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tor |
Time |
Content |
Tag |
李浩然 |
2024-09-17T09:56 |
在金融市場,快閃崩盤似乎正在加速進入我們的日常,像是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驚雷。1962年5月28日,股市經歷了劇烈的波動,當日股市暴跌近7%,創下自大蕭條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時至今日,快閃崩盤頻繁出現的背後,不僅是市場本身的高估,還有投資者心理的奇特律動。 回顧1962年的股市,其實只是一個微縮模型。當時,股市因為「高得離譜」,在一連串的高歌猛進後,突然「摔了一跤」。如今,情況似乎並未有太大改變,市場的過熱和心理的脆弱性依然是導致快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然而,與半個世紀前不同的是,今天的市場有著更快的資訊傳輸速度和更複雜的全球互聯性。電腦和演算法交易的普及,使得市場反應不僅限於人的心理反應速度,而是以光速解析每一個經濟數據。這一現象,無疑地為市場波動性注入了一劑刺激素。 過去40多年來,市場的大幅跳水幾乎都發生在最近的這個十年,除了1987年的股市崩盤。這不由得讓人想問,我們是不是在歷史的循環播放中,按下了快播鍵? 事實上,快速的市場並不意味著決策也需要快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冷靜和緩慢的投資決策變得更加重要。畢竟,現在的投資人不再需要透過電話交易,而是可以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改變整個投資組合。 展望未來,隨著槓桿的增加、市場的全球化以及程式交易的普及,我們可能會見證更多的快閃崩盤。對投資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可能不是如何預測市場,而是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中保持冷靜。 快閃崩盤,這個曾經偶爾發生的小插曲,現在看來可能成為常態。對職業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對策略速度的考驗,更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戰。在未來的市場中,或許只有那些能在快速變化中保持冷靜的投資者,能夠在這場速度與智慧的較量中存活下來。 |
|
李浩然 |
2024-09-09T11:50 |
在投資世界中,制定前瞻性的投資計畫總是聽起來充滿智慧。畢竟,當市場熊掌橫掃時,最理性的自我往往是被情緒綁架的第一個犧牲品。將固定收益配置作為備用錢,等待「街頭血流成河」時買入,這的確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的一大美事。然而,當這種策略與股市估值時機掛鉤時,事情就開始變得複雜。 歷史上,CAPE比率在1929年和2000年達到30的驚人高度,緊接著是市場的劇烈崩盤。有鑑於此,當CAPE比率再次攀升時,投資者的擔憂似乎不無道理。然而,自此的標普500指數卻上漲了近170%,年平均回報率約為14%。這似乎在嘲笑那些過度依賴估值的投資者:市場有自己的脾氣,它並不總是關心你的市盈率低高。 更糟的是,如果你打算在市場「夠便宜」時變得更加積極,可能到現在你還在等一個「永遠不會來的日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每一次熊市底部,翻查了標指的CAPE比率、過去12個月的市盈率和股息率。雖然平均值看起來是不錯的入場點,但股市的平均數有時只是一種美麗的幻覺。 在過去,熊市底部的估值確實會到達更誘人的水平。但要注意的是,20世紀40至70年代的起始估值本來就較低,股息率也因為當時尚無大規模的股票回購而相對較高。入市計畫若基於等待估值回落到歷史低位,那麼這策略在本世紀的四次熊市中有三次都無法滿足條件。 如果真的想在熊市期間加強投資力度,筆者更傾向於使用預設的損失門檻。例如,每當股票下跌10%、20%、30%等,就從債券中調出特定比例資金投入股市。這種方法簡潔明了,避免了對估值長期變化的依賴,確保不錯過買入良機。畢竟,沒有人能預測熊市的底部在哪里,但股價的直接下跌往往比估值更可靠。 自二戰以來的13次熊市告訴我們,平均每六年就會有一次,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會出現雙位數的調整。雖然你不能以這些平均數準時調整手錶,但在股市中,風險的存在比估值更可靠。 最後的忠告:選擇一個你能在牛市、熊市和所有中間狀態下都感到舒適的資產配置。變得更保守或更積極聽起來聰明,但一旦在錯誤的時機犯錯,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市場時機難以掌握,依賴估值並沒有使其更簡單。在這場時間與市場價值的博弈中,幽默的是,最終贏家往往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投資者。 |
|
李浩然 |
2024-09-02T15:22 |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的大國正將這一戰略資源視為未來主權的延伸。從谷歌前行政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場由數字驅動的新型冷戰正在悄然升溫。而在這場戰爭中,錢似乎是比核彈還要有效的武器。 首先,Schmidt提到的AI投資金額令人瞠目結舌,從數十億到數百億美元不等,似乎每個人都想在這場盛宴中分一杯羹。但這背後的真相可能更像是一場豪賭。當然,誰會在意呢?當你的對手是全球經濟的巨頭時,不投資仿佛就是商業自殺。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即便是那些對AI一知半解的投資者,也願意將資金投入這一無底洞。 Schmidt 指出,AI領域的創新不僅僅侷限於現有的Transformer模型。他提到的一位「朋友」和巴黎的一個團隊都在開發新型的non-Transformer模型。這是否意味著AI的未來將由這些黑馬公司主導?或者這只是技術泡沫中的又一次空中樓閣?時間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在全球範圍內,中美競爭已成為日常新聞的老生常談。但Schmidt的分析提醒我們,不僅僅是這兩個超級大國在角逐。他提到印度作為AI人才的重要出口國,其在全球AI戰略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然而,歐洲似乎因為官僚體制而自陷困境,無法有效參與這場速度與激情的競賽。 在這場全球範圍內的AI大賽中,資金、創新和地緣政治是三個主要的驅動力。無論是資本的巨浪,還是技術的新發展,抑或是國與國之間的策略博弈,都在塑造著這一領域的未來走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切都可能是另一場科技泡沫的前奏。如同歷史上的許多類似情景,當泡沫破裂時,投資者都希望能找到救生圈,而不是純粹「贏了經驗」的自我安慰。 |
|
李浩然 |
2024-08-26T10:24 |
在投資估值、經濟展望甚至政治預測的領域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簡單而複雜的公式:將今天的一個確切數字與一個關於明天的故事相乘。這聽起來像是數學題,但其實更接近文學創作。 首先,要面對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今日的數字可能確鑿無誤,但明天的故事卻充滿了個人的希望與主觀臆斷。就像在對一家公司進行估值時,即使可以準確知道其收入、現金流和利潤,但是賦予這些數字的未來增長倍數,往往只是基於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想像或預期。 「歷史不能脫離想像力和直覺來解讀。」選擇性的歷史閱讀就像是藝術作品,往往只關注那些能證實自己觀點的歷史片段。這不僅是歷史學家的通病,金融分析師也不例外。有人戲稱,Excel中編織的虛構故事比Word還要多。 面對這樣的現實,筆者認為應該保持幾點警醒。 首先,事實與故事的乘積永遠小於事實本身。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預測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這不是一個大膽的聲明,但如果能夠接受這一點,就會自然而然地促使為潛在的誤差和意外留出空間。 其次,最具說服力的故事往往是人們希望相信的,或是基於親身經歷的延伸。這就是為什麼預測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 要預測未來的走向,需要了解的不僅是技術可能性,還要理解人們對這些可能性所持的故事。這些故事在預測方程中佔了重要的比重。 當利率低時,故事的比重就會增加。在短期結果不受利率影響的情況下,公司的估值大部分來自於未來可能實現的成就,這本質上還是一個故事。而人們對於這些故事,往往能想得非常離奇。 預測不是一門科學,更像是一種藝術。它需要數據支持,但同樣依賴故事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數字的嚴謹,也需要故事的想像。就像在財務報表中,要看到的數字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又一個精心編織的故事。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一個光鮮亮麗的預測報告時,不妨問一問:這背後的故事。 |
|
李浩然 |
2024-08-19T10:25 |
聯儲局9月減息幾乎已成定局,利率期貨預期9月份減息0.25厘機率達75%,減息半厘機會是25%,但從長遠來看,這或許並不重要。市場的普遍看法可能高估了聯儲局的影響力。確實,短期之內,聯儲局能夠影響市場,特別是在危機時期,但鮑威爾並不是幕後操縱一切的巫師。 不過,利率的變化確實會影響所有人的投資組合。因此,了解當聯儲局提高或降低短期利率時金融市場會發生什麼確實會有所幫助。事實上,了解聯儲局降息的原因可能比降息本身更重要。如果聯儲局像金融危機期間那樣緊急降息,那就與聯儲局因為經濟和通脹正在降溫而降息的情況不同了。 從1970年以來的數據顯示,聯儲局首次減息後,標普500指數在往後一年、三年和五年的平均回報率分別為13%、43%和89%。一年後標指曾大幅下跌發生在1973至74年熊市、科網泡沫爆破和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數據也清楚地表明,在非衰退期,股市通常會表現得更好,但差距並不像普遍人想像的那麼大。 儘管投資者喜歡將聯儲局視為市場的救世主或破壞者,但數據顯示,無論是在經濟危機還是通脹回落的情境下,聯儲局的政策調整往往只是推波助瀾。例如,聯儲局首次減息後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在非衰退時期的股市回報平均值達分別為15%、48%和97%,而在衰退期則分別下降到11%、40%和84%。 在利率上升周期,持有現金等價物被證明是一種明智的策略。在沒有利率風險下,而且當利率上升(或下降)時,這些產品的收益率會迅速調整。然而,當聯儲局開始降息時,現金等價物的收益率也會迅速下降。如果你正在尋求流動性、避免波動和確保資本的安全,那麼無論聯儲局如何行動,短期國庫券(T-Bills)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當然,也別忘了,當前高收益的日子可能將一去不復返了。 去年10月,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飆升至5%。到現在,債市已經開始預期降息,市場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預料到了聯儲局的動作。債市不會等待聯儲局的正式公布,而是提前行動。在當前的利率水平,債券提供了對抗通縮的保護,並可能在經濟衰退期間成為避險工具。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債券是無風險的選擇。每一個投資決策都需要在風險和回報之間做出權衡。 簡而言之,無論是現金還是債券,投資者都需要理解每種資產類別的優缺點。而聯儲局的利率決策,雖然重要,卻不應是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記住,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利率的方向或幅度。對於那些試圖根據個人對利率的預測,而跳進跳出市場的人來說,最好的建議可能是:別那麼做。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保持靈活和審慎是王道。 |
|
李浩然 |
2024-08-12T10:40 |
隨著全球股市的震盪,投資者的心情也隨之起伏,但如果你以為市場是一場簡單的數位遊戲,那你可能就錯過了其中的人性戲劇。上周,從紐約到東京,從憂鬱到狂喜,市場情緒的過山車再次驗證了一件事:市場永遠不缺乏戲劇性。 市場的「忽然之間」 市場的波動性如同鬼魅,總是在你最不留意的時候突然出現。全球市場上周的表現堪比一場突如其來的驚悚電影,特別是日本市場的暴跌,讓人不禁想起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儘管如此,標準普爾500指數僅比歷史最高點低約9%,技術上甚至還未真正進入修正區域。這種矛盾的現像不禁讓人想問:這是人們對經濟前景過於悲觀,還是只是市場對風險的重新評估? 經濟與市場:誰引導誰? 有趣的是,儘管股市和經濟常被視為緊密相關,但兩者的關係遠非鐵板一塊。例如,2022年的熊市就錯誤地預測經濟將出現衰退,就可以作為反證股市作為經濟衰退預測工具的不可靠性。事實上,市場常被視為經濟的晴雨表,但它也有可能只是反映了投資者的集體情緒而已。換句話說,市場有時候像是在猜測天氣,雖然偶爾猜中,但多數時間都在猜風向。 就業市場的微妙變化 從就業市場來看,儘管失業率的突然上升通常預示著經濟衰退的臨近,但目前的數據顯示,主要勞動年齡組的勞動參與率卻在攀升。這種表面的矛盾也許提示我們,即使勞動市場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也可能只是正常波動的一部分。換言之,經濟學家和市場分析師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他們對市場動態的理解。 不確定性的藝術 投資市場總是充滿不確定性,這也是其魅力所在。即使是最精明的分析師也必須承認,在預測市場短期內的動向時,「我不知道」可能是最誠實的回答。如同《三體》小中的科學家對宇宙的敬畏一樣,市場同樣是一個不可預測但又極具吸引力的存在。最終,無論市場如何波動,定期投資仍是許多投資者的選擇。不是因為試圖抄底或做出宏觀經濟預測,而是因為這是一種長期的、不受市場波動影響的投資策略。 總之,對於市場的每一次「修正」,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保持冷靜,堅持自己的投資計劃,並準備好適時應對市場的每一個驚喜。畢竟,股市就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比賽。 |
|
李浩然 |
2024-08-05T10:09 |
在經濟指標的世界中,「薩姆法則」(Sahm Rule)猶如一個敏感的壓力感測器,一有風吹草動,便預警可能的風暴。根據彭博報道稱,這一法則已被觸發。三個月平均失業率為4.1%(7月份失業率增加0.2百分點,至4.3%),比12個月低點高出50個基點。隨著「薩姆法則」再次被觸發,讓市場參與者和政策制定者坐立不安。但真的有必要緊張嗎? 「薩姆法則」的核心在於其簡單精確的計算方式:當三個月的失業率移動平均值相較於前12個月中的最低點上升超過0.5個百分點時,便宣布經濟進入衰退狀態。看起來像是高中生物實驗中的Litmus試紙,一遇到酸就變色。 自1950年以來,「薩姆法則」僅一次誤報(1959年),但即便那次,六個月後美國經濟仍然步入了衰退。換言之,即使是「誤報」,最終也驗證了其預言。這種「遲到的正確」在統計上或許能得到寬恕,但對於期待即時答案的經濟決策者來說,可能就不那麼可愛了。 雖然「薩姆法則」提供了一種及時的衰退警示,但它像是那種只能告訴你「車子可能會翻」而不會告訴你「何時何地以及如何翻車」的導航系統。它依賴失業率的數據,這些數據本身可能受到後續修正的影響,或忽略了其他可能預示衰退的經濟因素。 對於投資者和企業家來說,「薩姆法則」無疑是一種有用的工具,它像是經濟天氣預報中的雷達,預示著可能到來的風險。然而,依賴單一指標做出重大決策,就像是在多變的天氣中只準備一件外套,可能適合多數情況,但總有被大雨淋濕的風險。 總的來說,「薩姆法則」是經濟分析師工具箱中的一把尖刀,簡潔而有效。它提醒我們,有時候,觀察最基本的變化──例如失業率──就足以掌握經濟大勢。但別忘了,任何工具的效用都取決於使用者的智慧和其他工具的輔助。在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多準備幾種分析工具,或許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
|
李浩然 |
2024-07-29T10:22 |
在華爾街的傳統劇本中,聯儲局的降息常被視為經濟悲觀的前奏。然而,這種固有的悲觀主義似乎忽略了一個關鍵變數:不是所有的降息都預示著危機。有時候,也可以純粹是一場慶典。至少,讀者不妨也藉此機會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 2019年,當全球貿易緊張情緒升溫,美國經濟按下了慢行鍵。在這種背景下,聯儲局開始了降息周期。這些並非出於緊急,而是調整過於緊縮的貨幣政策,確保經濟不會過度收縮。這種「慶祝性降息」,就像是在經濟的派對上,適時地給酒精添了點水,避免所有人都醉倒。 然而,市場的記憶似乎更青睞戲劇性的緊急降息場景。每當聯儲局宣布降息,市場便像是聽到了「最後的晚餐」鐘聲,紛紛預測經濟的末日即將來臨。這種反應,不免讓人想起那些電影里,主角還沒說完台詞,觀眾就已經淚流滿面。 從1920年至今的數據清楚可見,歷史上的降息並非總是通往衰退的不歸路。有的時候確實走向衰退,有的時候則是股市乘風破浪。這證明了將降息與衰退劃等號的想法,不過是市場情緒的誤會。 預測降息後市場的具體走向,就像是在嘗試讀懂加密貨幣的心情:變數多,邏輯少。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建構一個能夠適應各種經濟氣候的投資組合顯得尤為重要。任何試圖以一次降息判斷全局的行為,都是對複雜經濟體系的一種簡化甚至是傲慢。 隨著最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公佈,市場已開始期待下一次可能的降息。在這一點上,即便是華爾街的老將們也不得不承認,連續的數據已經為聯儲局鋪平了行動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應保持清醒,不被那些充斥著預測和揣測的金融新聞所迷惑。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理智和幽默是我們最好的武器。畢竟,如果經濟真的像某些分析師預測的那樣一觸即潰,那我們可能早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之中都變成頹垣敗瓦,更別提繼續在互聯網上討論問題了。 |
|
李浩然 |
2024-07-22T10:51 |
在過去數年中,增長股的表現不斷壓倒價值股,這一趨勢在美國大型科技股的推動下愈發明顯。投資者習慣於將資金投入那些光芒四射的科技巨頭,而對那些默默無聞、似乎只會穩定帶來紅利的價值股視而不見。但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這場長跑是否即將迎來接力棒的交接? 價值股是否真的只在經濟復甦期表現優異?歷史數據顯示,在過去九次經濟衰退後的六個月和十二個月中,價值股分別五次和六次表現優於增長股。儘管這種表現並不像某些經濟學家所堅持的那樣穩定,但事實上,價值股的表現周期和增長股相比,就像是一場持久戰——有時上升,有時下跌,讓人琢磨不透。 過去,投資者可能將價值股視為一潭死水——主要集中在金融、能源等傳統產業。然而,現在的情況已大不相同。價值股已經變得更加多元化,涵蓋了健康照護、工業、甚至是資訊科技等領域。這種轉變,讓價值股的顏色不再單一。 儘管中央銀行努力控制通膨,但結構性因素如勞動市場緊縮、地緣政治緊張等,可能會持續推高通脹率。此外,較高的實質利率環境可能為金融業的價值股帶來更多上升空間。不過,每當我們試圖透過舊有模型來預測未來時,風險總是潛伏其中。 然而,在AI的光環效應下,如果這些科技巨頭能夠持續實現獲利的爆炸性增長,那麼增長股可能仍將持續其市場的主導地位。儘管如此,市場開始更加細緻地區分這些科技巨頭,隨著經濟從衰退陰影中逐漸走出,價值股及其他市場也開始逐漸回升。 在增長股長期領先之後,投資者可能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策略,尋找市場中那些被低估的潛在明星。雖然歷史數據提供了一些線索,但未來的市場贏家可能正在悄悄改變。在這場價值與增長的競賽中,唯一不變的是改變本身。 |
|
李浩然 |
2024-07-15T09:57 |
隨著時間的推移,股市似乎經歷了千變萬化。從指數基金的誕生、ETF的興起,到401ks和IRAs的普及,再到線上交易和零手續費交易的革命,股市的面貌正在不斷進化。然而,儘管市場的外表日新月異,其內核─人性的弱點,卻始終如一。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股市技術的進步無疑是巨大的。數據顯示,自動化投資和對盤的引入,讓投資者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確度進行交易。高頻交易者利用毫秒差異獲利的故事,已不是秘密。然而,當市場在技術高峰狂舞時,人性的基本情緒─恐懼和貪婪,依然在角落里悄悄塑造著市場的真實面貌。 股市的波動性是衡量市場情緒的晴雨表。無論是大蕭條時期的劇烈震蕩,還是COVID-19疫情引發的金融風暴,市場的波動圖譜驚人地相似。這不禁讓人懷疑,所有的「創新」是否只是披上新衣的老朋友。市場的波動性,如同老戲新唱,觀眾雖然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戲碼卻驚人地一致。 Jesse Livermore的名言,似乎成了股市的永恆回聲:「華爾街沒有新事物。」看來,歷史不僅喜歡重演,還愛上了循環播放。投資者在這場永無止境的狂歡中,或許更應該學會的是辨識人性的老套路,而不是追逐科技的新玩意。 有趣的是,儘管市場上的裝備和武器升級了,戰場的塵土味卻始終未變。股市依舊是那個讓人既愛又恨的舞台,觀眾們在恐懼與貪婪之間,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戲碼。而這,也許正是股市吸引人的不變魅力所在。 總之,下次當有人向你炫耀他們的最新投資「革命」時,不妨輕笑一聲,想想那些股市的老戲碼,以及那些從未改變的人性弱點。畢竟,無論股市如何變化,它的核心故事似乎永遠固定在那些古老的情緒線上。 |
|
李浩然 |
2024-07-08T10:18 |
202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漲幅達到了15.3%,包括股利在內。然而,儘管看似光鮮亮麗,今年的多頭市場卻異常平淡,甚至可以說有點無聊。交易日中只有14天漲幅超過1%,2%以上的漲幅更是寥寥無幾,僅1天。下跌的日子也不多見,1%以上的跌幅僅7天。簡而言之,大起大落的戲劇性在今年的股市似乎缺席了。 歷史上,多頭市場通常就是這樣的:漲勢緩慢而穩健,不會造成太多的媒體轟動。因為它們就像是緩慢攀升的階梯,每一步雖小,卻穩穩。相較之下,熊市才是新聞頭條的常客,其波動性大,動盪不安,就像是股市的「過山車」。 以2022年的熊市為例,標普500在那一年中有63個交易日下跌超過1%,更極端的2%以上跌幅出現了23次,甚至有8天的跌幅超過了3%。然而,同年,股市也不乏大幅上漲的日子,超過1%的漲幅有59天,2%以上的漲幅有23天,甚至還有4天漲幅超過3%。這種劇烈的波動反映出市場的高度不穩定性,而這種不穩定性往往是由投資者在情緒高漲時的過度反應引起的。 儘管2024年的標普500指數整體表現平穩,但並不代表指數中的每一隻股票都經歷了相同的命運。實際上,儘管整體指數上漲超過15%,但仍有134檔股票下跌了5%以上,85檔股票的跌幅甚至超過了10%。這一現象揭示了股市回報往往集中在少數幾隻大公司股票上,而大部分股票在一年中可能會下跌,這是股市的常態。 投資時,你想「悶悶地贏,還是過足癮輸?」然而,市場的平靜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在某個節點,激動人心的波動和不確定性必將回歸。而身為長期投資者,了解這些市場特性,能讓你在股市的恐慌或貪婪情緒氾濫時保持冷靜,不至於做出過度反應。 總之,雖然目前牛市可能讓人昏昏欲睡,但它提供了穩健上升的機會。投資人應該享受這種乏味,因為在股市的大舞台上,平淡無奇的日子其實是對資產穩健成長最好的保障。而當市場的過山車再次啟動時,那些了解市場節奏的投資者,將更有可能在波動中找到機會,並保持優勢。 |
|
李浩然 |
2024-06-24T10:25 |
最近的一份來自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查顯示,儘管市場處於歷史高位,但個人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卻意外地上升。根據調查,預計未來12個月股價將上漲的受訪者比例將從39%增加到41%。同時,通脹預期略有下降。但在這片看似不斷增長的樂觀情緒中,卻隱藏著不少警示訊號。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市場的資本利得主要來自於市場的整體估值、名義經濟增長以及股息收益。如果按照對沖基金經理赫斯曼(John Hussman)的公式計算,即便假設GDP年增長率能夠維持在2%,市場估值與GDP的比率保持在2.0,並且股息收益率穩定在2%,未來十年的預期回報率也將是負1.08%。這里面的「如果」實在太多,而現實往往不會如此一帆風順。 此外,儘管散戶投資者似乎對基本面因素置若罔聞,家庭股票持有量更已回升至接近紀錄水準。歷史表明,這種過度樂觀通常預示著市場週期的頂峰即將到來。如果經濟增長開始逆轉,過高的估值將極為不利。正如美林前資深策略師法雷爾(Bob Farrell)曾經戲謔地說,投資者總是在頂部最樂於買入,在底部最不願購買。 歷史數據也進一步揭示了投資者對股票配置的平均比例與標準普爾500指數未來十年回報的相關性。這種數據關係的高度相關性驗證了法雷爾的第五條規則:「當每個人都樂觀時,還剩下誰來買入?當每個人都悲觀時,還剩下誰來賣出?」這正是市場心理何時會逆轉的未知數。 目前,儘管股市正在上漲,分析師對未來18個月的盈利成增預期高達近20%,企業透過大規模的股票回購計畫推高了價格和每股盈餘。然而,當經濟增長放緩、利潤率開始回歸正常,通縮侵蝕盈利時,問題也隨之而來。正如GMO創辦人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所指出的,利潤率是金融中最可能回歸平均的一個細項。因為如果高利潤沒有吸引到競爭,那麼資本主義體係可能出了問題。 在股市的交易估值大幅超過實質利潤,歷史總是會以某種方式將期望與經濟現實重新對齊。看來,當下的股市樂觀氛圍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投資者或許應該收起他們的樂觀帆船,準備迎接可能到來的風暴。 |
|
李浩然 |
2024-06-17T10:46 |
在過去的一年中,儘管唱衰美股的聲音層出不窮,但標普500指數卻一路高歌猛進,增長了近40%。投資者普遍擔心美國股市估值過高,然而,光憑估值高低論英雄顯然是一種簡化的思維。如果歷史是一部連續劇,那麼這種擔憂早在2023年初就已經是老生常談。 從歷史數據來看,美國股市的高估值可能會成為新常態,這不僅是周期性因素的作用,結構性變化和人工智能對企業利潤率的潛在影響也不容忽視。投資者可能需要準備好,在未來十年內繼續面對一個「昂貴」的市場。 關鍵在於毛利率 毛利率,即公司在扣除銷售成本後的利潤,是衡量企業獲利能力的關鍵指標。毛利率與企業價值(市值加淨債務)與預測市銷比率之間存在強相關性。高毛利率往往意味著投資者願意為企業支付更高的市銷倍數。 然而,依賴歷史平均的回歸思維,可能是評估美股的危險方式。近二十年來,美國公司的毛利率始終呈現上升趨勢。當然,價格策略對毛利率有顯著影響,如Target、亞馬遜的雜貨業務及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零售商最近的部分降價行為,顯示出儘管面臨壓力,但整體定價仍然較為堅挺。 成本與結構的雙重優勢 從成本角度來看,員工成本壓力正在減輕,許多公司表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正抵銷工資通胯的影響。材料和物流成本相比一年前也有所下降。市場分析師預計,接近四分之三的頂尖美國公司將在未來12個月擴大其利潤空間。 結構上,與25年前相比,今天的美國股市中擁有更多的軟體和生技公司。這些公司往往庫存成本較低,使得整個市場中零庫存成本公司的比例從1999年的20%增長到現在的30%以上。 人工智能:未來的利潤增長機器 另外,人工智能的應用正成為推高利潤率的新引擎。許多增長型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被問及AI的潛在影響,這預示著分析師看到了AI在未來營收增長中的作用。這些公司的利潤率擴張通常超過那些沒有涉及AI討論的公司。 最終結論非常明確:由於未來的利潤率將高於過去,美國股市將長期交易在更高的倍數水平。投資者可能需要適應一個更「昂貴」的股市,而這種高估值可能不是短期現象,而是新常態。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不妨幽默地考慮一下,是不是每次股市上漲。 |
|
李浩然 |
2024-06-03T10:06 |
提到運氣,人們總是搖搖頭,或是讓人尷尬。如果我說你運氣好,顯得我嫉妒;如果我承認自己運氣好,又覺得自己被貶低了。但在分析成功的故事時,是否能簡單地將其歸因於運氣?讓筆者以貝索斯和他的亞馬遜帝國為例探討這個問題。 貝索斯創立亞馬遜並非純粹的運氣,而是一種前瞻性和野心的結合,這種程度的洞察力和執行力在一個世紀可能只出現幾次。然而,假設貝索斯今天重新開始,沒有資金、沒有名聲,他還能否再造一個數兆美元的商業帝國?可能性不大。亞馬遜的成功取決於許多不可複製的因素,如互聯網的高速成長、市場環境、過往的競爭對手、政治和法規等。 這並不是說貝索斯的成功全靠運氣──他的能力絕非偶然。但是,許多推動亞馬遜成功的條件是不可能重現的。這種觀點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區分哪些是基於技能的,可以嘗試模仿的,哪些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難以複製的。 歷史是變化的研究,諷刺的是,人們常常試圖用它來預測未來。就像華爾街日報的Jason Zweig所說,人們從2000年科網泡沫中學到的並非「永遠不要投機於高估的金融資產」,而是「永遠不要投機於互聯網股票」。結果,這些人轉而在2008年前後炒樓,再次遭受重創。這種狹隘的教訓是危險的。 真正的智慧在於,詢問「這是否可複製?」這不僅幫助我們專注於那些我們普通人也可能複製的成功要素,而且還能避免陷入歷史的誤解。 從「股神」巴菲特的耐心、洛克菲勒對分銷控制的重視,到馬斯克的冒險精神和品牌建設,以及貝索斯的長遠思維,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寶貴經驗。然而,特定時代的市場環境和法律體係等,這些都是我們無法複製的。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了解運氣與複製性的差異至關重要。真正的機會往往隱藏在那些可複製的技能和決策背後。而那些獨一無二、難以再現的歷史條件,則提醒我們,每個時代的成功都有其獨特性。在追尋前人足跡的同時,不妨從中提煉出那些恆久不變的智慧,這可能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最佳方式。畢竟,在這個看似由運氣主宰的世界里,能夠掌握複製的藝術,或許才是獲得幸運的最佳策略。 |
|
李浩然 |
2024-05-27T11:02 |
在日本,有些企業扛過了千年的風風雨雨,讓人不得不佩服它們的生命力。 這些企業被稱為「Shinise」(老舖),它們的秘訣之一就是持有大量現金而幾乎不負債務。債務,這個經濟世界里的老大難問題,似乎不在它們的詞彙表里。 Kent Nerburn曾說:「債務定義了你的未來,而一旦未來被定義,希望就開始消亡。」這不僅是一句警世名言,也讓人不禁反思,債務是否真的是我們的救星,還是未來的枷鎖? 債務的本質是什麼? 在它的世界里,沒有債務的生活就像是一片寬廣的海洋,你可以自由地航行;而一旦債務如影隨形,那麼這片海洋就變成了一個狹窄的水道,你的航行自由度大大減少。更糟的是,當債務累積到一定程度,你的船可能就只能在一個極小的池塘里打轉了。 在日常生活中,債務減少了我們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從市場波動到生活變故,無債務狀態下的人可能安然度過;而背負債務的人,則可能因為一次突發事件就陷入困境。想像一下,戰爭、經濟衰退、疾病、家庭危機……這些不幸確實不請自來,但有債務的人似乎總是更難抵禦這些生活中的「驚濤駭浪」。 但債務並非一無是處——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它可以是推動個人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問題在於,當我們將它視為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金油時,可能就會忽略了它所帶來的風險和限制。在動盪不安的世界里,過多的債務就像是在你的救生衣上繫了一塊砝碼,雖然不至於立刻沉沒,但也大大降低了你游到安全岸邊的可能性。 最終,債務是一種策略選擇,需要精心管理而非盲目依賴。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個人層面可能更應該學習那些「Shinise」企業,用持有現金的保守策略來換取長期的安全和自由。畢竟,在未來的路上,誰也不想被過去的債務絆倒。 |
|
李浩然 |
2024-05-21T10:29 |
中國經濟的再平衡聽起來像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拉鋸戰。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的警告聲猶在耳邊響起,而歐洲對中國安檢設備生產商同方威視(Nuctech)的突襲只是眾多貿易調查中的一環。不斷膨脹的貿易順差和內需的不足,讓人不禁想問,習近平為何如此害怕釋放中國消費者的潛力? 中國的高儲蓄率和低消費比例似乎成了一種經濟常態。中國人儲蓄如此之高的原因包括缺乏良好的投資選擇,特別是在房地產低迷的情況下,以及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不足。事實上,面對房地產危機,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採取了一些一次性的措施來刺激消費,以彌補國內需求的下降。但中央迴避了更激進的措施,例如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儘管有經濟學家呼籲刺激消費,但政府更願意投資於高端製造業和技術,如電動車和人工智慧。這種策略在短期內或許有效,但長期看來,過度依賴投資的模式終究難以持續。 主席習近平的「全面國家安全」概念強調自給自足,尤其是在製造業上。這種思維不僅是為了應對經濟挑戰,更是為了應對潛在的武裝衝突。製造業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消費則被擱置一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中國去年的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40%,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之一,而私人消費佔GDP的比例在2023年約為39%,相比之下,美國約為68%。西方批評者稱,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放緩,更多的投資流向了製造業而不是家庭消費,這刺激了供應過剩。 中國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過剩的產能和低迷的消費需求成了一對難解的矛盾。儘管政府試圖通過補貼和基礎設施投資來解決問題,但效果似乎有限。對製造業的過度投資可能會加劇國內的通縮壓力,打擊私人投資者,最終導致增長放緩。當定價能力減弱,投資意願自然下降,這對經濟增長構成了長期威脅。 將國有資產分配給公民聽起來像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這在政治上顯然不太可行。地方政府擁有的資產,如貴州的茅台,或許能成為重新分配的對象,但這樣的舉措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 總體來看,中國要真正釋放消費者的潛力,必須在經濟政策上做出重大改變。但在目前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這些改變看似遙不可及。隨著全球市場對中國的反應越來越強硬,未來的挑戰只會更加嚴峻。 |
|
李浩然 |
2024-05-13T10:50 |
上周五(5月10日),市場見證了中資高息股的一次不同尋常的集體上漲:包括內銀、內險、電訊、電力及能源股紛紛飆升,這些股份通常被投資者作為收息工具持有,提供穩定的回報。在這場由高息股主導的市場氛圍中,恆安國際(01044)的產品除了直接關聯到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外,其提供了超過5%的股息率,加上潛在的資本升值,都凸顯了它在投資組合中的穩健與吸引力。 恆安國際的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在紙巾、衛生棉及紙尿褲等核心產品上的長期深耕。這些產品貼近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不僅推動了公司的銷售成長,也顯著提升了利潤。2023年,公司股東的應佔利潤實現了45.5%的驚人增長,達到28億元(人民幣.下同)。事實上,這一增長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躍進,更凸顯了公司在核心產品和功能的不斷優化下,成功切合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生活用品的需求,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的証明。 在財務穩健性方面,恆安國際展現了其作為行業領導者的財務紀律。公司坐擁有超過50億元的淨現金,或相當於淨負債比率-26.4%,顯示出公司在資本結構調整和債務管理上的謹慎態度。此外,也為其未來的擴張或潛在的市場波動提供了足夠的緩衝。 儘管面臨內地消費市場的整體疲弱,恆安國際卻成功捕捉了消費者對高端衛生產品的持續需求。特別是在疫情後,隨著內地消費者衛生意識的增強,功能性紙巾和衛生用品需求大增,這直接推動了公司旗下高端產品線的銷售增長。例如,其心相印「絨立方」超高端紙巾,「萌睡褲」和「天山絨棉」系列衛生棉巾產品,有效捕捉了消費升級的趨勢。此外,除了體現在其傳統的紙製品上,業務更擴展到了個人護理和健康用品領域,公司的「便利妥」品牌於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香港本地市場推出個人急救及護理產品。該品牌不僅在本地市場穩紮根40年,也持續創新產品以適應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進而維持品牌的活力與市場的競爭力。 為了適應數字化銷售的浪潮,恆安國際亦積極擁抱電商和新零售策略。透過與主要電商平台的合作,加強線上市場的佈局。去年,該公司透過電商渠道和新零售渠道的銷售增長超過17.7%,佔整體銷售的30.1%,顯著高於其他傳統渠道。這項策略不僅提高了公司產品的市場滲透率,透過直播銷售和社群活動,也提升了品牌與年輕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此外,公司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來優化行銷策略和捕捉消費者行為和偏好,從而優化行銷策略,並提升用戶購買體驗。 回顧恆安國際的2023年業績,可以看到了一個在挑戰中尋找機會的企業形象。對投資者而言,恆安國際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日用消費品市場和消費升級趨勢的絕佳窗口,其國際化策略,尤其是在東南亞以及更廣泛的海外市場的佈局,預計將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對於追求穩定而又不失成長潛力的投資者而言,恆安國際無疑是一家值得細緻考察的優質標的。 |
|
李浩然 |
2024-05-06T10:29 |
在金融市場上,危機似乎總是潛伏在每個角落。無論是下一次經濟衰退、熊市的來臨,或是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金融人士似乎總有理由憂心忡忡。但作為一名從業者,我對市場上普遍的兩個擔憂,即分別是股市的高度集中和政府的債務水平,卻持有不同看法。 首先,先談談股市集中度。一些分析師和投資者對於市場中權重最大的幾家公司佔比過高表示擔憂。確實,像標準普爾500指數這樣的指數中,前十大股票佔比超過三分之一。然而,這真的是個問題嗎?歷史數據顯示,長期來看,市場回報總是由少數表現最佳的公司所主導。如果這些「大而不倒」的公司能夠持續表現優異,那麼它們的優勢地位不僅是市場的反映,更是一種資本效率的體現。 接著是關於政府債務的討論。最近,《彭博》發布的一份報告揭示了美國政府債務水準的潛在風險,預測在未來十年中,債務與GDP的比率將持續上升。儘管這種預測聽起來令人不安,但這里必須認識到,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擁有多重優勢:世界儲備貨幣、龐大且流動的金融市場、創新的企業文化等。這些因素為美國政府債務提供了一定的緩衝。 此外,最關鍵的是,美國有發行美元債而且是自給自足(即變相「印鈔」)的能力。這意味著除非政治上出現極端不理智的操作,美國實際上不存在違約的風險。而且,政府債務雖然是負債,但對退休金計畫、保險基金和外國投資者等來說,又是一種資產。 總結來說,雖然股市集中度和政府債務水平常常被視為潛在的風險點,但這些擔憂往往被放大。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更關注我們能控制的因素,例如製定合理的投資策略和保持長期的市場視野。市場的其它擔憂,就讓市場自己來擔心吧。 在投資的世界里,最佳的策略往往是保持冷靜,用數據說話,並對那些被市場情緒所左右的恐慌態度保持懷疑。讓我們繼續觀察,用一個清醒的頭腦來做明智的決策。 |
|
李浩然 |
2024-04-29T11:15 |
在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大棋盤上,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美國雖然在全球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強大的軍事基礎,但對中國的快速崛起和戰略佈局評估似乎仍停留在過去的光環之中。從最新的政治發展來看,美國在應對中國的戰略挑戰方面顯得步履蹣跚,而中國則在準備潛在衝突方面顯得更為主動和周到。 長久以來,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全球享有絕對的領導地位。然而,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美國的全球戰略似乎陷入了自我矛盾。一方面,美國試圖透過軍事同盟、貿易協定和技術封鎖等手段來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另一方面,這種策略在現實的國際環境中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美國政府在近年處理國際衝突中,如烏克蘭戰爭時的表現,顯示出其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可能正在減弱。 不僅是因為其國內政治的分裂,更因為其全球戰略聚焦似乎未能與時俱進,適應快速變化的國際環境。 顯然,美國的問題在於,它似乎過度依賴其歷史上的成功模式,如軍事幹預和經濟制裁,而沒有有效適應全球力量重建的新現實。這種策略上的自滿和缺乏創新,正逐步削弱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同時,中國則展示了一種更為策略性和前瞻性的國際戰略。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等多邊發展計劃,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與其他國家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同時也在國際政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綠色經濟領域的投資,如電動車和再生能源,不僅促進了其國內經濟的轉型,也為其提供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新武器。這種長遠的戰略規劃,使得中國在全球經濟重組中佔據了有利位置。 從推動電動車和電池技術的發展,到加強食品自給自足,再到金融系統的獨立化,中國似乎在為潛在的全球衝突做著周密的準備。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政府對外強調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貿易以及透過儲備黃金,旨在減少對美元的依賴(變相減少對外部經濟制裁的脆弱性),這不僅是經濟策略的一部分,也充分體現其全球戰略自主權的體現。 面對中國這一系列的戰略舉措,美國似乎也意識到需要重新思考其國際策略。單靠軍事優勢和傳統的經濟影響力已不足以應對新興的全球挑戰。美國正著力加強其國內產業,特別是高科技和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在國際舞台上尋求新的合作與聯盟,確保其全球戰略佈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在這全球力量重塑的關鍵時刻,中美兩國的每一步棋都可能影響未來世界的安全與繁榮。 對於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來說,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全球穩定,將是對其智慧與遠見的真正考驗。 |
|
李浩然 |
2024-04-22T11:17 |
儘管中東戰火再起,紅海航道遭胡塞武裝攻擊,這一路線通常承載全球約12%的海運原油,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仍在限制供應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更喚起了1973年石油危機的幽靈,當年「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導致阿拉伯石油禁運,令油價在短短三個月內翻了四倍。然而,油價卻異常冷靜,去年大部分時間油價交易區間在每桶75至85美元之間。 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多面向。首先,OPEC成員國之間的生產也不再那麼集中,要所有成員嚴格同步控制供應並不容易。此外,與過去50年相比,現今中東地區在全球石油生產中的份額已下降,從1974年的37%降至今日的29%。這在某種程度上歸功於2010年代的頁巖油氣革命,該革命使美國自1949年以來首次成為淨能源出口國。 其次,OPEC成員國擁有充足的閒置產能(即閒置設施在短時間內可生產的石油量)。美國能源資訊署(EIA)估計,OPEC核心成員國的閒置產能約為每天450萬桶,超過伊拉克的日產量。 雖然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根據EIA的數據,2023年的石油需求創下歷史新高,預計2024年將進一步成長,部分原因是印度的增長,但這似乎不太可能推動價格大幅上漲 。全球經濟成長並沒有達到2000年代初期的水平。長期以來是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的中國,正經歷經濟增長陷入停滯的隱憂。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也使其對石油的需求減少,例如預計明年中國市場上過半數新車將是電動車。 儘管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依舊存在,但由於全球石油市場的多元化以及技術進步,使得當今油價並未如歷史上那樣對地緣政治衝突作出劇烈反應。對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提醒,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傳統的地緣政治分析可能需要與時俱進。 |
|
李浩然 |
2024-04-15T10:05 |
在過去十年,美國股市的表現令人矚目,估值高達21倍的市盈率,遠超過歐洲的14倍和英國的12倍。這種顯著的估值差異不僅源於成長和產業差異,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這些差異背後的邏輯和歐洲公司的應對策略至關重要。 美國和歐洲股市的估值差異,部分可歸因於美國公司在成長和獲利能力上的優勢。然而,地緣政治因素,如烏克蘭戰爭以及歐洲對能源的依賴,也讓歐洲市場顯得風險更高。此外,歐洲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也增加了不確定性。 面對估值壓力,歐洲公司正採取多種策略: 一,業務轉移:將更多業務轉移到相對穩定的美國市場,減少對風險較高區域的依賴。 二,股票回購:利用現有的低估值,透過回購股票提升股價。 三,增加投資:加大資本支出和研發上的投入,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四,重新上市或分拆上市:考慮在美國市場重新上市或分拆部分業務上市,從而得到更高的市場估值。 歐洲的股市文化與美國有顯著差異。美國家庭將較大比例的財富投資於股市,而歐洲家庭則偏好存款和房產。這種差異導致歐洲股市的流動性和吸引力不如美國市場。 儘管有種種挑戰,歐洲股市仍具有縮小與美國股市估值差距的潛力。關鍵在於如何透過政策支持和公司自身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和增強公司的成長性。政府在關鍵領域如人工智能、再生能源和國防的投資,不僅能促進經濟成長,還能提升股市的吸引力。 總的來說,雖然短期內美歐股市的估值差異可能持續存在,但透過一系列策略調整和宏觀政策的支持,歐洲股市可望展現更強的成長潛力和投資價值。對投資人而言,關注這些變化和潛在機會,將是未來投資決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
李浩然 |
2024-04-08T09:57 |
今年以來,投資者見證了蘋果(AAPL)和特斯拉(TSLA)股價的起伏,蘋果下跌了12%,而特斯拉更是下跌了31%。這一波動引發了市場對科技股未來的深思熟慮。但這一切,是否只是冰山一角? 蘋果,這個曾經的科技界寵兒,現在似乎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估值危機。其市盈率(PE)已接近過去十年的最高點,投資者開始質疑,智能型手機的更換週期和中國市場的疲軟是否預示著成長的放緩。 同時,特斯拉,這個電動車領域的先驅,其股價的大幅下跌,似乎也為市場敲響了警鐘。當下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投資者開始從依賴低利率的故事,轉向對人工智能(AI)能力的重視。在這場AI的軍備賽中,蘋果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光芒,至少比起谷歌(GOOGL)和微軟(MSFT)。 美國經濟的強勁,似乎也改變投資者的偏好。從過去的防禦型成長股,到現在的經濟敏感型股票,市場的口味正悄悄轉變。在這一點上,蘋果似乎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它的防禦魅力正在減弱。 讓我們再來看看市場的情緒。花旗銀行的Levkovich情緒指標已經進入了「狂熱」(Euphoria)區域,而歷史告訴我們,這往往是未來回報平平的先兆。不過,策略家似乎對這種情緒波動並不擔憂。例如,研究機構Strategas的宏觀研究主管Chris Verrone指出,市場寬度的上升有助於緩解市場的狂熱。 市場的動能仍然強勁,儘管科技股的相對強度有所減弱,但有超過85%的股票收盤價高於其200天移動平均線,顯示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這狀況在過去80年的標普500指數歷史中,也屬於最高水平。 現實中,美國經濟的持續驚喜加強了市場的信心。花旗美國經濟驚喜指數表明,經濟數據持續優於分析師預期。美國製造業的擴張,更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的強勁動能和狂熱情緒並未引發市場太多的擔憂。只要經濟成長持續給市場帶來驚喜,這種狂熱或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然而,一旦成長的腳步放慢,市場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這種樂觀情緒。 綜上所述,市場的情緒和動能似乎正在玩一場危險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只有持續的經濟成長才能維持現有規則的邏輯不變。但對於智能型手機和電動車市場來說,這場遊戲似乎更加複雜,因為它們已經成為了投資者情緒波動的風向標。圍繞著蘋果和特斯拉的爭論,不僅是關於技術和創新,更是關於未來的預期管理。 投資者需要撫心自問的問題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自己是否能保持冷靜?投資者是否已經為可能到來的波動做好了準備? 在未來的幾個月里,這些問題將會得到答案。作為市場的參與者,無疑將會見證市場自我調節的力量,不論是向上或向下。 |
|
李浩然 |
2024-03-25T10:44 |
在投資界,預測像是日常飲食,無所不在,卻又充滿迷思。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個不太令人舒服的真相:即便是領域專家,其對經濟和市場的預測準確率也遠低於他們的自信程度。這項發現對任何試圖在莫測市場中尋找方向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個冷水淋頭。 預測的困難顯而易見,對此,投資人似乎陷入了一種集體性的自我欺騙:我們渴望對未來有所把握,即使這種預期的根基多麼脆弱。市場上的每一個聲音似乎都在告訴我們,需要對一切有所見解,有某種見解似乎成了資格的象徵。 然而,投資的本質並非在於精準的預測,而是在於對不確定性的管理。那些真正理解市場不可知性並據此行動的投資者,在長遠的投資道路上往往能夠更加穩健。 那麼,如何在這個喧囂的預測市場中保持清醒呢?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檢視預測的角色。在投資決策過程中,預測不應該是指揮棒,而是風向標。它或許能提供某種方向感,但絕非決策的全部。預測,應該建立在對不確定性的尊重和對可能性的開放態度之上。 其次,投資者應重新聚焦。在紛繁複雜的市場資訊中,我們需要區分哪些是關鍵的,哪些是噪音。長遠來看,只有少數因素是真正影響投資報酬的。投資人應當把精力集中在這些因素上,而非被每個市場預測所牽引。 此外,投資者需要接受錯誤的必然性。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也常犯錯。在這個意義上,投資更像是藝術而非科學。在這門藝術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建立對現實的彈性,並學會在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中保持平衡。 最後,我們應該減少無謂的討論。在投資領域,「我不知道」是美德。我們應該感到自在,當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說出「我不知道」。這不是無知的表現,而是智慧的體現。 在一個每個人都試圖預測未來的世界里,最有價值的可能正是那些選擇不去預測,而是專注於建構應對不確定性的策略的人。金融市場的真正高手,並不是那些聲稱能準確預測未來的預言家,而是那些能在預言家們的預測紛紛落空時,依舊能穩健前行的智者。 投資不是對未來的預測賽,而是對不確定性的耐力賽。在這場賽事中,理性、謹慎和適時的謙卑,是每位參賽者的不可或缺的裝備。那些以為自己擁有預測水晶球的投資者,往往在無意間錯失真正的投資良機。而那些明白市場脈動、敢於承認不確定性的投資者,則更有可能以穩健的步伐,迎向投資的終點。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財經世界里,筆者想再一次提醒您:忘記對未來的過度猜測,擁抱不確定性,才是投資之道的真諦。 |
|
李浩然 |
2024-03-18T09:59 |
在投資的世界里,追求短期勝利之風盛行,但真正的勝者往往是那些懂得等待的人。一枚硬幣的反覆投擲可能揭示了一個投資的深刻道理:當你有概率上的優勢時,時間的延長將成為你的肺友。 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一枚硬幣有微弱的偏向於正面落地,你會選擇短期內擲幾次,還是長期不斷地試驗你的運氣?答案不言自明。然而,投資者往往缺乏這樣的耐心和遠見。他們渴望快速回報,卻忽略了只有時間才能驗證策略的真正價值。 在這個以短期表現為尊的時代,投資者經常忘記,一個理論上有優勢的策略,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那麼這個所謂的優勢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投資者必須認識到,只有在長時間跨度下,概率的力量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這正是大多數投資者所缺乏的。 另一方面,時間也能是一把雙刃劍。對於那些策略本身就存在缺陷的投資者來說,長期持有可能意味著風險的累積和損失的放大。使用槓桿和高度集中的策略,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把時間變成了敵人。災難性損失的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大,這就像是沒有續保的家庭保險,短期內或許能節省成本,但一旦遇到大災大難,後果不堪設想。 更為複雜的是,當損失由其他人承擔時,投資者可能會被誤導去採取長期的劣質策略。這種不對稱的風險承擔機制,可能會讓一些投資者在不良策略上固執得更久,因為正面的結果能為他們帶來收益,而負面的結果卻由其他人承擔。 在考量自己的投資策略時,投資者應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時間這一資源,確保所選策略不僅在理論上站得住腳,更能在時間的檢驗下屹立不倒。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耐心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賺錢的藝術。 |
|
李浩然 |
2024-03-11T10:24 |
在金融市場的噪音總是容易讓參與者迷失方向,以至於投資者很容易忘記自己是哪種類型的投資者。當然,身為投資者雖然總是有學習的空間,但個人認為更應該忠於自己最認同的投資理念,避免參與別人(或自己不善長)的遊戲。從廣義上講,筆者認為有四種投資者類型: 第一類是交易者。交易者操作的時間跨度極短,通常是在日內到數週之間,主要透過對歷史模式(圖表分析)或預期市場對某些事件的反應,去進行預判未來價格的走勢。資產類別的估值和基本面基本上是無關緊要的,重點是預測其他投資者的反應。這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也很難持續地做得好。這就是為什麼能夠賺錢的都是那些教別人交易的人(乜乜大師、乜乜Sir),而不是自己交易的人。 第二類是基於價格的投資者,而且也是最常見的主動投資方法。基於價格的投資者俱有較短的時間跨度(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而且通常基於以下兩種情況進行交易:一,預測未來的市場因素或宏觀因素,以及其他投資者對其的反應。例如「相信聯儲局的寬鬆程度將超出市場預期,這將支持美國股市。」二,預測其他投資者對已發生的市場因素或宏觀因素的反應。例如「美聯儲比市場預期的更加鴿派,因此增加了對美國股市的投資。」 這兩種緊密相關的方法的共同點,都是投資者在猜測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對於這個類別的投資者來說,估值和基本面在某種程度上是重要的,但僅僅是因為它們對於理解其他投資者的未來決策有用。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最舒適的投資風格,因為它迎合了人性存在許多的偏見,人們渴望積極參與,希望圍爐取暖(從眾、跟大隊),喜歡講故事。出於類似的原因,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說,這也可能是最明智的生存策略。問題是,要準確地做出這些類型的判斷也非常具有挑戰性。 第三類是基於估值的投資者,他們根據基本面來評估資產的價值,例如依據未來現金流的分析來評估預期回報或公平價值。鑑於價格波動主導短期資產類別的表現,長期視野是不可或缺的。基於估值的投資者試圖識別資產的錯誤定價——這可能是因為增長水平被低估、或較高的資本回報率將持續。關鍵區別在於,基於估值的投資者重點是資產產生的回報,而不是其他投資者如何交易該資產。鑑於短期和中期的市場波動往往與資產類別的基本面關係不大,基於估值的方法無疑是最具挑戰性的行為學。這個群體不可避免地會花費大量時間顯得與時事脫節,即使他們最終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在等待多年後,卻得不到驗證(採用基於估值的方法並不意味著最終一定是正確的)。如果基金經理屬於這個類別的投資風格,相較於第二類以價格為基礎的投資者,他們在投資決策方面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但也更有可能失去工作。 最後一類是被動型投資者,那就是長期持有基本面良好的資產。雖然被動投資者對估值上的重視程度是不可知的,但他們仍確實關心所投資的資產的基本面,特別是關於超長期或結構性的預期回報和風險。被動投資者可能不相信市場有效定價,但他們認為相對於所需的努力或行為壓力(即付出所有成本)後,根本沒有合理和一致的方法來捕捉任何市場上的非有效性。儘管長期的被動方法看起來簡單,但也面臨行為上的挑戰,因為無所作為(或無為而治)也是困難和反人性的。 無疑,這些分類並不像我所描述的那樣是完全非黑即白的。惟無論如何,對於任何投資者來說,定義自己的投資方法並理解其現實和限制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需要設定好實際的期望,知道哪些資訊是重要的,哪些應該忽略,並準備好將遇到的具體問題。最後,所有投資者都應該思考自己是誰以及這意味著什麼。 |
|
李浩然 |
2024-03-04T09:38 |
儘管短期債息上揚,通脹也比市場預期更高,聯儲局更可能要推遲降息。然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仍可以繼續刷新歷史新高。根據基金經理Ben Carlson的統計,單是2024年就已經有13次創新高。從2015年至今,標普500指數分別在2017 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分別創出62、35、32及70次新高,是歷年之冠。在過去的10年左右時間,總計近260次創新高。 當然,如果再延伸前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在大型金融危機之後,即由2007年10月從峰值跌至2009年3月見底,再直到2013年3月才再次回到高點,意味著長達五年半時間沒有創新高。換句話說,股市雖長期向上,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較長時期的調整。自金融海嘯的低點以來,標普500指數的總回報(包括股息再投資)接近900%。這相當於每年平均17%的回報,並持續了15年。不過,普遍人都一直批評為股市泡沫。 當然,並不是每一位投資者都那麼幸運,在股市崩盤55%後才投入股市。不過,就算是在2007年股市高點入市,以今天的眼光看,長期來說投資回報也不容忽視。因為從2007年10月高點至今,標指的總報回報率仍接近350%,這相當於每年9.5%的回報,基本上是過去100年的長期平均值。 當然,這段期間仍必須經歷一些非常不舒服的捱打日子,首先要忍受2007年至2009年期間帳面縮水了一半以上,還有在2018年約19%的調整,接著在新冠疫情期間逾34%的崩盤行情,以及在2022年因通脹引起的熊市約25%回吐。 在股市中防止重大損失的最佳方法,就是要有足夠的時間跨度應對短期波動,堅持不懈下去,以享受長期趨勢的回報。顯然,沒有人能夠在底部時將所有資金投入,也沒有人會不幸地一直在高點時將所有資金投入。 但值得指出的是,股市的長期走勢與自2007年以來所見的相當相似。股市偶爾會出現崩盤、熊市和調整,也有幾乎不起伏的悶市,當然也有大牛市的好日子。相信只要時間足夠長,股市波動對長線投資回報影響根本不大。 |
US Stock |
李浩然 |
2024-02-19T10:01 |
基金經理Ben Carlson在最近的文章中談到,挑選個股與投資組合管理根本不是同一回事。事實上,挑選個股一直都很難,而當試圖與財務規劃結合時,它就變得更加困難。相對而言,投資指數基金和量化策略比較容易。定期月供指數基金很簡單,那就是買入並持有,再買入並繼續持有,除了再平衡(Rebalancing)之外理論上從不需要賣出。而進行月供指數基金以及再平衡的好處是,不用擔心任何這些基金會崩盤並且無法恢復。然而,若以個別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進行月供或類似的定期定額投資卻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以個別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中作例子,可能有一些大幅上漲的股票,也有一些被壓垮的股票。那麼把新的資金分配到哪里?投入大贏家還是大輸家?這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了解何時賣出個股,可能是持有個別股票最困難的部分。坊間有很多挑選買入個股的策略,但卻甚少聽過很好的解釋去如何紀律性沽出個股。 打個比方,賣出贏家買更多輸家?儘管從來沒有人因為獲利而破產,但這就像剪掉花朵來澆水到雜草,這如何讓贏家繼續成長?反之,賣出輸家,加倍投入贏家?你可能會反問,為什麼在別人恐懼時要感到害怕?為什麼在打折銷售時離開商店?再者,無論賣出了贏家或輸家,能忍受暫時持有現金等待最佳時機嗎?如果市場失去了機會怎麼辦?將那筆錢投入新的股票還是投入組合中的另一個持股?如果估值不太吸引人怎麼辦?顯然,基金經理就是以此為職業,他們有自己的流程和深入思考這些問題。 股市有時可能會表現得像一個瘋子,想想1987年的股市崩盤,整個市場在一天內下跌超過20%。不過,考慮現在個別股票,就經常發生類似1987年的崩盤。Snap在上周公布業績後下跌超過30%。同時,你也可以看到反向的暴漲,Meta在業績後上漲超過20%。這些情況在個別股票上經常發生。想想當前由股市整體引起的恐懼、貪婪和FOMO,將這種情緒波動乘以大約10倍,這就是持有個別股票可能給投資者帶來的情緒波動。 許多投資者認為他們可以超越市場,而證據是確鑿的─從長期來看,大約九成的專業基金經理的表現不如簡單的指數基金。儘管以此為職業,更有團隊日夜研究股票,與管理團隊交流,研究競爭對手,對公司財務報表進行模型預測,進行路演以發現新的想法。無奈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仍然失敗了。擊敗市場真的很難,在投資組合管理的背景下,更加困難。 相較之下,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管理應該更重視整體風險分散和資產配置。透過在不同資產類別之間分散投資,投資組合管理可以降低整體風險。雖然挑選個股可能會帶來更高的回報,但需要的心力可能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可能最好只以興趣性質,用較小注碼作為考考眼光。惟無論是選擇挑選個股還是進行投資組合管理,或是兩者結合。重要的是要明確自己的投資目標,並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 |
Capital Flow |
李浩然 |
2024-02-08T10:00 |
SMB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Mike Bellafiore在早前一篇文章,分享了他如何鼓勵交易員如何成為健康快樂的交易者。事緣Bellafiore注意到旗下一位新晉交易員看起來很沮喪,在他們私下的談話中,Bellafiore問這位交易員為什麼如此沮喪?這位交易員表示,他設計了一套能夠提醒他進行交易的買賣訊號。然而,他誤讀了這些訊號,並在訊號指示做多時卻選擇了做空 Bellafiore從對方的身體語言可以看出,這位交易員也在質疑自己為什麼會犯下如此愚蠢的錯誤,而且感到相當自責和痛苦。儘管Bellafiore認為,交易員在表現不佳後感到痛苦是一個很好的跡象。 這意味著交易員仍抱有期望並關心自己的表現,這是許多頂級交易員的共同特徵。不過,Bellafiore仍希望提供一種更健康、更有成效、更永續的處理錯誤的方式。 那種方式是什麼?那就是不要不停評斷自己的錯誤,而是更多觀察自己的錯誤,然後提出解決方案來修復它們。那麼這位新晉交易員是否一位糟糕的交易員?當然,這並不能一次性事件就簡單蓋棺論定。相反,他可能只是純粹誤讀了一個交易訊號的交易員而已。 Bellafiore對這位交易員說:「你要認清楚自己真正是誰?你是一位做了了不起工作的交易員,你為這些交易訊號做出了出色的貢獻,包括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來找到這些操作邏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來創建這些買賣策略,也花了無數的精力來建立它們。你是一位正在做出了了不起工作的交易員,你應該為此感到非常自豪。」 Bellafiore 向交易員指出,雖然他能夠獨力將所有事情做得很好,但仍希望與他一起進行了檢討,找出一些潛在的保護措施,以防止他再次誤讀未來的信號。從Bellafiore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家自營交易公司的創辦人,如果擁有一百位像這位新晉交易員這樣熱血的交易員,他會對公司的未來感到非常興奮。因此,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你身上,你該怎麼做?筆者認為可以歸納以下八個重點: 一、建立正確的心態:培養正向的心態和自信心是成為健康快樂的交易者的關鍵。相信自己的能力,並接受交易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二、制定明確的交易計劃:制定一個清晰的交易計劃,包括入場點、出場點、風險管理策略和利潤目標。遵守計劃,不要隨意調整策略,以保持紀律。 三、學習與不斷進步:交易是一個不斷學習和不斷進步的過程。不斷提升自己的交易知識和技能,專注於市場動態和趨勢,並尋找學習機會,如書籍、課程和交易導師。 四、管理風險:有效的風險管理是成為成功交易者的關鍵。確保你使用適當的部位規模,設定停損和止盈訂單,並遵循風險控制策略,以保護資本。 五、控制情緒:情緒管理對交易者來說至關重要。學會控制和管理情緒,不要讓情緒左右決策。避免衝動交易和過度交易,保持冷靜和理性。 六、記錄和分析交易:保持交易日誌並定期分析交易是改善交易績效的重要步驟。透過記錄和分析交易,你可以識別自己的弱點和錯誤,並學習如何改進。 七、接受失敗和錯誤:在交易中,失敗和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接受這些失敗和錯誤,並從中學習。不要過度自責或沮喪,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 八、尋求支持和交流:與其他交易者建立聯繫,參與交易社群或尋求交易導師的指導。與其他交易者分享經驗和想法,互相支持和學習。 請記住,成為健康快樂的交易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保持耐心,並持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心態。 |
|
李浩然 |
2024-01-29T10:26 |
【now.com財經】從2022年以來,標准普爾500指數最近終於在相隔512個交易日(或是747日),也相當於兩年多後,再次創下歷史新高。以歷史標准,這還不算太糟。親身經歷的感覺不太好,但是兩年的熊市其實就像東北的暴風雪一樣正常。它以前發生過,將來也會再次發生。現在熊市已經正式結束,也應該反思當中能夠學到的一些經驗教訓,為下次熊市出現做好准備。 回顧過去很容易,事後孔明說應該持有看漲期權或3倍槓桿ETF或其他什麼。然而,熊市是可怕的!當身處其中時,投資者永遠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買入機會。傳統的投資智慧是:「過去的所有下跌看起來都是機會,未來的所有下跌看起來都是風險。」 回顧2022年12月,當時的情況不太好。由於通脹急劇上升,聯儲局急速加息以緩減消費者物價上漲。結果股市暴跌,而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是普遍投資者都擁有的科技股。其中,亞馬遜股價較最高點下跌55%、Meta的股價僅為一年前的三分之一;在當時,恐懼無所不在,大部分人都預期2023年會出現經濟衰退。然後,有多少人認為股市在10月觸底?要沖進股市撈底?「當別人恐懼時,我要貪婪」這句話很容易說,但實際上很難做到。 |
ETF , IT , CHINA ENERGY , HSCEI ETF |
李浩然 |
2024-01-22T10:29 |
【now.com財經】可以說,在進入2023年之際,所有人都預期會出現經濟衰退。然而,一年多後,至今仍沒有經濟衰退的跡象。有趣的是,2022年10月17日,彭博發表一篇題為《美國年內經濟衰退預測達100%,拜登受打擊》(Forecast for US Recession Within Year Hits 100% in Blow to Biden)的報道。公平地說,彭博並不是唯一一個預測經濟衰退的人。頗具諷刺的是,在當時幾乎沒有人預測得到,標准普爾500指數在刊登這則標題的五天前已觸底。 那麼,為什麼所有人都對2023年的預測如此錯誤?摩根大通資產的財富管理市場及投資策略部主席Michael Cembalest在其2024年展望中談到了這一點:盡管貨幣政策更加緊縮,但實際利率仍低於導致經濟衰退的水平;企業現金流仍然良好,與先前經濟衰退前的現金流赤字不同;企業也在利率上升前清償了不少即將到期的債務,這某程度上抵御了經濟衰退前的利息飆升的負面影響。即使私人部門的新增信貸與先前的周期相類似,但對公司和家庭而言,未能清償到期債務的風險較低。 |
HANG SENG BANK , US Credit , AEON CREDIT |
李浩然 |
2024-01-15T09:52 |
【now.com財經】目前,全球宏觀經濟學中最多人討論的一個問題,也許就是中國是否正處於「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邊緣?而這個經濟術語,經常用來描述日本迷失的數十年。簡單而言,它可以描述為一個長期的通縮時期、經濟低迷、房地產市場下滑,以及包括家庭、公司、政府在債務爆破後試圖去槓桿化的金融壓力。而中國當前而對的困境,顯然與90年代初的日本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首先,中國自2021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調整已不僅是周期性的(或政策引發的),也是結構性的;這導致了住房市場中,供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與日本在1990年代的房屋市場調整非常相似。其次,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於2022年底,中國的非金融部門信貸/GDP比率接近297%,也與90年代的日本相似。同樣地,債務主要是國內的,而且兩國的國內儲蓄率都很高。最後,人口老化問題也是驚人地相似。於1991年,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為12.7%,與2019年中國的比例(12.6%)相若。 在外交方面,日本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引發了貿易沖突,例如1985年的廣場協議(在日本迷失前的五至六年)與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也是非常類同。 |
Gold , Real Estate , US Credit , USD , Real Estate |
李浩然 |
2023-12-18T10:28 |
【now.com財經】如果讀者對Joel Greenblatt不感到陌生,相信很大機會就是閱讀過他的暢銷著作《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在其中,Joel Greenblatt提出了一個「神奇公式」(magic formula),投資者可以利用這個公式來實現長期的卓越回報。 從本質上說,該公式的核心概念就是尋找具有高收益率(earnings yield, EBIT/enterprise value)和高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capital, EBIT/invested capital)的企業。基於這個前提,從長遠來看,既便宜又好的公司股票的表現將遠遠優於僅僅便宜的公司股票——而且這似乎確實有效。正如格Joel Greenblatt在他的書中所展示的那樣,從1988年到2009年,這個神奇的公式帶來了23.8%的復合年增長率,而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復合年增長率僅為9.6%。 |
USD , C FIN INT INV , IPO , IPO |
李浩然 |
2023-12-11T13:50 |
【now.com財經】在中國,有兩派不同的經濟學家認為,只要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中國的經濟就能夠以4至5%的增長率持續多年。其中一派認為,中國必須維持過去30、40年來一直遵循的以投資為驅動、以制造業為主的策略。另一派則認為,只有在大幅減少GDP中的投資份額並增加對消費的依賴,中國才能保持高增長率,而這似乎是北京方面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努力做的事情。 到底由高投資驅動下的中國能否維持高GDP增長率? 那麼,首先羅列一些簡單的數據作為參考之用。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按全球平均而言,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一般在25%水平,並且在本世紀內一直保持在23%至27%之間。然而,中國卻是一個巨大的例外。它目前的投資占GDP的比例為42至44%。更重要的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從未低於40%,在2010年和2011年甚至達到了47%的高點。盡管在頭20年中,投資占GDP的比例較低,但平均仍超過35%,使中國成為過去40年中擁有了歷史上最高的投資占GDP比例和最快的投資增長率的國家。 |
|
李浩然 |
2023-12-04T10:23 |
【now.com財經】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於上周二(11月28日)於美國加州辭世,投資界頓時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傳奇人物。作為「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長期合作伙伴,芒格在投資界享有盛譽,但他的智慧不僅適用於投資領域,也能指導我們的人生。他的著作《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蘊含著許多寶貴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深思熟慮。 首先,芒格強調廣泛的知識和學習的重要性。他鼓勵我們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並且要跨越學科的界限。他相信,這種綜合性的知識能夠提供更全面的視野,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他的觀點提醒我們要持續學習,不斷增進自己的知識庫,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其次,芒格強調對於錯誤的認識和反思。他堅信,只有通過認識和理解自己的錯誤,我們才能夠成長並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他鼓勵我們對自己的失敗進行深入反思,並且從中獲取寶貴的教訓。這種反思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不斷進步,並且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另外,芒格強調遠離愚蠢的行為和決策。他認為,避免犯下愚蠢的錯誤對於成功至關重要。他提醒我們要保持清晰的思維,不受情感和沖動的影響,並且要遵循理性的判斷。 |
HENDERSON LAND |
李浩然 |
2023-11-27T10:48 |
【now.com財經】人們經常談論人工智能(AI)將如何改變產品、產業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但特定的商業模式又如何呢? 事實上,世界正在從一個需時甚長的數據分析周期(因為數據分析師需要大量時間來進行查詢、分析,然後以人們理解的方式呈現結果),逐步轉向一個具即時洞察力和優化的新世界(AI 從挖掘出來的大量數據中,即時得出見解並做出優化的決策)。但是,當企業開始優化自身時商業模式時,各種瘋狂(或許由AI 建議)的事情可能會開始發生。 舉些例子,對於約會應用程式來說,兩個人的完美匹配會增加流失率,Tinder或 Bumble是否會限制AI的效率,使公司的服務不會變得過於「不可持續」?又或者在音樂串流媒體領域上,由於Spotify按歌曲向藝術家付費,Spotify是否會自動優化其演算法以偏愛較長的歌曲,尤其是當考慮到每個客戶每天收聽的分鍾數?顯然,由於AI非常擅長於優化,一些行業和商業模式將需要改變。 如今,雖然仍有不少行業繼續按小時收費,但工作流程中由於AI驅動所帶來的改進,未來將可能出現很大的改變。簡單來說,AI為客戶提供的差異化價值就是:「時間」更少,「體驗」更多。 |
NEW WORLD DEV |
李浩然 |
2023-11-13T10:16 |
【now.com財經】投資可以說是一門消極的藝術,很多時候避免錯誤比找到獲勝的方法更加重要。然而,很多個人投資者卻致力尋找在股市獲勝的方法,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的焦點,正如經濟學家Erik Falkenstein曾寫到:「在職業網球比賽中,80%的分數是贏得的,而在業余網球比賽中,80%的分數是失去的;摔跤、國際象棋和投資也是如此。初學者應該專注於避免錯誤,而專業人士則應聚焦於采取更好的行動。」 為避免作出重大的投資錯誤,以下七個常見的錯誤,絕對值得讀者加以警惕。 一、忽視股市中的波動性:股市中的波動性非常普遍,即使是長期表現最好的股票也會受到波動的影響。舉例來說,沃爾瑪(Walmart)在1971年至1980年期間業績大幅增長(營收、每股盈利在這十年間分別大升30倍及16倍),但股價卻在1972至1974年期間內下跌了四分之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股價開始反彈並實現了巨大的增長。這表明股市的波動性是正常的,並不一定代表問題出現了。 二、將經濟與投資混為一談:經濟的增長趨勢和股票的表現並不一定相關。 |
Earnings , US Bonds , Real Estate , USD , Real Estate |
李浩然 |
2023-10-24T12:00 |
【now.com財經】如果不幸地在2021年高位開始投資標普500指數ETF,那麼到底是否一個非常差勁的買入時機? 參考基金經理Ben Carlson的研究數據顯示,從1928年到2022年,標指的年回報率為9.6%。但我們都知道,股票市場並不是年復一年地提供9至10% 的回報率。事實上,自1928年以來,股市上漲年份的平均回報率略低於21%;股市下跌年份的平均損失略低於14%。在股市的周期中,大約每四年,就有三年是錄得正回報。 為簡單起見,如果上漲年份的回報是+20%,下跌年份的回報是-15%。那麼假設股市的年回報率依次為+20%、+20%、+20% 和 -15%,那麼年度化的回報率是+10%。又假設在未來40年里,投資者每年節省1,000美元並且投入股市。套用美股的升跌周期(四年內,三升一跌)的概率進行投資,意味著大約有10個下跌年和30個上漲年。 在情境(一):前10年每年損失-15%,隨後30年每年獲得+20%的收益。在情境(二):前30年每年獲得+20%的收益,隨後10年每年損失-15%。 |
US Stock , ETF , USD , HSCEI ETF |
李浩然 |
2023-10-17T10:25 |
【now.com財經】現在任何人都可以藉助人工智能(AI),生成出能夠在許多數碼環境中通過真實性驗證的虛假人物(例如透過類似AI換臉換聲技術)。這些由AI生成的虛假人物也許是人類史上最危險的工具,它們不只能夠破壞經濟,還包括影響選舉結果、摧毀人類的文明和真正的自由意志。在為時已晚之前(也許已經有點晚),全球的科技巨企都必須制定更有效的方式去防止(甚至禁止)制造虛假人物和傳播虛假人物。對於這些違法行為,各國政府的監管機構也有責任實施更為嚴厲的懲罰。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難以區分真實個體和由AI生成的虛假人物。這些虛假人物可以模仿人類的行為,並進行看似有意義的對話,使人們難以辨別它們的真實本質。如果人們無法有效地識別和區分真實個體和虛假人物,不明就里的普羅百姓或會變得容易受到操縱、欺騙和利用。換句話說,人們由於傾向於將這些虛假人物視為真實個體,這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它們會影響群眾的思維、決策和行動。 |
Bio , EURO , IT |
李浩然 |
2023-10-09T09:53 |
滬深300指數在2022年已下跌了21.6%,而今年以來又再下跌約4.7%。隨著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房地產市場崩盤的擔憂加劇,中國股市的表現明顯落後於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市場。盡管陰雲密布,不少國內的經濟學家都建議采取更大膽的行動,但中央政府一直未有推出重大刺激措施或做出重大政策改變。更甚的是,中央最高領導人似乎沒有表現出對前景感到擔憂的跡象,而且似乎對支持更多刺激措施不感興趣,也顯然不願接受此類舉措。中央對緊縮政策的偏好,無疑令普羅大眾感到震驚。 有別於過去每當國內經濟增長出現疲弱時,中央政府會以刺激房地產市場或建設基礎設施的老套路,但習近平主席卻有意增加對符合其國家安全和技術自給自足等優先事項的領域的投資,並利用股票市場引導資本,以重塑中國經濟。因此,即使股票市場看似表現疲憊,但IPO市場仍然相當活躍;顯然,有政策激勵將資本引導到對中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領域。根據《金融時報》的統計顯示,國內今年已有約200家境內公司上市,合共籌集了超過400億美元;這是華爾街籌集金額的兩倍多,也幾乎占全球籌集總額的一半。 |
US Bonds , Energy , China Econ , Real Estate , IPO |
李浩然 |
2023-09-25T10:50 |
【now.com財經】大約一年前,拜登政府為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聲稱推出了全方位的新出口管制制度。其中,包括對晶片、晶片制造設備銷售以及美國人為中國晶片公司工作等的各種限制。坊間普遍分析認為,這些新規定幾乎可比作對中國經濟的宣戰,而且整個中國晶片產業也曾一度引起了相當大的恐慌和混亂。 然而,轉眼11個月後,中國似乎已間接宣布戰勝美國的晶片管制。事實上,華為作為美國限制措施的第一大目標,最近成功生產的一款新手機配備了中國制造的麒麟9000S處理器。而該處理器,可以說是國內迄今為止所生產的同類產品中最先進。今次華為新推出的Mate 60 Pro,其無線傳輸速度與蘋果iPhone一樣快,但其他的功能是否同樣優異則尚需要時間去有待證明。當然,許多人都對華為這款新手機刮目相看,尤其是其中的麒麟9000S處理器,是國內科技創新戰勝美國出口管制的勝利。同時,外國媒體上許多人都開質疑拜登的政策是否失敗了。 根據TechInsights為彭博進行的手機拆解,華為Mate 60 Pro搭載了由中芯國際代工制造的新型麒麟9000S晶片。 |
SMIC , China Econ , CH RENEW EN INV , IT , Resources |
李浩然 |
2023-09-11T10:00 |
【now.com財經】關於中國經濟潛在崩潰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比如負債過重、國內生產總值投資過多、國家加強對私營部門的控制等等。外媒如《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其實對中國經濟放緩的實際情況也做了一些精彩的報道。簡而言之,關於中國發生的事情,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中國通過改革國有經濟的一些部分,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產業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他們吸引外國投資者並為他們開設工廠提供很多的便利。而中央政府則主要關注宏觀問題,例如維持貨幣匯價穩定、低價的能源等。結果,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出口和國內投資飆升,國內生產總值也隨之增長。 同時,這個時期中國經濟內部也得到巨大的推動力,包括大量的農村剩余人口可以轉移到城市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工作、年輕人口的增多暫時創造了有利的人口結構等等。此外,中國願意並且有能力購買、復制或『學習』(竊取?!)來自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大量現有技術。與此同時,房地產也成為中國分配這一巨大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的主要方式。它是普遍中國老百姓的主要財務資產,而土地出讓更成為地方政府支付公共服務的途徑。 |
China Real Estate , Energy , China Econ , Real Estate , Real Estate |
李浩然 |
2023-09-04T15:15 |
【now.com財經】在疫情爆發前,Alphabet旗下Google率先推出了MEENA模型,短暫時間內它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型語言模型。與當時OpenAI的GPT-2相比,Meena的模型規模大1.7倍,訓練時使用的數據量也多8.5倍。然而,僅僅幾個月後,OpenAI就推出了更強大的GPT-3,該模型的參數數量超過GPT-2的65倍,Token數量超過GPT-2的60倍,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超過GPT-2的4,000倍,並再次將兩個模型之間的性能差距拉遠。 令人錯愕的是,Google明明早已擁有一切關鍵技術,但卻錯失了機會,並把事情搞砸了。然而,可能不顯眼的是,沉睡的巨人Google經已醒來,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迭代和建設基礎設施。據報導,Google的Gemini是一套將GPT-4與AlphaGo相結合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在訓練FLOPS方面將比即將發布的GPT-4快5倍。如按目前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估計運算能力到明年年底將可增長20倍。然而,Google是否有勇氣在不削弱其創造力或現有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公開推出這些模型,這又牽涉另一個更復雜的討論。 |
GW TERROIR , JACOBSON PHARMA , Resources |
李浩然 |
2023-08-28T11:17 |
【now.com財經】筆者最近讀到《天下》雜志訪問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黃亞生教授,談到他的新書《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 How Exams, Autocracy, Stability, and Technology Brought China Success, and Why They Might Lead to Its Decline》(下簡稱「EAST」),又剛好遇上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跡象接踵而至,香港的獨特性亦逐漸被扼殺。中國的繁榮期落幕,接下來會怎麼樣? 說起黃亞生教授,他的爺爺是中國共產黨的前50名黨員,可以說是紅色家族的第三代,並在1981年留學哈佛大學。不少評論家認為,中國成功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發展模式 ——「超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使其在不需要采用西方構建的法治和市場金融等的情況下實現了奇跡般的增長。然而,黃亞生教授從長期觀察中國政經的發展進程後,卻率先否認中國模式的特殊論。事實上,十多年前,普遍人們(包括西方社會)還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內會出現政治轉型;但現在來看,顯然是大錯特錯。 |
IT , HK Cap Flow , ALIBABA , China Econ , U-PRESID CHINA |
李浩然 |
2023-08-21T10:19 |
【now.com財經】內地今年GDP增長估計可能只有5%左右,加上房企的財務困難加劇,不少人都質疑中國是否正在進入類似於日本90年代泡沫破滅後,整體經濟會陷入漫長的迷失階段。當然,投資者會很直覺地試圖從國內股票市場的表現來尋找蛛絲馬跡,也會嘗試從國內交易的中國公司的股票(A股)與在香港交易的同一公司的股票(H股)之間差距,去解讀海外投資者對國內經濟的分歧。 通常情況下,當在岸和離岸市場因資本管制而分開,並且套利受到限制(就像A、H股的情況一樣),在岸市場的交易價格會低於主要離岸市場。但內地A股溢價普遍高逾H股幾成以上,這使得情況有點反常。那麼為什麼同樣的股票在內地的價值比在海外的價值高得多呢? 一種理論認為,這反映了對政治風險的不同看法,與外國人相比,大陸人不太擔心政治「事件」擾亂企業營商前景的風險。另一種理論認為,這表明內地投資者比海外投資者更看好中國的增長前景。第三種理論認為,它反映了信息不對稱,即境內投資者比境外投資者能夠獲得更高質量的信息,因此能夠以較低的利率折算未來的增長前景。 然而,這些解釋都沒有任何意義。 |
HK Cap Flow , China Econ |
李浩然 |
2023-08-15T10:38 |
【now.com財經】想像一下,給你提出以下的賭博:投擲一個公平的硬幣時,如果「公」朝上,將把你的財富增加50%;反之,如果「字」朝上,將減去你目前財富的 40%。當面對這個游戲時,你會選擇參與嗎?當然,你可能會問到,這個賭博是否允許重復,而這將帶出了一個金融理論中的Ergodicity problem(遍歷問題)。 所謂的Ergodicity problem,就是根據許多不同系統在平均的波動數量和時間下,是否能夠得到相同的數字。就以這個擲硬幣的賭博為例子,並以數學公式 xi(t) 作為系統集。在這個賭博系統下,對應於 N 個不同的玩家,每個人的起始財富為xi=100美元,並且每個人獨立地投擲硬幣。硬幣被投擲後,大約一半的人會得到「公」,另一半會得到「字」。當玩家數量趨近於無窮大(N→∞)時,「公」和「字」的比例將精確趨近於1/2;即一半的玩家將有150美元,另一半將有60美元。 在這種極限情況下,整體的平均值將是1/2x(150 + 60)= 105 美元。換句話說,這個平均值也被稱為期望值(expected value)。 |
USD , TIANYUAN HEALTH |
李浩然 |
2023-08-07T14:13 |
【now.com財經】「軟著陸」(Soft landing)一詞首次進入經濟詞匯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美國剛於1969年成功登月。由於將一艘太空船輕輕地降落在月球表面非常困難,但它最終還是成功著陸了。到了80年代末,這個詞就開始被廣泛使用,用來表達對經濟的樂觀願望。隨著通脹放緩且失業率仍處於歷史低位,有關軟著陸的討論明顯有所增加。然而,過去這樣的預測卻經常被證明是錯誤的。 事實上,早在1989年末,在聯儲局一輪加息之後,美國克利夫蘭聯儲銀行的一份經濟評論通訊詢中,提問了一個所有人都在關注的問題:「美國經濟軟著陸會有多輕?」當時,普遍的分析師們都確信經濟增長將會平穩地降溫,並且不會出現痛苦的衰退,問題只是降溫的程度有多輕。另一次發生在2000年末,《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讓軟著陸更軟」(Making a Soft Landing Even Softer)的專欄分析。而最近一次,發生在2007年末,達拉斯聯儲銀行的經濟師們得出結論,認為美國應該能夠順利渡過次貸危機,而不會出現經濟衰退。 結果,在這三個聲明發表的幾周或幾個月之內,美國經濟就正式陷入了衰退。 |
Oil , USD , CARRIANNA , Clothing , Food |
李浩然 |
2023-07-31T10:05 |
【now.com財經】小時候讀過很多的童話故事,例如《伊索寓言》里的《螞蟻和蚱蜢》(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狼來了》(The Boy Who Cried Wolf)、《龜兔賽跑》(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等,除了簡潔、有趣以外,比喻性的故事往往寄予蘊味深長的道理,啟發人深思。其中,《小雞》(Chicken Little)的寓言就頗為符合現在的市場狀況。 對於不熟悉《小雞》故事的人來說,故事大致是講述性格膽小的雞丁(Chicken Little)在森林里走路時,被從樹上掉落的橡子擊中。她相信這是天要塌了的跡象,於是雞丁打算從森林中跑出來,去警告國王。 在雞丁去見國王的路上,她遇到的幾個其他鳥類朋友(Henny Penny、Goosey Loosey、Ducky Lucky、Turkey Lurkey)等。而雞丁都警告他們天快要塌下,並且說她有第一手的證據。結果,這些神經質的鳥類都跟隨著雞丁一起去找國王。而且很快,就有一大群鳥類相信天空要塌下來了。 在途中,狐狸精(Foxy Loxy)遇到了鳥群,並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匆忙。 |
China Econ , IT |
李浩然 |
2023-07-24T10:45 |
【now.com財經】坊間不少財經分析,都會提到諾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的周期性調整市盈率(CAPE)、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或赫斯曼(John Hussman)的 MarketCap/GVA(Gross Value Added)模型等估值指標,以作為預測未來股市回報的觀點。 若根據近期的MarketCap/GVA讀數,預計美國股市未來12年的名義回報率為每年負4%;如果按通脹進行調整,預測到2035年美股為每年的實質回報率將更跌至負 8%。事實上,美國股市歷史上最差的12年實質回報率也僅為每年負3.5%,這是發生在大蕭條期間(1930年4月至1942年4月)。換句話說,根據John Hussman的估值指標的估計,未來美國股市的回報率將比美國經濟史上最黑暗時期的回報率還要差兩倍以上。 也許你會提出疑問,美國真的已處於大蕭條的邊緣,還是John Hussman的模型是出現問題?對於John Hussman的模型是否准確,也許是見仁見智。不過,確實不少指標皆表明美國股市的估值過高;因此,若這些指標要回到長期歷史平均水平,理應迎來一次重大崩潰。 |
USD , US Stock |
李浩然 |
2023-07-10T09:25 |
【now.com財經】蘋果今年6月推出了一款名為Vision Pro的虛擬現實/擴增現實(VR/AR)的頭戴設備,價格高達3,500美元,並且被認為是一款具有前瞻性的產品。然而,Vision Pro的推出也引發了關於它對VR/AR市場的影響,以及對Facebook的母公司Meta的影響的討論。 無容置疑,蘋果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它的產品在市場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Vision Pro的推出可能會改變整個VR/AR市場現狀。盡管Vision Pro定價高昂,這可能會限制它的市場規模。然而,如果VisionPro能夠證明它的價值,並且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出色的使用體驗,那麼它可能會成為VR/AR市場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再者,Vision Pro的推出也可能會促使其他公司開始開發類似的產品,這將有助於提高整個VR/AR市場的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Vision Pro也可能會改變VR/AR的市場生態。 |
USD , PIONEER GLOBAL , IT |
李浩然 |
2023-07-03T09:40 |
【now.com財經】2023年初,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復蘇前景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實際情況卻並不如人意。盡管中央領導人曾公開表示希望看到以消費為主導的復蘇,而餐飲和旅游等低價商品確實有所回升,但房地產、汽車等高價消費品領域卻沒有得到恢復,普遍家庭對消費的態度比預期的要保守得多。這一情況既有心理問題,也有結構性問題。 在心理層面上,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是一個主要因素。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快速增長,但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資和巨額債務使家庭和企業變得更加謹慎。事實上,由於不少已預售的房屋尚未交付(但卻需要開始支付抵押貸款),也鑒於大多數的家庭財富與住房相關。在這種不確定性下,人們不願意購買房產或其他高價值商品,從而導致了消費需求的下降。 在結構性層面上,中國經濟存在一些固有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並阻礙經濟實現再平衡。其中一個問題是,在中國經濟中,家庭收入占比較低,消費支出僅占GDP的40%,相比其他新興市場和歐美地區都較低。另外,由於薪資增長不足,加上中國的經濟結構仍然過度依賴重工業和制造業。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於出口和投資,而非消費。 |
RMB , China Real Estate , China Econ , Real Estate , U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