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Expert Commentary

All 80後投機客 Bittermelon Sammi 丁世民 中概股追擊 何民傑 何車 保險脈搏:英國保誠 劉嘉輝 劉瑛琳 區麗莊 吳啟民 吳庭琛 吳詠儀 周永俊 周顯 嘉士伯 姚俊龍 姚浩然 宏利香港 宣震 屈宏斌 岑智勇 廖立嘉 張世昌 張敏華 張智威 張競達 彭偉新 彭啟明 徐家健 徐燦傑 惠理基金 成山銀子 文德華 文慧詩 文錦輝 施俊威 春哥 曾國平 曾淵滄 朱紅 李佩珊 李偉傑 李偉賢 李峻銘 李巍 李慧芬 李浩德 李浩然 林偉雄 林嘉麒 林子傑 林家盛 林建華 林樵基 林禧彥 林賽盈 梁偉民 梁偉源 梁君馡 梁天卓 梁振輝 梁傑文 梁焯峰 梁鈞宇 植耀輝 楊松坤 歐維鈞 汪敦敬 沈家麟 沈慶洪 沈振盈 塗國彬 湯文亮 溫嘉煒 匯豐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 潘國光 潘志明 潘志業 潘鐵珊 灝昇 熊俊傑 熊麗萍 王冠一 王海翔 王美鳳 王良享 王華 瑞銀 甘小文 畢明 盧德芳 盧志威 盧志明 盧楚仁 盧銘恩 羅尚沛 羅明立 羅曉鳴 聶Sir 聶振邦 股中人 胡孟青 胡雪姬 英國保誠 莊志豪 莊志雄 葉佩蘭 葉尚志 葉澤恆 蔡嘉民 藺常念 蘇沛豐 許繹彬 譚智樂 財子O 費高 趙晞文 趙海珠 連敬涵 郭家耀 郭思治 郭釗 鄧澤堂 鄧聲興 鄭叻 鄭天殷 鄭家華 鄺建揚 鄺民彬 金曹 錢琛 關焯照 阮子曦 陳偉明 陳偉聰 陳大偉 陳寶枝 陳建良 陳恩因 陳欣 陳永傑 陳永陸 陳海潮 陳錦興 陳鳳珠 陸東 顏招駿 首域盈信 首源觀點 馬鐵穎 馬麗娜 馮南山 高息先生 麥嘉華 麥子麒 黃偉豪 黃嘉俊 黃國英 黃子燊 黃展威 黃志陽 黃敏碩 黃景明 黃景朋 黃澤航 黃瑋傑 黃集恩 黃麗幗 黃國英 黎偉成 黎堅輝 龍志濤 龐寶林 龔偉怡 龔成 龔方雄
Commentator Time Content Tag
梁鈞宇 2022-01-28T03:09 俄烏局勢進一步升級,俄羅斯去年10月起再在烏克蘭邊境集結大軍,分析指德國總理換屆、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等,均驅使俄羅斯把握機會,將軍事行動升級,以收復其認為屬俄領土。俄羅斯一向要求北約禁止烏克蘭等原蘇聯成員國加入,並減少在東歐駐軍,事實上美國曾於九十年代承諾北約不會向東擴張。但1997年至今,北約共吸納14個東歐國家,令烏克蘭成俄羅斯門前僅余對北約屏障。烏克蘭有親歐及親俄之爭,烏克蘭2014年推翻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轉為親西方政權,俄羅斯隨即吞並隸屬烏克蘭但民眾多親俄的克里米亞,不穩局勢持續至今。戰事如箭在弦,但西方現對烏克蘭協助限於口頭和提供若干防御軍備,德國甚至拒絕提供武器。一旦開戰,西方出兵援助機會低,變相俄羅斯能短期內拿下烏克蘭。 俄羅斯MOEX指數去年10月底至今跌近兩成,跟油價走勢脫節;歐洲股市無甚影響,近期下跌與美國加息預期有關。除非西方軍事介入,否則如上述,俄入主烏幾無懸念,但戰事畢竟會刺激商品價,國際油價升破90美元,金價在美債息上升下高企逾1,800美元,相信在沖突緩解前,商品價格難回落。
梁鈞宇 2022-01-21T05:03 所謂風水輪流轉,港股去年低迷,踏入今年一洗頹風,升近6%;相反,強勢美股因通脹超預期,憂多次加息,整體波動增加,個別增長股自去年12月起下跌。港股積弱,原因有二,一是內地接連推調控多個行業政策,二是內地經濟增長遜預期。關於第一點,重災區是已消失的補習及教育行業,其次是大型科企。 要數對實質經濟影響較大應是地產市道的調整。三條紅線、限制買房借貸及調控物業成交價等,基本上打擊物業投機(或投資),防止市道過熱產生資產泡沫及財富差距擴大,及不讓本已債台高築的發展商再舉債。但內地大部分財富為物業,交投流轉減低會產生負財富效應;發展商高負債足以影響金融結構安全,非一時三刻可解決。傳中央放寬地產商使用托管帳戶中預售資金,以助行業應對財困,雖然細節未知,但反映去年底起政策轉松方針持續,農歷年前後情況應再改善,股市隨消息大升。內地經濟能否重拾高增長,難度不低,現言之尚早,一旦調控減少,本已頗殘的港股其實吸引,加上若有資金從美股回流,這次升浪應可持續多一會,投資者不宜過早離場。 Stock , US Stock
梁鈞宇 2022-01-14T02:01 美國去年12月CPI數字,按月升0.5%,似乎較11月的0.8%緩和,因11月底起Omicron病毒橫空面世,能源價格大幅調整所致,WTI原油上月1日曾低見65美元。若撇除能源後按月通脹,僅由11月0.6%微跌至0.5%,故整體通脹情況並沒有改善。專家認為,通脹高企歸咎勞工短缺和供應鏈問題。美國非農就業數字繼11月不如人意後,12月僅19.9萬,較預期40萬差;「塞港」情況未有改善,占美國進口近四成的洛杉磯港和長灘港,在10月起已實施24小時運作,但最新數字顯示,泊港輪候時間仍大增至最多28天和45天。 市場逐漸轉為相信Omicron難影響能源需求,加上寒冷天氣,能源價格已回升。航運業普遍料供應鏈問題今年難以解決。而美國勞動參與率現僅61.9%,比疫情前低約1.5個百分點,去年聯邦失業救濟金停止發放、學校全面重開後,就業障礙理應已大致消除,但仍有數百萬民眾未能重投就業,唯一解釋是擔心職場染疫。這難題和供應鏈瓶頸一樣料維持到疫情真正結束,恐怕任聯儲局加息縮表,美國通脹短期難減退,加息三次大概是最基本,四次機會不低,投資者應小心。 Energy , USD
梁鈞宇 2022-01-07T05:28 Tesla去年全年銷量93.6萬輛,按年增87%,大幅高於50%目標。當中Model 3和Model Y占銷量97%,高性價比電車,仍是Tesla最大賣點。相關增長也反映電車銷售絕對可能在2030年前超越傳統油車。電動私家車競爭愈來愈大,不少人認為電動皮卡車將是電車下一個增長爆發點。皮卡車是美國最受歡迎車款,TESLA料今年量產Cybertruck,售價僅4萬至7萬美元,能續航400至800公里,一旦量產成功,將是股價的另一催化劑。 內地「造車新勢力」小鵬(9868)、蔚來和理想(2015)不可小覷。去年交付約9.8萬、9.1萬和9萬輛車,按年增263%、109%和177%。雖然總量仍低,但銷車歷史僅3至4年,增長速度驚人。電動車企最大障礙往往是量產,當年Tesla曾因Model3產量不足而陷困境,「造車新勢力」這方面似有相當實力,能予投資者信心。要小心的是內地今年對電動車補貼將減三成,其他國家或有類似做法,是風險之一。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是全球趨勢明顯,去年全球電動車存量占比不足1%,市占率僅8.1%(去年首11個月 ),整個行業發展空間仍大。
梁鈞宇 2021-12-31T02:43 先預祝各位讀者元旦快樂。 港股2021年先甜後苦,恆指由升轉跌,最後淪為環球最差表現股市之一。以下是今年財經驚嚇或重要事件。(1)教育股監管/監管風暴。內地7月加強對教育機構監控,如需轉為非牟利等,令港美教育股瀉逾八成;(2)GAMESTOP挾空。美股GME1月在網民不斷增持,股價由單位數暴漲至最高350美元,令沽空該股機構投資者損失約數十億美元;(3)香港加印花稅。本港8月反資本市場潮流,把股票印花稅由0.1%增至0.13%;(4)比特幣曾破68,000美元,年輕富豪湧現;(5)契媽變契弟。隨著科技股回落,被投資者戲稱為契媽的Cathie Wood旗下ETF錄創立以來最差年度表現,股神變燈神;(6)內房債務危機。狼來了多年的內房問題,終於爆煲,單是中國恆大(3333)便有負債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至今仍未知事情如何收科;(7)阿里巴巴(9988)續尋底,曾跌穿110元,全年拖累恆指跌36%;(8)美股再升,港股不振,青姐要轉型;(9)幟哥被捕。有傳經所謂微信女唱高散貨,涉嫌操控市場而被捕,雖然對市況沒有影響,卻因其名氣令人關注事件。 Stock
梁鈞宇 2021-12-24T05:00 不少投資者也聽過,甚至實行過「聖誕鍾買匯豐控股(005)」。但自08年金融海嘯後,銀行股失落十多年。其後大家轉買騰訊控股(700),但股王自國家調控科技股後,亦有點一蹶不振。那今年聖誕,應買入甚麼股票? 近日受創最重行業之一,首推內房。負債較高的股價普遍自高位瀉最少一半。短期看,內地已開始釋出寬松政策,如降存款准備金率,有針對幫助申請二手房按揭措施;加上若有投資級別內房債違約,其負面效應和對民生影響難以預計,可以預期,支持樓市穩定政策或會重占上風,幾間債務高但營銷能力強的內房,其股債當前有一定吸引力。中線看,恆指市盈率現約10倍,屬歷史低水平,因近年加入不少科技及醫療股,其市盈率其實更低。今年港股幾乎肯定在環球主要市場中敬陪末座,此水平買入及期望明年反彈,非天方夜譚。長線看,增長股回報往往最高。今年暴跌的科技和醫療股,長遠機遇未大變,相反估值變得更低,國家仍需這些公司為經濟發展作突破,有能力承擔高風險者可考慮入場。
梁鈞宇 2021-12-17T00:49 年初美國總統拜登上台,曾有人樂觀認為其跟內地政府有多年交情,對華態度會較友好,但隨時間過去,雖然表面上未有特朗普高壓,但政策卻是一脈雙承,不同之處是更具針對性,且著力拉攏盟友加入。 上月美財長耶倫稱希望中美等降低關稅,以幫助抑制高通脹言論,曾帶來貿易戰會再降溫憧憬,但當商湯集團招股至截飛階段,美財政部卻宣布對其經濟制裁,可見現時美對華經濟策略不再是打「七傷拳」,而是集中打擊潛在競爭項目,跟限制內地企業使用半導體技術方向相同。周三再傳出除將8家內地公司列黑名單,商務部亦會把包括生物科技在內20多間公同放入實體清單,相關股票暴跌,如藍籌股藥明生物(2269)跌近兩成。執筆時(周四)仍未知消息是否屬實,若制裁真的蔓延至民生(醫療)相關項目,中美角力是踏入另一層次。 由於內地今年對多個行業實行調控,令市場表現波動。樂觀地看,當中美角力再加劇,內地政策應會較寬松,而被西方針對的公司行業,更可能有政策優惠,當相關公司至一定水平,反而是投資機會。
梁鈞宇 2021-12-10T03:45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完成修訂《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滴滴出行(DIDI)隨即在上周五宣布啟動自美國退市,加上對變種肺炎Omicron的擔憂及內房債問題,美國中概股和本地中資股爆發了一場小股災。但其後中證監卻指出市場誤會政策方向,仍容許企業到美國上市。究竟中美資本市場是否會走向脫鉤,確是眾說紛紜。 首先,美國資本市場的集資能力和國際認受性仍是獨占鰲頭的,加上龐大交投量和市場深度,對需要資金發展的企業,美國上市的吸引力極大,中資股亦不例外。另外,觀乎事態發展,最想把中資趕離美國市場的,似是美方多於中方。因此,可以推論,未來一般內地企業仍會透過投行幫助,到美國集資,只是難度會比過去高。加上公司問責法和內地的《信息法》,像滴滴這種擁有敏感數據的公司,海外上市便只有香港可選。但此局部的脫鉤,未必對本地市場有利。若大部分轉來港的是對國家安全重要的機構,投資價值便相對低,因為其經營目標非單單為謀利。 China Real Estate , Money Supply , EVERCHINA INT'L
梁鈞宇 2021-12-03T01:59 隨著港股持續下跌,並錄年多新低,近期愈來愈多投資者、金融評論員、網民及媒體均指「港股已死」,為回報應改投美股雲雲。若以2009年為分水嶺,此前的2007年恆生指數曾創31,958點高位,對比昨收報23,789點,14年間跌約25%,即使計及股息,亦只有微利。反觀標普500指數,07年最高約1,540點,上月底創新高達4,743點,升幅近300%!此消彼長,難怪一眾港股投資者意興闌珊。 最令人失望是,內地經濟增長過去十多年一直為主要國家中最高,兩年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遠優於西方國家,理應反映經濟實力的股市卻一蹶不振,兩者反差太大。 分析指個中原因有四,第一,內地企業效率較低,高經濟增長背後是高成本和資源浪費;第二,內地企業發展對企業家有利但對小股東不利,如中國恆大(3333)危機;第三,國家方針從不惜一切發展轉為重視理念,有左傾趨勢,令市場短期不易消化;第四,內地近年收緊政策,不利股市。投資智慧有所謂「人棄我取」和「眾地莫企」,勇敢的投資者應在低位買入港股,還是追入美股?相信並非容易決定,筆者傾向前者風險更低。 Stock , HANG SENG BANK , US Stock
梁鈞宇 2021-11-26T04:58 沉寂了一時的金價,本月大起大落。月初,美國聯儲局議息會議確定每月縮減150億美元購債規模,因市場早已預期「收水」,加上英倫銀行更意外決定不加息,美國債息隨即回落,同時市場更為擔心美國通脹風險加劇,令金價在上半月漲近100美元至約1,870美元。 但隨後10年通脹預期稍為回落,且10月非農就業數字亮麗、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獲提名連任等,投資者又轉為相信聯儲局會更快加息,債息再次回升,金價跌破1,800美元。商品方面,國際油價近日反覆,因美國與OPEC+就釋放原油儲備斗法,但整體未改10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承諾增加歐洲天然氣供應後的跌勢,加上歐洲新冠肺炎疫症又增加,打擊原油需求,油價繼續調整有助紓緩能源通脹。 未來金價會向哪一方向?美國就業市場回暖有助減少勞工短缺,預料美國10年通脹預期會繼續回落,而聯儲局最新公布月初議息會議紀錄,委員們認為如果通脹維持上升,提前加息機會不底。既然預期不斷向不利金價的方向發展,金價或繼續調整。 Gold , USD
梁鈞宇 2021-11-19T02:58 若說今年最火爆且回報十分好的新經濟股,除虛擬貨幣及元宇宙股,便是電動車。跟前兩者不同,電動車已為現實世界帶來轉變,非只具概念。以TESLA在港為例,因叉電難問題且價錢不菲(尤其政府取消免稅優惠後),制造質素跟傳統歐日車廠有距離,故幾年前屬小眾玩意。隨著充電、續航技術和質量改進,及推出低成本MODEL 3及Y,其競爭力不斷增加。 據運輸署數字至今年8月底,香港首次登記私家車(A類)逾2萬輛,首五位車廠市占率為TESLA 21.4%;平治15%;寶馬12.6%;豐田10.5%及本田6.9%。若考慮銷情火爆的MODEL Y在9月起付運,料銷售會拋離對手,全年數字更驚人,TESLA將取代傳統車廠,成今年本港私家車「一哥」。類似情況在各地不斷上演。一眾對手不會坐以待斃,傳統車廠已投放大量資源開發新能源車,來年好幾個品牌有新電車面世;另Rivian和Lucid這些新車廠產品更令不少人期待,加上年銷量已達十萬計的比亞迪(1211)、小鵬(9868)和蔚來等,預計未來電動車市場競爭更激烈。
梁鈞宇 2021-11-12T05:20 自施政報告提出本港最大發展方向,即「北部都會」的規劃,在細節仍未有的情況下,一如過往,新界物業價格開始「裂口」上升,尤其幾個重點的潛在交通交匯處,如洪水橋及錦上路等。 以上周末開始銷售的新盤,長江實業集團(1113)位處洪水橋的#LYOS為例,首輪賣220伙,平均尺價達約1.55萬元,基本已即日沽清。雖然近年有不少居屋建成,但洪水橋的位置及歷史,即使以新界角度看,仍非方便的地方,故樓價短期內大升至貼近市區水平,甚至有力再上,正反映投資者對北部都會的憧憬。 一方面,普通人的行動往往會慢於形勢的轉變,因為需時消化及接受改變;另一方面,因相信仍未有具體方案的北部計劃而高價買入物業,亦可能要「守」相當時間。但細看港島藍籌屋苑,如太古城和杏花村等近年的尺價升勢頗慢,再對比元朗和屯門屢創新高,不難得出香港重心似由南移向北的結論,而且此勢頭在當前的政經環境下加快的機會遠高於減慢,因為中港融合已非一個議題。
梁鈞宇 2021-11-05T01:53 近期在眾多監管和政策風險的影響下,中港股市表現不振,且大幅落後於環球股市,不少投資者憧憬在下周六中全會(本月8日至11日)後,中央會釋出寬松措施,股市可望回穩。 「六中全會」即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 今次是第19屆。由於過去的六中全會多會訂立並演繹管治和政治理念的大方向,加上今年是共產黨建黨百周年,故總結百年經驗並訂下未來發展方針,「承先啟後」,令是次會議備受關注。 從近年政策趨勢,且今年提出「共同富裕」看,內地施政正轉「左」,簡單而言,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有失效之嫌,西方日趨嚴重的貧富懸殊,且未能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便是佐證。 因此,即使會後有令市場受惠的新政,影響可能只會短暫。投資者宜注意的是,中央對長期制度的定位為何。若制度上會繼續向左傾,盡管原意是好,但現有系統要消化其變化,相信仍要相當時間,而股票市場似乎正反映此方向。 Stock
梁鈞宇 2021-10-29T05:08 恆大物業(6666)交易告吹後,中國恆大(3333)事件續發酵,除地方政府已監控其子公司銀行帳戶,最新傳要求董事長許家印以私人資金替公司還債,盡管其資產對比萬億負債是杯水車薪。當企業負債累累並難逃破產命運,創辦人仍有豐厚身家,且多由公司而來,有問題卻未需負上責任,這種自肥行為確令人發指。從道德角度看,始作俑者要負上金錢責任,似乎合理不過。但現實是,當社會視這種做法為必然,卻會大大沖擊公司制度。有限公司的出現,是為個人股東規避過大法律風險,以經營而論,最大損失是已投入資金,藉此鼓勵投資及冒險,從而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若社會有共識認為股東需為投資失誤負上私人責任,變相由有限公司變回無限公司,此風一長,在內地開公司或投資風險將大增,公司借貸肯定大減。恆大是公司制度有問題,令風險失控或執行公司制度上有破綻和不足,是值得深思。筆者傾向認為後者影響最大,因一間民企明明資不抵債,卻仍能不斷借貸並達破紀錄負債,在一般市場是不可能發生。若最後因執行問題反過來改變公司制度本身,社會可能只會得不償失。 EVERGRANDE , EVERG SERVICES
梁鈞宇 2021-10-22T02:26 美國上市的富途控股早前因被內地官媒點名指責,投資者擔心政策風險會延至跨境券商,令富途兩日內股價大跌近三成。因其手機買賣程式用戶使用經驗佳,傭金相對低,且有大量優惠,以互聯網作平台的富途,近年已顛覆了本地業界,除以平傭招徠的行家外,銀行也感受到證券客戶流失壓力。官媒的指控主要有三 : 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無牌在內地營運及協助走資。關於內地營運,除非實質在內地提供證券服務,而互聯網券商主要經網上宣傳。至於協助資金出境,因客戶須經銀行把資金轉入券商,似乎銀行才是源頭。故以上兩點的風險未必大。最大問題是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 根據該法例,境外機構得到境內客戶的信息,要得到相關部門通過。試想像,若美國SEC要求富途把美股客戶資料交出,但新法下,若國內部門不批准,則跨境券商便會左右為難。極端地看,券商可能因此被禁買賣美股。跟滴滴主要業務在國內不同,美股占富途處理的交易量超過五成,因此,中美關系才是投資跨境券商需注意的風險。 IPO , IPO
梁鈞宇 2021-10-15T05:15 自2009年起,美股開展其歷史上最長的牛市,盡管期內有數次明顯調整,例如去年3月便曾因新冠肺炎爆發而大跌,但往後仍可反彈並再創新高,令不少看淡美股的投資者多次大跌眼鏡。但世上並不存在只升不跌的市場,至少美股的利好因素正減少。 首先是利息走向。雖然就業市場一般,如9月非農新增職位就低於預期,但亦側面反映美國就業已難透過貨幣政策改善。此外,9月通脹按年升達5.4%,是聯儲局目標2%的一倍以上,且趨勢似仍在上升。因此,無論是就業或通脹數據,均正加強聯儲局收水的決心,第四季減少買債已是必然。 至於企業盈利增長,當稅收增加及財政政策效果減退,且近來亦供應不足的問題,樂觀地看美企增長或只有低單位數。從估值看,納指及標普約仍在過去多年平均水平,但當利率上升,其高估值便難以維持,至少不存在上調空間。 最後,由於環球供應鏈現短缺而油價等商品價格持續升高,雖然有點言之尚早,但事態似乎向滯脹的方向發展,投資者應小心為上。 US Stock
梁鈞宇 2021-10-08T00:23 當中國恆大(3333)債務問題,在傳出將資產有序沽售,如恆大物業(6666),加上中央指明要協助物業交易完成,以保障已購恆大樓花市民,所謂爆煲危機似有紓緩。另一內房花樣年(1777)卻未能償還本周一到期,涉2.06億美元債務,令市場進一步擔心所謂火燒連環船機率正增加。花樣年違約頗令投資者意外,因以三條紅線准則,花樣年只中其一,在內房股中未算最嚴重一類。再者,其持有的彩生活服務(1778)上周才宣布把旗下鄰里樂控股100%股權,以總代價不高於33億元人民幣出售與碧桂園服務(6098),因此,普遍認為其有力還債。 此事引來兩種揣測,第一,內房的帳目會否有很大水分?第二,內房是否開始豁出去,選擇短期違約,把現金留在手中,等待政策轉向之余,亦把握當前惡劣情況,向債權人要求接受債務重組?由於賣樓及境內外融資等獲取資金的渠道基本已斷裂,無計可施下,似乎內房類似的博弈會陸續有來,結果是更多的違約會發生。想撈底內房債的投資者,除非認為中央會短期內放松,否則不宜過分樂觀。 EVERGRANDE , EVERG SERVICES
梁鈞宇 2021-09-24T01:33 繼上周傳澳門政府將審視澳門賭牌,令濠賭股大跌,本周有《路透》引述消息指,中央約談本地地產商,明示過去政策方針已改,發展商需配合及支持施政,以解決高樓價問題雲雲。本周一地產股隨即大跌,個別幅度超過一成,創2008年金融海嘯後單日跌幅紀錄。 超高樓價問題已困擾本港多年,根本原因是供應太少,但內里亦有其他因素。首先,香港行聯匯制度,貨幣政策緊跟美國,故即使本地物業市場十多年來極為熾熱,但利率卻沒有調升以抑制需求。 此外,香港的人口多年來增長迅速,1997年時約650萬,至今已達750萬,每年增近4萬。雖說這反映本地發展佳故吸引很多人來生活,但若住宅供應追不上,政府亦要考慮如何控制人口流入。 現時的政治環境,行政上政府已無阻力,相信批地起樓會不斷加速;未來一至兩年移民潮抵銷了外來人口增長;即使美國加息之路仍漫長,但未來一至兩年,收水仍是大方向。種種因素看,本地樓價要創新高,機會似乎正減少。 Real Estate , Real Estate , Gambl
梁鈞宇 2021-09-17T04:46 隨手機及電車出貨量續升,電池業已是近年增長率最快行業之一。電動車電池中,向來是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LFP)電池之爭。三元電池有高能量密度絕對優勢,一直占據中高端電動車市場,LFP電池不但壽命長、耐高溫,成本較三元電池低,故LFP電池亦占一席位,如去年特斯拉中國產Model 3便用寧德時代的LFP電池。這局面將快轉變。 10年前內地業界與知識產權財團達成協議,LFP在內地生產使用不收取許可費,LFP生產現主要由內地壟斷,但專利限制將在明年開始到期,屆時海外廠商或加入競爭,內地將出口LFP電池。事實上,LG新能源已開始生產LFP電池。另簡化結構亦為一大方向,如比亞迪(1211)刀片電池設計,減省模組結構,能大幅提高能量密度,類似技術未來或帶領LFP電池攻占中高端市場。放眼更遠,各大廠商已積極部署四元、固態及無稀有金屬電池等革命性新技術,能量密度、安全性及成本效益均有望大幅提升,未來數年很大機會成功量產,故要全面取代三元和LFP電池並非天方夜譚。從上述可見,零排放再加上技術改善,電池業高增長未來仍十分高。
梁鈞宇 2021-09-10T02:20 因97年狙擊亞洲諸國貨幣和資本市場,引爆亞洲金融風爆而廣為香港投資者熟悉的傳奇基金經理索羅斯(Soros),近日在《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大肆抨擊內地制度,並指責美企業投資內地將帶來嚴重損失。 作為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學生,這位金融大鱷素來喜歡月旦甚至參與政治,過去不乏批評內地,但近年力度和語氣卻愈來愈猛。鑒於其影響力,相關言論每次也會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關注。最近數篇文章重點,大概是指內地體制跟美國相反,且政府趨向參與更多經濟活動,故在理念上或實際風險角度考慮,美企不應大肆投資內地。 索羅斯論調在西方社會並不新穎,而現實的商業或國際關系,「利益」才往往是最重要考慮。內地最新公布8月出入口數據勝預期,今年至7月外國直接投資有約25%年增長,外資持內地國債達破紀錄金額等,皆側面反映近日內地的轉變,並未有令外資大幅卻步,估計新冠肺炎疫情如能在年底進一步緩和,國際上投入內地的資金,只怕會有增無減。 ASIA FINANCIAL , Soros
梁鈞宇 2021-09-03T05:03 早前曾有一輪討論,隨著新冠肺炎不斷變種,要完全清除其威脅和對人類社群的感染,短期內機會愈來愈低,各國政府或需重新檢視其抗疫方針,是否需要放下「清零」此最高要求,接受現實,只要群眾有較高比例的疫苗接種率,便應重啟社會與病毒共存。暫時看,共存理念較受西方社會支持,如英國的防疫限制已完全解除,居民在大多數地方不需再戴口罩,美國和歐洲個別地區也開始效法。其背後理念是,既然根治不了,只要能控制受感染後影響,如病情輕以至死亡率低,便不應以高昂的社會成本應對。亞洲各國,除新加坡,大部分持相反觀點,如內地普遍認為單靠疫苗只能減低疫情,若因而放棄抗疫更是對居民健康,以至國際社會不負責任的做法。 無論采取哪種方針,其對經濟效果相信是重要考慮。英國取消限制後,英鎊兌主要貨幣基本穩定,加上染病死亡率未有明顯上升,料第三季GDP增長可延續第二季強勢。相反亞洲諸國近日經濟似未有大幅改善。一旦共存的措施能帶來更正面效果,環球國家在未來一兩季,或許會有更大政策轉向。因減低限制而受惠的公司,大家應多加留意。
梁鈞宇 2021-08-27T04:39 近日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建議,恆指成分股可以人民幣計價,作為香港融入「十四五」規劃的策略。不過,這做法成效和影響力如何,十分取決於實際操作。如純粹是計價,與投資外幣基金類別道理一樣,人民幣只擔當中介貨幣角色,投資者實際持有的仍是港元資產,即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亦不會產生投資收益。故這個做法或能令投資者感覺更方便,卻不一定能大增持有人民幣意願。再者,若投資者選擇以人民幣買入而賣出時取回港幣,仍會涉及貨幣兌換,並產生交易費用。 事實上,真正令投資者感興趣的,相信是內地經濟龐大增長潛力,換句話說,人民幣資產本身就是賣點。香港要融入「十四五」大局,擔起人民幣國際化重任,應提供更多人民幣資產投資機會,如研究擴大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特別是鼓勵一些在內地有相當規模業務,或有意進軍內地的外國公司來港發行點心債。以及應加強進出內地資本市場渠道,如研究擴大滬深股通合資格股份名單、研究推出更多「互聯互通」項目,相信更能有效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比例。 RMB , Stock
梁鈞宇 2021-08-20T05:34 本周二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除提出金融穩定工作,更強調「共同富裕」發展方針,加上近期反壟斷和調控等力度加強,難免令市場擔心是否新一輪針對企業政策開端。貧富懸殊和收入集中小部分人身上,問題在2008年推出量化寬松後加劇,是西方資本主義近年最為人詬病地方。中央提出更合理分配,無論從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肯定是有道理,但問題是如何達成?最簡單是在二次分配中,以稅收把財富由上層轉至中下層,副作用是減低企業和個人創富動機,長期國家易陷入福利主義。 若是所謂三次分配,即社會自願捐贈資金(君不見騰訊控股(700)即捐出500億元人民幣),金額及持續程度難以預測,實質影響相信不大。如在第一次分配中出手,代表營商游戲規則將改變,這大慨是市場近日最擔心的方向。當然三者同時改變機會最高,內地施政往往是高層宣告後,實質方案才出台,時間往往以年計。那麼有受惠板塊嗎?倘新再分配未有打擊經濟,共富會有利消費,這亦是中央大力推動原因之一。故不會影響民生的消費股,是中長期需要持有股票類別。
梁鈞宇 2021-08-13T03:35 困擾全球年半的新冠肺炎,自6月中開始迎來新一波Delta病株疫情,不少國家逾六成新增案例涉Delta病毒引發,個別甚至接近100%。近期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每百萬人口為81.67宗,是5月以來最高,且有上升趨勢。 疫情似在惡化,但有國家已放寬入境限制,歐盟在7月1日啟用「歐盟數字COVID證書 」,容許已接種疫苗、檢測呈陰性或已康復居民在區內自由行動。歐盟亦擬成員國逐步取消一些國家到其旅行限制。美國方面,除非來自某些受限或高危國家,已允持陰性檢測人士前往。歐美疫情是環球中最嚴重,新增案例每百萬人口為256.15宗及163.91宗,高於亞洲、非洲的57.74和29.11宗。但敢於通關,關鍵是高接種率,約六成人口已接種疫苗,英國約七成。另外,因大部分居民已打疫苗,歐美應已定義COVID19為強力流感,在死亡率低假設下,即使感染反彈,將不會大舉停擺。既然有信心與病毒共存,重啟經濟,避免陷入停頓,歐美大概已恢復市場對其信心,資本市場表現強勁,反觀其他地區,Delta病毒仍是困擾,即使股市屢創新高,歐美暫仍是投資首選。
梁鈞宇 2021-08-06T05:09 上周公布的美國第二季經濟增長,按季年率僅6.5%,遜預期8.4%,復蘇進度未穩,雖然令早前對通脹憂慮有所降溫,但市場仍關心聯儲局會否在正增長下提早「收水」。從聯儲局上月議息紀錄看,暫仍未有退市時間表,委員認為物價上升仍集中在某些項目,原因是供應有瓶頸,但問題將隨復蘇減退。如最新6月通脹按月升0.9%,當中逾三分一增幅來自新車和二手車買賣,個中原因是半導體短缺限制汽車生產,供不應求推升價格。克利夫蘭聯儲上月便有研究指,全球半導體短缺可能持續6至9個月。 以上通脹或被歸類為「短暫」事件,而聯儲局更重視長遠通脹預期。10年通脹預期在5月中曾達2.54%,並見頂回落,暫未有再飆升跡象,故擔心高通脹和高增長令當局收水,可能是過慮了。由於有更多人在第三季重投職場,勞工短缺是現時經濟復蘇主要障礙,故料今季復蘇速度仍快;另一方面,失業救濟金亦會在9月停止發放,一正一負下,需求應平穩但供應會增加,故滯脹出現的可能亦低。由此推論美股短期內會因貨幣政策逆轉而大幅調整,似乎機會不高。
梁鈞宇 2021-07-30T01:57 上周五,內地一紙禁止學科類培訓機構上市集資、以盈利為業務目標及開設校外學科課程等的公文,教育股立刻崩盤,以美國上市的三間龍頭教育股上周五普遍跌五至六成,買大型正股的波動竟媲美窩輪。消息亦炸散港美上市的中概股,恆指3日跌近10%,同期恆生科技股指數重挫16.5%,投資者血流成河。 政策原意是減輕家長及學童壓力,當然是好,但高考制度不變,禁補習是否能改善現況?撇除其成效,畢竟校外教育行業已存在多年,不少公司已上市集資,產業以千億元計,但一日內完全反轉,不要說國外投資者突發覺政策風險之高遠超想像,內地的只怕也被殺個措手不及。加上近期一系列如反壟斷、數據安全及整改不同行業消息,禁補習便成壓垮股市最後一根稻草。雖然施政者重視是中長線,但股市失控暴跌引來的副作用,如人民財富大幅萎縮,外資減少等,卻可能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本周人民幣曾跌0.5%。執筆時外電指,中證監召主要投行高管開虛擬會議,安撫市場對政策憂慮。但經此一役,投資者已成驚弓之鳥,超賣反彈後,中概股估值應被長期打折。 IPO , IPO
梁鈞宇 2021-07-23T04:20 周三突傳出匯豐等本地銀行暫停中國恆大(3333)樓花新按揭貸款,因銀行掌握眾多企業資訊,此事更添恆大財困將續升溫揣測。近期事件開端,相信是自5月內地監管機構約談恆大,然後沒有償還商業票據,加上近日內地法院接納廣發銀行要求凍結其1.32億元人民幣資產申請。種種跡象顯示,恆大情況正轉差。其實自新冠肺炎爆發,經濟增長回落,加上去年9月中央推出「三條紅線」政策,內房資金壓力大增。今年內地物業銷售被政策遏止,令內房雪上加霜。其中負債極高的恆大更多次成為焦點。 除停止買地,恆大亦持續出售業務,如把恆大物業(6666)上市套現。其最成功的減債行動,是去年底把1,300億元戰略投資者「債轉股」。而此舉沒有政府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盡管內地經濟規模今非昔比,但房地產占比仍十分高,若恆大出事,在當前環境下,其負面影響及牽連有多大,只怕不易估計,試問誰敢冒此風險?因此,引入投資者、賣資產及重組等,是較合理的方向。其系內公司,若非涉足地產發展,或會出現不俗的買入機會。 HSBC HOLDINGS , EVERGRANDE
梁鈞宇 2021-07-16T01:37 上周提到政策不太可能對內房放寬,上周五中國人民銀行便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料釋出近1萬億元人民幣供應,內地A股本周便大幅反彈,創業板更刷出6年新高。首先,只要借貸原則不變,內房仍是難取得資金的,盡管趨向寬松的方針,應對其有利。 投資者要搞清楚的是降准的根本原因。舉例說,若因經濟增長持續高於平均而加息,往往是未來向好的訊號;相反,若因前景轉差而減息,則寬松所反映的並非好事。內地上次降准是去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時,單次力度亦弱於今次。由於上周五發布的CPI及PPI增長均回落,盡管只是一個月數據,但同日宣布降准便引來經濟將放緩的擔憂。 此外,有說內地過去一年未有跟隨西方大幅增加貨幣供應,「彈藥」充足,所以政策彈性較大。加上西方開始走出疫症困擾,圍堵內地力度將提高,故中央要開始為經濟發展受阻而作出事前的應對。無論原因為何,短期超出預期的降准,應會對市場尤其資源及消費行業有利。但若是中西角力另一開端,則資本市場的好景怕難持續。 RMB , China Real Estate
梁鈞宇 2021-07-09T05:01 由於土地成本高,且內地企業家普遍十分進取,高槓桿向來是內房常態。但行業擴張同時,社會財富過分以物業作儲存,高槓桿同時為金融以致整個社會系統帶來風險。過去十多年推出不少政策以防范債務危機。或因新冠肺炎疫情令宏觀環境變得更復雜,內房債務未有改善,去年國家重手推「三條紅線」限制房企不能再以負債手段擴張。新規下,房企融資規模續收縮,今年上半年房企債券融資約5,480億元,按年縮減16%,去年同期收縮4%。當前經濟較脆弱時更突顯,更惹來破產擔憂。 為解決資金鏈緊張,房企降價促銷,使「一二手房價倒掛」,引來大量投機者「打新」圖利。深圳2月時推二手房指導價,銀行需按指導價放貸,首付比例大增,多個城市跟隨。監管機構3月嚴查房貸,要求銀行追回流入樓市消費貸、經營貸資金,房貸息上漲,令二手房價受限,「打新」套利空間大降,影響房企整體銷售。只要「住房不炒」立場堅定,加上政府或以防風險為首要目標,短期政策不可能放寬,融資和銷售被夾擊,內房經營困難,投資者不宜沾手高負債內房的股債。 China Real Estate
梁鈞宇 2021-07-02T01:33 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受控,資產價格一面倒向上升的情境不再,近月投資者開始再透過板塊輪動(Sector Rotation)策略,尋找經濟復蘇的機會。該策略的概念是從經濟各周期的特性,尋找表現跑贏大市的行業。因過去多次經濟周期都有相似的地方,例如衰退時貨幣政策普遍寬松;經濟過熱時,通脹率一般較高,這些特性常重復出現,受惠(或不利)的行業亦相似。 整體而言,歐、美、日仍在復蘇初期,相反,內地狀況則樂觀,去年第四季GDP按年增長6.5%,已經超過2019年第三、四季疫情前的6%增長率。 以去年3月MSCI世界指數的最低點計,至今年6月24日,指數中表現最好為非必需消費品和資訊科技板塊,而最差的則為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和公用事業。但當經濟增長開始轉為穩定,板塊再次輪動,非必需消費品會轉差,早前買入的投資者,或要考慮逐步減持。至於資訊科技和通信板塊,則多會在復蘇至增長的時段內轉好。加上各國也加大科技的投資,早前科技股經歷頗大調整,近日的回升或非短暫。
梁鈞宇 2021-06-25T05:21 隨著內地及主要西方國家,愈來愈多人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疫情對社會及經濟的影響,似乎開始有明顯的減退,曾大受打擊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也先後重啟社區和經濟活動。 雖然個別國家如印度等情況仍差,但跟上月動輒每天40萬新增確診相比,數字已大幅回落至10萬以下。 其實新冠肺炎的「難搞」之處,是其反覆及變種。以香港為例,年多時間內爆出四波疫情,每當社會松懈,情況便即轉差。近月台灣亦面對類似情況。 至於變種病毒,世衛更已進行分類,例如英國的稱為Alpha,印度的稱為Delta等。正面看,人類對病毒的資料愈來愈多,相信未來疫苗會更具針對性。 具效率的資本市場,更早已反映此走勢,跟經濟相關的商品,如原油及基本金屬,早已大升,若情況持續,下一個受正面影響的板塊,便很可能是通脹和經濟增長下表現出色的消費品。
梁鈞宇 2021-06-18T03:40 基本金屬如銅及鐵等,多具廣泛工業用途,故價格隨實體經濟和工業增長變化。去年因新冠肺炎打擊,多國采取寬松貨幣政策,令全球流動性泛濫。今年疫苗接種造就經濟復蘇,使基本金屬需求急升,疫情期間不少礦場停工,令供應減少。資金多、復蘇概念及供求失衡等因素,令金屬期貨經歷近一年升浪。 自去年4月低位到今年5月高位計,鋁最多升約七成,銅升120%,鎳漲80%、鉛增40%、錫飆150%、鋅亦揚70%,可謂牛氣沖天。但近期金屬商品似見頂回落。首先,上述升幅已反映不少利好。商品價格大漲加劇環球通脹,各地政府已有所防備。如內地為壓制通脹已大力打擊大宗商品投機行為,交易商提高投資商品按金。中央更將分批投放銅、鋁、鋅等國家儲備到有色金屬加工制造企業,相信壓抑商品價格決心會有增無減。高通脹或使美國聯儲局考慮縮減量寬,昨議息未有改變,但市場已認為會比想像早。一旦實施,加息將緊隨其後,令過去年多流動性由松變緊,經濟持續復蘇憧憬將減低 ,兩者也不利商品價格,投資者宜保持警惕。
梁鈞宇 2021-06-11T05:25 自1月底GameStop(GME)一役後沉寂多月的WSB(Wallstreetbets)股,近日再現炒風。傳散戶響應網上號召,大舉買入多只沽空比率高股票,圖挾爆大戶淡倉。其中AMC Entertainment由每股12元(美元,下同)升至最高約60元,新目標Clover Health股價3日內曾勁升逾2倍。 投資者炒個不亦樂乎,今次投機背景,跟1月其實大相逕庭。第一,1月市況極旺,以科技股為首,幾乎所有股票大升,近期受通脹等影響,央行有機會提早收水,故股市已陷牛皮狀態。第二,上次散戶集中火力投入GME,股價自15元升至逾350元,幅度嚇人。今次明顯火力分散,側面反映類似GME的瘋狂炒作已難重現,故要發掘新目標。第三,有GME的前車為鑒,無論散戶及對沖基金已有准備,有方案應對,這亦是(二)出現原因之一。1月GME大跌後,有指WSB背後不單是散戶,更有專業投資者及大戶,把挾倉變作大衛對抗歌利亞,只是小投資者主觀願望。無論如何,買入無業績支持且短期大升股票,並冀下家以更高價接貨,是極高風險動作。難抵誘惑的小投資者,還請小心風險。
梁鈞宇 2021-06-04T01:04 或許因出口強勁且經濟增長超預期,加上美國債息升勢有所停滯,自4月以來人民幣兌一美元持續升值,曾報約6.36,為2018年中後新高。人幣升值,將帶動股市上升。首先,憧憬升值下,海外資金會以不同途徑增持人幣資產,除直接買入貨幣,最簡單便是投入上海及香港股市的中資股。以港股為例,一眾中資股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內地,換算跟美元掛鉤的港元,其港元計收入便因而上升,股價亦然。 行業方面,若企業負債為美元而收入為人幣,前者跌後者升,人幣升值帶來好處將更大。內地航空股每年要花巨額美元買油,美元貶值的利好不言而喻(但小心油價上升)。另借下龐大美元債而資產大部分在內地的房產商亦歡迎人幣升值。出口股未必全部受打擊,因若生產涉大量資源,升值令成本減輕,抵銷出口減少影響。較佳發展是升值至相當水平,央行決定排洪,內地資金流出,令股市重現年初時暢旺境況。故當美國加息可能仍低而內地增長能維持,投資者不應過早離開資本市場。 RMB , USD , Expo
梁鈞宇 2021-05-28T04:41 內地5月11日公布10年人口普查結果,其中最受關注是出生率下跌至1961年最低,換句話說,內地經濟未來將面對兩大難題:勞動力減少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理論上,當夫妻平均生育數字低於2,整體人口將減少,去年內地該數字是1.3,比預期更低。由於制造業和出口仍占經濟相當高比例,人口減少趨勢一般是長期,故未來勞動成本會更高。除非整體科技及技術提升可填補空缺,否則生產力將受打擊。此外,去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約19%,10年前僅13.3%,當醫療進步伴隨出生率減少,可預見人口金字塔有機會「倒轉」,即年輕人少於老年人。對高負債國家,代表依靠年輕人供養老年人比率下跌,退休年齡應會延長,而社保等開支亦需重新檢討。 另一方面,人口減少並非只有壞處,例如環保污染、高樓價、資源緊張及物價高企等問題,也有機會舒緩。某程度上,生育減少正是居民對上述問題的應對方法。從投資角度,人口普查令一個投資「賽道」的能見度提高,即醫療生意在內地仍會是增長高的行業。
梁鈞宇 2021-05-21T02:41 自去年3月,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貨幣持續暴漲,洗去2018年起頹風,投資者尤以年輕一群,視之為未來世界新貨幣。從貨幣角度看,除交易功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及儲蓄財富功能(價格波動太大)問題,虛幣主要風險是潛在政府管制,因一旦去中心化的虛幣取得主導,必大幅打擊各國政府權力。執筆時內地擬封殺虛幣交易以至挖礦行業,曾令比特幣單日跌超過兩成。 曾跟幾位投資虛幣專家討論,不少認為除非禁網,否則難以阻止虛幣發展,因人人可透過手機作買賣。這論調有一定道理,但若美國仿效內地,禁止所有銀行、交易商和一般商戶接受虛幣或作相關交易,虛幣ETF、期貨及上市交易所等,便會全數消失,這不可能沒有負面影響。因此,政府出手與否,視乎當中的風險和執行成本。廣義而言,當虛幣市值愈大,參與人數愈多,政治風險便會愈高,因政府受的影響更大。另外,「眾地勿企」,當一般人也買入虛幣,也非好兆頭。故投資者除憧憬未來向上的美景,還得注意眼前風險。
梁鈞宇 2021-05-14T05:36 美國4月最新通脹數字,按年升4.2%,高於預期。由於去年5及6月的通脹基數更低(按年分別增0.3%和0.1%),所以未來兩個月物價增幅「破5」的機會不低。似乎財長耶倫早前提及加息可能,非單純失言。 無限QE加上萬億美元計財政刺激同時進行,高通脹確實只是時間問題,投資者要關注的,第一是聯儲局會否最終被市場脅迫,提早收水甚至加息,令資產價格大跌;其次是哪些資產可防止財富被溝淡。 盡管通脹明顯升溫,今年底聯儲局有可能停止QE ,但退市機會仍低,故過去兩個月的股市調整,或已反映不少當中的風險。惟不跌並不代表會上升,預計是牛皮或波動市,為短線買賣提供機會。 至於近來熱炒的商品,似乎有點超買,但過去多次高通脹期,實物商品,如黃金及基本金屬的表現,只要非滯脹,一般會跑贏大市。故若商品有回落,投資者不妨買入若干比例作對沖。
梁鈞宇 2021-05-07T02:07 美國財長耶倫本周二在一會議上突然指出,為防因大規模刺激政策使經濟過熱,或需提高利率。由於其身份加上曾出任聯儲局主席,即使隨後澄清言論只是指出經濟和加息關系,並尊重聯儲局的獨立自主,但投資者仍擔心其是預先「出口術」,測試市場反應。 加息令股市,尤其是無盈利新經濟股調整,觀乎本周波動,市場仍未完全反映債息回升的影響,一方面美10年債息升破1.6厘後起伏不定,使不少人抱利息升浪會放緩的希望;此外,全球新冠肺炎疫症有所反彈,令資本市場變得更難預測。但集中看利息上落,其實是看樹不看林,因正如耶倫所言,通脹和增長才是原因。以廣受美元影響的本港為例,撇除官方經濟數據,單以個人觀察,雖然租金跌幅顯著,但生活品或一般消費價錢是有升無減,薪金亦然,日常通脹水平並不低。其實跟通脹關系高的物業開始價量齊升,反映市民已用錢為通脹高低作投票。回說股市,銀行和資源股續強勢,也是炒通脹再重臨邏輯,新經濟股只怕會進一步下跌。
梁鈞宇 2021-04-30T04:35 移民漸成話題,除因愈來愈多人考慮,從投資角度看,大量人離開對房地產市場造成沖擊。事實上,樓價近來卻有破頂之勢。歸根究底,究竟有多少人會移民?英國內政部估計,今年至25年將有32萬港人移英。參考1990至94年移民潮,期間共30萬港人移民,占當時人口約5%,以去年人口換算,移民人數可達39萬,等於每年約2.9萬伙重投住屋供應。BNO簽證今年1月正式接受申請,雖然有LOTR條款方便部分人立即前往,但實際上移民需時安排,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信不少家庭即使決定移民,短期內亦未必能起行。長遠而言,香港住屋供應短缺仍嚴重。以官方數字及動工量推算,未來數年公私營房屋供應,平均每年只有約3.8萬伙,但過去5年平均年新增近4萬個家庭,加上重建等因素,每年需求可高於6萬伙。 如最後真有30萬人離港,相等於每年約2.2萬個住宅需求,剛好抵銷未來5年住屋短缺,還未考慮需求或由更多外來人士填補,可見移民潮暫不會拖垮本地樓市。 Real Estate , Real Estate
梁鈞宇 2021-04-23T00:58 雖然過去兩個月,市場十分擔心高通脹,但可對沖購買力的黃金,表現卻疲弱,金價從去年底1,898美元大幅回落至1,707美元,背後是多個因素推升了美國債息,故通脹未現而持金成本上升,令金價調整。 首先,民主黨全取參眾兩院並成功通過1.9萬億美元經濟紓困方案,市場認定國債在財赤嚴重下吸引力續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劃進度勝預期,截至3月底已有逾1億人接種至少1劑疫苗,美國回復正常速度較想像快。就業市場好轉,非農就業去年12月觸底後,持續回升,低息結束的時間或會早於2023年。 10年債息從去年底約0.91厘升至1.74厘,帶動10年通脹預期從1.99%升至2.37%,但較經濟正常情況下債息,仍相對溫和。金價第二、三季走勢如何?雖然復蘇確定性愈來愈高,但要全民就業仍需時,通脹維持高位(暫由能源價格和低基數效應帶動)僅暫時性,聯儲局今年調整貨幣政策微,加上疫情反覆,故債息與通脹預期不易向上大舉突破亦不會大跌,陷入牛皮。金價期內或在1,660至1,760美元浮沉。 Gold , USD
梁鈞宇 2021-04-16T06:02 近月股市調整,除因個別股票估值高,主因擔心美國通脹會大升,令債息強勁反彈,美國3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2.6%,較2月1.7%高。2.6%幅度有點驚人,但部分因能源價格波動,非物價全線上漲。單計汽油,價格(經季調)按月升9.1%,占CPI按月升幅近半。上月初,OPEC+開會後未有增產,布蘭特期油升破70美元,加上蘇彝士運河阻塞事件,布油及零售汽油現貨價格按月升5%及12%。 若看核心CPI,3月按年升1.6%,比過去數月高,但仍偏低,暫未構成重大風險。若按年計,因去年3月物價開始停滯,源於低基數問題。去年第二季新冠肺炎疫情更嚴重,在更明顯低基數效應下,未來3個月通脹增長肯定維持高位,但屬短暫現象。美國經濟現處於復蘇階段初期,距全民就業仍很遠,通脹因經濟過熱而失控機會不高。反而應留意白宮提升企業稅率,因高稅率或使企業經營困難,從而影響美股估值。但稅率最終可能由現時21%加至25%,實施階段或長達15年,故實質對資本市場打擊或溫和。 Energy
梁鈞宇 2021-04-09T01:11 前一星期美國對沖基金Archegos資本在大市調整下,因孖展過高而爆煲,除拖累其主力持有的中概股因斬倉而急跌,亦引來投資者對基金的戒心。以香港准則而論,基金大概可分為非認可(unauthorized)與認可(authorized)兩大類,Archegos當屬前者,只供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s)購買;一般投資者則只可認購後者。 除監管上不同,以投資范圍、可使用金融工具及槓桿比率比較,對沖基金在此三方面均非常自由,基金經理能不受限地在全球投資,以賺取所謂絕對回報,故才出現Archegos孖展達5倍或以上情況。認可基金必須在相對嚴謹框架下投資,如一般不可借貸,使用衍生工具有相當限制等。即使投資彈性較小,好處是基金能見度高,回報會隨大市上落,但不太需要擔心Archegos般爆煲風險。話說回來,有人認為市況逆轉會使更多對沖基金出事,但簡單地看,Archegos不涉及復雜衍生買賣,單單是槓桿過高,故除令個別股票大跌,引來系統性風險的機會低,投資者不用過慮。
梁鈞宇 2021-03-26T01:41 股市跌跌不休,最初以為是科技股在債息急升下調整,但本月中起卻連傳統股也開始走樣,大市氣氛跟1月時有天淵之別。其一令不少投資者意外的變化,是內地從憧憬「排洪」變成「收水」,再加上近月有措施收緊房地產買賣,且政府似會對巨型企業嚴格執行壟斷法,一時間,因經濟增長及從新冠肺炎疫情回復速度領先全球,使投資者看好的內地股市亦大幅下跌。上周中美高層會談充滿火藥味,隨後歐美為首西方國家聯合制裁中方官員,拜登上場後中美關系不單沒有蜜月期,更有惡化跡象。由於拜登比特朗普更能連結西方,疫後國內所面對圍堵力量或更強。配合環球資金正回流美元,及中美角力潛在負面影響,中央或提高國內利息,以防資金從新興市場大量流出時風險;另方面提高對各經濟環節的控制,以便集中資源應對國外挑戰。 宏觀而言,中美關系一日沒改善,環球政治風險不會低於冷戰時期,加上資金泛濫,股市債市均估值不低且處新舊經濟角力,股市波動將更難以預測,暴跌暴升或成常態。 IT
梁鈞宇 2021-03-19T04:53 上周人大通過改變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代表香港政治將以新規則運行。過去權力分布將改寫,不少人擔心本地制衡機制會失效。從好處看,行政主導下,港府將有足夠權力解決眾多長期爭議,如土地問題。副總理韓正便在兩會時公開表示,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房屋問題必須解決。 以涉及1,000公頃土地的《明日大嶼》,環保團體已難阻撓工程上馬,余下只有完工時間和成本等問題。長期被批評且變數更大是棕地發展。報道指「村屋大王」王光榮等24人被廉署以懷疑在收購丁權發展中涉貪污和詐騙被調查,時間上跟兩會相近,陰謀論者認為中央已下令要一並解決丁權問題。據規劃署資料,本港棕地面積近1,600公頃,比預算達1萬億元的《明日大嶼》多六成土地。盡管問題復雜,若政府成功釋放棕地以建屋,短至中長期土地供應勢大增。樓價現時利好是經濟反彈且息率極低,但移民及土地供應增加,對已處甚高水平的價格,卻頗不利。新冠肺炎疫情改善,關口重開後樓價指數仍冇大升,便要小心。
梁鈞宇 2021-03-12T01:41 過去一年新經濟股升勢凌厲,若以市盈率等傳統方法檢驗股票價值,可能被嘲笑或「買唔落手」,錯失投資機會。傳統分析框架真的過時?至少常用的折現模型(Discount Model)仍足以解釋近日調整。該數式分子是一系列從現在至未來預計收入,除以各時段資金成本,得出企業合理估值。新冠肺炎下,新經濟企業未受影響,相反更得益,很多人相信世界從此不再一樣,線上生意有加無減,令折現模型分子續向上修訂;西方政府為救經濟,把利息調至零,折現模型分母再下降,結果是收入升成本跌,令新經濟估值進一步大升。 隨疫苗上市,歐美等確診人數大減,憧憬經濟回復正常,美長債息反彈;那些被隔離政策打擊的傳統股生意回穩,或令新經濟優勢減,分子跌而分母升,成了所謂「殺估值」式調整。在各種干預下,除非美元爆危機,否則政府仍有力壓低債息;除個別收入能力存疑股份,不少科技股已有較成功商業模式,未來業務能見度很高。撇除估值過高企業,如市盈率近千倍,整體新經濟股估值或已近其底部。
梁鈞宇 2021-03-05T04:04 自從2017年底中央指出房屋是用作居住而非炒賣,隨後各地限購限貸等政策未有明顯放松,內地發展商即使每年銷售仍不俗,但在地產市道黃金期已過的預期下,再加上負債比率高企,內房股股價幾年來也陷入大型上落市,估值長期低迷,普遍市盈率只有低單位數。 上周有報道指,22個重點城市將實施「兩集中」(賣地集中公布及集中出讓),令內房股價突然大升。首先,若每年只批三次地,每次批地面積應相對龐大,對已上市且規模較大內房更為有利。本已難向銀行舉債的小型發展商生存空間變小,相信行業並購會加快。若有固定賣地時間,債務高的內房能更有效管理現金流,資金回報率亦可改善。最後,政策透明度高,也會增加投資者信心,因為風險減低了。 可是,正如文首所言,限炒的大方針下,加上勞動力和經濟增長也向下,地產市道再現爆發性上升的機會不大,內房股在估值有若干修復下,仍難進入另一牛市。
梁鈞宇 2021-02-26T01:57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供應到港,困擾1年多的疫情應開始減退,飽受沖擊的物業市場,亦重新得到關注。本周有報道指住宅睇樓及成交大增,市況由小陽春升級為大陽春。看好住宅市場其中一論調,是2019年社會運動再加去年疫情也不能推倒樓市,基本因素甚佳,加上壞消息盡出且利息再度向下,各方面也支持樓市,故今年將現強勁反彈(由5%至15%)。是否真能如此樂觀?首先,美國長債息在回復正常,聯儲局雖然計劃3年後才加息,若通脹走高,零息政策會面對兩難。本地按息期內並未下跌,故供樓成本難言減低。 最大變數當然是人口。以新私樓落成量年均約1.7萬計,未來4年香港仍會求過於供,但前提是人口增長持續。若移民人數真的如坊間預期達30萬,以2.7人為一家庭計,有達11萬家庭離港,足以令供求變得平衡。當然,外來人口的增加亦可填補,但兩者皆存在很大變數。因此,今年樓市大升的機會未必很高。
梁鈞宇 2021-02-19T03:40 恆生指數農歷年假後紅盤高開,中概股普遍大升,股市一面喜慶,投資對螞蟻集團去年上市前「脫腳」應不再放在心頭,但《華爾街日報》前天卻有報道指,IPO被叫停跟紅二代背後持股有關。 其實無論中外,政治和經濟也有緊密連系。而內地過去因制度變化,例如不少政府人員也在九十年代下海從商,故企業家很多也有政治背景;且國企或地方政府有大量資產和投資,故與企業關系匪淺。而曾在內地從事生意的,相信也明白人脈的重要。因此,以螞蟻規模之大,沒有具實力的股東,才令人覺得奇怪。 股市從來不缺少陰謀論,例如本欄曾提過黃金、白銀價格長期受操控,另外,不少人也相信大戶時常把股價舞高弄低等,這些事具一定年資的讀者應也聽過。但若在投資上過分注意這些陰謀論,卻未必能幫助投資回報,大家不要把焦點搞錯。
梁鈞宇 2021-02-05T04:41 除了仍在進行中的GameStop(GME)挾空大戰,WallStreetBets上周拋出另一其認為被人為操控,價值嚴重低估的追擊目標:白銀。銀價隨後抽升近兩成,銀礦股的升幅更在此之上。作為貴金屬之一,白銀向被視為門檻較低的黃金,所以兩者走勢頗為相近,不同的是,白銀有較高工業用途,非單純的交易媒介。至於銀價被操控的陰謀論,過去多年前筆者聽過很多,主要理據是白銀市場的規模細(約400億至500億美元間),且參與的交易商少,故易於做市,1980年亨特兄弟炒高銀價7倍至最後破產的事件便常被引用。 現在資訊發達,又有金屬ETFs這類供一般投資者參與的公開產品,白銀定價權是否真的仍能被交易商壟斷?難道只有WallStreetBets看到破綻,而一眾「嗜血」的對沖基金多年來竟會漠視這投資機會?市場確存在失效之時,但通常只是短期的。挾空GME的成功(暫時),是沽空率過高,並不代表同一方法可套在其他資產,跟炒的散戶千萬要小心。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 Site Map
Copyright (C) 2024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laimer :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website, 88iv endeavours to offer the most current, correct and clearly expressed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Nevertheless, inadvertent errors in information and in software may occur. In particular but without limiting anything here, 88iv disclaims any responsibility and accepts no liability (whether in tort, contract or otherwise) for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inaccuracies, omissions or typographical errors that may be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88iv also does not warrant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imeliness or fitness for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