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譚浩俊:理財監管不應只防風險 @ 2013-03-29T15: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理財 銀行
概念:銀行理財產品投資 , 銀監會理財監管新規
28日銀行股出現大面積下跌,整體跌幅超過4%,其中興業銀行跌停、平安銀行、中信銀行跌幅超過9%、民生銀行跌幅超過8%。市場普遍認為這是受近日銀監會理財監管新規的影響,未來規模達到數萬億並且仍在急速膨脹的銀行理財資金將被勒上緊箍咒。理財監管新規標志著監管層將啟動對「影子銀行」的全面監管,這將對銀行中間業務收入造成一定的影響…[
近日,銀監會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范理財業務投資運作,防范化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銀監會對理財產品投資監管再出重拳。於是引發了今天銀行股的暴跌,與“國五條”細則落地頒布的雙重效應帶動了股市一輪大幅下挫。
    銀行監管人士楊禕認為,監管部門規范理財業務投資運作,可堵住跨機構合作規避貸款管理監管要求的漏洞,避免信貸過度投放,同時規范銀行代客理財業務,去掉虛假繁榮部分。從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看,跨機構合作是創新方向,但如果銀行只盯住信貸類資產,短期雖能形成規模,投資管理能力卻並未真實提高,「新規」可促使銀行理財產品轉型。
3月25日,銀監會一紙《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詳見21世紀網《銀行理財監管升級版出爐 “非標債權資產”投資新規力促理財轉型》),要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堅持“限額管理”原則,即理財投資非標准化債權資產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非標准化債權資產”一夜間成為中國泛資產管理行業最新“熱詞”。
近日,銀監會對理財產品投資監管下發通知,通知要求包括,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准化債權資產(包括各類收益權)不得超過理財產品余額35%及銀行上年度總資產4%;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提供擔保或回購承諾;商業銀行應堅持資金來源運用對應原則,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要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收緊資金池業務等等。
監管層動機在於規范而不在於整頓。理財產品與投資資產的對應要求針對的是過去資產池的明顯弊端,銀行為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准化資產提供擔保這也是過去通行的做法,而這些做法使得銀行承擔了額外的風險。此外,“35%”的要求實質上意在規范小銀行高成本發行理財產品的現象。但從“4%”來看,監管層還是為銀行理財留足了發展空間的。“規范”而非“整頓”的呵護意圖明顯。
按照銀監會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要實現單獨賬務核算,且投資於「非標准債權資產」數額有一定的限制(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截止到去年末,全國共有23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各銀行共存續理財產品32152款,理財資金賬面金額7.1萬億元,投資於非標准債權資產的數額大約在20000多億元。也就是說,基本符合理財產品余額35%的要求,同時由於銀行業總資產規模逾100萬億元,這個4%的指標從總量來說也完全符合。不過,相對於某些理財業務較多的股份制銀行來說,未來需要注意投資標的范圍,以免越線。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銀河期貨研究中心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認為,如果按照通知精神嚴格要求,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將被嚴格限制。這樣一來,利潤增長率本已下降的銀行將面臨更低的成長性。付鵬說,過去幾年中,中國的融資渠道發生劇烈轉變,從銀行簡單的吸儲放貸時代在向紙幣融資轉變,銀行也在大力的發展表外業務,導致銀行表外業務收入在過去幾年呈現高速增長的狀態。銀監會監管文出來以後,很多銀行表外相關業務規模將超標,如果說表外開始收縮,銀行收入的預期將大規模下降,銀行將重新回到比較低的增速上。
對理財產品的管束,在筆者看來,是對整個影子銀行整治的一部分,由此產生出三個後果。第一,今後幾個季度的GDP增長可能弱過預期。如今中國經濟的增長動 力,幾乎全部來自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對影子銀行的約束,意味著流向地方政府的資金數量減少,由此直接導致基建投資的減速。第二,地方融資平台出現的違約 潮可能提早到來。筆者原以為,由於流動性充裕、個人理財產品好銷,2010年發出的信托基金、委托債權可以以發新債償舊債的方式度過還債高峰期。一旦高風 險理財產品受阻,今年內也許就會有一批資金鏈斷裂的專案。第三,銀行的盈利水平受壓。利率市場已經箭在弦上,銀行的利率類產品的利潤前景較弱,幾乎所有銀 行都在大力開發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此項監管一出,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盈利空間受到直接沖擊。
金麟認為,《通知》中“4%”的規定表明,監管層還是為銀行理財留足了發展空間,對理財產品“規范”而非“整頓”的意圖明顯。東方證券估算,目前銀行業的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准化資產比上總資產的比例在2%左右,遠低於4%,大部分銀行無需對理財產品余額或結構進行調整以滿足新規要求。
查看所有評論 注冊 登錄 用戶名: 密碼: 24小時熱門文章 欄目最新文章 房地產周刊:「國五條」大限最後一周靜待地方房地產:維持謹慎,地產政策細則低於預期的可煤炭行業:煤炭行業仍處寒冬,動力煤價創新低古勝:內銀股難炒之謎煤炭行業:煤價延續普跌基本面承壓王雅媛:衛星股增派息圖引關注中國能源機械行業:1-2月能源投資分化,油強煤汽車行業:政府公務車采購有望選擇自主品牌; 國泰君安:理財產品新監管或對銀行非利息收港口業:中國2月出口同比升21.8%,勝於市場平零售業:2月CPI同比上升3.2%,1至2月社會消費鐵路行業:取消鐵道部,鐵路實行政企分開鐵路改革對鐵路裝備行業影響點評 中國醫療保健業:涉及醫藥衛生監管機構的大部房地產1-2月報:首2月銷售投資強勁反彈銀行業:年初至今/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影子銀
繼要求各銀行自查自糾之後,監管層終於直接向銀行理財資金池「開刀」了。近日,銀監會下發了一份《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
核心觀點:1新規對銀行基本面影響有限,長期有利於銀行理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2新規為經濟復蘇增添變數,對銀行股影響為負面。
銀監會對理財產品投資監管再出重拳,近日下發的通知明確要求理財產品與投資品須「一一對應」,同時對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債權資產限額管理。工行行長楊凱生表示,支持銀監會加強理財業務監管。專家表示,銀監會新規或對銀行收入可能帶來一定影響。
影響,是今日早盤銀行等權重股暴跌進而拖累大盤下挫的重要原因。目前來看,適當規避受理財新規影響的板塊和個股,或許是相對穩健的投資策略。
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業務的監管思路已然明晰。昨日,記者獲悉,銀監會將嚴格理財產品發行和銷售環節的審查,從源頭控制理財業務風險,此外還將嚴查“資產池”等違規操作行為。今年兩會期間,銀監會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2013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而銀監會近日下發的《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可以視為《意見》的細化。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