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tor |
Time |
Content |
Tag |
曾國平 |
2022-01-24T01:53 |
上星期在網上看到新聞標題「港大研究揭Omicron復制能力及致病性低」,內文赫然是「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研究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的病毒復制能力和致病性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 。 |
Bio |
曾國平 |
2022-01-19T04:45 |
《自然》雜志早前有篇題為「The COVID generation:how is the pandemic affecting kids’ brains?」的報道,綜合兒童心智發展的一些最新研究,結論是在缺乏游戲和群體活動、口罩遮蓋面部動作、母親心理壓力沉重等因素下,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生和成長的幼兒在語言、思考、身體機能等發展有較為遲緩的跡象。至於防疫措施如何影響年紀較大在家上課的兒童,欄友梁天卓已寫了很多次,不用我來重復了。 這些代價,不似確診數字實在,也沒有重病死亡的案例震撼,是現在不容易看到,將來才會逐漸浮現的問題。 各地政府,都以一班醫療專家作為權威代表,為防疫政策出謀獻策,為疫情走勢作沙盤推演。由去年至今,我們都在傳媒看到不同學術機構的估算,其數字皆極具驚栗效果,相當適合用作新聞標題,只是這些估算,十居其九最後都跟現實相差甚遠。 |
|
曾國平 |
2022-01-10T01:21 |
上星期美國聯儲局公布去年12月的會議紀錄,市場有頗大反應。利率上升,股票下跌,普遍的解讀,是會議紀錄含有早前聲明沒有的資訊:加息和縮表都會比預期中快。 不敢說這個驚嚇有多重要,也不肯定通脹令貨幣政策收緊的情況有多出乎意料,我只想指出會議紀錄中另一個不太明顯,但對市場震撼力隨時更大的討論:加息和縮表的先後次序。 先從基本講起。所謂量化寬松,指的主要是聯儲局定期購入國債和其他類似資產,買得愈多,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得愈快。 現時買債規模比去年減少,今個月將會更少,但資產負債表還是會膨脹,只是速度較慢而已。當買債規模減至零,聯儲局理論上有兩個選擇:一為主動賣債,就如「逆向」量化寬松,讓資產負債表盡快縮小;一為被動甚麼也不賣,只等待手頭上持有的債券到期,甚至酌量再投資,到市場購買若干國債,佛系地以龜速縮表。金融危機後貨幣政策正常化,聯儲局選擇的是後者,畢竟前者太過進取,隨時令市場出現恐慌,除非遇上非常情況,否則都不會如此主動出擊。 龜速之下,上次聯儲局縮表比首次加息遲了接近兩年,兩件事相隔甚遠,結果沒有為市場帶來太大震撼,尚算相安無事。 |
|
曾國平 |
2022-01-03T04:53 |
在熱潮消退以後,才到戲院看了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票房最好的電影《蜘蛛俠.不戰無歸》。之前好幾套蜘蛛俠電影,好像都有看過,但印象實在模糊,也捨不得花時間重溫,電影中若干精彩場面,震撼感覺因而大打折扣。 評論電影不是本行,只想抽取電影的一點討論:一般英雄電影,從蜘蛛俠到零零七,從狂野時速到不可能任務,一眾「壞人」都沒有好下場,幫閒等級的大都在電影中途死掉,最後大佬則要等到電影末段一連串大場面過後,才會得到慘死或被拘捕等懲罰,讓觀眾心滿意足地離場。《蜘蛛俠.不戰無歸》則一反傳統,電影中雖有「壞人」一大堆,但蜘蛛俠相信他們只是身不由己,在思想被控制、心理被扭曲的情況下犯罪,不應像以前蜘蛛俠電影中的死去,而應一一拯救讓其改邪歸正。 大眾娛樂從不離地,或多或少都在反映現實社會風氣、宣揚某種流行的價值觀。蜘蛛俠的菩薩心腸,當然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所謂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一個戲劇示范:與其懲罰犯罪者,不如透過輔導、勸戒等不同方法,盡量令犯罪者重獲新生。在美國,從校規執行到法官判案,這個司法進路都頗有市場,荷李活所在的加州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
|
曾國平 |
2021-12-29T03:22 |
這個題目聽起來夠厲害吧?是的,就如「元宇宙」忽然無處不在,對科技一竅不通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成了專家,另一類廣泛被濫用的術語,就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的數據分析方法,老是常出現,雖然講者未必知道自己在講甚麼,聽者也未必知道自己在聽甚麼。 在人人都是專家、KOL無所不懂的年代,將事情說得高深莫測、拋出大量術語才是生存之道。說得太簡單太清楚,反而會失去專家的權威。 沒興趣做專家,也就不怕給大家一個簡單形容:你想「教」電腦程式做一件工作,可以是捉棋,可以是預測經濟走勢,可以是推斷消費者行為,可以是看圖辨認事物,關鍵是你手頭上有足夠的數據,以及為表現訂立一個清楚准則(如捉棋是為了贏、預測為了准確),那你就可讓電腦程式自動去「學習」,在數據中找尋提升表現方法,探索出肉眼看不到的蛛絲馬跡,就此而已。那堆霸氣十足的字眼,反映的主要是電腦程式「學習」方式的差異(例如模仿人腦運作的人工神經網絡),以及使用者參與程度的高低(由步步指導電腦程式,到完全自由放任)。 這類數據分析方法的長處,是利用愈來愈強大的電腦運算能力,可將數據中有用的資訊搾干搾盡,在不少情況下表現勝過一般統計模型。 |
IT |
曾國平 |
2021-12-22T03:18 |
不久前學者余英時去世,紀念文章如排山倒海,後來《余英時談話錄》、《余英時傳》等著作出版,很快亦有各種評論、介紹出爐。一直對思想史有興趣,余英時的著作其實讀過不少,但見場面如此熱鬧,加上歷史不是自己專業,就不太想寫了。現在潮流稍退,剛好又讀完《余英時談話錄》,就選取書中不起眼的一段略談一下吧。 「胡適在一九六一年和人談話中涉及馮友蘭的評語,有人認為是『人身攻擊』,而評價胡適是背後『專說閒話』的偽『正人君子』。我完全看不出胡適飯後評論馮友蘭的幾句話在思想史上有任何意義。私人聚會中評論人物是古今中外都發生的事,可以說是人的通性,『哪個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的諺語已道盡底蘊。試讀古今中外的日記、語錄,函前往來,無處不是對相識者的背後品評。」(頁254) 看到這段,立刻想起經常看到的金句: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據聞這是羅斯福的太太說的,聽起來好像很有智慧,配上精美造圖就更感覺良好,是以一直在網上廣泛流傳,散播正能量。 |
|
曾國平 |
2021-12-15T01:54 |
美國通脹升溫,正在收縮量化寬松的聯儲局,本周將結束今年最後一次議息會議,明年加息意圖會否更明顯,到時就有分曉。 根據期貨市場的數據,直至明年底,投資者傾向相信聯儲局加息兩至三次,亦有不少意見認為會加息四次。所謂四次,假設是沒有突如其來的大事,聯儲局以正常速度每次加息0.25厘。不過,就算加足四次,也只是由現時零至0.25厘,增加至1到1.25厘區間而已,跟現時遠高於兩厘目標的通脹比較,仍是個相當小的數目。政策的實質利率,亦即名義利率和預期通脹的相差,還是負數。 最平常的理解,透過增加消費投資成本,加息目標在抑制通脹,但今次聯儲局面對的情況,似乎比以往復雜。 現時美國國債,總額約為28萬億美元,剛通過的基建法案埋單約1萬億美元,余下通過機會不高的法案據說銀碼更大。無論如何,以實際金額計又好,以GDP比例計又好,在可見將來美債將會繼續創新高。 若果國債像定息按揭貸款,在發債時已固定息率,那無論後來息率如何變化,對利息支出都不會有太大影響。同樣道理,若果美債大多是以十數年計的長期債券,息率早已封鎖,其利息負擔亦會比較穩定。 |
|
曾國平 |
2021-12-08T04:24 |
最近加密貨幣市場再度風聲鶴唳,各類爆炸性標題和圖片隨即以極高頻率出現於各大傳媒和社交平台之上。根據絕不科學的印象派觀察,每逢金融市場出現大跌,平時不太報道市況的傳媒,都會變得特別興奮,專門報道金融新聞的就更多加幾錢肉緊,各出其謀不斷提醒大眾這個那個資產跌了多少。不過,當市場一片向好屢創新高,報道篇幅和數量都相對較少。報道股票市場若如此偏頗,癲狂得多的加密貨幣市場就更明顯了。 原來,早幾年有金融學者很科學地解答過這個問題。研究分析《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有關股市的報道,計算內文的正面和負面字眼,再與股市每個交易日的上落相比對,發現在跌市之後,明日早上出版的報紙尤其繪聲繪影,描述特別豐富,但在升市之後,記者編輯的文思相對地枯竭,文字變得精簡平淡。 負面報道較為積極,不似來自新聞供應者的特殊偏好:就算面對新的競爭對手加入戰團,兩間傳媒機構也未見改變策略,繼續專注於報道股票市場上的災難。 偏頗,大有可能源自消費者的需求,至於需求從何而來,我就只能憑空猜度了。 民間智慧告訴我們,看見別人在街上僕倒最開心。這種對慘況的需求,或來自根本事不關己食花生的讀者。 |
|
曾國平 |
2021-11-29T01:36 |
由七、八年前直到今時今日,都有學者專家以加密貨幣沒有「實物」支撐為理由,認為是泡沫,認為是騙局,反映的是投資者盲目跟風投機炒作,爆破是遲早的事。就算要買入資產抗通脹,都應選擇是「實物」的黃金白銀。 神奇的,是這類講法由比特幣幾百元講到幾千元,由幾千元講到幾萬元,可以一直講下去,立場之堅定不移足以媲美聯系匯率。近期NFT市場熱鬧,元宇宙又人人爭著講,沒有「實物」支撐只是一場空之類的評論,自然又是遍布宇宙每一角落了。 是虛是實、有形無形的爭論,不是廿一世紀才有的新鮮事。在十八世紀中期,法國啟蒙運動如日中天,經濟學有所謂的重農學派,其中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只有農業和開發自然資源才是有生產力(productive),可推動經濟富強,其他如制造業手工業等,只是無所出(sterile)的經濟活動。其中分別,就是農夫種出來的東西比吃掉的多,農業因此為社會帶來多一點「實物」,但技工一方面只是將本來就有的資源轉化成另一狀態,一方面又要消耗食物,沒有額外「實物」,因此對經濟沒有貢獻。 |
|
曾國平 |
2021-11-22T02:39 |
幾日後就是美國感恩節(Thanksgiving)假期。根據歷史經驗,每逢假期股市休息前夕,股市皆會特別造好,且看今次是否例外。有趣之處,是世界各地雖有不同假期,但回報奇高的效應則一,可說是個跨文化的現象。有解釋指這是因為投資者想以輕松心情過節,因此趁假期前平短倉。不過,長倉其實一樣可以令人心緒不寧,這說法似乎有點牽強了。 一如其他大時大節,感恩節的主要活動就是吃。除了馳名天下的火雞,還有暗藏其中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餡料(stuffing),配以大量牛油香氣撲鼻的薯蓉(mashed potatoes)、甜到入心入肺的胡桃批(pecan pie),好杯中物的朋友,更可以暢飲由蛋黃牛奶忌廉加上烈酒制成的蛋奶酒(eggnog),可說是樣樣都跟心髒血糖健康過意不去。如是者吃喝上半天,卡路里單日突破三千直迫四千不是難事。 節日增磅,當然有其長遠的歷史背景。須知道人類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時間,生活質素都停留在甚低水平,三餐溫飽已是難得,缺乏營養是常態,肉類更是難得一見的珍品,節日就成了難得的放縱狂歡時刻,可以吸收比平常多幾倍的卡路里,吃到平時只能幻想的好東西,亦為艱苦的人生帶來一點期盼和希望。 |
|
曾國平 |
2021-11-15T03:00 |
根據美國最新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10月按年大升6.2%,傳媒自然就以「三十年未見」等作為標題。貢獻最大的,包括在本欄講過的汽車,但其升勢最近似乎有所放緩。後來居上的,除了汽油能源,還有食物。 細看各類食物物價,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免治牛肉按年升13.4%,其他牛扒牛 |
Energy |
曾國平 |
2021-11-10T04:46 |
Zillow是美國著名樓市資訊網站,企業風格一直走在時代尖端,除了提供基本樓盤資料,亦重視數據整理和運用,聘請了不少經濟學、統計學博士,一直與學術界關系密切。學術界內外皆有興趣的,是Zillow一個名為Zestimate的發明。無論物業位於繁華大都市還是隱藏於深山,只要到其網頁搜索,就可知道物業估值是多少,既讓買家和賣家了解行情大概,好景時也可以讓無意出售物業的業主自我感覺良好,精神上享受「帳面」投資回報。Zillow近期股價大跌,主因是其炒樓投資失利,疑似出價太高購入大量物業。存貨滯銷,這門新生意將中止運作兼要裁員。 炒樓者,美式英語flipping是也,意即購入有升值潛力物業,略加裝修改動,短期內在市場上放售。據「炒樓」計劃,賣家首先到官方網頁查詢,解答幾個簡單問題後,Zillow會按其Zestimate和當區近期成交給賣家開價,賣家接受即可成交,比傳統放售過程簡單快捷得多。據報道,整個交易過程可以完全沒有「真人」參與(如到物業視察),出價主要靠Zestimate作准則。 炒樓失敗,死因跟所謂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有關。 |
|
曾國平 |
2021-11-01T01:13 |
美國通脹升溫是否短暫現象,明年自有分曉。未發生先興奮,由於美國低通脹的歷史要由格林斯潘年代算起,今天的通脹率按年就算只有三、四個百分點,已足夠贏得「三十年未見」等劃時代的形容,有評論甚至連「超級通脹」的招牌也搬了出來,好不熱鬧。最莫名奇妙的,是不少分析指加密貨幣有抗通脹的功能,因而屢創新高。明明就只有十年八載的歷史,根本未有機會驗證,抗通脹到底從何說起? 今日我們談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通脹之下,誰是贏家輸家? 是贏是輸,取決於名義資產還是名義負債多,亦視乎兩者年期長短。最簡單的例子是樓宇按揭,幾十年固定利息,通脹上升,就代表欠債的實質價值下降了。相反,退休人士一般資產多於負債,收入中好一部分是從債券而來的固定回報(例如退休債券基金),通脹就會降低他們的購買力。美國若出現通脹,單以國內的輸贏計,大概就是年輕人和中下階層受益,老人家和富有階層遭殃。相比美國老人家,外國持有更多美國國債,總數大約七萬億美元,通脹帶來的損失就更慘重了。 理論上,通脹還要分意料中事(anticipated)和意想不到(unanticipated)兩種。 |
|
曾國平 |
2021-10-27T04:04 |
美國首只比特幣ETF正式上市,大受投資者歡迎,短短幾日規模已超越10億美元。群情洶湧,制造了一個奇怪情況:在美國,暫時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比特幣期貨有「官方認證」,該基金因此只能持有期貨,不能直接購買比特幣。問題是期貨市場有限制,基金持有某個年期的合約數量有上限。面對蜂擁而至的投資者,基金就要被迫要買到期日較遙遠的合約。 簡單地解釋,比特幣期貨是未來的價格,可以比今天的高或低,而合約距離到期日愈近,期貨跟現貨就幾乎是同一回事,兩者價格會趨於一致。基金被逼買尚有一定年期的合約,結果是基金回報與比特幣現貨價回報出現較大偏差。 比特幣期貨市場運作已久,計價准則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制定的比特幣指數,一直沒有大問題。指數本來可以借用來作為基金的追蹤准則(亦即基金透過直接持有比特幣,令其回報貼近指數上落)。這樣多此一舉兜個大圈,只容許基金買賣期貨間接追蹤比特幣,相信只是官僚僵化的短暫尷尬情況。只要市場需求強勁,監管當局避無可避,終會批准直截了當的比特幣基金交易。 值得解釋的現象,是何以基金需求強勁。對本來已活躍於加密貨幣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基金本身沒有甚麼額外吸引力。 |
ETF , USD , HSCEI ETF , IPO , IPO |
曾國平 |
2021-10-18T01:48 |
如無意外,首只與比特幣有關的ETF最快將於本星期上市。(資料圖片) 如無意外,首只與比特幣有關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最快將於本星期上市。只是「有關」,因為比特幣市場本身「冇王管」,監管要求所限,基金不能直接購買,只能追蹤已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多年的比特幣期貨。根據基金公司提供的資料,這一只名為Bitcoin Strategy的ETF主要會投資即將到期的期貨,以盡量令ETF價格貼近比特幣的現貨。當然了,期貨與現貨價格難免有差距,比特幣一些發神經的短期上落,ETF未必可以復制出來。 比特幣間接在傳統市場交易,再一次確認其只能監管不能消滅的地位,當然是利好消息,價格升穿六萬美元有其道理。 此外,ETF就如一般股票,在交易時段可以任意買賣,不知比特幣為何物的普通市民可以參加,經驗豐富實力鴻厚的專業投資者固然也可以參加。一個實際得來有意思的問題,就是ETF的出現對其追蹤的資產本身有何影響。 一種講法,是由於ETF交易便利,會受高頻投資的青睞。 |
ETF , HSCEI ETF , IPO , IPO |
曾國平 |
2021-10-11T04:37 |
時光倒流,回到1999年12月,一眾科網股價格正在攀上高峰,當時有一只名不經傳的科網企業,股價在幾個月內升了超過一倍,穿越100美元的歷史高位。好景不常,不出兩年,股價比大市跌得還要狠,一度跌穿10美元,投資者當然是損失慘重。套用專家口吻,這只股票當然是「泡沫」無疑,應避之唯恐不及。當時沒有買的,是逃過一劫,要殺雞還神了。 這只股票,其實是亞馬遜。在當年「泡沫」爆破後,其股價沉寂了一陣子,之後慢慢回升,過去幾年更是急升,最新報價是3,300美元。 不是馬後炮,也不是跟大家推介股票,只是想帶出一個似淺非淺的道理:一些足以改變營運模式、消費習慣甚至社會結構的劃時代概念,聽起來有點瘋狂,不容易成功,但成功了的話可以帶來巨額收入,失敗了的話就一無所有(或被成功的競爭對手消滅)。其價格看起來會很有「泡沫」風格,暴升之後可以暴跌,但暴跌完又可再暴升,皆因將來的潛在收入太可觀,只要市場認為成事的機會率改變了一點,就足以令價格翻天覆地。 今天,我們只會記得當年的科網股熱潮「非理性」,投資者「盲目」追逐一個又一個的「泡沫」,而不太記得當年有不少生存下來的企業,在過去二十年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
USD |
曾國平 |
2021-10-04T01:57 |
《紐約時報》近期一篇經濟報道,題為「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he Economy Works. A Fed Paper Is the Latest Sign」,沒有人真的知道經濟如何運作,一篇聯儲局文章是最新跡象!起題功力不凡,內容到底所指為何?原來上月該局一位高級研究員Jeremy Rudd公布論文,質疑通脹預期對通脹本身的重要性。一經傳媒報道,一篇本來只會徘徊於象牙塔內的研究就成了焦點,引起熱烈討論。 工作需要,一直有留意這位經濟學者著作,這篇文章提出的觀點,其實他在過去十幾年曾先後提出,只是今次寫得較有挑釁性,觸動行內行外人的神經而已。一如我多次在本欄所講,傳統宏觀經濟學看法,是通脹極受通脹預期影響,若大眾認為通脹將出現,就會在制定價格和薪金時反映,造成自我實現預言。因此,央行首要工作在監察和管理預期,防止大眾抱有大膽想法,是以聯儲局的聲明之中,經常提及各種預期量度指標如何如何。 Rudd認為這種把通脹預期捧上神台的講法,理論上沒有充分支持,實證上亦未如人意,大抵只是個信仰而已。 |
|
曾國平 |
2021-09-27T05:00 |
我在美國任教的大學開學至今,已有一個多月。早前有香港朋友問我是否害怕回校上課,我說也怕不了那麼多,而且已經打了新冠肺炎疫苗,算是做好准備了。再者,網上教學捱了一年多,學生厭倦,我也納悶,很渴望再次面對面授課。朋友於是搬出本地報紙標題,提醒我「打兩針都中」的民間智慧,我說只要不用入廠就可以了。其實要百分百安全,大概只有辭職隱居深山一途,從此鑽木取火,打獵為生,就不用怕變種變種又變種了。不過,到時擔心的就不是病死,而是餓死。 大學對員工師生主要有兩個要求:第一,如果有健康或宗教理由不想打疫苗,就要兩星期檢測一次。意想不到的,是員工師生皆十分合作,現已接近百分百打齊針。第二,除非獨處一室,否則室內地方都要戴口罩。除此以外,幾乎就是適隨尊便,亦即所謂的與病毒共存。 「實驗」暫時的結果如何?開學至今確診數字約一百多宗,未見有擴散跡象,數字比實行網上教學、校園人煙稀少的去年同期低一大截。神奇之處,是這一個月內舉行了不少大型活動,包括參與人數以千計的室外音樂會,以及觀眾以萬計的美式足球賽事,人山人海,似乎都沒有演變成超級傳播事件。 |
|
曾國平 |
2021-09-24T01:35 |
大家不要看錯標題,我想講的不是中國恆大集團(3333)債券,而是永恆債券(perpetuities或consols)。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曾有學者建議歐洲發行永恆債券,以應付天文數字的財政支出。現在美國好像又會再次陷入債務上限的例行爭端,亦有專家再次提議美國政府發行永恆債券。 永恆債券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中世紀的歐洲,但自從英國政府在2015年贖回市場上僅余的永恆債券,這種資產已成了絕種生物。 顧名思義,永恆債券就是沒有限期、只會定期派息的債。大學生上金融課學債券定價,第一課都是由永恆債券學起:債券每年派息100元,永不止息,市場利率現為5厘,這永恆債券值多少錢?債券永遠有息派,不代表價格就是無限大,因為愈遙遠的利息愈不重要,現值愈低。正確答案是100元除以5厘息,亦即債券價值2,000元。 正因為年期無限長,每當市場利率有升跌,永恆債券的價格就會大幅上落,亦即金融學術語duration risk。就如剛才的例子,市場利率升至6厘的話,債價就會大跌至1,700元以下,比一般國債的反應要大。 |
EVERGRANDE |
曾國平 |
2021-09-13T04:17 |
朋友來自香港,在美國生活了超過廿年,趕熱鬧到戲院看《尚氣》。電影中有不少國語對白,配以英文字幕,朋友驚歎的是面對大量「閱讀理解」,以白人為主的觀眾竟然未見不滿。是的,美國的電影又好電視又好,無論角色來自世界上那個地方,大都會莫名其妙地講(流利)英語。外語加上字幕,從來是趕客大忌。美國觀眾似乎「進步」了。 見輿論群情洶湧,我也看了《尚氣》。作為娛樂,電影不過不失,至少故事完整,兩個多小時沒有睡意,前半好幾場打斗場面的確精彩。至於選角,男主角劉思慕近年在美加甚有名氣,曾擔正加拿大一套處境劇,但未看過,比較熟悉的反而是女主角林家珍,尤其欣賞她那套騎呢怪劇Awkwafina Is Nora from Queens。是的,對一般美國觀眾來說,這兩位演員絕對比梁朝偉和陳法拉出名,飾演在美國的第二三代亞洲人,也是正路不過的選擇。 朋友從字幕見微知著,我也以「亞洲人角度」看到兩個有趣地方。平常看美國有亞洲元素的電視電影,最怕就是滲入陰陽五行干坤八掛亂七八糟,滿口道呀氣呀仁呀義呀故弄玄虛,好像很有智慧,實質是不知所雲,為的只是販賣東方神秘的樣板形象。 |
|
曾國平 |
2021-09-06T01:56 |
窮教授當配爛汽車。楂了一部二手日本車超過十年,其外固然不是金玉,其中亦是敗絮。除了冷氣壞了多時不捨得修理,早前駕駛時頂篷更飄然落下,恍如揚帆出海,一度出現有驚無險的場面。舊車敗象紛陳,心想再不換車的話,下次就不知到那個部分飛脫了。為己為人,下定決心到訪車行,希望買一部新車。 汽車市場緊張,早有所聞,親臨現場,才知所言非虛。車行龐大的停車場,頗為疏落。走進辦公室,一眾平時熱情如火的經紀,亦顯得相當冷靜。本來想試楂某款頗為流行的日本車,豈料經紀說這款新車已一部不剩,如想試楂,只有一架類似的二手舊型號,而且僅此一架,欲試就要從速了。決定購買,當然亦只能訂購,因為運送途中的早已名車有主。最後以原價買入的是一部尚未生產的「車花」,預計一個月後收貨,假設日本那邊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急轉直下進入甚麼緊急狀態的話。 人所共知,汽車市場緊張與晶片「短缺」有關。由於晶片生產需時,去年全球各種封城措施下工廠暫時關閉的影響延續至今。供應緩慢,需求同時亦有可觀增長,除了楂車穿州過省,疫情下多花時間在家上網工作打機,都是對晶片的衍生需求。 |
|
曾國平 |
2021-08-30T04:17 |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Jackson Hole會議發表演說,停止買債的預言成了傳媒焦點。這篇講稿的其他內容,其實更有趣味。當然,聯儲局官員從來小心謹慎,發表文章和言論措詞皆相當悶蛋,趣味只是一個相對概念。 美國過去一年的經濟復蘇,既不平衡,亦未完成。整體生產總值和消費數字,已大致跟隨趨勢。消費之中,飲食、旅游等的服務業與趨勢仍有7%的距離,汽車、電器、家具等耐用品則增加得比趨勢快一成以上。所謂趨勢,指的是某些宏觀經濟數據在人口和生產力增加之下,長期平均都在增加,而復蘇的定義就不只是回到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更要追上過去一年多的趨勢增長了。 游埠、食好西意欲大減,不想外出花錢,唯有換新車、裝修家居。耐用品在需求大增和供應滯後雙重夾擊之下,價格自然急升,導致一眾通脹數字超標。與此同時,由於服務業一般勞工比例較高,其慘淡景況會明顯反映到就業數字之上。鮑威爾就提到現時就業人數比疫前仍少了600萬,其中500萬來自服務業。整體來說,就業市場與完全復蘇尚有一段距離。 耐用品緊張,應是短期現象,是以聯儲局一再強調通脹只是暫時稍高,不用擔心。至於服務業的就業情況,作為官員的鮑威爾是有難言之隱的。 |
|
曾國平 |
2021-08-23T05:49 |
括號中的標題來自某大媒體,講的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一直走得最前的以色列。話說當地最近新增確診案例中,不少已接種兩劑疫苗,入院案例中占比例更超過一半。有評論就指這「凸顯不能單靠疫苗」,甚至證明「疫苗不管用」。 有統計學者為此作詳細分析,原文有點復雜,我試略為解釋。據上周以色列官方數字,因病情嚴重而要住院確診者約500人,其中300人已接種疫苗,200人沒有。這大概就是傳媒報道的基礎,對不少人來說已經是疫苗無用的有力證明。不過,數字忽略了兩個因素。首先,以色列有接近八成人接種疫苗,基數不同,300人和200人兩個數字不能直接比較。那300人占每10萬已接種人口的5%(意思是每10萬人抽取一人,100萬人就抽取10人,這些人中有5%重症),另外那200人占每10萬未接種人口的16%。重症率由16%降至5%,換算成有效率約七成,亦即可以消除七成重症。疫苗不至於沒有用,但比率沒有初期宣傳的高。 此外,一如其他地區,以色列不同年齡人口接種比率大有分別,50歲以上約九成,50歲以下僅七成。重症入院的,當然以50歲以上為主,500人中有400人為50歲以上。 |
|
曾國平 |
2021-08-18T04:45 |
跟紅頂白,乃人之常情。早前加密貨幣大跌,立即出現了不少悲觀預測,如比特幣將跌至1萬美元之類;近期加密貨幣回升,看法又隨之忽然改變,早幾個星期才唱淡的財經專家,已改口預測比特幣將升至年底了。 隨風擺柳的預測方法,也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就如樓,交易過程比較復雜緩慢,興建過程亦一波三折,其價格變化因而有少見於其他資產的持久特征:升開大多繼續升,跌開大多繼續跌,根據最近表現去估,表現不會太差,至少會比擲公字可靠。例如最近香港樓價破頂,若你要在傳媒面前表現出專家風范,只要托一托眼鏡,隨便說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再預測繼續上升就可以了。只是股票以及加密貨幣等的資產,運作「速度」快得多,價格反映最新資訊,上落沒有明顯持久性,盲目跟風往往變成跟車太貼,尷尬地被逼轉軑。 除了升升跌跌,加密貨幣市場的另一焦點,是拜登美國基建方案中一個小枝節。話說方案既要政府花錢,當然也要想辦法收錢,方法之一,就是打加密貨幣市場的主意。 在股票市場,中間人或經紀促進買賣,其賺取的收入當然要交稅,但在加密貨幣市場,何謂中間人就有理說不清了。 |
USD |
曾國平 |
2021-08-11T01:38 |
欄友談「試當真」奇招賣飛,我也想趁熱鬧講幾句。 是的,由於賣飛神秘難解,經濟學者對這個話題一向情有獨鍾。賣飛,不是搭車搭飛機那種,而是娛樂大眾的聲色藝表演。神秘難解,皆因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很大距離,理論上不劃算的做法,可以一直存在,理論上有著數的策略,反而未能流行起來。 話說十幾年前,Ticketmaster試過以拍賣形式賣飛,為一些位置比較好的門票訂下底價,讓消費者在幾日之內爭相出價,價高者得。這個做法,當然跟打擊黃牛有關。資訊不足,票價訂得太低,讓黃牛黨捷足先登,繼而以高價賣給遲一步的消費者,表演者本來可以賺取的收入,就因為票價「錯誤」而流到黃牛黨袋中。這樣拍賣賣飛,可以讓消費者在市場表態,讓價格如實反映出消費者的熱情,黃牛黨就無利可圖了。 幾年前就有研究指出,這個做法理論上可以增加賣家收入,透過分析網上二手市場的炒賣情況,又證實這做法的確令黃牛黨利潤大減。 神秘之處,在於這個效果不錯的賣飛方法,就是乏人問津。有點勉強的解釋,是由於科技進步,賣家掌握愈來愈多數據,比以往了解消費者口味,寧願更准確為門票訂價以傳統方法出售,也不采用復雜又難明的拍賣形式。 |
|
曾國平 |
2021-08-04T04:24 |
最近美國的實質利率再創新低,10年期的跌穿負1厘。 實質利率,從前不能直接觀察,但由2002年開始,美國發展簡稱TIPS的抗通脹債券市場,而這些債券跟一般國債的主要分別,就是會補償債券有效期間出現的通脹,其利率大概就等如實質利率。這些債券與傳統債券利率的差距,就大概是預期通脹了。 強調「大概」,皆因TIPS市場規模小得多,一般交投量不到同1年期的傳統債券十分之一。市場較小,流動性較低,交易費用相比傳統債券就要高一點,所以TIPS利率反映不止是實質利率,還包括對流動性的補償。每逢市場出現異象,TIPS市場交易大幅縮減之時,這個補償可升至幾個百分點。現時市況平靜,這筆補償不高,但據估算仍有幾十點子。計算預期通脹,要把這個數字考慮在內,否則就會高估了。 回說負利率。負數的意思,是扣除預期通脹,持有美國國債要蝕錢。倒過來說,就是國債受歡迎,價格高利率低。一般解讀,是變種病毒影響市場信心,投資者因此跑到債市避險。 以新冠肺炎疫情解釋短期市況上落的問題,是疫情每日都有新聞,哪些是預期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哪些真哪些假,人言人殊,連專家也吵個沒完沒了,幾乎是任你講。 |
|
曾國平 |
2021-07-28T01:45 |
近日加密貨幣反彈,朋友傳來一條短片,片中的專家指比特幣將會跌回1萬美元的「關口」,下次的「高位」要再等3年。這條片是不久前公開的,專家口中的「將會」,相信是個短期預測,說的不是2047年,3年後也不是指2050年。 不幸地,短片發布幾日後比特幣就急升,由3萬幾美元,直逼4萬美元,與專家的預測背道而馳,可謂燈力盡現。 大家不要誤會,我沒有取笑這位專家的意思。經濟金融預測從來很難,錯得離譜是常事,學術研究中就有數之不盡的計量方法,在某些情況下表現甚佳,換了場景時地立即兵敗如山倒。 單憑歷史數據預測將來的根本問題,就是數據未必包括一些罕見情況,例如政治局勢變化、天災人禍之類,又或經濟結構一些改朝換代的變化。這些因素的本質就是極難預測,估中也是好運居多。 就算沒有這些罕見因素,在有規模發展成熟的資產市場,交易量大,價格已大致反映市場上的資訊,預測升跌大概等如買大細。要預測准確,如非擁有先知的神級能力,就要有渠道取得獨家消息。 每日為大市和個別股票作即時預測,就如不斷的買大細,能夠打和已算合格,好一點已是難能可貴(同理,交投淡薄的小型股票較易預測,但能否藉此買賣賺錢就是另一回事了)。 |
USD |
曾國平 |
2021-07-21T03:46 |
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大名,學生時代已有聽聞,只是他的學說甚為冷門,不會出現於教科書,所以我一直就如絕大部分經濟學博士生一樣,對其學說一無所知。步入中年,學術口味改變,他現在是我讀得最多的經濟學者,愈讀愈覺有趣深刻,大歎當年無知走寶。 更後悔的,是十幾年前我和他一度是經濟系的「同事」,只有兩間辦公室之隔。可惜當時對他認識是零,又不好意思肉麻地找他合照,結果在他去世之前,一句話也沒有跟他講過。 若果今天他仍然健在,可以向他請教亞當史密、政治經濟,多好。 布坎南常說的一句話,是dare to be different,意思是敢於與眾不同,不隨波逐流。他的學術生涯,本身就是另類選擇,除了開創以經濟學工具審視政治運作的「公共選擇」學派,其作品亦甚有個人風格,常質疑經濟學中一些廣為接受的方法取態,亦不時跨界別走入政治哲學等的領域參考借鑒。由於題材特別,跟主流格格不入,就算他有諾貝爾獎「認證」,其學說至今仍絕跡於大部分經濟學課程。 更有意思的,是他認為大學也要敢於與眾不同。背後道理,離不開成本效益。 |
|
曾國平 |
2021-07-12T01:29 |
近期財經版最震撼的新聞,莫過於新世界發展(017)決定將大圍柏傲莊III第1座和第8座拆卸重建。樓起到半路中途,單位已經賣出,發現問題後修補的例子不少,但推倒重來則極為罕見。 先看市場反應。上星期四消息一出,新世界股價應聲下跌,上星期五開市時再跌,跌幅一度超過9%。下午收復失地,當日收市埋單,比事件公布前共跌約1.6元,亦即約4%,蒸發市值逾40億元。與此同時,港鐵(066)和其他發展商的股價則未見受拖累。 據報道,補償加上拆除重建費用,事件的直接損失大概逾10億元。另一筆不容易估計的成本,則來自新世界為重拾買家信心,為現時和將來的樓盤作更嚴格質素檢定。其余的市值下跌,就可以順理成章看成是聲譽、信心等間接損失了。 這一筆數,是多是少? 根據食物、藥物、汽車等行業的實證研究,產品出現問題要回收,其市值下跌和直接損失往往不成比例,前者是後者幾倍甚至十數倍。再者,這是香港發展商極罕見的拆樓之舉,並非像車廠等行業不時就產品出問題,幾乎史無前例,對投資者來說本應特別震撼。 從這兩個角度看,新世界截至上星期五「僅僅」損失40億元,是跌得少。 |
NEW WORLD DEV |
曾國平 |
2021-07-09T05:03 |
早幾日外電有一篇報道,標題頗為偏頗:「Fake Tesla, Apple Stocks Have Started Trading on Blockchains」。乍看之下,還以為是甚麼金融騙案,原來報道中的「假股票」,指的是已存在一段日子的synthetic stocks。 幾個月前跟大家介紹過的non-fungible tokens,本質是不可互換,每件產品都有其獨特之處,而這些股票剛好相反,賣點正是fungible,旨在跟在股票市場交易的股票一模一樣。這些股票,譯作「人造」有點奇怪,直譯成「合成」又不太妥當,最貼切的譯法也許是「仿制」。 以其中一個仿制平台Mirror Protocol的做法為例。若果仿制股票的價格高於原版股票,投資者就可以在平台上留下抵押資產,鑄造那只偏貴的股票。供應增加之下,仿制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若果仿制股票價格太低,投資者則可以「毀滅」股票,取回抵押品。供應減少之下,仿制股票的價格就會上升。在套戥獲利的機制之下,仿制股票自會緊跟原版股票價格。 是的,仿制股票的原理其實跟stablecoin相似,分別就在掛鉤的不是貨幣,而是個別股票。 |
|
曾國平 |
2021-06-30T01:42 |
除了早前寫過的車價大升,美國經濟另一矚目之處,是樓市一片向好。根據Case-Shiller等的樓市指數,平均樓價在過去一年,已升了一成有多。樓市泡沫之說,當然乘勢而起,有份研發樓市指數的諾貝爾獎得主Shiller,近期亦頻頻見報,為各大財經傳媒提供標題soundbite。 根據現時的貨幣政策,聯儲局每月仍會購買最少800億美元國債和400億美元按揭證券。後者的歷史源起,當然是十幾年前由樓市觸發的金融危機。透過購買由按揭組合而成的資產,對水浸眼眉的業主來說,理論上可減低利息壓力,同時亦鼓勵手頭比較松動的業主refinance套現,增加消費。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本來跟樓市沒有直接關系,只是有前車之鑒,怕樓市災難重現,於是政策就出現了「路徑依靠」,重用舊招了。 如今樓市興旺,聯儲局內外就有建議減少買債要有先後之分,先收縮400億美元那一筆,藉以抑制樓市升幅,其後再決定是否減買國債。 這個做法,是象征意義多於實際。當樓市並非處於艱難時期,按揭利率和國債利率之間的差距處於正常水平,聯儲局就不能選擇性以其中一個利率為目標。 |
|
曾國平 |
2021-06-23T04:56 |
早前在本欄寫過美國大部分人現已除罩相見,日常生活大致回復正常。連續「清零」多日的香港,則只有稍微放寬限聚令措施,繼續嚴陣以待第N波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臨。相映成趣,確診數字似乎不足以解釋南轅北轍的對策。 歸根究底,限聚令其實有多大效果? 一年多的慘痛教訓,制造了大量珍貴數據,很多去年疫情風頭火勢時「政治不正確」的問題,現在陸續有學者提出答案。最近一篇比較矚目的文章,題為《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Policy Responses On Excess Mortality》,分析43個國家和美國所有州份推出過的不同種類的在家防疫措施。從禁止聚集到限制室外活動,從停工停學到餐廳只限外賣,各地推出的措施有松有緊,就算在美國之內,鄰近州份的限制也可以差天共地。 這項研究相當直接,看的是措施推出前後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的變化。所謂超額死亡,意思就是比較2020年的其中一星期,跟之前幾年同一個星期死亡數字的分別,數字較多,就代表2020年那段時期尤其多人死亡。 |
|
曾國平 |
2021-06-18T03:42 |
每次教宏觀經濟,尤其是比較高程度的課程時,都會強調現代宏觀經濟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核心就是大眾預期。只是預期難以觀察,經濟學者不是大眾肚里那條蟲,是以觀點眾說紛紜,有關預期的爭議持續不休。 見證過最近一輪的通脹數據,聯儲局昨日在議息會議後的聲明並無大變,一如所料維持低息,亦未改變買債速度。跟3月時的經濟展望比較,官員提高了對今年的通脹展望,認為會明顯高於2%的目標,但對往後通脹的看法,仍然是會返回目標。也就是說,今年通脹升溫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後遺症,都是供應鏈受影響等的短期因素,很快就會過去。 政策利率展望亦有改變。今年仍是維持低息,未來兩年則有較多官員展望加息,尤其是2023年的展望中位數升了半厘。萬綠叢中一點紅,傳媒就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寫成Fed projects two possible rate hikes by end of 2023這類的爆炸性標題。其實聯儲局加息,幅度大多是四分一厘,這樣加法也稱之為hike,再加多一點的話就要以explosion等的英文字來形容了。 |
|
曾國平 |
2021-06-09T04:42 |
少讀傳記,也許是這類書大多篇幅甚長,資料詳盡而平白無趣。讀過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傳記,是關於哲學家維根斯坦那本《天才的責任》,除了主角一生夠曲折離奇,作者講故事能力亦甚為高超。只可惜這樣好看的傳記著實不多。 今天想推介一本傳記,雖然水平未必及得上《天才的責任》,但勝在主角夠爭議性。 這本由傳媒人Jason Riley撰寫的傳記題為Maverick,意思是特立獨行者,其主角Thomas Sowell的確是個「異見人士」,頗受少數人景仰,但更多的是敵視或無視之。幾十年來,他寫過最敏感的政治社會議題,而其觀點往往跟主流立場唱反調。最矚目的,莫過於寫種族問題的一系列著作,指出黑人面對的社會經濟困局不單源自歧視,指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法案並無明顯改善黑人處境,可謂踩盡所有政治正確的地雷。他關於移民、意識形態、財富不均、教育的其他著作,同樣是跟流行觀點對著干,幾乎每本都惹來罵聲四起。 Sowell的著作其實並不惹火。他的本行是經濟學,在芝加哥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本來是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後來慢慢轉型,離開學院,成為以寫書為主的公共知識分子。 |
|
曾國平 |
2021-06-02T01:13 |
美國聯儲局正在鋪路減少買債。 (資料圖片) 美國聯儲局正在鋪路減少買債,既暗示又預告,讓投資者做好心理准備,為的就是避免當年收水tapering震撼市場。不過,此舉只是減速,可見將來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仍是龐然巨物。 經過一年來的持續買債,現時資產負債表已接近8萬億美元,占了過半是政府長期債券。10年前金融危機之時超過2萬億美元的規模,於今回想,實在是濕濕碎。 先討論一個「哲學」問題。利率何謂高何謂低,至少可以跟通脹扯上關系,幾厘息是常態,接近零是近年的現象,雙位數字就是七十年代高通脹的往事了。 至於資產負債表是大是小,相比下好像沒有甚麼標准,當年2萬億美元的大數目令人震撼,誰知道金融危機完結時已積累至4萬億美元,後來縮表未成,一場新冠肺炎疫症又將規模加倍至今。 到底買債到甚麼水平才是太多,長遠來說,資產負債表應該是100億、1萬億、還是10萬億美元,投資者不知道,學者專家不知道,聯儲局官員相信也不知道。擴充規模搞了十幾年,仍然是一個不斷開拓新領域的「實驗」。 透過非傳統貨幣政策,聯儲局可以購買天文數字的國債,可以直接向某些行業提供流動性,尾大不掉的資產負債表,其實代表著一筆巨大利益。 |
|
曾國平 |
2021-05-26T04:16 |
隨著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更改建議,再加上總統本人支持,各州紛紛響應,放寬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要求。 周末駕車到北卡羅來納州,就親身經歷了口罩的政治和階級分歧。到一間較中產高級的連鎖超市,店內顧客和員工幾乎人人戴口罩,偶爾有個以真面目示人的顧客,仍會吸引一點目光。到一間比較草根的大型運動用品店,店內情況完全是兩回事,顧客和員工戴口罩情況大約一半半。之後再到亞洲食品專賣店,顧客光譜頗廣闊,戴口罩比例介乎兩者之間。 心想若果去年特朗普成功連任,照樣放寬防疫措施,遭受到的批評肯定比現在多幾倍,戴口罩亦會由現在的靜靜地堅持,變成聲嘶力竭的政治表態。只是現時在任的是拜登,左傾和親民主黨的傳媒,雖未至於敢怒不敢言,但批評和質疑實在是相當溫和。 撇開政治,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確有大幅改善,每日確診數字已回落至每日一萬至兩萬宗,趨勢仍在向下。與此同時,美國人頗為積極接種疫苗,至今已有一半人口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不敢說疫情好轉全賴疫苗,但根據不少實證研究,疫苗有其減慢傳染的效果。面對美國近期的數據,很難得出疫苗無甚作用的結論。 |
|
曾國平 |
2021-05-05T00:44 |
上星期在友報看到一篇財經專欄文章,談到投資與投機之別,引用了經濟學中的投資函數,更亮出數學符號I(r),指函數內的不是價格,因此有收入流或利息才是投資,只看價格是投機。 此函數歷史悠久,常出現於大專宏觀經濟課中,用以描述企業作固定投資視乎利息高低。例如利息太高,企業投資新項目就會較為挑剔,一則借貸成本太貴,一則收息更見吸引。將函數放進宏觀經濟學模型,就可以大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議題了。 也就是說,這函數跟買股票或加密貨幣那些投資沒有甚麼關系,只是名字相同而已。以前教宏觀經濟課,就不時有學生將兩者混淆。 錯上加錯的,是作者在這函數上發揮無限想像力,指沒有收入流或利息,就不算投資只是投機。 第一錯,是此論斷的定義太嚴格,持有如商品、科企股等資產都不算投資,投機可謂無處不在,地球很危險。 第二錯,是誤以為經濟學中的數式就是真理,就如物理學一樣准確,函數中有甚麼,現實世界亦如是。其實經濟學中的數式多如天上星,都是根據一些假設得出來的推演結果,用意大多是令討論簡化和清楚一點,不一定對,不少更錯得離譜。 |
|
曾國平 |
2021-04-28T04:58 |
4月將盡,又到財經版重提「Sell in May and go away」這個說法之時。 在股票市場流行超過半世紀,這句話的下半句有不同版本,有的說9月買,有的說10月買,大概就是避開股市半年,在春末離場到秋末回歸吧。 驗證此說,要看的是由11月到4月的股市回報,跟5月至10月的是否有明顯分別。 20年前,有兩位經濟學者在一份著名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幾十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在幾乎所有股市,5月至10月的回報都比其余半年要低,而且經常見紅,其中尤以歐洲股市最為明顯。 市場上一般的異常現象,如甚麼月份或日子回報較高之類,往往曇花一現,因為只有利可圖,投資者就會把握機會,大只的蛤乸終會被消失。Sell in May的神奇之處,在於傳媒年年提及,投資者個個知曉,但效應一直揮之不去,由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完全沒有減退跡象。那篇文章刊登以後,一直有學者專家跟進,結論大致不變。 綜合大量數據的計算,兩個半年回報的差距,平均接近一成,絕非小數目:例如11月至4月這期間總回報為9%的話,5月至10月總回報就是負1%。長楂一年的回報,則大約等兩個數字的相加,亦即8%。 |
|
曾國平 |
2021-04-21T01:24 |
美國政府發行的抗通脹債券,全名是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y,簡稱TIPS或「貼士」,市場頗有規模,一向是投資者密切注意的指標。一般美債息率為名義利率,實質回報為何,視乎到時的通脹率高低。至於「貼士」派發的息率,則會就通脹高低而調節,實質回報於是有保障。 兩者差距,因此成了通脹預期的一個量度方法。假如5年美債息率為5厘,而年期同樣為5年的「貼士」為2厘的話,那就代表市場預期通脹將為3厘了。這個計算的意思,是你可以買入一般國債賺取5厘,也可以買入「貼士」賺取2厘,加上將會出現的3厘通脹補償,市場均衡下兩者沒有分別。 這個從「貼士」推算出來的通脹預期,最近明顯上升,例如5年的就超越2.5厘,正處於自金融危機以來十多年的歷史高位,早已超越聯儲局2厘的通脹目標。根據以上解讀,這是否就代表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同時寬松的情況下,市場預期美國通脹將會失控? 世事沒有這樣簡單。 首先,「貼士」市場雖然巨大,但相比一般美債,可謂蚊與牛比,買賣「貼士」沒有那樣方便,是以其息率一直包含一個「流動性溢價」,用來補償投資者一買一賣的麻煩。 |
US Bonds |
曾國平 |
2021-04-14T04:30 |
新冠肺炎疫情襲地球超過一年,世界因此不一樣。 生活上的改變講得太多,無謂重復了,今日想講的是一個較冷門的變化。 去年今日,經濟受到巨大破壞,失業率攀升,生產萎縮,消費投資下降,總之就是風聲鶴唳,亂作一片。經濟低谷,大概是去年4、5月左右。各地經濟,其後就個別發展,例如美國是維持復蘇,經濟活動現已大致回復正常,而香港就兜兜轉轉經歷了好幾個周期,某些行業大受打擊,至今仍面對大量措施限制。 最慘烈的時刻,不只成為歷史,還會影響將來。 話說經濟數據有其季節性,例如某些時候就業市場較興旺,某些時候消費購物較踴躍。這些升升跌跌,有一定秩序和節奏,每年都在差不多時候出現。為了讓經濟數據更能反映現況,統計部門就要從數據中剔除這些恆常出現的升跌,亦即作出季節性調整。 舉個例吧,每到聖誕假期消費都會上升,我們要判斷某年聖誕市道是好是壞,就不能單看消費有沒有上升,而要跟以往同期上升比較,看看是否升得特別多或特別少。也就是說,季節性調整要根據歷史經驗,從聖誕消費數據中扣除一小部分。 簡言之:一向較差的季節,調整後數據就會好看一點,而向較好的季節,調整後數據就會難看一點。 |
|
曾國平 |
2021-04-09T01:12 |
研究國際經濟學多年,對蒙代爾的理論難免有點認識,相比其他學術名人的訃聞,我因此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Robert Mundell)去世特別有感。 文學巨著,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蒙代爾的學術貢獻,行外人甚至行內人的了解也大多來自二三手資訊,真正讀過原文的人不多。 也許是時代隔膜吧,蒙代爾的重要作品主要在上世紀中期完成,那時候的世界經濟環境,跟今天的完全是兩回事。二次大戰完結前的布列頓森林會議過後,美元跟黃金價格掛鉤,加拿大等的一眾國家同時跟美元掛鉤。經濟政策在這匯率制度下會起甚麼作用,很自然就成了當時的熱門題目。不了解當時的政經背景,蒙代爾的經典文章文筆再清楚,也會讀得一頭霧水。 蒙代爾的一個重大發明,就是為國際經濟分析建立了一個完整框架,既考慮內部平衡,亦兼顧外部平衡。內部平衡指的是總體需求和供應,需求太低導致衰退,需求太高又造成通脹過熱,兩者趨向相等。外部平衡指的是國際收支,貨品貿易加上資本流動,央行的黃金或外匯可以增加或流失,趨向是不穩不變。外匯流失,浮動匯率下會以貶值調節,而固定匯率之下則會構成貶值壓力。 |
|
曾國平 |
2021-03-31T04:58 |
有傳媒朋友問我怎樣看蘇彝士運河貨輪堵塞事件。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不像時事KOL樣樣都懂,對貨輪工程技術問題一無所知,當然不能出謀獻計,只敢指出今次事件對全球貿易和經濟影響有限。沒錯,供應鏈的確會受影響,運輸交通為之延誤,生產成本難免增加,但干擾短暫,影響太小,很難反映到宏觀統計數據之上。 這個答案欠戲劇性,當然不受歡迎。 傳媒朋友鍥而不捨,問我這次事件是否可以避免?能否限制貨輪重量? 我的答案同樣令人失望:實施各種限制,當然可以防止意外再發生,問題是限制不是沒有代價,到頭來同樣會增加交通成本。就如美國也可以實施行車速度限制,所有道路包括高速公路也不得超過30英里,嚴重交通意外會因此大減,但同時美國經濟亦會進入冰河時期。 成本效益的取捨,無處不在。 傳媒朋友以至不少專家學者,都犯了事後孔明的謬誤(hindsight bias)。 貨輪出事之後,我們都忽然變成物流專家,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從實施載貨量管制,到尋找其他航線,好像事前我們都活在夢中,白白讓大好機會流走。 |
|
曾國平 |
2021-03-24T01:15 |
經濟學者從來不善預測,只是傳媒和大眾都想對未來有點把握,學者也就樂於滿足需求,甚麼也預測一番了。預測(forecasts)有異於推斷(predictions)。推斷,指的是在某些局限改變之下,市場現象跟著改變,牽涉的其他因素較少,例如長者兩蚊優惠搭車,繁忙時間公共交通會更擠迫。預測,則比較虛無縹緲,例如預測香港未來5年,甚至10年的經濟增長,又例如預測股市在今年的去向,經濟理論或有點幫助,但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結果往往是憑感覺亂猜一通。 美國聯儲局定期發表的Economic Projections,稱為「展望」而非「預測」,相信是為了作出區隔,講明這只是在一連串假設下(包括個別官員認為合適的貨幣政策)最可能出現的情景。 聯儲局最新公布的經濟展望非常樂觀,預期美國經濟將會在今年大幅反彈。不過,在樂觀之余,報告中還有奇怪的一個地方,只有少數傳媒提及,值得跟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根據聯儲局官員展望的中位數,由今年到2023年,通脹將會是2.4%、2%及2.1%,長遠會回到2%的目標。也就是說,今年反彈之下通脹會稍為超標,但明年開始就可達標。 |
|
曾國平 |
2021-03-17T04:52 |
近期一個跟加密貨幣有關的新字,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 (資料圖片) 近期一個跟加密貨幣有關的新字,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中文不容易翻譯,字面意思大概是「不可互換代幣」,不知所雲。 先解釋何謂「可互換」(fungible)。你手上有一張廿元紙幣,我手上又有一張廿元紙幣,兩者互換,我們都無得益無損失,因為兩張銀紙雖然外表不一樣(例如一張比較新),但功能完全無分別,亦沒甚麼紀念價值。不過,若果你手上那張廿元紙幣上有某已故明星簽名,再假設簽名不是偽造,你那張廿元紙幣就比我那張值錢得多,兩者不能互換。 同樣道理,在加密貨幣的世界,你有一粒以太幣,我有一粒以太幣,雖然兩者的「身份」不一樣,但價值沒分別,可互換。 所謂NFT就是一個特別代幣,與代幣掛鉤的可以是一幅畫、一首歌,甚至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的一個tweet。擁有那個代幣,就等如你擁有那件虛擬物品。 舉個簡單例子。你是著名改圖高手,用無人能及的技巧改了一幅偉大傑作,整成一個圖片檔案。這個檔案,你當然是第一個擁有,但檔案可以無限復制,張貼到各大討論區,分享到社交網絡。 |
|
曾國平 |
2021-03-10T00:39 |
近日香港有關新冠肺炎疫苗的新聞,如排山倒海出現,最為矚目的,當然是三名市民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的事件。 大家要留意,接種後死亡,不等如疫苗就是死因。人總會一死,而高齡人士和長期病患者的死亡率亦自然較高,有三人死亡因此可以是純屬巧合。我暫且完全相信專家指,疫苗與死亡無直接關系的判斷。 不是專家,只想以普通常識問一些簡單問題。 由於數據不足,科興疫苗在內地列明不建議60歲以上及長期病患者接種,至於澳門的網上預約系統,亦不會接受60歲以上人士參與。這些事實,不是新聞,專家一早知道,市民也可以輕易找到資料。為甚麼香港的疫苗接種計劃,卻是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推行至今,讓高危人士率先接種? 除了為疫苗提供數以萬人計的數據,讓我們多了解這種疫苗對高危人士的效果和風險,我實在想不到這樣做有甚麼明顯好處。 另一疑惑,是既然科興疫苗對現時符合資格的組別成效不詳,那食衛局長陳肇始多番指出,「接種效益高於風險」,因此不會暫停接種計劃的看法,到底有甚麼根據?根據香港現時的確診數字,市民「中招」機會甚低,就算不接種疫苗,以個人計健康風險不高。 |
|
曾國平 |
2021-03-03T03:32 |
上星期寫完《聯儲局放水到哪里去?》,今日繼續講非常時期下的非常現象。話說在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中,現時有一筆約1萬5千億美元的存款,滯留在聯邦政府的戶口之中。這筆天文數字的數,為甚麼會出現在聯儲局? 聯邦政府為抗新冠肺炎疫情推出救市措施,細節仍有待審議,但過萬億美元的支出規模已大致塵埃落定。知道有此巨額支出,聯邦政府本應留下大量現金,待議案通過後陸續發放,只是在疫情爆發之前半年,兩黨就解決「財政懸崖」協議得出的一個規定,是聯邦政府不得持有大量現金。規定用意,是不讓聯邦政府留下子彈,藉以應付負債上限。 當年的限制,今天卻為聯邦政府帶來麻煩:救市措施出手闊綽,又不能留下巨額現金,就唯有將錢暫時放到聯儲局。 在紓困法案通過之後,措施的錢就會轉移到市民和其他機構的戶口,亦即這1萬5千億美元將會在短時間內流進銀行體系,成為儲備。將錢由一處搬到另一處,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不會因此有變,但銀行體系卻會突然超級水浸,儲備大幅增加四至五成,增至約5萬億美元!市場擔心的,是到時短期利率會跌到負數,為市場帶來混亂。 這邊廂短期利率低迷,那邊廂長期利率卻節節上升,亦即孳息曲線愈來愈斜。 |
|
曾國平 |
2021-02-24T01:37 |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美國經濟,聯儲局推出大量措施已接近一年。所謂萬億救市,所謂無限QE,在這一年里面,聯儲局的政策到底有幾大改變? 去年2月疫情前聯儲局的資產總值約4萬億(美元,下同),在幾個月內大增至7萬億元,其後金額一直上升,最新金額是超過7.5萬億元。由此觀之,聯儲局「放水」超過3萬億元,市場水浸,是以資產價格狂升,人人亢奮。 實際情況,沒有那樣簡單。 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大幅加碼,既有新主意,亦有舊政策。去年9月在本欄寫了一篇《美股大升全賴聯儲局放水?》,指出聯儲局利用新政策實際放的水不多。今天情況大致一樣,一連串借貸新措施,借出金額仍然相當有限。例如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最多可借出6千億元,貸款雖有所上升,仍只有百多億元。又例如補助地方政府的Municipal Liquidity Facility,上限5千億元,現時只有幾十億元的「生意」。 增加得最多的,還是傳統QE,亦即透過大量買入國債和按揭證券,壓低利率,減低借貸成本。去年3月至今,聯儲局持有的國債增加了2萬3千多億元,按揭證券亦增加了8千億元,占了負債表絕大部分的增幅。 |
|
曾國平 |
2021-02-17T04:28 |
以往臨近預算案,都會聽到熟口熟面的建議,除了會計界一再提醒政府要「擴闊稅基」,還有學者專家苦心敦促「量入為出」、「計劃將來」。想不到的,是在今天香港經濟仍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政府本應增加支出為民紓困之際,還是有建議政府要增加稅項,還是有建議政府要儲錢慳錢,就如錄音機一樣重復又重復,無視現實,離地萬丈。 這是有香港特色的公共財政。疫情之下,各地政府稅收減少,補貼支出增加,難免陷入赤字,香港也不例外。只是香港的輿論氣氛,好像把赤字當成毒品,「不可一不可再」,仿佛政府儲備就要用盡要舉債度日,危機一觸即發,世界末日將至。 香港特色,在於將民間理財智慧應用到政府之上:政府每年有盈余有錢儲才是合理,就如阿仔每月出糧都要有錢儲,財政儲備愈多愈好,就如阿仔銀行戶口結余要蒸蒸日上。有錢儲,有積蓄,就不用擔心阿仔了。 香港特色,在於政府沒有負債,而各種儲備仍然相當充裕:財政儲備仍有9,000億元,外匯基金盈余有8,000多億元,還有數千億散落在大小基金,加起來是超過20,000億元的天文數字,捍衛聯系匯率有余,財政穩健十足,實在不需要一眾庶民操心。阿仔年年有錢儲,已經儲了很多很多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