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兩電明年調整電費向低用電量用戶提供回扣及補助- RTHK @ 2022-11-22T20: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電費 中電
概念:兩電明年加電費中電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港府收到兩電的加幅申請後,已與兩電多次商討,要求降低加幅,兩電同意大幅使用「電費穩定基金」、燃料價調款帳承擔結余,穩定電費,基本電費方面,中電繼續凍結,港燈則加5%,而實際數取的淨電費,新的淨電價與11月份比較,港燈將加5.5%,中電則加價6.4%。
中電及港燈明年1月起,與本月相比,淨電價分別加6.4%及5.5%。 中電方面,明年基本電費將維持不變,每度電93.7仙,但燃料費會加至每度電62仙,同時提供1.3仙地租及差餉特別回扣,因此平均淨電價為154.4仙,較本月增加6.4%。與本年1月相比,中電累計加電費約兩成。 港燈表示,明年1月起客戶的平均淨電費每度電197仙,較現時11月增加10.2仙,加幅5.5%,其中基本電費為每度電114.5仙,燃料費則加至每度電82.5仙,港燈提供1仙的特別回扣。與本年1月相比,港燈累計加電費約4成半。 中電表示,會從電費穩定基金結余撥出款項,向客戶提供全新的「特別節能回扣」,每度電9.3仙。明年住宅用戶每期賬單用電總量不多於600度電力、非住宅客戶每期賬單用電總量不多於500度電力,可享有「特別節能回扣」。中電相信,有助用戶抵銷部分平均淨電價的增幅,預計超過一半住宅及非住宅的用電賬單受惠。 港燈就表示,已盡最大努力將加幅減至最低,亦理解電費調整會對基層家庭帶來影響,因此會撥出4000萬元推出「特別電費補助」,凡當月用電量300度或以下的住宅用戶,可獲每度電9.5仙補助,預計有20萬客戶受惠,涵蓋
謝展寰指,與今年11月比較,明年一月中電加價6.4%,港燈則加5.5%。其中,港燈動用電費穩定基金3.8億,中電動用15.3億,不過,兩電的燃料帳仍是負數,其中港燈是負13億,中電是負27億,即香港市民仍欠兩電40億元。
【NOW新聞台】兩電明年元旦加電費,中電較本月加6.4%、港燈加5.5%,總結全年,按年加幅分別達到兩成及四成半。政府指國際燃料價格持續上漲,若不容許加電費,或會令電力供應不穩,甚至有電力公司退出市場。 兩電年度電費加幅突破雙位數,市民惟有更省電。市民王先生:「薪金加得不夠多,電費還加得比薪金多,(會節約用電?)會的,想想怎樣節約,冷氣溫度調高一點,開短些時間。」市民黎太:「不合理都無辦法,她(電力公司)要加,都要用,始終都要用,節省一點,始終有小朋友,小朋友不能節省,節省就節省大人。」兩電與政府磋商後,公布周年電費檢討結果。電費由基本電費及燃料費組成,中電明年基本電費繼續凍結於93.7仙,但由於燃料費上漲,淨電費達每度電154.4仙,較一年前升了近兩成。港燈基本電費加至114.5仙,連同燃料費及取消特別回扣,淨電費每度電197仙,較一年前升了四成半,升幅前所未見。兩電預料燃料費明年一月進一步升至62及82.5仙,由於這筆錢是實報實銷轉嫁落用戶身上,所以大部分人過去一年已感受到電費一直加。政府指若與今年11月相比,中電實際加價6.4%,港燈就加價5.5%。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我們
中電及港燈均向低用電量客戶提供特別節能回扣及電費補助。(港台圖片)
兩電今日(22日)公布來年電費加幅,消息指,兩電明年一月新電費,與今年11月相比,中電加價約6.4%,而港燈則加價約5.5%,換言之,按年度計算,與今年一月份的淨電費相比,中電新一年加價約19.7%,港燈亦加價約45.6%。
對於兩電大幅動用「電費穩定基金」,港燈動用3.8億元、中電動用15.3億元後,兩電燃料帳仍是負數,其中港燈負13億元,中電則負27億元。立法會議員陳學鋒稱兩電燃料帳負數只因墊支,最終仍須市民支付,質疑兩電沒有受國際燃料價格上升等因素蝕錢,「唔好講到咁仁義喎」,吁兩電應在疫下與市民共渡時艱。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兩電明年電費調整幅度今日揭盅,中電及港燈將於今日舉行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公布詳情。中電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昨日預告,因應國際燃料市場價格波動,發電燃料成本急漲,明年電價「無可避免」有上調壓力。港燈早前亦指,正面對極大燃料成本壓力。有專家估計,中電及港燈明年初的電費分別較今年初增加逾10%及逾30%,加上政府的電費補貼即將在明年屆滿,市民實際加幅更高。香港電費由「基本電價」與「燃料調整費」兩部分組成,其中「燃料調整費」每月因應國際價格浮動並悉數轉嫁市民。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現行制度下,兩電無須承擔燃料價格波動的風險,促請兩電負起社會責任,不要「賺盡」准許回報,與市民共同分擔「燃料調整費」上調幅度。
電費加價|中電和港燈將在下周公布,來年2023年電費安排詳細,受到產油國減產和俄烏戰爭影響,兩電明年很大機會加價,更有預測指加價波幅或高達 1~3 成。中電在年頭已增加燃料調整費,由每度電 38.6 仙,升至 54.8 仙。加價有如百上加斤,不想收到震撼電費單,就要教以下幾招。
電費加價2023|本港兩大電力公司宣布2023年電費加價詳情。中電凍結基本電費並上調燃料調整費,全年加幅逾19.7%;港燈則上調基本電費以及燃料調整費,與今年年初比較,電費上升45.6%。《香港財經時報》報道電費加價詳情,教你5招慳電。
行政會議早前舉行非正式會議聽取了中電、港燈加價安排,兩者電費按年加幅分別高達19.8%與45.6%,亦即平均每度電費增至154.4仙與197仙。同時,運輸及物流局、運輸署亦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了文件,表示天星小輪申請就中環至尖沙咀、灣仔至尖沙咀兩條專營航線申請加價,幅度由現行1.8元增至4.2元,並且取消長者免費乘船優惠、改以2元優惠計劃取代。
由於屬於實報實銷的燃料費過去一年已持續上調,但若按年度計算,兩電電費加幅分別達到接近兩成及四成半。中電明年起每度電收154.4仙,較今年一月貴了25.5仙。港燈升幅較顯著,每度電收197仙,較年初貴61.7仙。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天舉行會議,兩電將在會上公布明年電費檢討結果。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在電台節目表示,根據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波動和中電及港燈在燃料費已分別墊支數十億元,估計中電明年電費會加價一成多,港燈則會加超過三成,據報兩電會提供補貼,紓緩加幅影響。
本港兩間電力公司中華電力及香港電燈今日(22日)宣布明年電費,分別加價6.4%及5.5%,對市民疫情下艱難生活百上加斤。雖然兩電同時亦公布部分補貼措施,如中電推出特別節能回扣,動用1億元資助15萬基層用戶;港電則派飲食券予基層家庭等,但未知港人對有關措施是否「受落」。
現時本港電費由基本電費及燃料費兩部份組成,而兩電亦設「燃料價格調整條款賬」,多收的燃料費將會撥入燃料賬中用作壓抑電費加幅,少收則從燃料賬扣除。不過翻查兩電年報,截至今年6月30日,中電燃料賬為負20.4億元,而港燈則約為負10億元,代表市民尚欠兩電逾30億元燃料費,將需於電費中收取「填潭」。
【晴報專訊】兩電電費調整今揭盅,消息指行會昨已提前聽取加價安排。環團推測中電及港燈明年加電費逾10%及30%。中電昨率先宣布,明年將撥款2億元推多項社區支援計劃,包括向基層及殺房戶,分別提供一筆過600元及800元燃料費資助,料有15萬戶受惠。基層團體指資助額杯水車薪,擔心加電費令業主借勢提價;亦有食肆指營運成本增,將轉嫁消費者。
兩電明年加電費。中電 (00002)、港燈 (02638)公布2023年電費檢討結果,中電明年將加電費6.4%,港燈加5.5%。
兩電今(22日)公布來年電費加幅,如跟今年11月比較,明年起中電加幅達6.4%,港燈則加5.5%。可是跟今年初比較,事實是中電按年加19.8%,港燈加45.6%。
兩電下午將聯同政府代表去立法會交代來年的電費調整方案。據了解,中電會加電費6.4%,港燈則加電費5.5%,新電費明年元旦起生效。
《經濟通通訊社22日專訊》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天舉行會議,兩電將在會上公布明年電費檢討結果。消息指,明年中電(00002)將加電費6﹒4%,港燈(02638)則加5﹒5%。據了解,由於今次加價是在利潤管制協議框架內,所以毋須行會審批。
兩間電力公司明年電費加幅今日揭盅,消息指,中電明年加電費1成多,港燈或加超過3成,兩電會提供補貼,紓緩加幅影響。中電昨日率先公布,將撥出2億元在明年推出多項電費支援計劃,冀紓緩有需要家庭的負擔,其中1
中電、港燈今日(22日)將公布來年電費加幅,外界預料兩電升幅或達雙位數的增長,葵湧殺房居民大聯盟成員吳堃廉今表示,因殺房單位沒有窗戶,空氣不流通,需要長期開冷氣,用電量較一般家庭多,加上部分業主濫收水電費,故無論多少加幅對殺房房需言都是沉重負擔。他建議兩電設酷熱天氣津貼,每年夏天向殺房戶提供額外電費資助,如每月500元等,另外他認為,現時兩電繼續協助殺房戶更換節能電器,減少電費支出是好事。
余遠騁表示,現時根據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波動,以及中電及港燈在燃料費上已墊付數十億元,相信中電將加電費一成多,港燈則會加超過三成。他指中電及港燈2021年凍結基本電費加幅,導致電費穩定基金余款不充裕,而且兩間電力公司正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在基建支出亦會導致電費上調,若要保持8%的准許利益,相信電費必定會上調。他建議本港可以參考國外做法,在能源低價時儲備能源,以備日後國際能源波動時使用。
兩電明年加電費, 中電平均電費每度增至154.4仙, 較本月增加6.4%, 按年增幅達19.8%; 港燈平均電費每度增至197仙, 較本月增加5.5%, 按年增幅達45.6%.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