「安心出行」及下載「香港健康碼」,應付即將進行的中港通關。 據報道,將由香港賽馬會付鈔。畢竟,馬會一直享有不少特權,有權利則有義務,對於輔助政府施政,也有其「封建責任」。 記得在港英政府時期,有一個流行說法:香港的權力排行榜中,順序是馬會主席、匯豐銀行主席、怡和大班,第四才是港督。如今後三者已沒了,但馬會的力量也大不如前,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馬會仍然是香港舉足輕重的一根棟梁。 至於社會有說長者不懂使用智能手機,當然是托辭,只是2019年以來反政府、不合作運動的延續。事實上,癱瘓政府施政的不合作運動,企圖把香港搞亂而激發民主思潮,從1997年以來,一直在運作,只是2年前到了頂峰而已。 查內地有「健康碼」,新加坡有「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歐盟27個國家亦有「健康通行證」(Health pass),除非你說香港的長者特別蠢、特別廢、特別沒用,否則沒理由別的國家的長者能使用智能手機,而香港的長者卻不懂得使用。 |
CROSS-HAR(HOLD) , IT |
周顯 |
2021-12-07T01:34 |
現時政壇最熱門的政治事件,當是立法會選舉。這屆共有153人參選,競逐90個議席,換言之,平均當選率高達58.8%,由此可見得把關之嚴格。 據說,現時政府的重大任務,是谷投票率。其中的一招,是在香園圍、羅湖和落馬洲等3個口岸,設立票站,估計有3萬人到內地票站投票。 照我說,其實政府要谷投票率,不應要麻煩內地港人在口岸過關投票,反正港府在內地有辦事處,港人可在這些辦事處投票。 查外國的做法,在外地的國人可在領事館投票,也是非常方便,而且早有先例。香港和內地如此接近,深圳可直接過關,就是在北京和上海,只要在下午5點前投了票,辦事處人員預訂了飛機票,也可在凌晨12時前,把票箱送到香港。當然,這牽涉到法律問題,暫時做不到。可是,《港區國安法》已立了一年多,如果有心立法,早已立了。這只不過是因為官員無心做事,人無遠慮,到了選舉之時,方才省起要谷票,這時要待立法,已然遲了。 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接受劉慧卿的網台節目《議會內外》訪問時指,選舉投票率越高,議員的認受性也較高。反之,投票率低,政府施政也會同受到影響,皆因失去民意確認,更難說服市民。 鍾劍華和劉慧卿的判斷,當然是錯的。 |
|
周顯 |
2021-12-06T03:13 |
上周發表了那篇有關藝術政策的文章,有人問我:「那照你的看法,藝術政策應如何制定、管理?」 藝術、美感是非常主觀的,人人不同,難以用價值去衡量,因此才會出現了一個廢棄了的壽司吧,甚至是一張廁紙,也會被視作藝術品的怪現象。故此,若有人藉著政府的無知,去尋租、去偷錢的狀況,這也是一個必然,也是源出於政府的無知,以及其指派的公職人員的無能。 其實,香港的藝術政策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就是把它市場化:藝術無價,藝術品卻是有價,廢棄了的壽司吧和廁紙究竟有沒有藝術價值,見仁見智,但它們究竟值不值錢,能不能賣錢,卻是一目了然的客觀事實。 就我所知,所有最好的藝術品,都能賣錢,而且有一個大約的市場價格。你去羅浮宮隨便指出一件藝術品,商人都可馬上說出其大約價格。賣不出去的,照我的看法,除了「M+博物館」的主事人,和潛在利益者等,相信很少人會認為有價值。 通常,一個政府的藝術館,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去買入藝術品,甚至有人願意免費送出: 一來這是給社會大眾欣賞,是有意義的事。因此捐贈也是屢見不鮮。 |
|
周顯 |
2021-12-03T01:25 |
經過了幾十年,疊碼制度也在不斷的演變,其演變的過程,是向賭客和疊碼仔擠壓,條件愈來愈惡劣,例如說,在以前,只要賭客投注,不管輸贏,都可獲得疊碼傭金,到了後來,賭客必須要把注碼輸掉了,才可計算作為傭金。 另一方面,賭客漸漸也知道疊碼的計算方式,他們不單大量白吃白喝白住白嫖,費用全由疊碼仔支付,甚至要求疊碼仔把傭金回扣,這大大的減少了疊碼的利潤。 總之,簡單點說,疊碼的利潤從以前的發達途徑,漸漸變成無利可圖,這就和以往其他所有的產業一樣,隨著時間的過去、知識的普及,利潤也逐漸削薄。三十年代,電影賺大錢,五十年代,廣告代理賺大錢,七十年代,股票經紀賺大錢……現在這些已成夕陽工業,只能「撿煙屁股」賺錢了。 既然無利可圖,只能另想辦法。 首先是搶爛市,就是那些信用不那麼好的客戶,也來照搶。這結果就是不以利潤為最高目標,而是只求營業額極大化,客戶的作用不是提供利潤,而是提供頭寸。 第二是,疊碼的利潤都被賭場克扣了,有甚麼方法可以反制?答案是:自己經營賭場。 |
|
周顯 |
2021-12-02T00:57 |
上周,「太陽城集團」(1383)創辦人、擁400億元身家的澳門娛樂大亨「洗米華」周焯華,先是溫州法院下令拘捕,公安機關敦促他盡快投案自首,爭取寬大處理。其後於上周六,澳門司警偵破以他為首的犯罪集團,拘捕11人,指稱他們在菲律賓等地開設網路賭博平台,通過高額授信、推廣賭博業務、提供車輛接送服務和技術支持等方式、手段,組織內地公民赴其承包的境外賭廳賭博、參與跨境網路賭博活動。 在此利益申報:我不認識周焯華本人,但卻認識一些他身邊的人,幾年前,也曾在「太陽城集團」的股票賺了不少錢,有留意本欄的讀者,應該知道。本文的主旨不在於「太陽城集團」或周焯華本人,而是集中於澳門賭業的中介人。 中介人業務俗稱「疊碼」,是幾十年前,葡京賭場的發明,其他國家是沒有的。 話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黑社會「百花齊放」,賭業比澳門昌盛得多,據我父親說,最有錢的那位賭場老板,身家超過10億元,比起四大家族,還有錢得多。 我的父母都是其賭場常客,進貢了不少錢,賭場就在今日駱克道的福基大廈,就在我家樓下。當時我當然不知父母安排的高明,皆因富豪飯堂福臨門、富臨,夜總會杜老志等等,都在附近。 |
LET GROUP |
周顯 |
2021-12-01T01:22 |
我沒有去過M+博物館,也不認為有甚麼看頭。 我一直認為,全香港最佳的博物館,是陽明山莊的會所,勝在作品齊全,小孩子去走幾趟,基本上已對中西藝術的主要作品有上基本認識。我只能說,住陽明山莊的小孩真幸福。 就我的個人經驗,佳士得的展覽水平勝過Art Basel,但這只是個人觀感。所以我也不時去看佳士得的展覽,在剛過去了的周五,才去過一次Francoise Gilot的展覽。 不過,就我所知的M+博物館,藏品還很片面,很不足,所以我也沒有去一逛的必要。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有朋友去了,回來問我一個問題:「究竟一塊有經血的紙巾」,算不算是藝術品? 我笑著回答說:「有經血的紙巾當然決不能算是藝術品,反而是把這塊紙巾解說成藝術品的文字,藝術成分就很高了。」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行為藝術」,就是那些三五流、不入流的所謂「藝術家」,拿出來騙人的方法。最初發明的應該是安迪華荷吧?其實他的水平很不錯,但和歐洲的沉潛當然相差很遠,但這是美國人「彎道超車」的另辟蹊徑,到了後來,就愈來愈離譜了。 基本上,照這種「藝術」的定義去推理下去,我放一坨大便,只要寫上幾萬字的解說,都可以成為藝術。 |
|
周顯 |
2021-11-30T04:14 |
殺不殺野豬,很多人在講人道,這首先泛起了一個問題:野豬不是人,我們應否用人道來對待它們? 第二個問題更基本:人道是否至高無上的道德標准? 我不去答第一個問題,而去答第二個問題:人類的「人道」,未免太過自大,太過不知天高地厚了。至高無上,不可抗御的大原則,絕對不是人道,而是:天道。 那究竟甚麼是「天道」呢? 答案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如果是物理學,就是物理學的法則,生物學,就是生物學的法則,經濟學,就是經濟學的法則,這就是「道」,而且是「常道」。 不能殺野豬這些所謂的「大原則」,是人類自己發明出來、想像出來的,是人類的驕傲,企圖用自己創造出來的「人道」,來挑戰「天道」,這本身就是可笑,違反大自然的所為。 至於把野豬絕育,放回郊野,也是人類的不自量力,企圖挑戰大自然。所有的生態系統,其成員的生命都是悲慘的,幾乎無一得以善終,都是給別的生物吃了下肚,作為能量。 人類就是今天救了野豬,它們明天還是會死去,而且在野外的生存環境,會死得更悲慘。被人類快速地殺掉,反而是「安樂死」。 那究竟甚麼是對野豬的「天道」呢? 第一永遠是人類集體自殺,地球可快速地回復生態平衡,但這當然是負氣之言,當不得真。 |
|
周顯 |
2021-11-29T01:32 |
野豬的爭拗,其實是一個現實問題,也即是經濟學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人類不再喂食野豬,會不會控制到它們的繁殖速度呢? 答案是:肯定不會。這問題非常愚蠢,因為任何生物,只要無序生長,都會繁殖到不能控制的地步。 一只成年的母野豬一年可以生兩胎,每一胎最新的統計大約8至9只,如果完全不去作出任何控制,結果必然是在很快的時間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通街跑,先吃人類的廚余和垃圾,再不夠,便會互相殘殺,以及吃落單的人類和小孩子,這是客觀的生物學規律,除了白癡之外,誰也無法推翻這基本理論。 不過香港的確很多白癡。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嚴禁喂食,兼且對某些野豬加以絕育,那能否控制野豬的繁殖速度呢? 這就是成本效益問題了。 當然,絕育需要成本,這是一門很大的生意,所以大家會發現,所有的獸醫都反對射殺野豬,皆因這是他們的階級利益。在「階級利益」的大前提下,馬克思主義是錯不了的。 簡單點說,反而是把野豬大量繁衍,才是對相關人士最大的利益。反之,如果采用以前的方法,由狩獵隊把野豬射殺,政府不用成本,而這些人的利益便泡湯了。 |
|
周顯 |
2021-11-26T04:45 |
當年,共產主義風潮蔓延,直至七十年代,依然有大量信徒堅信共產主義,包括了現時大家以為他們是西方民主思想堅定信徒的鄭經翰、梁國雄等人,都是共產主義門徒。 這形勢是幾時扭轉的呢?答案是:當內地實行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連蘇聯也要「glasnost」了:如果你是正確的,那為甚麼要改?反過來看,如果你改,那就證明你先前所做的,全錯了。 這故事可用作比喻今天西方的防疫政策:如果它們一直采用「與病毒共存」,誰也沒法子證明它們是對是錯。可是,現在西方各國紛紛封城,這就證明了它先前的政策必然是錯了。 要知道,「與病毒共存」的先決條件,就是打開大門,和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前,如常地生活。然而,西方之所以封城,原因是:疫苗的防疫效果不如預期,其實最佳的例子是新加坡,疫苗接種率已高達85%,豈不還是照樣爆到飛起? 好了,如果疫苗不能完全防疫,防止重症死亡的效果又如何呢? 今年是疫苗年,很多人都打了疫苗,可是,截至本月,死亡人數已突破了去年的數字。要知道,去年是在3月後,疫情才爆發出來。 這也即是說,疫苗對於防止重症和死亡率的功效,也顯然不如預期。 |
|
周顯 |
2021-11-25T04:24 |
「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我早在去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時,已第一個提出來,當時我用的名詞是「習慣」:當你無法控制病毒時,只能接受它,就算很不想接受,也只能逆來順受,皆因你已沒有選擇。 很明顯,這就是現時西方的思維。 可是,當你還有能力抗疫時,應不應該放棄、應不應該「習慣」、「與病毒共存」呢? 這就是新加坡的現況。它為了同西方看齊,當西方決定「與病毒共存」之後,新加坡馬上跟隨,然而,它好像忘記了一個客觀的事實:西方抗疫失敗,「與病毒共存」並非一個選項,而是沒法逃避的現實。然而,當時的新加坡卻是屬於少有的抗疫有成的國家,這是明顯不同的「體質」。 順勢一提,不知甚麼原因,所有的華人社會,都是抗疫最成功,包括內地、香港、台灣、澳門,新加坡也是以華人為主,不過講的是英文。居然連日本這樣干淨的國家,抗疫水平也比不上我們,這很出人意外。 如果你抗疫有成,換言之,你可享有「選擇權」:你可繼續下去,或者與西方看齊,轉向「與病毒共存」。那麼,最聰明的方法,應該是如何抉擇呢? 答案是:沒有人叫你馬上作出決定。你不妨看看別人「與病毒共存」的結果,究竟是好是壞,方才作出決定。 |
|
周顯 |
2021-11-24T03:49 |
根據2019年的報道,4級農地補償價格分別是:1,124元、843元、562元337.2元。其實政府出1,124元一方尺,已經是占了大便宜,新界佬也已 |
|
周顯 |
2021-11-23T01:36 |
現時地球的「火藥庫」,即是最容易引起世界大戰的地區,一共有三,一是以朝鮮為中心點的東北亞,一是以台灣為中心點的南海,另一就是以烏克蘭為中心點的俄羅斯與歐洲前線。在這之前的一個月,最危險的是台灣,現在則轉了去烏克蘭北部的白俄羅斯和波蘭的邊界。 香港人讀到的以西方為主的傳媒的說法是︰白俄羅斯批准了3萬名中東人的特殊觀光簽證,每人需付1.5萬至2萬歐元,從土耳其坐飛機出發,合法入境白俄羅斯。部分人走往白俄羅斯和波蘭的邊界,企圖闖入波蘭,現時在邊境集結的中東難民人數,則有數千人。 歐盟認為,這是白俄羅斯故意的陰謀,其軍警也有參與其事,背後的支持者是俄羅斯,俄國甚至有份策劃此事,而且,俄國軍隊也直接插手此事。 至於白俄羅斯的說法,西方傳媒很少報道︰去年在它武力鎮壓反對派的人民後,西方對它展開制裁,除了在經濟方面,雙方警察阻止難民和偷渡的合作,也廢除了,因此,這事件純粹是黑幫人蛇集團的所為,與它無關。 我當然認為俄羅斯的黑手在其中,卻不相信俄國會被西方揪著把柄。其實「兩俄」根本不用介入,只消閉眼放手不理,黑幫人蛇集團自然會行事。在這地區的黑幫人蛇集團的軍事實力,也不比政府軍差上多少。 |
ELATE HOLDINGS |
周顯 |
2021-11-22T02:31 |
「彭博新聞社」11月11日發表了一篇由Janet Paskin和Shawna Kwan寫的專題報道:「新冠肺炎疫情零確診的香港高級餐廳連月訂座爆滿」(Top Restaurants Fully Booked for Months in Covid Zero Hong Kong:Good luck eating at the most popular spots before February 2022.)。 事實上,今時今日,高級餐廳難訂位,已經是上流社會人所皆知的事實。高級壽司店如「荒木」(Araki)、「齋籐」(Saito)等等,訂座要半年以上,米芝蓮星級如「大班樓」等,更加是已停止訂座。而且,所有的訂位,均得預先付款,取消也不會退款。 就算是已開業多年的「留園雅敘」,訂位也要兩星期以上。至於「廚師發辦」壽司店,現在愈開愈多,然而供應增加並沒有減少需求,隨便一間,也要預先一至兩星期,方能訂到位子。 |
|
周顯 |
2021-11-19T02:53 |
日前本欄寫了一篇關於友人古鎮煌(原名黃牧)的文章,除了悼念,還有寫出了「終身理財,別要輕言退休」的重要性。然後,讀者轉載一文,講到古鎮煌後來的事跡: 「大抵十多年前,黃牧驀然在香港文壇消失,後來聽說他到成都投資餐飲業。稍後,又聽說他成都的餐飲店虧蝕了,轉戰北京……我到北京出差……忘了餐廳的名字,建築很像北京老四院,張燈結彩,古色古香,很是雅致……我想,他是走錯路線──與眼下北京高級餐飲一樣,走浮誇包裝、不重食材質素,肯定做不下去。後來又聽到他的食店倒閉,之後便杳無音訊。」 換言之,這說法指的是古鎮煌晚年過得不好的原因,不止是花光資產,也是因經營餐飲虧蝕了。 就我所知的古鎮煌,的確是只重餐廳包裝,不重食物質素。他最喜歡在豪華郵輪,穿得正經八百地,去吃一頓fine dining。 有讀者問他究竟好不好女色,其實他身旁有不少小妹妹打轉,尤其是各大酒店郵輪餐飲的公關,關系如何,不得而知。 至於餐飲業中,食物質素的重要性,我告訴大家,這其實只是次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