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 財經】4萬億美元外儲重壓外匯局直言代價太大 @ 2014-06-13T08: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外匯
概念:4萬億美元外儲 , 中國外匯儲備
按照央行2013年年報數據測算,截至去年末,中國的外債規模、證券投資、出口和廣義貨幣總量分別為9631 .66億美元、1477億美元、2219億美元和110 .7萬億元人民幣。「即便按此標准計算,中國的合理外匯儲備規模應在2 .12萬億-3.18萬億美元之間。」有銀行業分析師昨天指出,「應該說當前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確實規模過大,而更需要重視的是,今年以來外匯儲備仍然在保持較快的增長。」截至去年末,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規模為3 .81萬億美元,當年新增4327億美元,比2012年多增3340億美元。今年一季度末,外儲儲備進一步增至3 .95萬億美元,單季度增長達1300億美元。「現在距離二季度末時間已經不多,如果目前外儲規模為4萬億美元,則說明二季度外儲新增規模只有500多億美元,增速已經放緩。」
[黃國波]這些年,「藏匯於民」整體上還有很大的空間,「藏匯於民」的難點在於這些年人民幣單向升值預期比較強烈,所以大家不願意持匯,負債外匯化、資產本幣化跟這個是一致的,就是居民、企業不願意持匯。這種情況,加上這些年我們經常項目順差比較大,外來投資持續流入,外匯的積累就集中到了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到了現在的規模,並不是人民銀行、外匯局的目標,但是它是一個宏觀政策的執行者,擔負穩定市場的任務,所以就形成了外匯儲備。現在「藏匯於民」還需要進一步大力往前推進,除了外匯管理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非常重要的就是還要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增強匯率雙向浮動的彈性,這樣大家就沒有單向的預期,這樣大家持匯的意願會更強,「藏匯於民」會逐步得到實現。往前看是樂觀的,因為現在匯率已經形成了一個雙向預期的走勢,所以持匯意願會上升。2014-06-12 11:26:08
    外匯局總經濟師黃國波稱,過去10多年來,大規模的外匯儲備防止了匯率過快升值,有效支持了經濟高速增長、就業、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增長。外匯儲備繼續增長的深層次問題是國際收支持續不平衡,過快的增長繼續嚴重透支國內的緊缺資源,並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這麼大代價創造的外匯不能被實體經濟吸納,主要以金融資產的方式持有,回流到海外,直接收益和國家間接收益顯然都已不足以抵消產生的問題和代價。
在此背景下,中國如何盤活外匯儲備存量、合理駕馭外匯儲備增量成為重要的課題。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12日強調,中國在外匯資源使用效率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管濤表示,如果主要來自於熱錢,那就會波動性比較大,帶來很多沖擊。從他到外匯局工作開始,這個問題就一直在討論。1994年的時候,那一年我們的外匯儲備增加了一倍,大家就在討論外匯儲備哪里來的,是來自於貿易順差還是來自於熱錢流入。我們一直在跟蹤監測這個問題。外匯儲備反映的是國際收支平衡的狀況,也就是看國際收支順差的構成。從國際收支順差構成來看,我們的外匯儲備增加基本上來自於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的順差。
「外匯儲備過多一方面體現在流量,另一方面體現在存量,要解決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應該堅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解決好流量問題,控制好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就是盤活存量。還有就是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時,同時兼顧到增長、就業、通脹等目標。」針對當前中國外匯儲備過多的情況,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中國經濟網組織的「外匯局解讀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訪談中說。
外匯局總經濟師黃國波稱,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反映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帶來一系列挑戰:一是加大宏觀調控難度。外匯儲備規模過大,一方面增大了本幣供應,形成國內通貨膨脹潛在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央行存款准備金率和對沖操作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制約程度進一步增加。二是增加央行資產負債風險。外匯儲備占央行總資產的比重超過80%,央行的資產負債貨幣結構不匹配,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和成本對沖壓力。
    巨額外匯儲備對我國是利還是弊如何解決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熱錢是否是巨額外儲的推手外匯儲備如何保值增值在中國政府網12日舉辦的在線訪談中,國家外匯管理局總經濟師黃國波、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與網友進行了交流。
[黃國波]但是國內的基建項目需要的是人民幣,那就會產生一些問題,因為外匯儲備是外匯,如果把它兌換成人民幣會形成二次結匯,套出人民幣,外匯儲備不會實質下降。這些年,外匯局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滿足實體經濟包括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對外匯資金的需要,滿足大家的購匯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銀行體系提供比較充裕的外匯資金,通過這兩方面解決基礎設施投資的需要。還有就是大家關心的,外匯儲備能不能解決大家的養老、醫療等方面需要的問題,就像前面說到的,除了出現“二次結匯”的問題,還無償分配使用央行以負債支持的外匯資產。2014-06-12 10:38:47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