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李克強:簡政放權是政府自我革命 @ 2014-03-05T12: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改革 行政審批 簡政放權 政府 李克強
概念:行政審批改革 , 2014年政府
李克強並沒有強調政府要做什麼,而是首先厘清政府不做什麼,並且明確了本屆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簡政放權。
對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難度,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則表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越到後來難度越大,目前改革已經進行到了『割肉』階段,調整、協調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非常困難,而且還會引起抵觸,需要政府以極大的勇氣和決心去推進。」
李克強指出,我們從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作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國務院機構改革有序實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專案目錄,推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各地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
上再次論及簡政放權,強調政府行政審批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即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海巖、軼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將代表新一屆中央政府,向全國人大作首份政府工作報告,這也是其就任總理以來第一份「述職報告」。此間消息人士預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呈現四大看點,凸顯今年政府工作的四條主線。其中,李克強去年首提的經濟增長「合理區間」與「上下線」將首次列入政府工作報告;簡政放權在今年繼續大力度落實,將會觸及更多「硬骨頭」;建設民生保障安全網與深化改革都將有大進展。
李克強在報告2014年重點工作時指出,要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200多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利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審批事項。基本完成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在全國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落實認繳登記制,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由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公示制度,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
他評價,2012年開始廣東從行政審批制度入手進行改革,努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已經取消、下放和轉移800多項,在全國走在前面。至於未來有關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行政審批的簡政放權並非越少越好,關鍵是政府不能越位、錯位,但也不能缺位。」建議每個批次的行政審批項目從省級層面取消或下放後,需關注各地級市及各有關部門是否按時間表在推進落實,對已下放或轉移的項目也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履行政府的
九三學社今年上交政協的另一份提案《關於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建議》表示,在中央有力督促下,各地全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山東省省級審批事項已由2482項減少到543項,精簡近80%;廣州市某類投資審批期限從原來的799天縮短為37天,取得了明顯成效。「簡政放權、服務百姓」已成為各地行政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但隨著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阻力和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密集地進行自我減負和向市場放權,大刀闊斧地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擲地有聲地表達了中央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的堅強決心。然而,「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更困難」,改革深水區的簡政放權,擠壓了職能部門的權力尋租空間,對於一些權力部門,是「瘦身」,更是「割肉」。出於對既得利益的維護,一些地方熱衷於在「數字」上放衛星,追求放寬多少項、減免多少類、下放多少種的眼球效應,實際卻以明放暗不放或避重就輕的方法「瞞天過海」。一些部門玩弄審核與審批、審批與備案的文字游戲,放開的權力「看得見、摸不著」。這種扭曲的簡政放權就像割韭菜,一茬剛割完一茬又抽芽,行政審批的「長征」必然會成為「裹腳布」,讓公眾苦不堪言。
有網友就此形象比喻:「政府正在開始一場『透明革命』。」一些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權力清單」既能加強社會對政府權力的監督,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也能強化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北京商報》引述專家觀點稱,以往行政審批由於不透明,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推廣權力清單,能有效防止「邊增邊減」和「明放暗不放」的問題。北京大學教授周志忍認為,通過制定權力清單並向全社會公開,公眾可對政府部門進行更有效的監督,可有效限制政府部門權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他同時提出,在行政審批減少和規范後,企業辦事會更加方便快捷,公眾的創業熱情會被激發,「將給市場增加更多活力」。
    藍皮書提出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不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唯一考核指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既要把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的事項還給市場和社會,也要注意優化審批流程,降低辦事成本;二是防止缺乏配套措施影響改革推進;三是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回潮、再清理、再回潮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怪圈,如何走出這個怪圈是決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敗的關鍵之一。
我省作為欠發達省份,市場主體較少、經濟總量小一直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矛盾。但是,很遺憾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甘肅鮮有在開放搞活的搶先之舉,亦步亦趨之中也失去了不少發展的機遇吸引投資的好機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何深入改革,在改革中更好轉變政府職能,降低市場主體准入門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壯大市場主體總量和質量,以此推動甘肅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已是時不待我。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各項改革措施中,加快行政審批制度為主要措施的簡政放權又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
2013年以來,國家工商總局根據國務院部署,先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7項,對比本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前,簡政放權幅度達50%。財政部提出三年內取消下放11項行政審批項目。截至目前已經國務院決定取消下放9項,另外2項待國務院審定後再取消下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新年伊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繼續把簡政放權作為“當頭炮”。從延安時期提出精兵簡政算起,每次放權之後總會慢慢收回來,每次精簡機構編制總會慢慢恢復乃至膨脹起來,總是難以跳出“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管就死,一死再放”的“放收回圈”周期律。如何跳出這個周期律?最要緊的就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切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簡言之,就是該放的權堅決放掉,該管的事絕對管住。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