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本周A股下跌為哪般? @ 2013-03-30T04: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銀行 理財產品 監管 銀監會 影響 新規
概念:監管銀行 , 銀監會理財產品新規
最近幾年大陸理財產品十分火紅,但因為透明度低而衍生許多金融消費糾紛。大陸金融監理機關看不下去,銀監會決定向理財產品開刀,28日決定要求銀行應向投資者充分披露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且理財產品與投資標的連結也應披露。
工行行長楊凱生在業績會上明言:「工行去年發行了六點八萬億理財產品,沒有一筆是資金池業務。」按銀監會的理財產品監管新規,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與對應的投資資產必須「一對一」對應,而不能是眾多的理財產品,對應相同的資金池(即一籃子資產)。去年,工行銷售各類個人理財產品超過四萬六千億元,其中代理銷售逾九千億元,其余則出售予企業,合共增長五成七。
    自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得到了快速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銀行業理財產品余額達到7.12萬億元,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也達到了4.11%。不過,在理財產品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不斷浮現。尤其是去年理財產品「資金池」的問題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在此情況之下,銀監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這為此次銀監會下發《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進行了先期鋪墊,市場對於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債權資產將進行規模限定已有一定心理預期。
提高理財產品透明度和降低風險,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周三公布了針對理財產品的多項新規。
依據內地銀監會日前刊發規范理財投資運作之通知要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應實現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一一對應,應比照自營貸款管理流程對非標准化債權類投資,並要求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准化債權資產的比例不得高於理財產品余額的35%或總資產的4%。
上海證券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理財產品投向被銀監會列為2013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重點,銀監會相關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強調,要嚴格限制銀行理財資金投入地方融資平台、「兩高一剩」企業及商業房地產開發項目等限制性行業和領域。
由於銀監會向銀行理財資金池「開刀」,理財業務資金收緊,昨日銀行股受此影響全線下挫,興業銀行跌停,從而拖累滬指大跌2.82%。有機構人士認為這是市場反應過度,預計整頓理財產品對銀行業今年業績影響在3%以下。分析師認為,8號文意圖很明顯,主要是堵住銀行違規貸款、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預期、壓縮信托券商通道業務規模等。目前銀行理財余額8萬億左右,以理財產品投資銀信合作和銀證合作規模最高不能超過理財產品余額的35%計,通道業務規模將不能超過2.8萬億,這意味著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債權規模已經超標1萬億。
花旗稱,為符合監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增長勢必放緩;其次,目前還不確定哪些銀行需要就其「非標准化債權資產」進行資本計提,因為未知哪些銀行符合「對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的要求,目前所知僅有工行和交行已達標。
評級機構標准普爾認為, 目前內地影子銀行風險仍屬中等水平, 銀監會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監管, 對銀行亦未有大影響 .標普估計 , 截至去年底, 內地影子銀行規模達到22萬9000億元人民幣, 相當於3萬7000億美元, 占整體銀行信貸規模三成四 , 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四成四.標普金融機構評級董事總經理曾怡景認為, 內地銀行體系的風險 , 主要來自銀行向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大規模貸款, 不過認為, 並非所有產品都是高風險類別 , 相信銀行體系有足夠緩沖, 應付產品可能帶來的損失, 現時影子銀行的風險仍屬中等規模.標普認為, 銀監會加強對理財產品的限制, 對銀行未有太大影響 , 而今年內地影子銀行規模增長, 將會低於以往每年三成四復合增長百分之34, 加上預計銀監會繼續加強監管, 提升產品整體透明度, 以及其他監管方法 , 將會引導內地企業以發企業債進行融資, 令到風險回到監管之內.另外 , 標普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廖強指, 現時內地息口走勢穩定 , 但他擔心一旦息口快速上升, 將會引爆影子銀行潛在的風險 , 他又認為, 內地中小型銀行在選擇客戶的靈活性較大 , 所以受政策影響亦較少.
按照銀監會的相關部署,銀行理財資金池模式將成為今年的監管重點。據了解,針對不規范的資金池理財業務,銀監會在1月末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要求商業銀行首先開展風險自查,若三個月內無法完成整改,需向公司董事會報備,並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
大陸理財產品亂象叢生,大陸決定加強監管力道。據《中國證券報》引述消息人士稱,銀監會已要求銀行整頓「資金池理財產品」,4月底前未達銀監會標准的銀行,除了罰款外,最嚴重將暫停銀行銷售理財產品。
27日下發的《中國銀監會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銀監會還表示,如果銀行不能實現這個要求,將不再允許其新增非標債券資產業務。
目前,國內的銀行將自己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做成了“資金池”,幾乎每天都發行新的產品,募集資金,同時每天又兌付到期的產品。銀行雖然也強調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但實際上,銀行是用自己的信譽擔保了理財產品的本金和收益。通過“資金池”,銀行將期限只有幾個月的理財資金投向了兩三年期限的高收益產品,在承擔了兌付風險的同時,也截留了大部分的利息收入。這種理財實際上已經是變相高息存款,各期產品之間沒有“相互隔離”,投資者分不清自己的資金投到哪兒去了,後期是如何管理的,實際收益率如何。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已經和發行環節相脫離。銀行可以發新產品去兌付舊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肖鋼稱之為“龐氏騙局”。投資者在網上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池中的每一款理財產品也都從來沒明確顯示是投向哪里。這也就是這次銀監會發布的通知中要求“每款產品要求單建表”的真實原因。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