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設商務智能網站
 
請輸入股票編號或公司名稱     搜尋  

<03093.HK> - 中金中證優選 100 ETF

 
 基本資料
公司名稱 買賣單位 市盈率 市帳率 每股盈利 每股派息
概覽 資料 數據 財務比率 損益 現金流 資產負債 盈利 派息
 
 
 
 公司評級
日期 證券商 公司名稱 評級 目標價
≫更多
 
 公司業績 - 已發佈
日期 公司名稱 營業額* 盈利* % 股息 (仙)
≫更多
 
 
 
 最大升/跌項目 顯示所有圖表 
 
 指數/價格
名稱 最後更新 指數/價格 變動 變動 %
中金優選一百 04-06 09:30 11.08  11.08  ∞%
≫更多
 
 專家評論
2025-08-04 大市已開始步入8月份之上旬,承接7月下旬之跌勢,大市於8月開局仍略帶反覆,在回吐沽壓主導下,恆指繼跌穿10天線(約在25,226點左近)之後,再進一步稍跌穿20天線(約在24,750點左近),單從技術上看,大市目前較具防守性之支持已退守至50天線(約在24,169點左近),即是說,大市自7月24日高位25,735點開始之反覆可能已漸陷中期大幅上升後之技術調整之中, 而目前之問題是大市需回調多久,而技術上又需回調多少而已,另外,由於8月份才剛開始,故需要多觀察數天,才知道8月大市之形態屬先高或是先低。 拉闊一點看,大市自4月9日低位19,260點開始了中期升浪,至7月24日高位25,735點止計,大市經過逾15周之上升後,累積升幅為6,475點,由於6,475點之波幅絕不算小,該已可滿足1個中期升浪之所需, 加上以15周之上升周期計, 該已可滿足1個月中期升浪之所需,故買盤於高台一旦退縮, 定必招來伺高回吐之獲利沽盤,而在沽壓主導下,大市將開始進入中期大幅急升後之正常調整中,以升幅為6,475點計,只要大市稍作較明顯之回調, 恆指可能會再進一步下試50天線(約在24,169點左近)及24,000點之支持,至於調整之周期,經過逾15周之上升後,大市可能需有約3周至4周之消化。 再看移動線方面之表現, 目前各組平均移動線之排列由上而下為10天線(約在25,226點左近),20天線(約在24,750點左近),50天線(約在24,196點左近),100天線(約在23,501點左近)及250天線(約在21,254點左近),由於大市目前已相繼跌穿10天線及20天線, 故整個大市該已進入中期大市上升後之調整中, 而在調整市之初期, 各組平均移動線之排列該仍可維持正常之升市模式, 但如大市之調整期拉長, 則移動線之排列將出現變數, 面對大市之不明, 投資者最好是做足風險管理, 尤其是持貨偏重者為甚。
2025-08-04 當人工智能(AI)成為互聯網內容的首席收割者,資訊生態系正經歷一場空前的資源轉移。根據Similarweb數據,全球搜尋流量在過去一年驟降15%。這場降幅,不僅僅反映了人類對搜尋引擎的厭倦,更像是AI演算法對網路流量的「吸星大法」。尤其是那些靠內容生存的網站——科普、教育、健康、參考類——無一倖免。健康網站的流量蒸發了三分之一,科學與教育網站損失一成,連冷靜的參考網站都難逃一劫。這一切,只因人們再也不需要點擊來源網頁,搜尋引擎已在首頁奉上「AI總結」,讓好奇心在起點就被扼殺。 Google高舉「合理使用」的大旗,理直氣壯地將全球內容煉成自己的語言模型。AI簡報(AI Overviews)一經推出,與新聞相關的搜尋「零點擊」比例從56%飆升至69%。七成用戶在搜尋頁就滿足了求知慾,連網頁都懶得開。內容生產者看著廣告與訂閱收入一瀉千里,只能在「拉攏與訴訟」間徘徊。News Corp一邊和OpenAI握手簽約,一邊讓旗下子公司起訴競爭對手Perplexity。紐約時報則一面與亞馬遜達成協議,一面對OpenAI提告。這場版權遊戲,已成為律師與經理人的雙人舞。 然而,這些談判桌上的主角,不過是互聯網的金字塔尖。絕大多數網站,既無資格「拉攏」,更無資本「訴訟」。他們的內容對AI公司至關重要,卻又無法撼動巨頭分毫。集體談判?反壟斷法早已堵死這條路。封鎖AI爬蟲?等同自我放逐於搜尋結果之外,堪比網路時代的自殺。 為了讓內容生產者多一點議價空間,Cloudflare開始主動詢問新客戶:要不要讓AI公司抓取你的網站?甚至測試「按抓取付費」模式,希望為網站主爭取一絲主動權。Tollbit則自詡為「機器人付費牆」,讓內容網站對AI爬蟲分級收費,新內容貴一點,舊內容便宜些。據稱今年第一季,Tollbit已處理了1500萬筆微交易,服務了2000家內容供應商,從美聯社到Newsweek無所不包。至於收費最高的,竟是一家地方小報,令人忍俊不禁——小蝦米也懂得對大鯨魚開價。 另一種模式,來自廣告老兵Bill Gross。他創辦的ProRata主張,AI答案旁邊的廣告收益應該按照「內容貢獻度」分配給原網站。旗下Gist.ai已與五百多家內容機構分潤,連金融時報和大西洋月刊都榜上有名。這種計算「內容DNA」來分錢的思路,或許比律師信更有效。 當然,Google對流量流失的說法不以為然。他們既不承認,也拒絕公布數據。畢竟,用戶不點擊網頁,或許不全是AI的鍋,也許他們只是刷短視頻、聽播客去了——這也算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劑。 互聯網曾是一個內容百花齊放、流量自由流動的烏托邦,如今卻成了AI的自助餐廳。內容生產者淪為免費的數據農場,維權無門,創新無力。這場「AI殺死網站」的鬧劇,最終會讓整個網路只剩下沉默的機器與空洞的答案。人類創造的價值,難道只能在餵養AI的過程中,無聲消散?如果沒有人能拯救網路,也許只能等AI自己吃膩了,才會想起人類創作內容的珍貴。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頁指南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責聲明 : 88iv設立此一網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為公眾人士提供清楚準確的最新資料,但在整理資料及編寫程式時或會有無心之失。故88iv特此聲明,此一網站所載的資料如有任何不確之處、遺漏或誤植錯字,並引致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或虧損,88iv概不負責,亦不會作出任何賠償(不論根據侵權法、合約或其他規定亦然)。此外,88iv並不保證本網站所載的資料乃屬正確無誤及完整無缺,亦不擔保可以及時將資料上網及內容適合有關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