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陳茂波:短期覓地建屋綠化地帶具優勢 @ 2014-01-20T07: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陳茂波 發展
概念:土地發展密度 ,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
陳茂波表示,施政報告提出數個覓地建屋的方向,包括已物色到80幅具潛力改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共超過150公頃,可在未來5年提供89000個單位,又會提高發展密度,按地區分別將地積比提高兩成至一倍。
《施政報告》提到,除了港島北及九龍以外地區,全港其他各個「發展密度分區」的最高住宅用地地積比率,可整體地適度提高約兩成。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在記者會表示,增加密度安排不適用於規劃相當成熟或已完成規劃項目,包括新界東北發展區、洪水橋發展區及東湧新市鎮拓展發展區,因有關地點在規劃時,已盡量提升發展密度。
施政報告提出,加大港島北同九龍以外地區發展密度最多兩成。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解釋,已規劃成熟的項目,包括洪水橋、東湧新市鎮和新界東北,並不適用於加大密度。而過去政府售賣的土地,發展商五年內不可以修改契約,增加發展密度,私人業權土地要增加發展密度,亦要通過城規程序,克服交通、供水、排污等,才有望獲通過,之後亦要補地價。陳茂波又指,在大嶼山東面發展過千公頃的人工島,東面水域較西面,保育挑戰較少,這項計劃未來要作多方面研究,包括對環境的影響。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施政報告》提出透過提高發展密度增加房屋供應,但仍要逐幅地皮審視是否適合。
陳茂波又指,決定提高本港多個地區的發展密度,當中啟德新發展區的發展密度提高兩成後,可以增加六千八百個單位,商業用地亦可以增加四十萬平方米。政府亦決定將薄扶林南的華富村以及附近五幅土地,取消發展限制, 以便重建。
密度較高的地方外,可於其他發展項目增加20%的發展密度,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施政報告記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發表新一篇「局長隨筆」,對於施政報告提出改劃土地作住宅用途及提高發展密度,明白公眾對有關建議有一定的憂慮。
陳茂波昨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一同向傳媒闡述新一份施政報告的相關政策內容。對於有指增加兩成地積比只會肥了發展商,陳茂波表示,即使加發展密度,發展商亦要面對補地價及城規改劃關卡,而一些已有詳細發展計劃的地區如新界東北、洪水橋、元朗南和東湧新市鎮擴展等,地積比不會再增加。
【新報訊】為增加房屋供應,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適度增加發展密度。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圓圖)指出,啟德新發展區的發展密度提高兩成後,可增加6,800個住宅單位,商業用地面積亦增加40萬平方米。他又認為,在大嶼山東面發展過千公頃人工島,所遇到的保育挑戰,將較以往提出發展大嶼山西面水域為少。
陳茂波:天水圍地作低密度發展
核心提示:《施政報告》日前提到,將港島北及九龍以外地區的整體發展密度增加兩成,有意見擔心政策會變相「養肥」發展商。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解釋,部分已規劃成熟或已落實規劃藍圖的項目,包括新界東北、洪水橋和東湧新市鎮發展計劃,並不適用於加大密度,發展商申請增加地積比時,仍要面對重重難關,即使獲通過仍需向當局補地價。
不過陳茂波表示,改劃土地工作並不容易,需要社會及地區人士支持,期望大家可以從本港的整體利益考慮,強調在申請改劃及放寬發展密度時,不會對地區造成不可接受的交通及環境影響等問題。
陳茂波在網志表示,施政報告提出改劃土地作住宅用途,又建議將九龍及港島北以外地區的發展密度提高兩成,他明白公眾可能會有憂慮,但政府會進行所須城規程序和諮詢,顧及每幅用地的實際規劃情況及因素,以及增加密度後對環境、景觀及空氣流通等影響。
《施政報告》提出未來10年供應47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並且透過提升部分區域發展密度方式增加供應,提升比率由20%至100%不等,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志中提及,以啟德發展區及屯門東用地為例,提升地積比後分別可增加6850個及約7000個單位;此外,獲提升100%發展密度的新市鎮...
施政報告公布,提高土地的發展密度兩成,陳茂波指現時在賣地表內未賣出的土地,政府會重新審視密度,又會在本月底,交代新一輪綠化地帶改作住宅的計劃。
【太陽報專訊】政府為覓地建屋,全面調高新界及港島南區發展密度兩成,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披露,部分新界低密度住宅用地地積比可能上調多達三成至一倍,正進行初步研究的元朗南、古洞南及新界北部等項目將采用新發展參數,但已達最後規劃階段的新界東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則不適用。有團體質疑會令城市景觀變單調,降低環境質素。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增加發展密度,發展局昨公布,新市鎮和市區地積比上限可增加兩成,最高由5倍增至6倍;低密度住宅區的地積比上限更可增1倍,由0.4倍增至0.8倍。正進行規劃研究的元朗南和古洞南兩區的住宅密度將率先提升,已完成規劃的新界東北及洪水橋則不會調整。發展局長陳茂波強調,即使加密度,發展商仍須透過招標等形式買地,私人地皮亦要補地價,不等同「益地產商」。
對於施政報告建議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他指過去兩年由於補價機制未能達成協議,減慢發展商推出單位的步伐。現時透過機制,可加快增加住宅供應,每年可增4,000至5,000個單位。新地有近五個項目計劃參與,包括工廠轉辦公室或工廠轉住宅用途。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網志撰文時稱,提升發展密度會顧及社區環境。
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土地供應措施,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出席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午餐會時稱,要達到未來10年興建47萬個單位的新目標需大規模開拓土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政府沒有「魔術棒」,短中期增加土地供應須改劃土地用途、增加發展密度等,但涉及改劃用途需社會支持,絕對無低估尋求支持的難度。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