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國際財經】IMF下調明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至7% @ 2014-06-06T08: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中國經濟 經濟增 刺激 增長 放緩
概念:放緩刺激 ,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
而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利普頓認為中國政府應謹慎出台經濟刺激政策。「只有在增長明顯低於今年的目標時,才應進一步出台刺激措施。」他指出,IMF將中國明年的增長目標區間定在7%左右,並且將區間下限定得更低一些,符合向可持續增長道路轉變的目標。
6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DAVID LIPTON)在北京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約在7.5%左右,經濟增長前景在政府掌握中。利普頓表示,目前還沒有需要進行大規模經濟刺激的信號,中國政府在刺激經濟時需保持謹慎。
文章指出,當前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多數機構和經濟學家都認識到過去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不能動輒就靠大力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認同中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認同轉變增長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高槓桿的潛在風險和不可持續。但是,卻仍希望繼續高速增長,不滿足於當前的微刺激和定向寬松,而是預期或建議政府出台強刺激措施和實行全面寬松政策,仍寄希望政府通過大上投資項目來保增長,甚至希望恢復到8%以上的高速。在第二產業幾乎所有行業都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搞投資不現實,非要擴大投資,只可能造成更多產能過剩,進一步抬高已經超高的企業槓桿率和地方政府債務,進一步增加金融風險。
近年來,包括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的確出現放緩趨勢,這是由一系列結構性和周期性因素導致的。短期內,即便經濟下滑幅度較大,中國政府仍有充足的財政空間刺激經濟。中期內,受到良好教育的城鎮勞動力和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將是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強大動力。因此,盡管增速放緩,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近日,廣東出台了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的22條措施,被稱為地方版的「微刺激」,其中除了實施大規模減稅計劃外,廣東省財政計劃安排資金647億元左右支持穩定經濟增長,包括預算存量資金中安排435億元以及新增資金212億元。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雖然決策層多次表明可以容忍較低的經濟增速、避免推出短期的強刺激政策,但已經提高了鐵路投資額度、加快了水利和公共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審批,並且加快撥付棚戶區改造資金。如果將這些領域相對2013年的增長均視為新的政策支持,估計這些措施合計將提振今年GDP增長約0.6個百分點。未來幾個月,隨著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出口增長復蘇,預計今年夏季經濟增長勢頭有望企穩回升。
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那麼維持現狀就是好辦法。既然尚不具備可以支撐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投資機會和貨幣條件,那麼在短期謹慎維持經濟增長與金融風險之間的平衡就是好辦法。為了維持這一平衡,事實上,李克強政府首先容忍了GDP增速的降速趨勢,並謹慎地將政府的政策目標確定為“穩增長”而不是經濟反彈。中國總理李克強多次表示,維持GDP短期的增長率不要滑出“下限”,就是穩增長。雖然有諸多跡象和證據表明,這個下限可能是7%或者更低一點,重要的是,這個短期增長區間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對金融風險的估計決定的,因為給定現在的狀況,正如劉世錦先生所言,在短期內,過快的GDP增長率或過低的增長率,一樣會引發金融的風險。
,新加坡、南韓、台灣和香港,亞洲四小龍是上個世紀60年代進入高速增長,亞洲四小龍高速成長二十多年。我們現在已經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識什麼問題呢?按照客觀經濟規律,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長時間的保持高速增長,這個道理其實很通俗,就像每一個人一樣,你身體再強壯也不可能長時間的高速奔跑,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慢下來。所以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高速檔換到中速檔,首先是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除了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把高速檔換成中速檔以外,我們自身在過去發展中間累積的矛盾和問題也要求中國經濟換擋。
「金融海嘯前,信貸增長與名義經濟增長比例較平穩,金融海嘯、中央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政策後,經濟增長遠低於信貸增長,因為某部分借貸並沒有投放到經濟活動之中,而是債蓋債,現時要刺激(經濟)增長,要比之前投放更多信貸。」
“繼強勁的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公布後,略微疲弱的服務業PMI可能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依然緩慢,尤其是私營企業”,曲宏斌說。
新浪財經訊 香港時間6月5日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今日稱,今年中國經濟增幅約達7.5%,中長期看來中國經濟前景樂觀。在與中國政府高層官員會晤後,他認為中國政府還沒有收到足夠的信號,因此不會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另外他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是有必要的,但並非出現了拐點,只是處在一個周期性的發展階段。
進入新年代以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逐漸步入老齡化,人口紅利的消退使得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缺失,經濟增速轉緩乃為大勢所趨。在經濟危機背景下,全球出台海量貨幣寬松政策,廉價的貨幣引發全球經濟短期失衡,在全球理性回歸的格局下,產能過剩、環境惡化等負面因素凸顯強烈,中國正處在淘汰落後產能和去槓桿化過程中。可以說,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經濟增長減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和改革陣痛三期疊加不利局面,在調結構和去槓桿大背景下,主導中國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全線回落,一季度經濟增長低於政府14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凸顯中國整體經濟在趨於放緩。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直言,中國經濟增長開始企穩,「這要歸功於政府的微刺激」。
一季度經濟增速下滑至7.4%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定向微刺激政策。自4月份至今共召開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這些會議幾乎均涉及穩增長的政策,最近的一次則是加大「定向降准」力度。此外,財政部日前也要求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有利於提高財政支出對總需求的有效拉動。
筆者認為,制造業顯現些許企穩跡象,和近期政府推出的微刺激舉措有關。從4月初中央明確微刺激方向以來,隨著經濟數據低迷愈演愈烈,「微刺激」范圍也越來越廣。而連續出台12項重大政策的節奏,也顯示出決策層保底經濟增長的意願強烈,似乎除了「兩高一低」和房地產,其余產業都已屬於可以進行刺激的產業。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