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tor |
Time |
Content |
Tag |
溫嘉煒 |
2022-01-18T20:10 |
通脹壓力未止,聯儲局上月議息會議為貨幣政策大轉舵作准備,委員對2022年加息次數的估計,由9月會議時的一次,顯著增加至三次,市場目前更估計會聯儲局會由3月起便開始加息,全年共加息四次。加息幅度擴大,對估值相對偏高的美股,是否「終局之戰」的開始? 要衡量未來利率變化對股市的影響,我們可以考慮「預測市盈率」(forward PE)。與我們一般留意的「(歷史)市盈率」(historical PE)不同,預測市盈率把現時股價除以市場預期未來十二個月的滾動盈利(12-month forward earnings),而非最近一個年度已公布的(歷史)盈利。所謂forward earnings,是指由彭博或路透等機構統計有追蹤那些上市公司的分析員的盈利預測中位數。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市盈率的倒數,即「盈利率」(E/P),也十分有用。 舉例:標普500指數的預測市盈率目前為20.8倍,相當於預測盈利率=1/20.8=4.8%,即投資者如果用100元按比例買進所有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組合,預期未來一年這些公司的業績加起來會有4.8元盈利。 |
|
溫嘉煒 |
2022-01-05T13:09 |
要概括2021年的經濟和市況,我認為必屬「無常」二字。而2022年,相信我們也會繼續在無常中前行。 回想去年今天,我們已經飽受疫情困擾接近一年,不少人都在盼望冠狀病毒疫苗即將推出,可讓生活回復正常。可是,疫苗不但未有迅速結束疫情,多種病毒變異株先後出現,使各地醫療專家、政府官員、平民百姓都繼續疲於奔命,防范病毒傳播,但感染數字還是屢創新高。到本周初,傳播力強勁的Omicron令全球單日新增確診接近160萬宗(七天平均值),比去年4月底最高峰期近83萬宗多近一倍。 當大家苦於抗疫,擔心生計會否持續受打擊之際,多個主要經濟體系卻又在2021年錄得強勁復蘇。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產值已高於疫情前水平,歐元區、英國、日本等也與疫情前相去不遠。企業盈利前景顯著改善,加上疫情爆發後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助攻,去年環球股市錄得18.5%總回報,連續三年總回報達雙位數,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見。 經濟雖然復蘇,但不同環節之間的復蘇步伐十分不均。多地封城多時,解封後消費意欲蓄勢待發,不過生產樽頸、原材料價格急漲、供應鏈受阻等因素,卻令生產成本急漲,推高消費價格。 |
|
溫嘉煒 |
2021-12-22T12:57 |
兩周前談過土耳其匯率崩堤,這段時期內土耳其里拉有如江河日下。左思右想,總統埃爾多安終於公布一系列措施,嘗試挽救其一手造成的金融危機。 里拉兌美元本周一一度跌至18兌1,較兩周前的14兌1再貶近四分之一。當地股市本來受惠低息政策,第四季以來最多升逾六成(按美元計則挫逾兩成),但埃爾多安聲言會再減息,市場憂慮資金外流或惡化,股市上周五曾急挫9%,兩度觸發熔斷機制。 埃爾多安遂於周一提出新政策以支持匯率,包括保護銀行存戶的儲蓄,若里拉貶值幅度超過銀行承諾的利率,政府將彌補存戶的損失,希望減低存戶對美元的需求;另外亦撤銷土耳其國債的預扣稅,央行又會向出口商提供匯率報價等。措施公布後,里拉匯價急彈,兌美元由18兌1顯著回升至12兌1,升幅超過兩成。股市周一暫時喘定後,周二再挫8%,反映市場信心仍然十分脆弱。 措施是否能為土耳其的匯率危機劃上句號,還是言之尚早,畢竟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抵擋市場的洪流。埃爾多安強調,不會改變匯率政策和自由市場,有信心通脹幾個月內會回落,並會在明年錄得經常賬順差。 |
|
溫嘉煒 |
2021-12-08T10:27 |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素以特立獨行著稱。最近土耳其面對高通脹困擾,他卻一意孤行力撐減息,市場明顯不太受落,導致土耳其貨幣里拉大幅下挫。事件側面反映環球通脹升溫及美國開始收緊政策之際,新興市場國家正面對怎樣的經濟挑戰。 土耳其本身經濟基調其實不太差,第三季經濟按年增長達7.4%,失業率最近也回落至約11%水平,可是通脹率節節上升,由2019年第四季一度跌穿10%,迅速加快至上月21.3%。通脹急升,購買力平價理論說貨幣要貶值,里拉兌美元去年已大幅貶值兩成,今年更失控貶值近五成,由去年底7.4里拉兌1美元變成目前近14里拉兌1美元。 惡性通脹加上貨幣貶值,標准的對應政策是加息。加息減慢貨幣供應和信貸增速,為經濟降溫,使通脹壓力得以紓緩;同時較高的利率可局部抵償風險,減慢資金外流的速度,降低貨幣貶值壓力。特別是在目前美國正部署結束量寬和加息之際,息差變化可能觸發資金迅速撤離土耳其這類新興市場,所以南韓、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南非等,近期已早著先鞭先行加息,防范通脹加快和匯率貶值。 事實上,土耳其央行亦已經從去年9月至今年3月,大幅加息超過10%以遏抑通脹和挽救里拉匯價。 |
|
溫嘉煒 |
2021-11-23T20:27 |
環球第三季經濟明顯放緩,美中兩大主要經濟體按季增速均回落至逾一年來最慢;與此同時,通脹高企,甚至有機會未見頂,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憂慮不脛而走,環球經濟能否避免陷入此困境?央行有沒有能力化「險」為夷? 不少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近來均升至多年高位。其中,美國消費物價指數10月按年增幅升至6.2%,見三十年新高,英國、紐西蘭等地通脹亦創十年最高。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是通脹升溫主因。能源價格今年以來一度上漲近九成,工業用金屬和農產品最多也曾升近四成和兩成半。能源及原材料生產過去一段時間因疫情受阻,供應量未能趕上需求的快速反彈,運輸成本急漲也加劇供不應求情況。 盡管多國政府及央行均一再強調通脹升溫主要是由暫時性因素推動,但市場依然憂慮通脹高企的情況會較原先預期更長。 |
|
溫嘉煒 |
2021-11-09T17:52 |
近期內房企業債務違約問題成為市場焦點,發行大量美元債的大型房企中國恆大,9月底未能如期向美元債券持有人支付部分利息,隨後多間知名內地開發商包括華夏幸福、花樣年等亦相繼宣告債務違約。不斷升級的內房債務風險,投資者擔心會否進一步蔓延至整個房地產行業,以及對整體經濟會帶來甚麼沖擊。 內房違約潮令一向以信譽好、回報高而受境外投資者及基金歡迎的房企美元債大幅下跌,反映內地房企發行的美元債表現的克而瑞中國地產債券領先指數,由5月高位已下跌逾三成,個別評級較低的債券更暴跌超過一半,相關內房股股價亦大幅下滑。 在資金緊張、樓市銷售放緩、樓價下跌、以及樓市調控的環境下,房企違約潮短期恐怕仍未完結。在連串違約事件發生後,國際評級機構下調多間內地房企評級,穆迪更將中國整個房地產行業展望轉為負面。 評級下調增加房企在離岸市場融資的難度,令企業進一步面臨流動性危機。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第三季高收益或無評級的內房美元債發行量跌至2017年末以來的最低水平。 除了融資難度增加,房屋銷售疲弱亦令資金緊張情況加劇。樓市調控措施及房貸收緊導致樓市降溫,即使房企犧牲盈利,選擇減價賣樓,亦未能獲取足夠資金以紓緩流動性壓力。 |
US Bonds , China Real Estate , USD , EVERGRANDE |
溫嘉煒 |
2021-10-26T19:55 |
內地經濟第三季按年增長減慢3個百分點至4.9%,略差過市場預期,市場普遍再下調內地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並預期第四季增長會進一步放緩。內地經濟未能走出放緩陰霾之際,較有條件的主要經濟體更率先收緊政策遏止通脹升溫,債息顯著走高。然而,人民幣匯價依然能重拾強勢。人民幣兌美元自第二季尾以來再次突破6.4關口,反映人民幣兌一籃子主要貨幣走勢的官方人民幣指數更創逾五年新高(截至10月26日)。 人行官員言論為年內再次全面降准降溫,令人民幣的息差優勢得以保持,或是近期人民幣走強的因素。除國債孳息率走高之外,內地通脹相對其他經濟體(內地9月CPI按年增幅0.7%;美國同期CPI按年增幅5.4%)溫和,亦令內地享有較高的實質利率(名義利率扣除通脹)。人行本周首三日(10月25至27日)以逆回購操作累計淨投放4,800億人民幣,主要是應對繳稅期及地方債發行高峰,並非「放水」的訊號。人行一段時間內會以貨幣政策工具來管理流動性供求短期波動,相信貨幣政策在今年余下時間仍會略為偏緊,以控制信貸增長。 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回升,或同樣支持了人民幣表現。中國國債本月底開始被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外來需求亦隨之增加。 |
|
溫嘉煒 |
2021-10-12T12:11 |
美國通脹再有升溫壓力,聯儲局宣布減慢買債之期相信為時不遠。國庫券孳息率重拾升勢的同時,美股近日的波幅也顯著上升。通脹一旦升溫會否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相信是市場目前其中一個最受關注的問題。 美國上周五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再次令市場失望,但美債息不跌反升。9月非農職位僅增加19.4萬,為今年來最小的增幅,連續第二個月大幅差過市場預期。美國十年期國庫券孳息率不但沒有下跌,更自6月以來首度升穿1.6%關口。 美國今晚將公布9月份消費物價通脹數據,市場預期會維持在5.3%,扣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通脹或輕微加快0.1個百分點至4.1%。通脹數字雖然較6、7月高位略見回落,但市場預期未來通脹仍有上升壓力。反映市場對中長期通脹預期看法的十年期衡平通脹率(即十年期國庫券孳息率和通脹掛勾國庫券孳息率之差),由第三季的2.3%至2.4%上落范圍,升至本周的2.5%以上。 通脹預期升溫的原因之一,是近日原油價格升勢凌厲,紐約期油一度升穿每桶80美元水平,為2014年11月以來首次。其他商品價格也跟隨向好,彭博商品價格指數9月上漲近5%,升幅是4月以來最大。 |
US Bonds , US Stock |
溫嘉煒 |
2021-09-29T11:32 |
德國大選結束,一如預期未有政黨能取得重大優勢,甚至會首次出現需要三個政黨協商籌組政府的情況。德國踏入「後默克爾時代」,財政政策方向以及與歐盟其他成員國關系又會否迎來重大改變? 由現任副總理兼財長肖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在735議席中取得206席,成為國會內最大政黨外,亦以些微優勢取得籌組政府的主導權。相反,被視為現任總理默克爾接班人的拉捨特,其領導的基民盟(CDU-CSU)僅取得196席,得票率更較上屆選舉下滑逾8個百分點。 由於社會民主黨及基民盟排除再次與對方合作的可能,雙方都急欲尋求拉攏第三和第四多議席的綠黨(Greens)和自由民主黨(FDP)組成三黨聯盟,以取得國會過半議席,使後兩黨宛然成為「造王者」。社會民主黨與綠黨政治立場均屬中間偏左,而基民盟與自由民主黨的路線則相對接近中間偏右,綠黨與自由民主黨最終如何取捨極為關鍵。甚至有分析認為,社會民主黨和基民盟在最後關頭再度結盟,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社會民主黨及基民盟上屆花了五個多月時間才能籌組政府,今屆談判所需時間不排除會更長。 市場最為關注在後疫情時期,新的德國政府會制訂怎樣的財政政策以推動復蘇。 |
|
溫嘉煒 |
2021-09-14T19:34 |
內地繼續加強對多個互聯網相關領域的監管,引發資金流出港股市場,恆指7月和8月累計跌逾一成。踏入9月,在監管消息繼續拖累恆指表現波動之際,基建板塊則重獲投資者青睞,鐵路公路建設、水泥等股份升幅普遍超過一成,大幅跑贏恆指約0.6%的跌幅(截至9月13日)。 基建板塊突然發力,除了未有受到監管措施波及之外,主要是由於市場憧憬內地政府將積極推動基建投資以支持增長。內地受疫情拖累,經濟動力見減弱跡象,8月采購經理指數差過預期,官方及財新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雙雙跌至收縮水平,而7月底至8月初實施的防疫封鎖措施估計亦會對內需消費帶來影響。 發改委在上周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中表示,下半年發行的專項債券規模將高於去年同期,有助於穩定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增長,將指導督促各地方做好專項債券項目准備等工作,下一步要加快重大工程落實,推動高速鐵路重要通道開工建設,以及公路改造、機場擴建等項目。 基建投資項目有望加快,傳統基建相關板塊包括鐵路公路建設、水泥和鋼鐵等股份預料能繼續受惠。 |
Stock , HK Cap Flow , Capital Flow , Infra |
溫嘉煒 |
2021-08-31T18:51 |
聯儲局或考慮年底前開始減慢買債,惟港元拆息在金管局宣布增發外匯基金票據後,依然在多年低位徘徊,對一些有貸款負擔、並以拆息計算利息的人士暫未有太大影響,惟「收水」效應稍後又會否對拆息構成上升壓力? 主要央行去年因疫情而大幅放寬政策,令不少資金流入香港,從創紀錄最多的銀行體系結余可見一斑。一個月及三個月港元拆息由去年最高逾2.2%及2.4%,跌至逾十年新低的0.06%及0.14%,反映本港流動性非常充裕。 市場估計聯儲局最快今年底開始減慢買債,美元流動性增幅料逐步減少,一旦聯儲局停止買債、甚至部署加息,美元拆息或會逐步回升。我們估計,若美國就業情況繼續改善,聯儲局明年第三季起停止買債後,有機會在年底加息,美元拆息明年下半年回升速度可能會較明顯。 美元拆息目前略高於港元拆息,當兩者息差顯著擴闊,短線資金外流增加,可能令港元匯價顯著波動。金管局相信是在聯儲局收緊政策的預期下,希望藉逐步收緊流動性,以避免將來資金外流過急。金管局未來兩個月內共增發最多的400億港元外匯基金票據,相對近4,600億港元的銀行體系結余,發行票據規模並非很大,料不會大幅收緊市場流動性,拆息短線暫時相信亦會維持在低位。 |
|
溫嘉煒 |
2021-08-18T14:35 |
美國經濟復蘇步伐持續,債息卻在第一季見高位後掉頭向下。美國十年期國庫券孳息率在3月底升穿1.7%後,反覆回落至由8月初的低位1.13%。隨著聯儲局料即將展開縮減買債,市場開始關注自第二季開始的下跌趨勢是否能夠扭轉。 美元流動性充裕,是其中一個限制債息反彈的阻力。從聯儲局逆回購操作金額屢創新高,以及國庫券拍賣反應大致理想,可見市場流動性非常充裕。其次,美國第二季以來,通脹之外的經濟數據似乎未算一面倒向好。疫後的經濟重啟,帶動消費出現報復式反彈,惟同時生產成本急漲削弱了投資以及增加招聘難度。近期Delta變種病毒引發的疫情在美國擴散,當地七天平均新增個案回升至2月以來最多的十二萬宗以上。上周公布的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跌至近十年最低水平,或反映消費者對疫情反彈及經濟前景的擔憂。 另一方面,月初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好過預期,則似乎鞏固了部分聯儲局官員收緊政策的信心,近期多個聯儲局官員先後發言敦促聯儲局應盡快開始逐步削減買債,帶動孳息率由六個月低位出現比較明顯的反彈,一度回升至1.38%附近。 經濟前景能否加快改善,依然是左右聯儲局調整買債步伐的關鍵。 |
US Bonds |
溫嘉煒 |
2021-08-03T20:13 |
內地科網、教育等行業近期成為監管焦點,引發市場震蕩。同一時間,內地經濟復蘇動力繼續有放慢跡象,下半年余下時間各種經濟挑戰或會接踵而來,中央或會推出更多積極政策措施以穩定增長步伐。 內地6月經濟數據雖有改善,但未能掩蓋中央對經濟情況的憂慮。第二季經濟按年增長7.9%,與市場預期相若;工業生產連續三個月差過預期後,6月數據終於較預期為佳,零售數據也反映消費市道改善。然而,數據公布前,央行率先公布全面降准0.5個百分點,是去年初疫情爆發以來首次全面降准。盡管央行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立場不變,降准是為了優化金融機構資本結構,希望金融機構增加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但央行在各種政策工具中選擇了全面降准,能夠為金融體系提供多達1萬億元人民幣的長期資金,已意味著中央認為有必要為穩定經濟增長給予更有力支持。 可是,降准過後,實體經濟對前景暫時未有變得更樂觀。內地7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由50.9降至疫情後最低的50.4,從3月高位51.9連跌四個月;反映中小型制造商景氣的財新采購經理指數更由51.3顯著降至50.3,新訂單指數自去年5月後再次陷入收縮水平。 |
|
溫嘉煒 |
2021-07-21T12:31 |
內地穩增長的挑戰日漸增加,消費加快復蘇或成為下半年經濟保持動力的突破點。 內地近日公布的6月經濟數據顯示,主要經濟數據包括工業生產、零售銷售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然有所放慢,但全部均好過市場預期。其中,早前連續兩個月令市場失望的零售銷售6月按年升幅達到12.1%,高過市場預期的10.8%,兩年平均增長達4.9%,較5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反映一直令市場憂慮的內地消費市場復蘇動力或開始增強。若以兩年平均計算,第二季整體商品零售甚至消費升級商品如體育用品、化妝品等商品零售、網上零售均較第一季加快。 展望下半年,內地促進消費的政策以及居民收入回升或能推動消費復蘇進一步加快。要保持經濟增長動力,內地在推進內循環發展的國策大方向之下,相信會積極落實更多促進消費的政策,釋放內需潛力,以消費作為推動經濟增長引擎。與此同時,內地居民收入穩步上升亦是帶動消費復蘇的重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