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學者:中國硬著陸可能性不大惟消費減速G @ 2013-07-16T11: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增速 經濟 半年 中國
概念:中國國家統計局 , 2013年經濟增速
【記者張頓、若愚/綜合報導】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速毫無懸念再降至7.5%,這是自去年年底經濟增速出現短暫反彈後,經濟增速連續第二個季放緩。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下半年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三、四季增速可能還會回落。而中國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譽所長夏斌日前更公開警告,中國已存在金融危機,只是被多發貨幣掩 蓋。
    新華網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劉錚)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經濟增速為7.6%。回溯歷史,1998年以來的15年里,中國經濟增速有三次回落至7%平台,其中1999年上半年的增速同樣為7.6%(按當時發布的數據,下同)。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劉錚、劉敏、王希)備受矚目的中國經濟半年報15日“出爐”,經濟增速連續兩個季度小幅回落,但上半年增速仍在預期目標之上。增速的適度回落,是中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調結構所必需的。在環境嚴峻復雜、增速持續下行背景下,當前中國經濟怎樣守住底線?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受出口不景氣、零售業銷售疲軟和投資趨弱影響,中國二季度經濟增速放緩至7.5%。在去年年底中國經濟增速出現短暫反彈之後,這已是經濟增速連續第二個季度放緩。報道還表示,由於經濟下滑未有緩和跡象,中國將面臨一個切實存在的風險:2013年經濟增速有可能降至7.5%的目標以下。
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李煒表示,6月份工業增加值和投資繼續放緩,這將抑制市場對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
就工業增速下滑的原因,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周景彤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外需大幅放緩是主因」。他分析,由於目前出口帶動國內生產、進而帶動投資的「外循環」還未根本轉變,第二季度出口回落對經濟增長有著決定性影響。除了上述原因,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當日發布會上分析,經濟增速適度回落是潛在生產率下降的一種客觀反映,也是中國官方主動調控的結果。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李慧勇表示,受累於工業及外貿領域下滑,二季度增速將有所降低,預計二季度經濟增速降至7.6%。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延續自去年以來的低速運行格局。目前宏觀經濟低速運行,各項數據指標表現基本平穩,但實體經濟的結構性壓力卻在增大,預計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長速度為7.6%,全年為7.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受出口不景氣、零售業銷售疲軟和投資趨弱影響,內地二季度經濟增速放緩至7.5%,整個上半年增速為7.6%,愈發逼近年初設定的全年7.5%目標。在去年底中國經濟增速出現短暫反彈之後,這已是經濟增速連續第二個季度放緩,並連續五個季度低於8%,展望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嚴峻。經濟學家表示,下半年經濟料不會大幅回升,硬著陸的可能性亦不大,短期宏觀政策將維穩,但中國政府亦需做好政策預案守住經濟底線,應對經濟放緩風險。
在世界一些媒體看來,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讓中國不再那麼醒目。今年第一季度,菲律賓的經濟增長率為7.8%,印度尼西亞為6%,泰國為5.3%,越南為4.89%。根據美國中情局的數據,2012年各國經濟增長排行榜上,莫桑比克和塔吉克斯坦的增長率為7.5%,居第22位。日本《讀賣新聞》15日評論說,中國新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快速增長的奇跡正在褪色,相比於過去近10%的GDP增速,現在的經濟增速「迅速滑落」,下降了一個檔次。由於基礎設施投資大量投放,去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出現復蘇,但現在再次承受壓力。從目前來看,由於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加上中國政府依然實施謹慎的經濟政策,中國缺乏拉動經濟回升的正面因素。
新華網濟南7月15日電(記者 席敏 袁軍寶)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同比名義增長20.1%,和10年來最低增速持平,這一「馬車」減速使中國二季度GDP增速放緩至7.5%。然而在整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民間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速,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和主動力之一。
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針對15日上午中國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多位專家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二季度GDP增速符合預期,下半年經濟將呈平穩復蘇格局,政府當前應盡快采取結構性調整措施,重點要放在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上。
南都訊 記者王衛國 實習生朱煜 發自北京 2013年第二季度的G D P數據將於今日出爐,目前業內普遍預測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滑恐難避免。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日前在2013A P E 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增速的底線可能是7%,目前的難題是大學生就業,如何保證700萬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才是穩增長的目標。
今年以來,內地經濟增速回落,一方面由於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拖累中國出口表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新一屆政府主動出手調控,把經濟增長中過多的「水份」擠出去。例如,通過打擊套利貿易行為,令虛高的外貿數據顯現「原形」,收緊信貸、加大房地產的調控力度,推出反對公款消費的「八項規定」,以前出台的鋼鐵、水泥及光伏等行業的刺激政策正在有序地退出。這些「擠水份」、去槓桿化、淘汰產能過剩等措施,對短期的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對長期發展有利,說明新一屆政府充分認識到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的風險,已下決心撥亂反正,刮骨療傷。而且,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仍符合政策調控的增長幅度,並未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因此,市場昨日對內地經濟增長放緩的反應正面,內地股市和港股沒有出現震蕩,反而有所上升。
表現不佳的經濟數據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多家外資投行和機構下調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下調了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該機構預計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速分別為7.8%和7.7%,比此前預測分別下降了0.3和0.6個百分點。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