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tor |
Time |
Content |
Tag |
麥子麒 |
2021-12-20T00:19 |
早前政府提出雇員退休後,可考慮將其強積金轉為年金,令年金於一夜之間成為熱議話題。香港的退休制度一直以來主要鼓勵雇員積極累積退休儲備,偶有提及退休後的理財規劃。你曾否想過提取一大筆退休金後,應如何分配,以應付長達數十載的退休生活? 年金產品的設計特性,正正是為了「自制長糧」,讓你退休後可以定期有一筆穩定收入,加上市面上部分年金產品的保證派款期可達99歲或以上,有一些產品甚至會逐年遞增年金發放金額對抗通脹。所以,年金產品不失為一個退休投資的其中一個好選擇。另一個購買年金的好處,是在購買之後毋需再作出任何投資決定或承受相關的投資風險,讓你不用每天「睇住個市」和提心吊膽,可以花更多時間及精力去享受你的黃金歲月。 年金產品固然有一些吸引之處,但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士。首先,相對於大部分投資產品,年金產品缺乏資金流動性,假若將所有資金均投放於年金產品,未必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大額開支。而且,保險公司為年金產品作的投資,一般比較保守,潛在回報及相應可支付的年金收入(尤其是在現時低息環境下)亦可能會偏低。 |
|
麥子麒 |
2021-11-01T01:04 |
一位認識多年的朋友去年突然遇上意外,令他有一段長時間不能工作,及要負擔一筆龐大的醫療費用。幸好經過治療,現已完全康復。這位朋友將近50歲,原本打算60歲儲夠錢便退休,安享晚年。他一向注重健康,生活亦十分有規律,故從未想過會有甚麼病痛,亦因此從來沒有考慮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怕「蝕本」給保險公司。奈何於意外治療期間,即使公司已有提供基本醫療保障,但亦不足以支付所有醫療費用,最後需要動用一部分退休儲備彌補不足,令其退休計劃大失預算,被逼將計劃延遲數年。 當提到退休策劃,大多數人都只關注退休需要儲多少錢,認為只要努力儲錢,配合適當投資,便可優哉游哉地退休,往往忽略了這筆苦心經營的退休金有機會被一些突發性的開支(如以上例子)所蠶食,打亂退休大計。投資儲錢固然緊要,但擁有足夠的保障亦同樣重要。與其意外來臨時才後悔,不如早作准備,事先對潛在的開支進行估算並納入退休計劃之中。例如趁年輕健康風險較低時購買醫療保險,除了能夠助你應付人生不同階段的醫療費用,相對要繳付的保費一般也較低,及減少年紀漸大後不被受保的機會。 在退休要儲錢之余,同時擁有充分的保障計劃,便能助你更加享受黃金歲月。 |
|
麥子麒 |
2021-09-13T04:02 |
最近有一位前輩剛剛退休,興奮地與我分享他的退休大計。受制於疫情,前輩暫且留港吃喝玩樂,參加不同的興趣班,疫情過後便會馬上與伴侶環游世界,並探望各地的親友,長遠更會考慮到海外過退休生活。詢問下,前輩保守估計有數百萬元的退休金,故從未擔心退休後的生活開支。 然而,手持數百萬是否足以過上安枕無憂的退休生活?不少人於退休前都比較注重自己的理財策劃,你又有否想過退休後的規劃其實一樣重要? 剛退休時,面對突然到手的退休金,或許會有些不知所措,部分人更會將全部積蓄轉為港元定期存款。此舉雖然可以避開投資風險,但息率卻未必能對抗通脹,如遇到突發開支更會令退休儲備被快速蠶食,往後或需節衣縮食度日。 對即將退休或剛退休人士或說,由於不再有工作上的固定收入,其投資策略往往轉得較為保守,建議重新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並選擇合適的退休理財及保險方案。畢竟退休生活長達數十載,當中或會面對不同的潛在風險,如通脹、投資市場波動、長壽風險和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等,對晚期退休生活影響尤甚。想退休後安享晚年,退休前後皆需好好規劃。 |
|
麥子麒 |
2021-08-02T04:08 |
最近與剛畢業的同事談退休策劃, 他說:「我現在還年輕, 為何這麼早便要為退休作准備?何不先把薪金用作享樂, 到40歲時再籌劃亦未遲!」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 即「財務自由、提早退休」 概念,在世界各地興起,提倡透過增加收入及盡量減少支出(甚至降低生活質素至比較極端的水平)來增加儲蓄比例,期望以最短時間累積足夠財富,提早實現退休大計。部分跟隨FIRE概念的人甚至會訂出高達50%或以上的儲蓄比率。FIRE概念並非人人信奉,畢竟儲蓄比例愈高,當下生活質素便愈低,對部分著重及時行樂一族,雙方理念或許背道而馳。然而,FIRE提倡「及早儲蓄為未來」的概念絕對值得年輕人借鏡。重點是在「活在當下」及「提早退休」之間作出平衡,及符合自己各方考量的選擇。 對千禧世代來說,時間是他們擁有的最大優勢。如若由25歲開始,為退休每月投資1,000元,以每年回報5%計,在65歲時可儲蓄約150萬元。但若在40歲才開始,在65歲時儲蓄僅約59萬元。 |
|
麥子麒 |
2021-06-28T01:46 |
如短期內可離港旅行,沒有任何隔離限制,相信不少人馬上挑選心儀地方,預訂機票酒店、交通、吃喝玩樂及購買旅游保險均好好籌備。短短一個旅程已如此雀躍,若你打算退休後移居海外,現在是否已開始積極策劃?退休移居海外,每個人因應生活習慣、語言、親友所在地及氣候等,有不同理想退休國度,較熱門有英國、加拿大、澳洲及新加坡等。但退休移民並非拿著畢生積蓄飛抵當地,便可過安穩生活,當中有很多細節,比本地退休有更多考慮。 首先,須了解退休地生活指數,估算退休所需金額,並考慮當地貨幣兌港元長遠走勢和外匯風險。為退休金作投資儲蓄時,可考慮直接投資當地投資產品工具或利用一些貨幣對沖工具,減輕在港投資項目兌換成外幣時風險。決定如何部署時,需考慮相關稅制,如目的地國家投資是否需支付利得稅等。住屋方面,可考慮及早於海外置業,以減輕退休後基本住屋開支。踏入晚年,醫療開支難免增加,各地醫療保健服務不同,高昂醫療收費往往會打亂退休大計。故了解當地醫療保健系統及物色合適醫療保險亦重要。如已購買醫保,便要了解移居海外後是否仍受保。無論是短程或人生旅途,周全計劃可助你樂享自在無憂之旅。 |
|
麥子麒 |
2021-05-24T02:25 |
香港很多打工仔,退休時會盡快將所有強積金全部提取。但提取後的強積金及其他退休儲備,應該如何處置?退休前後一個重大分別,就是退休後再沒有固定收入,所有生活支出靠「食老本」,以所擁有資產去制造現金流。如將所有退休儲備放在銀行,雖然很「穩陣」,但當遇到高通脹時,退休儲備的購買力將被削弱,「老本」可能會更快「干塘」。故退休後,需作適量及符合風險承受程度投資,以保持退休儲備購買力。 退休儲備的投資,和一般炒股票或基金,又是否一樣呢? 首先投資不同投機。有些人買股票有一個「賺到盡」心態,甚至做很多短期操作,冀低買高賣,賺取最豐厚回報。但這樣涉及風險較大,或帶來較巨大損失。若仍在受薪階段,可用新資金續投資,嘗試以「平均成本法」獲取一個長遠較平均回報。但退休人士因沒有收入,平均成本法便不適用,故切忌以一個短炒心態投資。短炒操作需花大量精神時間留意市場。對已退休的人來說,你又是否希望每天提心吊膽地過退休生活呢? 筆者認為退休後,因風險承受能力隨年齡增長逐步降低,投資取態上,需在潛在投資回報和短期波動中取平衡。可考慮分散投資不同地域及資產類別(即股票、債券等),以分散整體風險。 |
|
麥子麒 |
2021-04-19T01:02 |
對大部分人來說,退休後現金流將由正轉負,需利用投資和金融產品,去制造現金流以應付日常開支及消費。其實每種不同產品都有利弊,退休人士應采用多元化金融產品去應付不同退休開支。年金一個好處是能提供固定及保證收入,有很大穩定性,市場上的年金產品,能保證付款至99歲甚至終身。香港年金產品提供的收入大部分不會隨通脹而增加。在退休2、30年里,年金收入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低息環境下,年金價格相對高昂。故整個退休策劃中視為「包底」角色。 其他退休投資方案,必先認清退休後投資目標。基本上,退休後的現金流,涉退休金本金及投資回報。投資回報較差甚至負數時,現金流便要用較大部分本金去提供。故較穩定投資回報是退休後投資目標之一。另退休年期有2、30年甚至更長,投資目標需要有增長部分,以應付通脹。因此,投資方案需在穩定性及增長潛力中取得平衡。一個被忽略部分,就是退休後醫療開支,尤其突如其來及高昂醫療費用。醫療保險可減少一些相關支出不確定性。醫療保險產品五花八門,要考慮自己情況及切實需要。如現時雇主已提供醫療保障,擬研將在職時醫保,於退休時轉為個人保險計劃,或可省回部分保費,及將已有醫療狀況,在新計劃下續保。 |
|
麥子麒 |
2021-02-08T01:14 |
剛畢業工作年輕人踏出財政獨立第一步,一些長遠人生計劃,尤其退休策劃可說有點遙遠。筆者記得自己大學畢業只身在英國工作,當時理財定義便是每個月收入足夠支付每月開支,如何為長遠未來作策劃,完全沒有想過。 雖然慶幸自小被父母教導積谷防饑,養成量入為出,定期儲蓄習慣,但當時在投資及理財策劃知識實在不足。否則財富增長歷程必定能事半功倍。對現在年輕人來說,我有幾個建議,希望幫助大家達更好財富管理。 第一,每月量入為出,盡量有盈余作儲蓄投資。據去年調查,「理財健康」水平較高受訪者多數有控制收支平衡習慣。 第二,年輕人亦需要為長遠財政需要制定儲蓄及投資策劃。雖然結婚,生小孩,退休等好像非常遙遠。但如策劃得當可令自己儲蓄投資更有效率地實踐不同未來夢想。舉例說,在年輕時儲蓄投資作首期置業,買下的物業便有可能成為未來退休重要財政支柱之一。為未來做財富策劃時,最好做法是作全盤考慮,將自己未來人生夢想及需要(包括退休後的生活需要),一並列入考慮因素。 第三,年輕人應盡量增強自己在財富管理及投資上知識,令自己能懂得利用市場不同金融及保險產品發揮各產品特性和潛力,以合乎自己需要及風險取向等,為財富增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