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中國台灣機械業7月出口首破千億元新台幣 @ 2022-08-11T08: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出口
概念:中國出口
海關總署指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紅利顯現,前7個月與RCEP成員國進出口按年增長7.5%。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7月中國對RCEP貿易伙伴進出口1.17萬億元,按年增長18.8%,拉動整體進出口增長5.6個百分點。RCEP今年正式生效實施,進一步深化了區域經濟互聯互通和貿易投資合作,為地區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明報專訊】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以美元計價,7月份出口增長18%勝過預期,錄3329.6億美元,惟進口僅增長2.3%,較預期升4%為差。貿易順差更由6月的979.4億美元升至1012.7億美元,擴大81.5%,繼6月之後再創歷史新高。進出口總值為5646.6億美元,按年增長11%。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年初生效後,7月內地與貿易伙伴進出口按年上升18.8%,帶動整體進出口增長5.6個百分點。
據中國港口協會數據,7月在中國8個主要港口外貿貨櫃輸送量增長14.5%,增幅高於6月的8.4%。專家認為,疫情封控對企業和消費者造成了沉重打擊,房地產市場在危機之間搖擺不定,出口貿易一直是2022年中國經濟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中國7月出口值3329.6億美元,年增長18%。分析指出,這個成長速度超乎預期;但是全球經濟正吹逆風,外在需求疲軟恐將拖累中國未來出口,COVID-19疫情重創下的經濟復蘇道路仍艱難。
台灣周一公布的貿易數據強於預期,7月出口同比攀升14.2%,比接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最樂觀的預期還要高。總體出口額達到433億美元,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
吳卓殷預期,今年中國出口增長7%,主要由價格推動。由於外貿形勢較難控制,相信下半年帶動經濟的主要動力是投資。他預測,人民銀行今年余下時間仍有50點子降准空間,但不會再調整政策利率。
另外,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以美元計價,7月出口按年增長18%至3329億美元,優於預期,顯示內地在4、5月受疫情拖累出口表現後,隨著6月起疫情受控,出現「報復式出口」,加上進口僅增長2.3%,遜於預期,貿易順差(即淨出口)創新高至1012.7億美元。彭藹嬈分析,雖然近年淨出口對內地GDP的直接貢獻已相對較低,惟出口形勢向好,反映制造業訂單理想,企業因此增聘人手及調高員工薪酬,間接支持零售銷售,這亦是她對內地下半年經濟增長審慎樂觀的原因之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包括全球經濟放緩和已開發國家通膨高漲—顯示今年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將減弱,這使得已經承受巨大壓力的中國經濟,變得更加復雜。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9日電)工具機公會今天傍晚公布7月出口速報,前7月工具機出口額17.35億美元,年成長16%,對中國市場出口額占比雖仍排名第1,但年減11.1%,排名第2的美國出口額大幅年增48.5%。
針對近日我國廠商或報關行接獲中國進口商、貨代或船務公司通知中國要求產地標示或相關文件應標注「中國台灣」(TAIWAN, CHINA),經濟部表示,若遭到陸方海關要求更改標示或加注,可提供相關出口資訊給經濟部貿易局,將由財政部關務署洽中國大陸海關聯絡點協助處理。
據統計,占南韓出口約25%的對中國出口額,自今年5月起連續3個月低於進口額,使南韓整體出口即使在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的同時,仍連續4個月出現貿易逆差。對中國出現貿易逆差主要原因是進口中間材料增加、供應鏈重組,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關稅效果。
機械公會今天(9日)發布最新統計,7月機械業出口33.81億美元,年增20.8%,創歷史新高,且因新台幣貶值,以新台幣計價的出口金額高達1,008.31億,為台灣機械業出口首破千億新台幣大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趨緩,需求不振持續下,中國、美國等機械業前兩大主力市場,今年1到7月出口比重差距僅剩0.1個百分點,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坦言,中國需求萎靡,兩岸緊張情勢升溫,已有部分業者反應對中接單不如今年年初,再加上美國制造政策驅動需求,8月極可能出現,機械業對美出口占比超越出口中國的黃金交叉。
8月7日,國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按人民幣計價,7月出口同比增長23.9%;按美元計價,同比增長18%,增速創下年內新高,為中國經濟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提振。這一數據超出市場15%的增長預測值。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路透》報導,盡管進口仍然低迷,中國7月出口意外強勁成長,成為中國經濟復蘇動力。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日前訪台引起中國不滿,對台灣經濟制裁、停止多項食品以及農產品進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淳表示,常有人抨擊台灣在貿易上太依賴中國,單純看台灣的出口數字,出口有 42% 是到中國與香港,「但這真的算依存度很高嗎?」他說明,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項目,有超過 50% 是半導體;台灣出口的半導體在替高通、蘋果、AMD 這些美商代工後出口晶片到中國,再由鴻海等廠商,把這些晶片裝進美國的產品如 IPHONE 中,行銷到全世界。因此,在討論經濟安全時,必須剖析這些關系,不能單純只看出口數字很高,就認為依存度很高。「中國經濟制裁,絕對不會去制裁半導體」李淳強調,在考慮經濟安全時,要考慮維持「不可或缺性」,也就是如何確保、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7月出口再度展現旺盛氣勢,主要有三大利多支撐。首先,科技創新商機、數位轉型需求下,各項終端產品晶片含量提高,為半導體產業注入活水;第二,出口物價上漲;第三,中國大陸封控政策結束,拉貨動能從谷底回升。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