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立會研究:港府無評估自由行影響 @ 2014-05-09T01: Back Hot News
Keyword:自由行 研究 社會 旅游 化妝品店 承受力
Concept:社會承受力 , 經濟化妝品店10年
研究簡報引述歐洲聯盟委員會受托進行的一項研究,建議把社會承受能力(SOCIAL CARRYING CAPACITY)列為厘定一個城市旅游業承受能力的其中一項考慮因素。所謂社會承受能力,是指旅游業的發展程度,(1)不會令本地居民反感,不會影響居民對本土身分的認同或難以使用公共服務及設施;(2)不會對旅客的旅游體驗造成出現不可接受的下降。即是說,一個城市的旅游業,要做到盡量不影響當地居民、同時做到使旅客賓至如歸。研究建議認為,除了人流管制,其他紓緩措施包括尋求社區對旅游業的支持,例如邀請主要持份者參與討論,就旅游業發展的目標和旅游業承受能力的最適當水平達成共識。這些建議,與過去政府一度推動的「公眾參與」,精神上如出一轍,只是公眾參與已經淪為口號,官民隔閡情況下,遂出現目前的官民扞格現象。
政府在研究香港的旅游業的承受能力時,著眼於旅游基建是否足夠,但根據歐洲聯盟委員會的一項研究,在評估一個城市的旅游業的承受能力時,應同時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
內地來港旅客「逼爆」部分旅游購物旺區和港鐵車廂,推高商戶租金排擠掉市民日常生活用品小商戶,立法會一份研究報告建議,本港在評估旅游業承受能力時,考慮景點、酒店和交通等基建因素之外,還可參照歐盟,兼顧社會承受能力,包括不會令本地居民反感,及令旅客的旅游體驗退步到不能接受。
事實上,立法會的研究有同時引述歐盟研究指,發展旅游業須顧及對民生的影響。根據歐盟委員會的研究,一個旅游區的旅客人數持續增長可能帶來負面社會影響,例如旅客和本地居民會因為爭相使用公共交通及消閒去處而產生沖突。研究建議,引入旅客人數管理措施,例如限制人流進入過於擠迫的景點,以及邀請當區居民參與討論,共商適當的旅游業承受水平。
對於有市民質疑開放自由行的社會成本過高,令小鋪無法生存,抵銷效益。理大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指,香港已回歸,理應多包容內地人,而且自由行的消費若減少,香港經濟將會萎縮。而隨著自由行消費已散落到全港,他認為當局應改善交通網絡。
中新網5月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內地游客赴港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經濟貢獻的同時也帶出承受力問題,香港立法會一項研究指出,自由行旅客雖然為香港貢獻1.3%的GDP增長,但旺區零售商店格局變得單一化,化妝品店數目更較10年前增加15倍。報告建議港府研究香港旅游業的承受能力時,著眼於旅游基建是否足夠,以及旅客持續增長可能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
對於有市民質疑開放自由行的社會成本過高,讓小店鋪無法生存。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陳文鴻表示如果自由行的消費減少,香港經濟將會萎縮。而隨著自由行消費地點已遍布全港,他認為港府應改善交通
    中央已了解影響兩地關系的問題所在。早前,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責成港澳辦與國家旅游局,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承載力。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會見香港傳媒高層時也表示,處理自由行「水太多會澇,水太少會旱」,需要不斷調適,不必大驚小怪。這已發出了明確信號,中央可根據香港的要求和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自由行政策,以維持訪港客流達到合理程度。港府須善用中央支持,全盤檢視本港旅客承受與接待能力,做好短中長期新增旅游配套與人流增速的動態評估,兼顧民情民意,與內地協調,讓自由行政策與香港需要相適應,繼續發揮其正面作用,既讓本港「受惠」,又免市民「受累」。
文章又指,自由行對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就業的貢獻,少說也有百分之三以上,香港現在卻如此趕客,是「史所罕見,世所罕見」。文章認為港人抗拒自由行,除了擁擠不便的原因外,可能還有心理病,「例如感覺不爽症、嬌生慣養症、反共恐共症」,若問題非來自旅游硬件、軟件和人流,而是心理病,「則香港應當研究分析患了甚麼心理病,病因來源,然後對症下藥。筆者以為,病因可能來自教育的缺陷、來自媒體的渲染。特區政府應當采取適當的政策、適當的措施,積極加以解決」。
文章道:「經過考察,就可以發現香港得了什麼病。如果是硬件不足,了解澳門是如何解決的,可供香港借鑒。如果是軟件不足,則應當對旅游業的整體進行檢討,提高旅游業的軟件水平。任何改革都需要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內地可以暫時不擴大自由行。然而,如果問題不是旅游硬件、軟件和人流的問題,而是心理病,則香港應當研究分析患了什麼心理病,病因來源,然後對症下藥。筆者以為,病因可能來自教育的缺陷、來自媒體的渲染。特區政府應當采取適當的政策、適當的措施,積極加以解決。」
華酒店的占10.93%,另外4.37%的人選擇社會旅館入住,2.3%的人選擇其它方式。」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這樣評點「五一」旅游消費市場。
這一點,從上述文章列舉的數據及分析即可得知。從本質上講,大陸游客在港大量購物,亦只是鞏固了香港轉口港的角色,將進口產品再轉賣給外地消費者,由於產業鏈短,邊際利潤低;另一方面,亦無助於香港經濟的轉型。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大陸的發展水平和生活模式,決定了大陸游客對香港大額購物卻帶來有限經濟助益的事實。既然自由行本來就是一盤生意,自然應當以其經濟收益為前提,全面而深入評估相關政策造成的社會代價,控制其規模。此外,政府、業界及社會大眾,亦須集思廣益,探求以高增值服務、特色休閒娛樂為核心的本土旅游業,推動香港經濟轉型。
立法會秘書處昨日(7日)發表一份「個人游」計劃的《研究簡報》,批評港府去年做的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忽略自由行對民生及社會帶來的多個負面影響,相反澳門則早於2003年已開始進行有關社會承受能力的研究。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 Site Map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laimer :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website, 88iv endeavours to offer the most current, correct and clearly expressed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Nevertheless, inadvertent errors in information and in software may occur. In particular but without limiting anything here, 88iv disclaims any responsibility and accepts no liability (whether in tort, contract or otherwise) for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inaccuracies, omissions or typographical errors that may be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88iv also does not warrant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imeliness or fitness for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