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高官言論】李克強︰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堅持不擴大赤字 @ 2013-09-12T15: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李克強 經濟
概念:中國總理李克強 , 李克強夏季達沃斯論壇
李克強說,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改革。全面改革包含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金融改革,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攻堅階段。他強調,金融體制改革關鍵還是要堅持市場化取向。
李克強強調,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改革。金融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表明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攻堅階段。
這是李克強首次以總理身份亮相夏季達沃斯。李克強在演講中首次總結應對經濟下行的基本政策思路,指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經濟運行是平穩的。在采取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措施後,中國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向好的勢頭。7、8月份的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用電量、貨運量等主要指標普遍回升,實體經濟活躍,城鎮就業繼續擴大,物價總水准保持穩定,市場的信心在增強,社會預期向好。
有觀察人士問,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是否會因各種復雜的社會難題而脫軌?李克強回答:「中國將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中國將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
雖然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超過30年,但是如何在各個領域上深化改革還存在著不同聲音。在11月份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外,研究如何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是另一項重要議題。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中,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正在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研究,以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加社會創造活力。據悉,由有關方面專家和智囊組成的三中全會改革方案工作組,近幾個月已在幾乎全封閉的狀態下工作,將各領域改革內容的不同意見進行磨合,然後呈交中央政治局審批。從習近平披露的內容來看,深化改革確實涉及各個方面。習近平指出,中國將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宏觀調控、財稅、金融、投資、行政管理等領域體制改革,將努力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和深化涉及投資、貿易體制改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近期經濟數據較預期理想,相信今年經濟能實現預期目標。他又表示,會在不穩定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堅持維持宏觀經濟政策不變,並強調堅持改革才是出路,包括推動利率市場化及資本帳可兌換。
「李克強的演講風格誠懇直接,長遠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問題。」德勤企業諮詢公司中國研究洞察力中心總監杜志豪告訴中新社記者,正如李克強在上任之初所言,中國的經濟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而當前中國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按計劃落實改革。
李克強:中國30多年的改革一直是漸進式、探索式的前進,我們也因此使中國經濟,包括中國的金融業能夠穩健而又具有相當速度地向前發展。中國經濟改革必然要包含金融改革。我們推進金融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首先,我們將繼續推進利率的市場化。剛才你提到了我們取消了貸款利率的下限,這只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一步,還會繼續往前走。其次,我們還將推進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因為中國整體來講間接融資比重較高,融資的渠道還不夠豐富。所以,我們還要繼續推進這方面改革。如前不久我們推出了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措施。第三,我們還要繼續推進金融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比如,我們正在進行村鎮銀行的試點。同時,我們也會繼續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目前,我們已經發展了人民幣的離岸業務,還會有更多的選擇。當然,改革的進程要與中國經濟的實力、金融體系的成熟程度和我們的監管能力相匹配。
李克強表示,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政府穩定宏觀經濟政策,堅持不擴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通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對外開放的新路子。這些舉措使中國經濟運作呈現企穩向好的勢頭。李克強說,「從7、8月份情況看,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用電量、貨運量等主要指標普遍回升,實體經濟活躍,城鎮就業繼續擴大,物價總水准保持穩定,市場的信心在增強,社會預期向好。這種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使我們堅信,中國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主要任務一定會實現。」
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達沃斯論壇上接受采訪時表示,從中國的經濟基礎、產業體系、科技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等來說,中國具備經濟中長期中高速發展的條件。中國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體制、縮小城鄉差距等改革政策,能夠維持中長期中高速發展。
第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市場活力。改革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本屆政府開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今年以來,我們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目的就是是通過簡政放權,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政府該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以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我們擴大了“營改增”試點范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推進結構性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能源開發、公用事業、服務業等領域放寬市場准入,引導民間投資增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發展要依靠改革,也離不開開放。我們不斷探索對外開放的新路子,上半年與歐洲國家瑞士和冰島簽署了自貿協定,最近又與東盟領導人商議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在上海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重點在投資准入、服務貿易領域擴大開放方面探索經驗。我們還推出了提高對外貿易便利化等措施來促進進出口的平穩增長。 [ 2013-09-11 17:41 ]
    他說,同時,制定與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相配套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只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總量政策就保持穩定,主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點是調整經濟結構,主動力是推進改革創新,以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創新的動力和改革的紅利,來激發市場的活力,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中新網9月10日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在大連會見出席達沃斯年會的企業家代表並回答企業家提問。在談到金融市場改革時,李克強表示,中國推進金融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將繼續推進利率的市場化。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只是第一步。
當被問及李克強日前表態是否在為11月三中全會「放風」,易鵬並不完全認同,他說,李克強今次表態更多的是向外界釋放中國經濟樂觀這一信號以及中國政府改革的決心,當然,不排除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當天向外界釋放更多信息。
發展。改革大勢不可逆轉,推進改革必將釋放出新的制度活力。中國經濟一定能保持長期持續健康發展!」11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作了題為《以改革創新驅動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演講,向與會者傳達如此信心。
。正因為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也表明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攻堅階段。所以,我們不僅要有勇氣,而且要有智慧,要尋找、抓住「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我們不畏難,也不惜力,並不是想僅做巧事,事半而功倍。但我們還是願意求得出一招能夠影響全局乃至滿盤皆活的效果。在金融體制改革中,抓住重點和難點或者說是關鍵問題,將有利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會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於促進全面改革的深化。
文章援引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易鵬分析,李克強經濟理念的要點包括,通過創新驅動和新思維驅動來打造經濟升級版;通過改革的方式簡政放權更好地培育市場的力量,讓市場發揮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新經濟來刺激供給,比如通過推動信息消費來挖掘新的消費熱點,通過制度改革來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擴大內需;通過開放促改革,比如通過快速推動上海自貿區建設、貸款利率放開管制,通過開放來形成增量倒逼改革等。
體制改革。」中國的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改革大勢不可逆轉,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釋放出新的制度活力,才能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中國今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在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實現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國的金融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推進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要放寬市場准入,讓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速逐漸放緩,這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前景的擔憂,對此您怎麼看?」座談會上,意大利埃尼集團董事長朱塞佩.里奇的提問,反映了國際輿論針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種擔憂。對此,李克強總理坦誠回答說,因為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出現了放緩的情況。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候,中國沒有選擇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貨幣,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我們選擇的是另外一種——就是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綜合施策,精准發力。特別是突出釋放改革最大的紅利,激發市場的活力,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使它們和穩增長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應該說目前已經見到成效。」
李克強指出,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即將開始之際,國際關注中國經濟是否將出現「硬著陸」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是否將因復雜的社會問題而脫軌。
政府會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改革,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李克強坦陳改革會觸動一些既得利益。但「30多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得益於改革。未來中國要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還必須依靠改革。」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