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中國社會「變老」時間表養老金至少提前25年准備 @ 2013-10-14T22: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養老
概念:1位老人 , 中國老年人
而最主要的就是創新制度和方法,建立公辦、市場、居家「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比如,既然公立養老機構少、私立養老機構貴,能不能鼓勵社區多開辦一些類似幼兒園、托兒所的「托老所」?很多老人並不願意去養老院,但平時子女不在身邊或者上班,白天無法照料,如果老人像幼兒時上幼兒園一樣,白天托管在「托老所」,既實現了養老社區化,又降低了養老的成本。此外,是不是還可以創新和推出「養老師」這一行業?通過培訓和資格認證,讓「養老師」負責社區中多個老人的托管,每天定時定點巡視,幫助老人處理簡單事務,提供健康咨詢、保健和飲食服務等,實現高質量的「居家養老」。「養老師」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保姆」,是一種保障養老的專業人員,有了這樣一支隊伍,不僅能夠擴大就業,而且能夠解決部分養老難題。
【文匯網訊】在內地CPI指數一路飆升,在港幣越來越「不值錢」的情況之下,部分早年間返回內地養老的香港跨境老人已積蓄見底,囊中羞澀。近年一些跨境老人陷入困境,最後不得不返港入住政府老人院「蝸居」。
首先看家庭,我們要知道,靠子女供養者,如果自認是經濟上的負擔,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子女家庭不富足,或子女不夠孝心,哪怕經濟再富足也捨不得在父母身上多花一點錢。看到子女供養不容易或不情願供養,老人心里自然有了「負擔」。至於那些靠養老金供養的老人,如果和兒女住在一起,而兒女又不情願照顧老人,或對老人的衰老遲鈍產生嫌煩,雖然子女照顧老人是應盡的義務,可歷來處處為子女考慮的中國父母,心里有了「負擔」也在情理之中。
卻在喊「吃不消」了。不是個人繳費比例偏低,繳費時間偏短;也不是單位和企業繳費不到位,而是政府財政歷年來在養老金上欠賬太多;特別是,僅有兩成多的老人能靠吃養老金養老,表明我國養老保險高覆蓋比例下,能否靠養老金養老的問題依然嚴峻。
    修訂「老人法」,設立「老年節」體現了國家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尊重與保障,也折射出中國社會對於養老問題的焦慮。近幾年來,「空巢老人」、「失獨老人」一次次沖擊著我們的內心,而諸如「延遲領取養老金」、「以房養老」等話題又一次次觸動社會敏感神經。種種現狀拷問我們:明天,我們該如何養老?
村辦養老院,是利用農村的閒置公共房產、土地等資源,打造成小型養老院,解決本村高齡、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五保老人的就近養老問題。去年以來,濱海縣每村投入30萬—40萬元,興建村辦養老院,到今年底,將落成5所村辦老年關愛之家。
杜鵬指出,在城市靠離退休金生活的老人達2/3,但農村只有4.6%的老人能靠養老金生活,有41.2%的農村老人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農村的問題相比城市更嚴重。
鍾君建議,要在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打開一個通道,可以考慮大力發展非盈利性質的養老服務機構,例如可以在社區設立日間照料所,通過老人自己出點錢,政府給予一定補貼的方式維持機構基本運營,為老人提供吃飯、醫療等基本生活照料。這樣既能減少機構養老的壓力,又能排解老人情感缺失的寂寞。此外,鍾君指出,還要加強對養老金的監管,拓寬基金投資渠道,以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完)
蘇州市老齡協會日前公布了「蘇州養老狀態調研」報告,調查人員對15家養老機構、10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000多戶老年人家庭走訪後發現,目前,大部分老人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屬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數據顯示,8成老人喜歡居家養老,受此影響,配餐、社區文體活動最受老人歡迎,老人對目前的家政、配送等服務也比較滿意。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需求增大,對醫療護理、養老護理的需求日益迫切。
詹成付司長介紹,目前我國公辦養老機構占全國養老機構的76%,其中有近4萬家是農村的鄉鎮敬老院,絕大多數住的是五保老人。而城市養老機構入住的絕大多數是城市「三無」老人。此外,還有極少數的失能、經濟困難、高齡老人住在城市的養老機構中。
詹成付說:「實事求是,指標完成的不好,城市社區功能服務才達到的41%,農村是17%,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農村從今年開始,我們跟財政部使用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一年十個億,三年三十個億,准備在農村十萬個村建立日常照料中心,依靠村部原有的學校,大家抱團養老,解決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照料養老的問題,在城市進一步跟社區建設相結合,在布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同時推動制定出台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政策,培育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團隊。」
在老人最期望的養老方式方面,城鄉綜合排在第一的是居家養老,即由子女進行養老,占63.58%,排第二、第三的分別是由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此外,在調查對老年人的社會服務的需求方面,排在第一的需求是醫療服務。老年人期望建立方便快捷的醫療機構或暢通的老年人專用醫療通道。
一些老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完全能夠承擔養老機構的費用,但是這部分老人擔心,很多養老機構在郊區,機構的醫療服務相對弱。李紅兵說,現在所說的養老機構很多還是過去針對五保戶、社會三無老人的福利機構,特別是一些養老機構還是按照療養院的標准來辦養老院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老機構,能力還不到位。老人的擔心反映的正好是一種需求,《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解決的正是這些問題。
據介紹,絕大部分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模小、檔次低、功能少,只能提供簡單生活服務。專業人才匱乏,全省現有約1.7萬名養護人員,其中90%以上沒有執業證書,缺乏專業知識,養護人員工資和福利待遇偏低,服務收費制度不健全,行業服務標准欠缺,因老人意外傷害帶來的運行風險大,整體缺乏活力和發展後勁。
新華網上海10月13日電(記者周蕊、吳振東)今年的重陽節是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之所以設置這個節日是基於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以及呼喚全社會關注老年人養老等問題。但是,不容樂觀的是,在當前的實際生活中,公立養老機構「十年等一床」、民辦養老機構價格高居不下,養老護理「多收老人多虧本」、醫養長期「脫節」,養老金「多軌制」多年難並、異地醫保進展緩慢,未富先老的中國面臨著重重養老困局。
老人所提到的電話其實是寧夏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的呼叫器。該平台自2011年運行以來,已覆蓋了8000多戶家庭,每年接收老人的求助求教呼叫50多萬次。
「智能化居家養老既保留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又把社會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寧夏老齡辦副主任岳秀霞說,目前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由政企共建,政府為城市散居『三無』老人和五保老人的呼叫器和信息費買單。寧夏計劃到2015年,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覆蓋所有城鎮困難老人家庭。
「以房養老」是指老人通過抵押房屋產權,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老人去世後,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以房養老」是對當前養老模式的一種探索,但不是一定要通過銀行反抵押的形式,老人也可以通過出租房屋獲得租金,用來養老。除此之外,還有養老保險、養老金等各種養老形式。目前來看,子女養老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