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Hot News

《大行報告》高盛:中芯南方獲注資重申中芯(00981.HK)確信買入名單內 @ 2020-05-18T16: Back Hot News
Keyword:中芯
Concept:中國華為 , 晶片中芯
報告指出,目前華為已實現大量晶片自研,但制造環節仍然高度依賴台積電,是其產業鏈中的主要瓶頸。一旦制造環節無法在台積電下單,而中芯國際技術和產能提升仍需一定時間,則其大量自研的晶片將無法實現量產和應用,因此成為本次美國制裁政策的切入點。
海思肩負「華為生存『備胎』的美名,卻屬「FABLESS(只做設計,無晶片廠房)」公司。以其搭載於最新P40 PRO手機的旗艦級KIRIN 990晶片為例,即是由台積電最先進的7納米制程代工生產;此外,還有部分晶片由中芯代工。
為因應美國對華為晶片封鎖升級,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間接控股的中芯南方也宣布,獲中國國家積體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積體電路基金二期分別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共計22.5億美元新一輪增資擴股,中芯國際將成為華為晶片代工的最強備胎。
中美科技戰重燃,美國宣布限制全球晶片廠向華為供貨之際,中國主要晶片廠中芯國際(00981)上周五宣布,旗下專注生產14納米及以下晶圓的子公司中芯南方,獲「國家隊」大手注資22.5億美元(約175.5億港元),突顯中國欲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決心。中芯國際公告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及上海集成電路 ...
不過,世事變幻,對整個科技行業而言,代工行業如今已變得更具戰略意義。從蘋果公司、華為到高通、英偉達(NVIDIA)這些客戶發現,如果專注於晶片設計,它們的創新速度會更快,然後可以讓台積電這樣的代工廠來幫它們進行生產。而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創造者也依賴代工廠來開辟新市場。
【橙訊】中美科技戰升級,美國商務部上周五宣布進一步封殺中國電訊設備制造商華為,全球所有的半導體廠,只要使用到美國軟件和設備,在為華為生產晶片前,都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手機設備股今早逆市捱沽,舜宇光學(02382)最新報112.8元,跌7.92%;瑞聲科技(02018)報40.5元,跌5.04%。
美國商務部5月15日宣布正擴大對華為的制裁力度,試圖切斷其與全球晶片商的聯系。這一對華為「卡脖子」的最新舉動,被部分觀點認為是美方露出與中國高科技領域「脫鉤」的端倪。盡管華為對此尚未作出正式回應,但有消息稱,如美方最終實施上述計劃,中國政府將予以強力反擊,或涉高通、思科、蘋果及波音等美企。
在美國將大陸設備巨頭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美企被迫停止與華為的業務往來,華為海外銷量受挫,轉攻大陸市場,短短1季時間就躍升大陸智慧機市占龍頭,加上川普政府近期又緊縮華為禁令,傳出華為將麒麟710處理器晶片生產的訂單從台積電12奈米制程轉至中芯國際14奈米制程,激勵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中芯國際也從今年以來漲幅超過48%。中芯國際14日收盤價上漲1.66港元或9.66%、報收18.84港元。
不過,這並不意味中芯的晶片代工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據資訊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數據,去年全球晶片代工市占率以台積電為首,達到57.3%,中芯只占5.01%。再者,當中芯去年終於量產14NM晶片,同時間台積電早就實現7NM晶片量產,且與其最主要對手韓國三星競逐2NM及3NM技術研發。換言之,中芯目前距離世界最頂尖的晶片生產技術仍落後一段距離。
華為將麒麟710A交給中芯生產,主要原因是台積電14奈米片生產設備采用的技術中,10%以上來自美國科技公司,而從去年開始,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因此台積電只能斷供對海思14奈米手機晶片的生產。不過中芯國際能生產12奈米手機晶片確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麒麟710A交給中芯,意味著台積電又失去部分晶片訂單。但目前還不清楚華為已經把多大比例的晶片設計生產交給中芯國際。
報導指出,雖然中芯仍嚴重依賴如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KLA GROUP)、陶氏杜邦(DOW DUPONT)等美企的晶片制造工具和材料,但中國國內的5G需求、當局追求半導體產業自給自足,以及通訊大廠華為已分配給中芯中低階晶片訂單,且華為還是中芯最新14奈米技術的客戶之一,顯示中芯有其前景樂觀的基礎。
美國宣布新規,凡使用美國的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芯片出口予華為,均需獲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美國以外生產的廠商亦不例外;華為占台積電(TSM.US)收入約15%,料受打擊,生產鏈亦影響舜宇(02382)。相反,中國料會加緊推出國策,扶持國家戰略性產業,例如芯片業,華為亦正逐步將公司內部設計晶片的生產工作,從台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00981)。筆者此前建議投資者留意中芯國際,股價表現強勁。
前美國商務部官員、現任AKIN GUMP合伙人伍爾夫認為,新限制也可能使華為能夠利用其他替代來源─向中國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半導體下單更多晶片,雖然該公司的技術沒有台積電或三星那麼先進。
中國政府近年強調科技自主創新,華為已逐步減少對高通(QUALCOMM)等美國半導體廠商的依賴,加強海思IC設計能力,但海思仍倚賴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
台積電如今已可以生產 5 奈米晶片,相較之下,中國最頂級的代工廠中芯國際,技術只達到 14 奈米,雙方技術差距仍十分明顯。美國在打擊華為的策略選擇上,很容易將台積電做為首先拉攏爭取的對象。
林家亨表示,中芯過去半年最大的改變是接到華為的訂單,主要由於華為遭美國打壓,未能采購當地企業的高科技芯片,故改為采用內地最大的晶片制造商--中芯。不過,中芯代工的晶片為14納米,仍未達國際水平,時間上相差約5年,惟在內地已屬高新科技產品,故中芯具價格優勢,從而有利改善毛利率。雖然中芯首季毛利率僅達指引中間偏下水平,惟林家亨認為,在第一季疫情影響下,部分生產鏈斷裂,影響中芯的運作進度,毛利率略有偏差可以接受,直言業績「飲得杯落」。
事隔一年,華為也開始培養大陸的供應鏈,將麒麟710處理器原本由台積電12奈米制程,轉單至中芯國際14奈米,雖任正非也表示,假如川普政府許可,華為還是會采購英特爾的晶片,但在陸美科技戰對抗下,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更是保命之招。
5月18日恆指開盤,華為概念股悉數下跌。截至午間收盤,丘鈦科技跌8.04%,舜宇光學科技跌10.61%,瑞聲科技跌5.63%,比亞迪電子跌6.95%;中芯國際跌1.77%。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 Site Map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laimer :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website, 88iv endeavours to offer the most current, correct and clearly expressed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Nevertheless, inadvertent errors in information and in software may occur. In particular but without limiting anything here, 88iv disclaims any responsibility and accepts no liability (whether in tort, contract or otherwise) for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inaccuracies, omissions or typographical errors that may be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88iv also does not warrant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imeliness or fitness for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