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页

专家评论

所有 80后投机客 Bittermelon Sammi 丁世民 中概股追击 何民杰 何车 保险脉搏:英国保诚 刘嘉辉 刘锳琳 区丽庄 吴启民 吴庭琛 吴咏仪 周永俊 周显 嘉士伯 姚俊龙 姚浩然 宏利香港 宣震 屈宏斌 岑智勇 廖立嘉 张世昌 张敏华 张智威 张竞达 彭伟新 彭启明 徐家健 徐灿杰 惠理基金 成山银子 文德华 文慧诗 文锦辉 施俊威 春哥 曾国平 曾渊沧 朱红 李佩珊 李伟杰 李伟贤 李峻铭 李巍 李慧芬 李浩德 李浩然 林伟雄 林嘉麒 林子杰 林家盛 林建华 林樵基 林禧彦 林赛盈 梁伟民 梁伟源 梁君馡 梁天卓 梁振辉 梁杰文 梁焯峰 梁钧宇 植耀辉 杨松坤 欧维钧 汪敦敬 沈家麟 沈庆洪 沈振盈 涂国彬 汤文亮 温嘉炜 汇丰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 潘国光 潘志明 潘志业 潘铁珊 灏升 熊俊杰 熊丽萍 王冠一 王海翔 王美凤 王良享 王华 瑞银 甘小文 毕明 卢德芳 卢志威 卢志明 卢楚仁 卢铭恩 罗尚沛 罗明立 罗晓鸣 聂Sir 聂振邦 股中人 胡孟青 胡雪姬 英国保诚 庄志豪 庄志雄 叶佩兰 叶尚志 叶泽恒 蔡嘉民 蔺常念 苏沛丰 许绎彬 谭智乐 财子O 费高 赵晞文 赵海珠 连敬涵 郭家耀 郭思治 郭钊 邓泽堂 邓声兴 郑叻 郑天殷 郑家华 邝建扬 邝民彬 金曹 钱琛 关焯照 阮子曦 陈伟明 陈伟聪 陈大伟 陈宝枝 陈建良 陈恩因 陈欣 陈永杰 陈永陆 陈海潮 陈锦兴 陈凤珠 陆东 颜招骏 首域盈信 首源观点 马铁颖 马丽娜 冯南山 高息先生 麦嘉华 麦子麒 黄伟豪 黄嘉俊 黄国英 黄子燊 黄展威 黄志阳 黄敏硕 黄景明 黄景朋 黄泽航 黄玮杰 黄集恩 黄丽帼 黄国英 黎伟成 黎坚辉 龙志涛 庞宝林 龚伟怡 龚成 龚方雄
评论员 时间 内容 标签
曾国平 2022-01-24T01:53 上星期在网上看到新闻标题“港大研究揭Omicron复制能力及致病性低”,内文赫然是“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的研究发现,Omicron变种病毒的病毒复制能力和致病性较其他新冠病毒变种低” 。 生物
曾国平 2022-01-19T04:45 《自然》杂志早前有篇题为“The COVID generation:how is the pandemic affecting kids’ brains?”的报道,综合儿童心智发展的一些最新研究,结论是在缺乏游戏和群体活动、口罩遮盖面部动作、母亲心理压力沉重等因素下,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生和成长的幼儿在语言、思考、身体机能等发展有较为迟缓的迹象。至于防疫措施如何影响年纪较大在家上课的儿童,栏友梁天卓已写了很多次,不用我来重复了。 这些代价,不似确诊数字实在,也没有重病死亡的案例震撼,是现在不容易看到,将来才会逐渐浮现的问题。 各地政府,都以一班医疗专家作为权威代表,为防疫政策出谋献策,为疫情走势作沙盘推演。由去年至今,我们都在传媒看到不同学术机构的估算,其数字皆极具惊栗效果,相当适合用作新闻标题,只是这些估算,十居其九最后都跟现实相差甚远。
曾国平 2022-01-10T01:21 上星期美国联储局公布去年12月的会议纪录,市场有颇大反应。利率上升,股票下跌,普遍的解读,是会议纪录含有早前声明没有的资讯:加息和缩表都会比预期中快。 不敢说这个惊吓有多重要,也不肯定通胀令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有多出乎意料,我只想指出会议纪录中另一个不太明显,但对市场震撼力随时更大的讨论:加息和缩表的先后次序。 先从基本讲起。所谓量化宽松,指的主要是联储局定期购入国债和其他类似资产,买得愈多,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膨胀得愈快。 现时买债规模比去年减少,今个月将会更少,但资产负债表还是会膨胀,只是速度较慢而已。当买债规模减至零,联储局理论上有两个选择:一为主动卖债,就如“逆向”量化宽松,让资产负债表尽快缩小;一为被动甚么也不卖,只等待手头上持有的债券到期,甚至酌量再投资,到市场购买若干国债,佛系地以龟速缩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正常化,联储局选择的是后者,毕竟前者太过进取,随时令市场出现恐慌,除非遇上非常情况,否则都不会如此主动出击。 龟速之下,上次联储局缩表比首次加息迟了接近两年,两件事相隔甚远,结果没有为市场带来太大震撼,尚算相安无事。
曾国平 2022-01-03T04:53 在热潮消退以后,才到戏院看了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票房最好的电影《蜘蛛侠.不战无归》。之前好几套蜘蛛侠电影,好像都有看过,但印象实在模糊,也舍不得花时间重温,电影中若干精彩场面,震撼感觉因而大打折扣。 评论电影不是本行,只想抽取电影的一点讨论:一般英雄电影,从蜘蛛侠到零零七,从狂野时速到不可能任务,一众“坏人”都没有好下场,帮闲等级的大都在电影中途死掉,最后大佬则要等到电影末段一连串大场面过后,才会得到惨死或被拘捕等惩罚,让观众心满意足地离场。《蜘蛛侠.不战无归》则一反传统,电影中虽有“坏人”一大堆,但蜘蛛侠相信他们只是身不由己,在思想被控制、心理被扭曲的情况下犯罪,不应像以前蜘蛛侠电影中的死去,而应一一拯救让其改邪归正。 大众娱乐从不离地,或多或少都在反映现实社会风气、宣扬某种流行的价值观。蜘蛛侠的菩萨心肠,当然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所谓修复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一个戏剧示范:与其惩罚犯罪者,不如透过辅导、劝戒等不同方法,尽量令犯罪者重获新生。在美国,从校规执行到法官判案,这个司法进路都颇有市场,荷李活所在的加州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曾国平 2021-12-29T03:22 这个题目听起来够厉害吧?是的,就如“元宇宙”忽然无处不在,对科技一窍不通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成了专家,另一类广泛被滥用的术语,就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的数据分析方法,老是常出现,虽然讲者未必知道自己在讲甚么,听者也未必知道自己在听甚么。 在人人都是专家、KOL无所不懂的年代,将事情说得高深莫测、抛出大量术语才是生存之道。说得太简单太清楚,反而会失去专家的权威。 没兴趣做专家,也就不怕给大家一个简单形容:你想“教”电脑程式做一件工作,可以是捉棋,可以是预测经济走势,可以是推断消费者行为,可以是看图辨认事物,关键是你手头上有足够的数据,以及为表现订立一个清楚准则(如捉棋是为了赢、预测为了准确),那你就可让电脑程式自动去“学习”,在数据中找寻提升表现方法,探索出肉眼看不到的蛛丝马迹,就此而已。那堆霸气十足的字眼,反映的主要是电脑程式“学习”方式的差异(例如模仿人脑运作的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使用者参与程度的高低(由步步指导电脑程式,到完全自由放任)。 这类数据分析方法的长处,是利用愈来愈强大的电脑运算能力,可将数据中有用的资讯榨干榨尽,在不少情况下表现胜过一般统计模型。 科技
曾国平 2021-12-22T03:18 不久前学者余英时去世,纪念文章如排山倒海,后来《余英时谈话录》、《余英时传》等着作出版,很快亦有各种评论、介绍出炉。一直对思想史有兴趣,余英时的着作其实读过不少,但见场面如此热闹,加上历史不是自己专业,就不太想写了。现在潮流稍退,刚好又读完《余英时谈话录》,就选取书中不起眼的一段略谈一下吧。 “胡适在一九六一年和人谈话中涉及冯友兰的评语,有人认为是‘人身攻击’,而评价胡适是背后‘专说闲话’的伪‘正人君子’。我完全看不出胡适饭后评论冯友兰的几句话在思想史上有任何意义。私人聚会中评论人物是古今中外都发生的事,可以说是人的通性,‘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的谚语已道尽底蕴。试读古今中外的日记、语录,函前往来,无处不是对相识者的背后品评。”(页254) 看到这段,立刻想起经常看到的金句: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据闻这是罗斯福的太太说的,听起来好像很有智慧,配上精美造图就更感觉良好,是以一直在网上广泛流传,散播正能量。
曾国平 2021-12-15T01:54 美国通胀升温,正在收缩量化宽松的联储局,本周将结束今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明年加息意图会否更明显,到时就有分晓。 根据期货市场的数据,直至明年底,投资者倾向相信联储局加息两至三次,亦有不少意见认为会加息四次。所谓四次,假设是没有突如其来的大事,联储局以正常速度每次加息0.25厘。不过,就算加足四次,也只是由现时零至0.25厘,增加至1到1.25厘区间而已,跟现时远高于两厘目标的通胀比较,仍是个相当小的数目。政策的实质利率,亦即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的相差,还是负数。 最平常的理解,透过增加消费投资成本,加息目标在抑制通胀,但今次联储局面对的情况,似乎比以往复杂。 现时美国国债,总额约为28万亿美元,刚通过的基建法案埋单约1万亿美元,余下通过机会不高的法案据说银码更大。无论如何,以实际金额计又好,以GDP比例计又好,在可见将来美债将会继续创新高。 若果国债像定息按揭贷款,在发债时已固定息率,那无论后来息率如何变化,对利息支出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同样道理,若果美债大多是以十数年计的长期债券,息率早已封锁,其利息负担亦会比较稳定。
曾国平 2021-12-08T04:24 最近加密货币市场再度风声鹤唳,各类爆炸性标题和图片随即以极高频率出现于各大传媒和社交平台之上。根据绝不科学的印象派观察,每逢金融市场出现大跌,平时不太报道市况的传媒,都会变得特别兴奋,专门报道金融新闻的就更多加几钱肉紧,各出其谋不断提醒大众这个那个资产跌了多少。不过,当市场一片向好屡创新高,报道篇幅和数量都相对较少。报道股票市场若如此偏颇,癫狂得多的加密货币市场就更明显了。 原来,早几年有金融学者很科学地解答过这个问题。研究分析《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有关股市的报道,计算内文的正面和负面字眼,再与股市每个交易日的上落相比对,发现在跌市之后,明日早上出版的报纸尤其绘声绘影,描述特别丰富,但在升市之后,记者编辑的文思相对地枯竭,文字变得精简平淡。 负面报道较为积极,不似来自新闻供应者的特殊偏好:就算面对新的竞争对手加入战团,两间传媒机构也未见改变策略,继续专注于报道股票市场上的灾难。 偏颇,大有可能源自消费者的需求,至于需求从何而来,我就只能凭空猜度了。 民间智慧告诉我们,看见别人在街上仆倒最开心。这种对惨况的需求,或来自根本事不关己食花生的读者。
曾国平 2021-11-29T01:36 由七、八年前直到今时今日,都有学者专家以加密货币没有“实物”支撑为理由,认为是泡沫,认为是骗局,反映的是投资者盲目跟风投机炒作,爆破是迟早的事。就算要买入资产抗通胀,都应选择是“实物”的黄金白银。 神奇的,是这类讲法由比特币几百元讲到几千元,由几千元讲到几万元,可以一直讲下去,立场之坚定不移足以媲美联系汇率。近期NFT市场热闹,元宇宙又人人争着讲,没有“实物”支撑只是一场空之类的评论,自然又是遍布宇宙每一角落了。 是虚是实、有形无形的争论,不是廿一世纪才有的新鲜事。在十八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如日中天,经济学有所谓的重农学派,其中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只有农业和开发自然资源才是有生产力(productive),可推动经济富强,其他如制造业手工业等,只是无所出(sterile)的经济活动。其中分别,就是农夫种出来的东西比吃掉的多,农业因此为社会带来多一点“实物”,但技工一方面只是将本来就有的资源转化成另一状态,一方面又要消耗食物,没有额外“实物”,因此对经济没有贡献。
曾国平 2021-11-22T02:39 几日后就是美国感恩节(Thanksgiving)假期。根据历史经验,每逢假期股市休息前夕,股市皆会特别造好,且看今次是否例外。有趣之处,是世界各地虽有不同假期,但回报奇高的效应则一,可说是个跨文化的现象。有解释指这是因为投资者想以轻松心情过节,因此趁假期前平短仓。不过,长仓其实一样可以令人心绪不宁,这说法似乎有点牵强了。 一如其他大时大节,感恩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吃。除了驰名天下的火鸡,还有暗藏其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馅料(stuffing),配以大量牛油香气扑鼻的薯蓉(mashed potatoes)、甜到入心入肺的胡桃批(pecan pie),好杯中物的朋友,更可以畅饮由蛋黄牛奶忌廉加上烈酒制成的蛋奶酒(eggnog),可说是样样都跟心脏血糖健康过意不去。如是者吃喝上半天,卡路里单日突破三千直迫四千不是难事。 节日增磅,当然有其长远的历史背景。须知道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时间,生活质素都停留在甚低水平,三餐温饱已是难得,缺乏营养是常态,肉类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节日就成了难得的放纵狂欢时刻,可以吸收比平常多几倍的卡路里,吃到平时只能幻想的好东西,亦为艰苦的人生带来一点期盼和希望。
曾国平 2021-11-15T03:00 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10月按年大升6.2%,传媒自然就以“三十年未见”等作为标题。贡献最大的,包括在本栏讲过的汽车,但其升势最近似乎有所放缓。后来居上的,除了汽油能源,还有食物。 细看各类食物物价,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免治牛肉按年升13.4%,其他牛扒牛 能源
曾国平 2021-11-10T04:46 Zillow是美国着名楼市资讯网站,企业风格一直走在时代尖端,除了提供基本楼盘资料,亦重视数据整理和运用,聘请了不少经济学、统计学博士,一直与学术界关系密切。学术界内外皆有兴趣的,是Zillow一个名为Zestimate的发明。无论物业位于繁华大都市还是隐藏于深山,只要到其网页搜索,就可知道物业估值是多少,既让买家和卖家了解行情大概,好景时也可以让无意出售物业的业主自我感觉良好,精神上享受“帐面”投资回报。Zillow近期股价大跌,主因是其炒楼投资失利,疑似出价太高购入大量物业。存货滞销,这门新生意将中止运作兼要裁员。 炒楼者,美式英语flipping是也,意即购入有升值潜力物业,略加装修改动,短期内在市场上放售。据“炒楼”计划,卖家首先到官方网页查询,解答几个简单问题后,Zillow会按其Zestimate和当区近期成交给卖家开价,卖家接受即可成交,比传统放售过程简单快捷得多。据报道,整个交易过程可以完全没有“真人”参与(如到物业视察),出价主要靠Zestimate作准则。 炒楼失败,死因跟所谓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技术有关。
曾国平 2021-11-01T01:13 美国通胀升温是否短暂现象,明年自有分晓。未发生先兴奋,由于美国低通胀的历史要由格林斯潘年代算起,今天的通胀率按年就算只有三、四个百分点,已足够赢得“三十年未见”等划时代的形容,有评论甚至连“超级通胀”的招牌也搬了出来,好不热闹。最莫名奇妙的,是不少分析指加密货币有抗通胀的功能,因而屡创新高。明明就只有十年八载的历史,根本未有机会验证,抗通胀到底从何说起? 今日我们谈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通胀之下,谁是赢家输家? 是赢是输,取决于名义资产还是名义负债多,亦视乎两者年期长短。最简单的例子是楼宇按揭,几十年固定利息,通胀上升,就代表欠债的实质价值下降了。相反,退休人士一般资产多于负债,收入中好一部分是从债券而来的固定回报(例如退休债券基金),通胀就会降低他们的购买力。美国若出现通胀,单以国内的输赢计,大概就是年轻人和中下阶层受益,老人家和富有阶层遭殃。相比美国老人家,外国持有更多美国国债,总数大约七万亿美元,通胀带来的损失就更惨重了。 理论上,通胀还要分意料中事(anticipated)和意想不到(unanticipated)两种。
曾国平 2021-10-27T04:04 美国首只比特币ETF正式上市,大受投资者欢迎,短短几日规模已超越10亿美元。群情汹涌,制造了一个奇怪情况:在美国,暂时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比特币期货有“官方认证”,该基金因此只能持有期货,不能直接购买比特币。问题是期货市场有限制,基金持有某个年期的合约数量有上限。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者,基金就要被迫要买到期日较遥远的合约。 简单地解释,比特币期货是未来的价格,可以比今天的高或低,而合约距离到期日愈近,期货跟现货就几乎是同一回事,两者价格会趋于一致。基金被逼买尚有一定年期的合约,结果是基金回报与比特币现货价回报出现较大偏差。 比特币期货市场运作已久,计价准则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制定的比特币指数,一直没有大问题。指数本来可以借用来作为基金的追踪准则(亦即基金透过直接持有比特币,令其回报贴近指数上落)。这样多此一举兜个大圈,只容许基金买卖期货间接追踪比特币,相信只是官僚僵化的短暂尴尬情况。只要市场需求强劲,监管当局避无可避,终会批准直截了当的比特币基金交易。 值得解释的现象,是何以基金需求强劲。对本来已活跃于加密货币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基金本身没有甚么额外吸引力。 ETF , 美元 , 恒生中国企业 , 新股IPO , 新股IPO
曾国平 2021-10-18T01:48 如无意外,首只与比特币有关的ETF最快将于本星期上市。(资料图片) 如无意外,首只与比特币有关的ETF(交易所买卖基金)最快将于本星期上市。只是“有关”,因为比特币市场本身“冇王管”,监管要求所限,基金不能直接购买,只能追踪已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多年的比特币期货。根据基金公司提供的资料,这一只名为Bitcoin Strategy的ETF主要会投资即将到期的期货,以尽量令ETF价格贴近比特币的现货。当然了,期货与现货价格难免有差距,比特币一些发神经的短期上落,ETF未必可以复制出来。 比特币间接在传统市场交易,再一次确认其只能监管不能消灭的地位,当然是利好消息,价格升穿六万美元有其道理。 此外,ETF就如一般股票,在交易时段可以任意买卖,不知比特币为何物的普通市民可以参加,经验丰富实力鸿厚的专业投资者固然也可以参加。一个实际得来有意思的问题,就是ETF的出现对其追踪的资产本身有何影响。 一种讲法,是由于ETF交易便利,会受高频投资的青睐。 ETF , 恒生中国企业 , 新股IPO , 新股IPO
曾国平 2021-10-11T04:37 时光倒流,回到1999年12月,一众科网股价格正在攀上高峰,当时有一只名不经传的科网企业,股价在几个月内升了超过一倍,穿越100美元的历史高位。好景不常,不出两年,股价比大市跌得还要狠,一度跌穿10美元,投资者当然是损失惨重。套用专家口吻,这只股票当然是“泡沫”无疑,应避之唯恐不及。当时没有买的,是逃过一劫,要劏鸡还神了。 这只股票,其实是亚马逊。在当年“泡沫”爆破后,其股价沉寂了一阵子,之后慢慢回升,过去几年更是急升,最新报价是3,300美元。 不是马后炮,也不是跟大家推介股票,只是想带出一个似浅非浅的道理:一些足以改变营运模式、消费习惯甚至社会结构的划时代概念,听起来有点疯狂,不容易成功,但成功了的话可以带来巨额收入,失败了的话就一无所有(或被成功的竞争对手消灭)。其价格看起来会很有“泡沫”风格,暴升之后可以暴跌,但暴跌完又可再暴升,皆因将来的潜在收入太可观,只要市场认为成事的机会率改变了一点,就足以令价格翻天覆地。 今天,我们只会记得当年的科网股热潮“非理性”,投资者“盲目”追逐一个又一个的“泡沫”,而不太记得当年有不少生存下来的企业,在过去二十年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美元
曾国平 2021-10-04T01:57 《纽约时报》近期一篇经济报道,题为“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he Economy Works. A Fed Paper Is the Latest Sign”,没有人真的知道经济如何运作,一篇联储局文章是最新迹象!起题功力不凡,内容到底所指为何?原来上月该局一位高级研究员Jeremy Rudd公布论文,质疑通胀预期对通胀本身的重要性。一经传媒报道,一篇本来只会徘徊于象牙塔内的研究就成了焦点,引起热烈讨论。 工作需要,一直有留意这位经济学者着作,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其实他在过去十几年曾先后提出,只是今次写得较有挑衅性,触动行内行外人的神经而已。一如我多次在本栏所讲,传统宏观经济学看法,是通胀极受通胀预期影响,若大众认为通胀将出现,就会在制定价格和薪金时反映,造成自我实现预言。因此,央行首要工作在监察和管理预期,防止大众抱有大胆想法,是以联储局的声明之中,经常提及各种预期量度指标如何如何。 Rudd认为这种把通胀预期捧上神台的讲法,理论上没有充分支持,实证上亦未如人意,大抵只是个信仰而已。
曾国平 2021-09-27T05:00 我在美国任教的大学开学至今,已有一个多月。早前有香港朋友问我是否害怕回校上课,我说也怕不了那么多,而且已经打了新冠肺炎疫苗,算是做好准备了。再者,网上教学捱了一年多,学生厌倦,我也纳闷,很渴望再次面对面授课。朋友于是搬出本地报纸标题,提醒我“打两针都中”的民间智慧,我说只要不用入厂就可以了。其实要百分百安全,大概只有辞职隐居深山一途,从此钻木取火,打猎为生,就不用怕变种变种又变种了。不过,到时担心的就不是病死,而是饿死。 大学对员工师生主要有两个要求:第一,如果有健康或宗教理由不想打疫苗,就要两星期检测一次。意想不到的,是员工师生皆十分合作,现已接近百分百打齐针。第二,除非独处一室,否则室内地方都要戴口罩。除此以外,几乎就是适随尊便,亦即所谓的与病毒共存。 “实验”暂时的结果如何?开学至今确诊数字约一百多宗,未见有扩散迹象,数字比实行网上教学、校园人烟稀少的去年同期低一大截。神奇之处,是这一个月内举行了不少大型活动,包括参与人数以千计的室外音乐会,以及观众以万计的美式足球赛事,人山人海,似乎都没有演变成超级传播事件。
曾国平 2021-09-24T01:35 大家不要看错标题,我想讲的不是中国恒大集团(3333)债劵,而是永恒债券(perpetuities或consols)。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曾有学者建议欧洲发行永恒债券,以应付天文数字的财政支出。现在美国好像又会再次陷入债务上限的例行争端,亦有专家再次提议美国政府发行永恒债券。 永恒债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的欧洲,但自从英国政府在2015年赎回市场上仅余的永恒债券,这种资产已成了绝种生物。 顾名思义,永恒债券就是没有限期、只会定期派息的债。大学生上金融课学债券定价,第一课都是由永恒债券学起:债券每年派息100元,永不止息,市场利率现为5厘,这永恒债券值多少钱?债券永远有息派,不代表价格就是无限大,因为愈遥远的利息愈不重要,现值愈低。正确答案是100元除以5厘息,亦即债券价值2,000元。 正因为年期无限长,每当市场利率有升跌,永恒债券的价格就会大幅上落,亦即金融学术语duration risk。就如刚才的例子,市场利率升至6厘的话,债价就会大跌至1,700元以下,比一般国债的反应要大。 中国恒大
曾国平 2021-09-13T04:17 朋友来自香港,在美国生活了超过廿年,赶热闹到戏院看《尚气》。电影中有不少国语对白,配以英文字幕,朋友惊叹的是面对大量“阅读理解”,以白人为主的观众竟然未见不满。是的,美国的电影又好电视又好,无论角色来自世界上那个地方,大都会莫名其妙地讲(流利)英语。外语加上字幕,从来是赶客大忌。美国观众似乎“进步”了。 见舆论群情汹涌,我也看了《尚气》。作为娱乐,电影不过不失,至少故事完整,两个多小时没有睡意,前半好几场打斗场面的确精彩。至于选角,男主角刘思慕近年在美加甚有名气,曾担正加拿大一套处境剧,但未看过,比较熟悉的反而是女主角林家珍,尤其欣赏她那套骑呢怪剧Awkwafina Is Nora from Queens。是的,对一般美国观众来说,这两位演员绝对比梁朝伟和陈法拉出名,饰演在美国的第二三代亚洲人,也是正路不过的选择。 朋友从字幕见微知着,我也以“亚洲人角度”看到两个有趣地方。平常看美国有亚洲元素的电视电影,最怕就是渗入阴阳五行干坤八挂乱七八糟,满口道呀气呀仁呀义呀故弄玄虚,好像很有智慧,实质是不知所云,为的只是贩卖东方神秘的样板形象。
曾国平 2021-09-06T01:56 穷教授当配烂汽车。揸了一部二手日本车超过十年,其外固然不是金玉,其中亦是败絮。除了冷气坏了多时不舍得修理,早前驾驶时顶篷更飘然落下,恍如扬帆出海,一度出现有惊无险的场面。旧车败象纷陈,心想再不换车的话,下次就不知到那个部分飞脱了。为己为人,下定决心到访车行,希望买一部新车。 汽车市场紧张,早有所闻,亲临现场,才知所言非虚。车行庞大的停车场,颇为疏落。走进办公室,一众平时热情如火的经纪,亦显得相当冷静。本来想试揸某款颇为流行的日本车,岂料经纪说这款新车已一部不剩,如想试揸,只有一架类似的二手旧型号,而且仅此一架,欲试就要从速了。决定购买,当然亦只能订购,因为运送途中的早已名车有主。最后以原价买入的是一部尚未生产的“车花”,预计一个月后收货,假设日本那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急转直下进入甚么紧急状态的话。 人所共知,汽车市场紧张与晶片“短缺”有关。由于晶片生产需时,去年全球各种封城措施下工厂暂时关闭的影响延续至今。供应缓慢,需求同时亦有可观增长,除了揸车穿州过省,疫情下多花时间在家上网工作打机,都是对晶片的衍生需求。
曾国平 2021-08-30T04:17 美国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Jackson Hole会议发表演说,停止买债的预言成了传媒焦点。这篇讲稿的其他内容,其实更有趣味。当然,联储局官员从来小心谨慎,发表文章和言论措词皆相当闷蛋,趣味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美国过去一年的经济复苏,既不平衡,亦未完成。整体生产总值和消费数字,已大致跟随趋势。消费之中,饮食、旅游等的服务业与趋势仍有7%的距离,汽车、电器、家具等耐用品则增加得比趋势快一成以上。所谓趋势,指的是某些宏观经济数据在人口和生产力增加之下,长期平均都在增加,而复苏的定义就不只是回到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更要追上过去一年多的趋势增长了。 游埠、食好西意欲大减,不想外出花钱,唯有换新车、装修家居。耐用品在需求大增和供应滞后双重夹击之下,价格自然急升,导致一众通胀数字超标。与此同时,由于服务业一般劳工比例较高,其惨淡景况会明显反映到就业数字之上。鲍威尔就提到现时就业人数比疫前仍少了600万,其中500万来自服务业。整体来说,就业市场与完全复苏尚有一段距离。 耐用品紧张,应是短期现象,是以联储局一再强调通胀只是暂时稍高,不用担心。至于服务业的就业情况,作为官员的鲍威尔是有难言之隐的。
曾国平 2021-08-23T05:49 括号中的标题来自某大媒体,讲的是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一直走得最前的以色列。话说当地最近新增确诊案例中,不少已接种两剂疫苗,入院案例中占比例更超过一半。有评论就指这“凸显不能单靠疫苗”,甚至证明“疫苗不管用”。 有统计学者为此作详细分析,原文有点复杂,我试略为解释。据上周以色列官方数字,因病情严重而要住院确诊者约500人,其中300人已接种疫苗,200人没有。这大概就是传媒报道的基础,对不少人来说已经是疫苗无用的有力证明。不过,数字忽略了两个因素。首先,以色列有接近八成人接种疫苗,基数不同,300人和200人两个数字不能直接比较。那300人占每10万已接种人口的5%(意思是每10万人抽取一人,100万人就抽取10人,这些人中有5%重症),另外那200人占每10万未接种人口的16%。重症率由16%降至5%,换算成有效率约七成,亦即可以消除七成重症。疫苗不至于没有用,但比率没有初期宣传的高。 此外,一如其他地区,以色列不同年龄人口接种比率大有分别,50岁以上约九成,50岁以下仅七成。重症入院的,当然以50岁以上为主,500人中有400人为50岁以上。
曾国平 2021-08-18T04:45 跟红顶白,乃人之常情。早前加密货币大跌,立即出现了不少悲观预测,如比特币将跌至1万美元之类;近期加密货币回升,看法又随之忽然改变,早几个星期才唱淡的财经专家,已改口预测比特币将升至年底了。 随风摆柳的预测方法,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就如楼,交易过程比较复杂缓慢,兴建过程亦一波三折,其价格变化因而有少见于其他资产的持久特征:升开大多继续升,跌开大多继续跌,根据最近表现去估,表现不会太差,至少会比掷公字可靠。例如最近香港楼价破顶,若你要在传媒面前表现出专家风范,只要托一托眼镜,随便说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再预测继续上升就可以了。只是股票以及加密货币等的资产,运作“速度”快得多,价格反映最新资讯,上落没有明显持久性,盲目跟风往往变成跟车太贴,尴尬地被逼转轪。 除了升升跌跌,加密货币市场的另一焦点,是拜登美国基建方案中一个小枝节。话说方案既要政府花钱,当然也要想办法收钱,方法之一,就是打加密货币市场的主意。 在股票市场,中间人或经纪促进买卖,其赚取的收入当然要交税,但在加密货币市场,何谓中间人就有理说不清了。 美元
曾国平 2021-08-11T01:38 栏友谈“试当真”奇招卖飞,我也想趁热闹讲几句。 是的,由于卖飞神秘难解,经济学者对这个话题一向情有独钟。卖飞,不是搭车搭飞机那种,而是娱乐大众的声色艺表演。神秘难解,皆因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很大距离,理论上不划算的做法,可以一直存在,理论上有着数的策略,反而未能流行起来。 话说十几年前,Ticketmaster试过以拍卖形式卖飞,为一些位置比较好的门票订下底价,让消费者在几日之内争相出价,价高者得。这个做法,当然跟打击黄牛有关。资讯不足,票价订得太低,让黄牛党捷足先登,继而以高价卖给迟一步的消费者,表演者本来可以赚取的收入,就因为票价“错误”而流到黄牛党袋中。这样拍卖卖飞,可以让消费者在市场表态,让价格如实反映出消费者的热情,黄牛党就无利可图了。 几年前就有研究指出,这个做法理论上可以增加卖家收入,透过分析网上二手市场的炒卖情况,又证实这做法的确令黄牛党利润大减。 神秘之处,在于这个效果不错的卖飞方法,就是乏人问津。有点勉强的解释,是由于科技进步,卖家掌握愈来愈多数据,比以往了解消费者口味,宁愿更准确为门票订价以传统方法出售,也不采用复杂又难明的拍卖形式。
曾国平 2021-08-04T04:24 最近美国的实质利率再创新低,10年期的跌穿负1厘。 实质利率,从前不能直接观察,但由2002年开始,美国发展简称TIPS的抗通胀债券市场,而这些债券跟一般国债的主要分别,就是会补偿债券有效期间出现的通胀,其利率大概就等如实质利率。这些债券与传统债券利率的差距,就大概是预期通胀了。 强调“大概”,皆因TIPS市场规模小得多,一般交投量不到同1年期的传统债券十分之一。市场较小,流动性较低,交易费用相比传统债券就要高一点,所以TIPS利率反映不止是实质利率,还包括对流动性的补偿。每逢市场出现异象,TIPS市场交易大幅缩减之时,这个补偿可升至几个百分点。现时市况平静,这笔补偿不高,但据估算仍有几十点子。计算预期通胀,要把这个数字考虑在内,否则就会高估了。 回说负利率。负数的意思,是扣除预期通胀,持有美国国债要蚀钱。倒过来说,就是国债受欢迎,价格高利率低。一般解读,是变种病毒影响市场信心,投资者因此跑到债市避险。 以新冠肺炎疫情解释短期市况上落的问题,是疫情每日都有新闻,哪些是预期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哪些真哪些假,人言人殊,连专家也吵个没完没了,几乎是任你讲。
曾国平 2021-07-28T01:45 近日加密货币反弹,朋友传来一条短片,片中的专家指比特币将会跌回1万美元的“关口”,下次的“高位”要再等3年。这条片是不久前公开的,专家口中的“将会”,相信是个短期预测,说的不是2047年,3年后也不是指2050年。 不幸地,短片发布几日后比特币就急升,由3万几美元,直逼4万美元,与专家的预测背道而驰,可谓灯力尽现。 大家不要误会,我没有取笑这位专家的意思。经济金融预测从来很难,错得离谱是常事,学术研究中就有数之不尽的计量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表现甚佳,换了场景时地立即兵败如山倒。 单凭历史数据预测将来的根本问题,就是数据未必包括一些罕见情况,例如政治局势变化、天灾人祸之类,又或经济结构一些改朝换代的变化。这些因素的本质就是极难预测,估中也是好运居多。 就算没有这些罕见因素,在有规模发展成熟的资产市场,交易量大,价格已大致反映市场上的资讯,预测升跌大概等如买大细。要预测准确,如非拥有先知的神级能力,就要有渠道取得独家消息。 每日为大市和个别股票作即时预测,就如不断的买大细,能够打和已算合格,好一点已是难能可贵(同理,交投淡薄的小型股票较易预测,但能否藉此买卖赚钱就是另一回事了)。 美元
曾国平 2021-07-21T03:46 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大名,学生时代已有听闻,只是他的学说甚为冷门,不会出现于教科书,所以我一直就如绝大部分经济学博士生一样,对其学说一无所知。步入中年,学术口味改变,他现在是我读得最多的经济学者,愈读愈觉有趣深刻,大叹当年无知走宝。 更后悔的,是十几年前我和他一度是经济系的“同事”,只有两间办公室之隔。可惜当时对他认识是零,又不好意思肉麻地找他合照,结果在他去世之前,一句话也没有跟他讲过。 若果今天他仍然健在,可以向他请教亚当史密、政治经济,多好。 布坎南常说的一句话,是dare to be different,意思是敢于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他的学术生涯,本身就是另类选择,除了开创以经济学工具审视政治运作的“公共选择”学派,其作品亦甚有个人风格,常质疑经济学中一些广为接受的方法取态,亦不时跨界别走入政治哲学等的领域参考借鉴。由于题材特别,跟主流格格不入,就算他有诺贝尔奖“认证”,其学说至今仍绝迹于大部分经济学课程。 更有意思的,是他认为大学也要敢于与众不同。背后道理,离不开成本效益。
曾国平 2021-07-12T01:29 近期财经版最震撼的新闻,莫过于新世界发展(017)决定将大围柏傲庄III第1座和第8座拆卸重建。楼起到半路中途,单位已经卖出,发现问题后修补的例子不少,但推倒重来则极为罕见。 先看市场反应。上星期四消息一出,新世界股价应声下跌,上星期五开市时再跌,跌幅一度超过9%。下午收复失地,当日收市埋单,比事件公布前共跌约1.6元,亦即约4%,蒸发市值逾40亿元。与此同时,港铁(066)和其他发展商的股价则未见受拖累。 据报道,补偿加上拆除重建费用,事件的直接损失大概逾10亿元。另一笔不容易估计的成本,则来自新世界为重拾买家信心,为现时和将来的楼盘作更严格质素检定。其余的市值下跌,就可以顺理成章看成是声誉、信心等间接损失了。 这一笔数,是多是少? 根据食物、药物、汽车等行业的实证研究,产品出现问题要回收,其市值下跌和直接损失往往不成比例,前者是后者几倍甚至十数倍。再者,这是香港发展商极罕见的拆楼之举,并非像车厂等行业不时就产品出问题,几乎史无前例,对投资者来说本应特别震撼。 从这两个角度看,新世界截至上星期五“仅仅”损失40亿元,是跌得少。 新世界发展
曾国平 2021-07-09T05:03 早几日外电有一篇报道,标题颇为偏颇:“Fake Tesla, Apple Stocks Have Started Trading on Blockchains”。乍看之下,还以为是甚么金融骗案,原来报道中的“假股票”,指的是已存在一段日子的synthetic stocks。 几个月前跟大家介绍过的non-fungible tokens,本质是不可互换,每件产品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些股票刚好相反,卖点正是fungible,旨在跟在股票市场交易的股票一模一样。这些股票,译作“人造”有点奇怪,直译成“合成”又不太妥当,最贴切的译法也许是“仿制”。 以其中一个仿制平台Mirror Protocol的做法为例。若果仿制股票的价格高于原版股票,投资者就可以在平台上留下抵押资产,铸造那只偏贵的股票。供应增加之下,仿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若果仿制股票价格太低,投资者则可以“毁灭”股票,取回抵押品。供应减少之下,仿制股票的价格就会上升。在套戥获利的机制之下,仿制股票自会紧跟原版股票价格。 是的,仿制股票的原理其实跟stablecoin相似,分别就在挂钩的不是货币,而是个别股票。
曾国平 2021-06-30T01:42 除了早前写过的车价大升,美国经济另一瞩目之处,是楼市一片向好。根据Case-Shiller等的楼市指数,平均楼价在过去一年,已升了一成有多。楼市泡沫之说,当然乘势而起,有份研发楼市指数的诺贝尔奖得主Shiller,近期亦频频见报,为各大财经传媒提供标题soundbite。 根据现时的货币政策,联储局每月仍会购买最少800亿美元国债和400亿美元按揭证券。后者的历史源起,当然是十几年前由楼市触发的金融危机。透过购买由按揭组合而成的资产,对水浸眼眉的业主来说,理论上可减低利息压力,同时亦鼓励手头比较松动的业主refinance套现,增加消费。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本来跟楼市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有前车之鉴,怕楼市灾难重现,于是政策就出现了“路径依靠”,重用旧招了。 如今楼市兴旺,联储局内外就有建议减少买债要有先后之分,先收缩400亿美元那一笔,藉以抑制楼市升幅,其后再决定是否减买国债。 这个做法,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当楼市并非处于艰难时期,按揭利率和国债利率之间的差距处于正常水平,联储局就不能选择性以其中一个利率为目标。
曾国平 2021-06-23T04:56 早前在本栏写过美国大部分人现已除罩相见,日常生活大致回复正常。连续“清零”多日的香港,则只有稍微放宽限聚令措施,继续严阵以待第N波新冠肺炎疫情的来临。相映成趣,确诊数字似乎不足以解释南辕北辙的对策。 归根究底,限聚令其实有多大效果? 一年多的惨痛教训,制造了大量珍贵数据,很多去年疫情风头火势时“政治不正确”的问题,现在陆续有学者提出答案。最近一篇比较瞩目的文章,题为《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Policy Responses On Excess Mortality》,分析43个国家和美国所有州份推出过的不同种类的在家防疫措施。从禁止聚集到限制室外活动,从停工停学到餐厅只限外卖,各地推出的措施有松有紧,就算在美国之内,邻近州份的限制也可以差天共地。 这项研究相当直接,看的是措施推出前后超额死亡(excess mortality)的变化。所谓超额死亡,意思就是比较2020年的其中一星期,跟之前几年同一个星期死亡数字的分别,数字较多,就代表2020年那段时期尤其多人死亡。
曾国平 2021-06-18T03:42 每次教宏观经济,尤其是比较高程度的课程时,都会强调现代宏观经济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核心就是大众预期。只是预期难以观察,经济学者不是大众肚里那条虫,是以观点众说纷纭,有关预期的争议持续不休。 见证过最近一轮的通胀数据,联储局昨日在议息会议后的声明并无大变,一如所料维持低息,亦未改变买债速度。跟3月时的经济展望比较,官员提高了对今年的通胀展望,认为会明显高于2%的目标,但对往后通胀的看法,仍然是会返回目标。也就是说,今年通胀升温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遗症,都是供应链受影响等的短期因素,很快就会过去。 政策利率展望亦有改变。今年仍是维持低息,未来两年则有较多官员展望加息,尤其是2023年的展望中位数升了半厘。万绿丛中一点红,传媒就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写成Fed projects two possible rate hikes by end of 2023这类的爆炸性标题。其实联储局加息,幅度大多是四分一厘,这样加法也称之为hike,再加多一点的话就要以explosion等的英文字来形容了。
曾国平 2021-06-09T04:42 少读传记,也许是这类书大多篇幅甚长,资料详尽而平白无趣。读过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传记,是关于哲学家维根斯坦那本《天才的责任》,除了主角一生够曲折离奇,作者讲故事能力亦甚为高超。只可惜这样好看的传记着实不多。 今天想推介一本传记,虽然水平未必及得上《天才的责任》,但胜在主角够争议性。 这本由传媒人Jason Riley撰写的传记题为Maverick,意思是特立独行者,其主角Thomas Sowell的确是个“异见人士”,颇受少数人景仰,但更多的是敌视或无视之。几十年来,他写过最敏感的政治社会议题,而其观点往往跟主流立场唱反调。最瞩目的,莫过于写种族问题的一系列着作,指出黑人面对的社会经济困局不单源自歧视,指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法案并无明显改善黑人处境,可谓踩尽所有政治正确的地雷。他关于移民、意识形态、财富不均、教育的其他着作,同样是跟流行观点对着干,几乎每本都惹来骂声四起。 Sowell的着作其实并不惹火。他的本行是经济学,在芝加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本来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后来慢慢转型,离开学院,成为以写书为主的公共知识分子。
曾国平 2021-06-02T01:13 美国联储局正在铺路减少买债。 (资料图片) 美国联储局正在铺路减少买债,既暗示又预告,让投资者做好心理准备,为的就是避免当年收水tapering震撼市场。不过,此举只是减速,可见将来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仍是庞然巨物。 经过一年来的持续买债,现时资产负债表已接近8万亿美元,占了过半是政府长期债券。10年前金融危机之时超过2万亿美元的规模,于今回想,实在是湿湿碎。 先讨论一个“哲学”问题。利率何谓高何谓低,至少可以跟通胀扯上关系,几厘息是常态,接近零是近年的现象,双位数字就是七十年代高通胀的往事了。 至于资产负债表是大是小,相比下好像没有甚么标准,当年2万亿美元的大数目令人震撼,谁知道金融危机完结时已积累至4万亿美元,后来缩表未成,一场新冠肺炎疫症又将规模加倍至今。 到底买债到甚么水平才是太多,长远来说,资产负债表应该是100亿、1万亿、还是10万亿美元,投资者不知道,学者专家不知道,联储局官员相信也不知道。扩充规模搞了十几年,仍然是一个不断开拓新领域的“实验”。 透过非传统货币政策,联储局可以购买天文数字的国债,可以直接向某些行业提供流动性,尾大不掉的资产负债表,其实代表着一笔巨大利益。
曾国平 2021-05-26T04:16 随着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更改建议,再加上总统本人支持,各州纷纷响应,放宽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要求。 周末驾车到北卡罗来纳州,就亲身经历了口罩的政治和阶级分歧。到一间较中产高级的连锁超市,店内顾客和员工几乎人人戴口罩,偶尔有个以真面目示人的顾客,仍会吸引一点目光。到一间比较草根的大型运动用品店,店内情况完全是两回事,顾客和员工戴口罩情况大约一半半。之后再到亚洲食品专卖店,顾客光谱颇广阔,戴口罩比例介乎两者之间。 心想若果去年特朗普成功连任,照样放宽防疫措施,遭受到的批评肯定比现在多几倍,戴口罩亦会由现在的静静地坚持,变成声嘶力竭的政治表态。只是现时在任的是拜登,左倾和亲民主党的传媒,虽未至于敢怒不敢言,但批评和质疑实在是相当温和。 撇开政治,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确有大幅改善,每日确诊数字已回落至每日一万至两万宗,趋势仍在向下。与此同时,美国人颇为积极接种疫苗,至今已有一半人口接种至少一剂疫苗。不敢说疫情好转全赖疫苗,但根据不少实证研究,疫苗有其减慢传染的效果。面对美国近期的数据,很难得出疫苗无甚作用的结论。
曾国平 2021-05-05T00:44 上星期在友报看到一篇财经专栏文章,谈到投资与投机之别,引用了经济学中的投资函数,更亮出数学符号I(r),指函数内的不是价格,因此有收入流或利息才是投资,只看价格是投机。 此函数历史悠久,常出现于大专宏观经济课中,用以描述企业作固定投资视乎利息高低。例如利息太高,企业投资新项目就会较为挑剔,一则借贷成本太贵,一则收息更见吸引。将函数放进宏观经济学模型,就可以大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议题了。 也就是说,这函数跟买股票或加密货币那些投资没有甚么关系,只是名字相同而已。以前教宏观经济课,就不时有学生将两者混淆。 错上加错的,是作者在这函数上发挥无限想像力,指没有收入流或利息,就不算投资只是投机。 第一错,是此论断的定义太严格,持有如商品、科企股等资产都不算投资,投机可谓无处不在,地球很危险。 第二错,是误以为经济学中的数式就是真理,就如物理学一样准确,函数中有甚么,现实世界亦如是。其实经济学中的数式多如天上星,都是根据一些假设得出来的推演结果,用意大多是令讨论简化和清楚一点,不一定对,不少更错得离谱。
曾国平 2021-04-28T04:58 4月将尽,又到财经版重提“Sell in May and go away”这个说法之时。 在股票市场流行超过半世纪,这句话的下半句有不同版本,有的说9月买,有的说10月买,大概就是避开股市半年,在春末离场到秋末回归吧。 验证此说,要看的是由11月到4月的股市回报,跟5月至10月的是否有明显分别。 20年前,有两位经济学者在一份着名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几十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在几乎所有股市,5月至10月的回报都比其余半年要低,而且经常见红,其中尤以欧洲股市最为明显。 市场上一般的异常现象,如甚么月份或日子回报较高之类,往往昙花一现,因为只有利可图,投资者就会把握机会,大只的蛤乸终会被消失。Sell in May的神奇之处,在于传媒年年提及,投资者个个知晓,但效应一直挥之不去,由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完全没有减退迹象。那篇文章刊登以后,一直有学者专家跟进,结论大致不变。 综合大量数据的计算,两个半年回报的差距,平均接近一成,绝非小数目:例如11月至4月这期间总回报为9%的话,5月至10月总回报就是负1%。长揸一年的回报,则大约等两个数字的相加,亦即8%。
曾国平 2021-04-21T01:24 美国政府发行的抗通胀债券,全名是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y,简称TIPS或“贴士”,市场颇有规模,一向是投资者密切注意的指标。一般美债息率为名义利率,实质回报为何,视乎到时的通胀率高低。至于“贴士”派发的息率,则会就通胀高低而调节,实质回报于是有保障。 两者差距,因此成了通胀预期的一个量度方法。假如5年美债息率为5厘,而年期同样为5年的“贴士”为2厘的话,那就代表市场预期通胀将为3厘了。这个计算的意思,是你可以买入一般国债赚取5厘,也可以买入“贴士”赚取2厘,加上将会出现的3厘通胀补偿,市场均衡下两者没有分别。 这个从“贴士”推算出来的通胀预期,最近明显上升,例如5年的就超越2.5厘,正处于自金融危机以来十多年的历史高位,早已超越联储局2厘的通胀目标。根据以上解读,这是否就代表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宽松的情况下,市场预期美国通胀将会失控? 世事没有这样简单。 首先,“贴士”市场虽然巨大,但相比一般美债,可谓蚊与牛比,买卖“贴士”没有那样方便,是以其息率一直包含一个“流动性溢价”,用来补偿投资者一买一卖的麻烦。 美债
曾国平 2021-04-14T04:30 新冠肺炎疫情袭地球超过一年,世界因此不一样。 生活上的改变讲得太多,无谓重复了,今日想讲的是一个较冷门的变化。 去年今日,经济受到巨大破坏,失业率攀升,生产萎缩,消费投资下降,总之就是风声鹤唳,乱作一片。经济低谷,大概是去年4、5月左右。各地经济,其后就个别发展,例如美国是维持复苏,经济活动现已大致回复正常,而香港就兜兜转转经历了好几个周期,某些行业大受打击,至今仍面对大量措施限制。 最惨烈的时刻,不只成为历史,还会影响将来。 话说经济数据有其季节性,例如某些时候就业市场较兴旺,某些时候消费购物较踊跃。这些升升跌跌,有一定秩序和节奏,每年都在差不多时候出现。为了让经济数据更能反映现况,统计部门就要从数据中剔除这些恒常出现的升跌,亦即作出季节性调整。 举个例吧,每到圣诞假期消费都会上升,我们要判断某年圣诞市道是好是坏,就不能单看消费有没有上升,而要跟以往同期上升比较,看看是否升得特别多或特别少。也就是说,季节性调整要根据历史经验,从圣诞消费数据中扣除一小部分。 简言之:一向较差的季节,调整后数据就会好看一点,而向较好的季节,调整后数据就会难看一点。
曾国平 2021-04-09T01:12 研究国际经济学多年,对蒙代尔的理论难免有点认识,相比其他学术名人的讣闻,我因此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Robert Mundell)去世特别有感。 文学巨着,听过的人多读过的人少。蒙代尔的学术贡献,行外人甚至行内人的了解也大多来自二三手资讯,真正读过原文的人不多。 也许是时代隔膜吧,蒙代尔的重要作品主要在上世纪中期完成,那时候的世界经济环境,跟今天的完全是两回事。二次大战完结前的布列顿森林会议过后,美元跟黄金价格挂钩,加拿大等的一众国家同时跟美元挂钩。经济政策在这汇率制度下会起甚么作用,很自然就成了当时的热门题目。不了解当时的政经背景,蒙代尔的经典文章文笔再清楚,也会读得一头雾水。 蒙代尔的一个重大发明,就是为国际经济分析建立了一个完整框架,既考虑内部平衡,亦兼顾外部平衡。内部平衡指的是总体需求和供应,需求太低导致衰退,需求太高又造成通胀过热,两者趋向相等。外部平衡指的是国际收支,货品贸易加上资本流动,央行的黄金或外汇可以增加或流失,趋向是不稳不变。外汇流失,浮动汇率下会以贬值调节,而固定汇率之下则会构成贬值压力。
曾国平 2021-03-31T04:58 有传媒朋友问我怎样看苏彝士运河货轮堵塞事件。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不像时事KOL样样都懂,对货轮工程技术问题一无所知,当然不能出谋献计,只敢指出今次事件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影响有限。没错,供应链的确会受影响,运输交通为之延误,生产成本难免增加,但干扰短暂,影响太小,很难反映到宏观统计数据之上。 这个答案欠戏剧性,当然不受欢迎。 传媒朋友锲而不舍,问我这次事件是否可以避免?能否限制货轮重量? 我的答案同样令人失望:实施各种限制,当然可以防止意外再发生,问题是限制不是没有代价,到头来同样会增加交通成本。就如美国也可以实施行车速度限制,所有道路包括高速公路也不得超过30英里,严重交通意外会因此大减,但同时美国经济亦会进入冰河时期。 成本效益的取舍,无处不在。 传媒朋友以至不少专家学者,都犯了事后孔明的谬误(hindsight bias)。 货轮出事之后,我们都忽然变成物流专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从实施载货量管制,到寻找其他航线,好像事前我们都活在梦中,白白让大好机会流走。
曾国平 2021-03-24T01:15 经济学者从来不善预测,只是传媒和大众都想对未来有点把握,学者也就乐于满足需求,甚么也预测一番了。预测(forecasts)有异于推断(predictions)。推断,指的是在某些局限改变之下,市场现象跟着改变,牵涉的其他因素较少,例如长者两蚊优惠搭车,繁忙时间公共交通会更挤迫。预测,则比较虚无缥缈,例如预测香港未来5年,甚至10年的经济增长,又例如预测股市在今年的去向,经济理论或有点帮助,但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结果往往是凭感觉乱猜一通。 美国联储局定期发表的Economic Projections,称为“展望”而非“预测”,相信是为了作出区隔,讲明这只是在一连串假设下(包括个别官员认为合适的货币政策)最可能出现的情景。 联储局最新公布的经济展望非常乐观,预期美国经济将会在今年大幅反弹。不过,在乐观之余,报告中还有奇怪的一个地方,只有少数传媒提及,值得跟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根据联储局官员展望的中位数,由今年到2023年,通胀将会是2.4%、2%及2.1%,长远会回到2%的目标。也就是说,今年反弹之下通胀会稍为超标,但明年开始就可达标。
曾国平 2021-03-17T04:52 近期一个跟加密货币有关的新字,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 (资料图片) 近期一个跟加密货币有关的新字,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中文不容易翻译,字面意思大概是“不可互换代币”,不知所云。 先解释何谓“可互换”(fungible)。你手上有一张廿元纸币,我手上又有一张廿元纸币,两者互换,我们都无得益无损失,因为两张银纸虽然外表不一样(例如一张比较新),但功能完全无分别,亦没甚么纪念价值。不过,若果你手上那张廿元纸币上有某已故明星签名,再假设签名不是伪造,你那张廿元纸币就比我那张值钱得多,两者不能互换。 同样道理,在加密货币的世界,你有一粒以太币,我有一粒以太币,虽然两者的“身份”不一样,但价值没分别,可互换。 所谓NFT就是一个特别代币,与代币挂钩的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甚至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的一个tweet。拥有那个代币,就等如你拥有那件虚拟物品。 举个简单例子。你是着名改图高手,用无人能及的技巧改了一幅伟大杰作,整成一个图片档案。这个档案,你当然是第一个拥有,但档案可以无限复制,张贴到各大讨论区,分享到社交网络。
曾国平 2021-03-10T00:39 近日香港有关新冠肺炎疫苗的新闻,如排山倒海出现,最为瞩目的,当然是三名市民接种科兴疫苗后死亡的事件。 大家要留意,接种后死亡,不等如疫苗就是死因。人总会一死,而高龄人士和长期病患者的死亡率亦自然较高,有三人死亡因此可以是纯属巧合。我暂且完全相信专家指,疫苗与死亡无直接关系的判断。 不是专家,只想以普通常识问一些简单问题。 由于数据不足,科兴疫苗在内地列明不建议60岁以上及长期病患者接种,至于澳门的网上预约系统,亦不会接受60岁以上人士参与。这些事实,不是新闻,专家一早知道,市民也可以轻易找到资料。为甚么香港的疫苗接种计划,却是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推行至今,让高危人士率先接种? 除了为疫苗提供数以万人计的数据,让我们多了解这种疫苗对高危人士的效果和风险,我实在想不到这样做有甚么明显好处。 另一疑惑,是既然科兴疫苗对现时符合资格的组别成效不详,那食卫局长陈肇始多番指出,“接种效益高于风险”,因此不会暂停接种计划的看法,到底有甚么根据?根据香港现时的确诊数字,市民“中招”机会甚低,就算不接种疫苗,以个人计健康风险不高。
曾国平 2021-03-03T03:32 上星期写完《联储局放水到哪里去?》,今日继续讲非常时期下的非常现象。话说在美国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中,现时有一笔约1万5千亿美元的存款,滞留在联邦政府的户口之中。这笔天文数字的数,为甚么会出现在联储局? 联邦政府为抗新冠肺炎疫情推出救市措施,细节仍有待审议,但过万亿美元的支出规模已大致尘埃落定。知道有此巨额支出,联邦政府本应留下大量现金,待议案通过后陆续发放,只是在疫情爆发之前半年,两党就解决“财政悬崖”协议得出的一个规定,是联邦政府不得持有大量现金。规定用意,是不让联邦政府留下子弹,藉以应付负债上限。 当年的限制,今天却为联邦政府带来麻烦:救市措施出手阔绰,又不能留下巨额现金,就唯有将钱暂时放到联储局。 在纾困法案通过之后,措施的钱就会转移到市民和其他机构的户口,亦即这1万5千亿美元将会在短时间内流进银行体系,成为储备。将钱由一处搬到另一处,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不会因此有变,但银行体系却会突然超级水浸,储备大幅增加四至五成,增至约5万亿美元!市场担心的,是到时短期利率会跌到负数,为市场带来混乱。 这边厢短期利率低迷,那边厢长期利率却节节上升,亦即孳息曲线愈来愈斜。
曾国平 2021-02-24T01:37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国经济,联储局推出大量措施已接近一年。所谓万亿救市,所谓无限QE,在这一年里面,联储局的政策到底有几大改变? 去年2月疫情前联储局的资产总值约4万亿(美元,下同),在几个月内大增至7万亿元,其后金额一直上升,最新金额是超过7.5万亿元。由此观之,联储局“放水”超过3万亿元,市场水浸,是以资产价格狂升,人人亢奋。 实际情况,没有那样简单。 联储局资产负债表大幅加码,既有新主意,亦有旧政策。去年9月在本栏写了一篇《美股大升全赖联储局放水?》,指出联储局利用新政策实际放的水不多。今天情况大致一样,一连串借贷新措施,借出金额仍然相当有限。例如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最多可借出6千亿元,贷款虽有所上升,仍只有百多亿元。又例如补助地方政府的Municipal Liquidity Facility,上限5千亿元,现时只有几十亿元的“生意”。 增加得最多的,还是传统QE,亦即透过大量买入国债和按揭证券,压低利率,减低借贷成本。去年3月至今,联储局持有的国债增加了2万3千多亿元,按揭证券亦增加了8千亿元,占了负债表绝大部分的增幅。
曾国平 2021-02-17T04:28 以往临近预算案,都会听到熟口熟面的建议,除了会计界一再提醒政府要“扩阔税基”,还有学者专家苦心敦促“量入为出”、“计划将来”。想不到的,是在今天香港经济仍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政府本应增加支出为民纾困之际,还是有建议政府要增加税项,还是有建议政府要储钱悭钱,就如录音机一样重复又重复,无视现实,离地万丈。 这是有香港特色的公共财政。疫情之下,各地政府税收减少,补贴支出增加,难免陷入赤字,香港也不例外。只是香港的舆论气氛,好像把赤字当成毒品,“不可一不可再”,仿佛政府储备就要用尽要举债度日,危机一触即发,世界末日将至。 香港特色,在于将民间理财智慧应用到政府之上:政府每年有盈余有钱储才是合理,就如阿仔每月出粮都要有钱储,财政储备愈多愈好,就如阿仔银行户口结余要蒸蒸日上。有钱储,有积蓄,就不用担心阿仔了。 香港特色,在于政府没有负债,而各种储备仍然相当充裕:财政储备仍有9,000亿元,外汇基金盈余有8,000多亿元,还有数千亿散落在大小基金,加起来是超过2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捍卫联系汇率有余,财政稳健十足,实在不需要一众庶民操心。阿仔年年有钱储,已经储了很多很多年了。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 网页指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4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责声明 : 88iv设立此一网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公众人士提供清楚准确的最新资料,但在整理资料及编写程式时或会有无心之失。故88iv特此声明,此一网站所载的资料如有任何不确之处、遗漏或误植错字,并引致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或亏损,88iv概不负责,亦不会作出任何赔偿(不论根据侵权法、合约或其他规定亦然)。此外,88iv并不保证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乃属正确无误及完整无缺,亦不担保可以及时将资料上网及内容适合有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