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李稻葵:世界錯誤解讀中國經濟 @ 2013-07-01T15: Back Hot News
Keyword:經濟 中國 改革 預演 金融 李稻葵
Concept:改革預演 , 中國經濟金融
事實上,早有業內人士從5月份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同比增速高達15.8%分析指出,新增信貸量仍然很高,社會上根本不缺錢,充其量是分布不均勻。本次銀行遭遇「錢荒」,表面原因是利率問題,其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燥熱現象。當前實體經濟普遍回報率低下,資金不太願意進入到實體經濟中,多喜歡走投機路線玩錢生錢的游戲,催生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從本質上說,這些過度發行的理財產品就是一種龐氏騙局,吸引下一個「受害者」的錢來還前一個「受害者」,從最近部分理財產品宣傳的收益率大幅提高便可見端倪。這在資金充裕的時候不會有問題,一旦資金緊張,整個鏈條上的人都受影響,誰在「裸泳」一清二楚。因此,央行此次的作法,可以看作是中央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一次試探。
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王秀瓊 桂濤李暢翔)中國一些經濟學家29日表示,近期出現的金融市場波動是中國啟動深層次改革的一次「預演」,它警示改革應該采取「一攬子」計劃、多管齊下的方式,並謹慎考慮不穩定因素。
今年以來,外資投行和媒體頻頻掀起唱空中國經濟的歪風,尤其是近期金融市場出現「錢荒」的現象更是加深了他們看衰中國的判斷。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世界正在誤讀中國經濟,中國經濟仍然有著非常明晰的增長點,仍然有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空間和潛力。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一系列改革得到解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表示,此次金融市場波動演變成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文匯網訊】近日,傳聞中國銀行業「錢荒」被一些人解讀為「中國式金融危機」預演,加上二季度以來經濟數據不夠令人振奮,國際上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再起。不過,理性的觀察者相信,中國已經走上打造經濟 「升級版」的道路,只是走這條路勢必要經歷各種考驗。
從行業配置來看,在經濟增長潛在增速下移、傳統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傳統行業已經走過了成長最快的階段,經濟的弱復蘇意味著其經濟需求端並不會有類似於2009年的投資與2005年的出口爆發式增長,因此這部分行業主要投資機會一方面可能來自於產能過剩後的重組機會,特別是大股東背景比較雄厚的相關公司,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跌多了後的估值修復,但是鑒於估值本身是個動態的概念,因此這部分機會也並不是特別好把握。所以,就下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投資區間來看,我們建議更多側重於對於中小板與創業板的研究,我們認為這部分板塊里可能醞釀著巨大的投資機會。相比中短端經濟周期的紊亂與模糊,長周期的發展脈絡似乎更顯清晰。基於生產函數考量,除了看好受益於人口紅利與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相關行業外,我們更看好基於新周期的創新型行業的投資機會。「吹落黃沙始見金」,雖然短期來看,創業板與中小板個股面臨著7、8月份業績考核的壓力,但是當風暴過去後,部分質地優良,既有較好成長性又符合未來中國發展預期的偉大公司將有望在這些板塊里誕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尋找並且守候這些現在還小而美的公司,創業板可能不是簡單的脈沖式上漲,現在的上漲有可能只是新一輪結構性牛市的預演。(東吳證券)
我們發現,新一屆政府把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目標定在了7%,提高了對經濟適當減速的容忍度,這預示著持續多年的以投資拉動的外延式增長將告一段落,也將為經濟的結構調整騰出空間。而在日前處理銀行間流動性問題上,央行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放水」,而是采取市場化手段,倒逼金融機構正視流動性管理,解決期限錯配問題。從一系列的簡政放權、夯實市場基礎的措施來看,「看得見的手」漸次淡出、「看不見的手」發揮更大作用,市場化脈絡日益清晰。我們認為,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是解決金融滯後的唯一出路,也是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幫助實體經濟走出下滑「困境」的必然選擇。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在峰會發言時指,如果沒有後續措施,這次金融市場波動可能會讓一些有投資回報的新項目融不到資金,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長遠影響,因此必須啟動「一攬子」改革,包括盡快剔除呆帳壞帳,重組地方財政,並且給民營經濟大規模「松綁」。李稻葵預期,「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改革和制度變遷的新季度。」下半年的增長趨勢和預期將比上半年有所穩定,預計下半年將出現一系列改革的動作和信號。
改革很難,但是對於當下中國來說,不改革更難。決策層不因循舊路,下決心放棄靠刺激和「放水」拉動經濟的模式,是主動的擔當,也是被動的選擇。四萬億刺激計劃導致產能過剩和地方政府債務急速擴張,影子銀行風險積聚,如果視而不見,危機遲早顯現出來。去年末今年初,貨幣投放不少而經濟增速並未應聲而起,足以說明靠老辦法提振經濟,已經難收其效。中國經濟守無可守,退無可退,只剩下主動調整一條路。
中共改革前是以意識形態中的不斷革命來建立自己的合法性,所謂打天下坐天下;改革後,則是以經濟績效作為自己的合法性,由改革開啟的高增長多少改善了民眾的生活。但金融危機後,特別從今年開始,中國經濟正式告別高增長,進入中速甚至低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速的下滑會帶來財政收入的減少。可另一方面,這幾年搞的福利剛性只會高不會低,從而,中間形成的財政缺口會越來越大。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 Site Map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laimer :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website, 88iv endeavours to offer the most current, correct and clearly expressed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Nevertheless, inadvertent errors in information and in software may occur. In particular but without limiting anything here, 88iv disclaims any responsibility and accepts no liability (whether in tort, contract or otherwise) for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inaccuracies, omissions or typographical errors that may be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88iv also does not warrant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imeliness or fitness for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