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強化「居屋政策」對樓價的影響 @ 2013-01-17T12: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公屋 梁振英 供應 施政
概念:供應施政報告 , 7萬5000個公屋單位
梁振英今早出席三間電台的聯播節目時,被質疑政綱中提出4年興建7.5萬間公屋,而施政報告則提出5年興建7.5萬間,時間拉長了,平均每年落成公屋數量減少了。
報告將表明增加房屋和土地供應,是港府未來五年施政的「重中之重」,將現時每年供應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的目標,逐步提高至每年二萬個,把原定要七年才建成公屋的時間表縮短至五年,但可能要到五年後才做得到,底因是土地供應有限,很多土地難以短期內改為興建公屋,首五年公屋單位供應量可能只維持在總數七萬五千個。
將解決房屋問題作為首要任務,結果特首梁振英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未有再出辣招調控樓市,而且除了提高五年後公屋供應目標外,針對未來數年的其他樓宇供應指標,全部都是舊的數字。
公營房屋方面,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在2018年起的5年內,公屋的總供應以至少10萬個公屋單位為目標。
被問到何時才能令樓價回復正常,梁振英說,起樓要3年或以上時間。他又說,解決買不到樓的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增加供應,對短、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施政報告中都有著墨,在新增土地後,就可以想辦法資助有一定買樓能力的人置業。
梁振英說:「解決房屋問題,是本屆政府的首要任務。」他承認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樓價、租金、籠屋、板間房和劏房問題,而住屋供應短缺一日不解決,就不得不限制外來需求和壓抑炒賣需求。他指問題的核心是供應短缺,因此會加大加快資助房屋的供應,希望在2018年起的五年內,公屋的總供應以至少十萬個單位為目標。
【時事全方位:施政報告房屋政策(一)】施政報告昨日出爐,行政長官梁振英說,任內5年公營房屋,只維持7.5萬個公屋及1.7萬個居屋單位,要到2018年起才能增加公屋供應。今集時事全方位討論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是否交到功課。
特首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下周三出爐,交代未來5年施政藍圖。消息透露,梁振英擬提出增建公屋,每年公屋建屋量由現時1.5萬個,急增至2萬個,以便縮減公屋輪候時間。為實現建屋大計,梁振英提出「寸土必爭」,既改變土地用途又填海,更以「蚊型地皮」興建單幢式公屋。另外,豁免外傭再培訓征費的5年限期今年中屆滿,消息稱,政府有意順勢取消有關征費。記者姚躍華報道
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梁振英表示,房屋供應問題的核心是供應短缺。過去5年,平均每年私人單位落成量只有9 800個,出租公屋約15 000個,居屋是零。換句話說,過去5年,公私營單位每年落成量合共只有約24 800個單位。去年中,私人住宅單位空置率是4%,是15年以來的新低。
房屋需求供應緊張,特首梁振英表明有決心增建公屋,但因為建屋需時,今屆政府首幾年難以突然增加公屋供應,但會爭取在任期後期把公屋落成量,由現在的每年一萬五千個,增多三分一至每年供應至少二萬個,並希望在一七年之後的五年,把公屋供應量再進一步提高。
【施政回響】梁強調十分關注公屋供應未來加快推,以回應殺房問題
房屋是今年施政報告的重點,政府堅持「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產置業」的施政理念,提出一系列政策,增加新公屋、居屋和私人住宅供應,在2018年起的五年內,公屋的總供應以至少10萬個單位為產量目標。
有輪候公屋的殺房戶對梁振英提出,2018年起才增建公屋,感到失望,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要求梁振英交代,為何無法增加公屋單位。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預期,施政報告短期內不會對樓價有壓抑作用。
王惠貞還說,過去特區政府缺乏長遠的房屋策略,令青年及中下階層難置業,她期望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未來房屋及土地供應的數量及時間表,增建公屋。她續稱,現時每當政府提出改變土地用途,在地區興建公屋,均遇上不少阻力,尤其鄰近居民擔心影響樓價及景觀,她希望社會各界齊心支持加建公屋,並建議通過開發河套地區,增加土地供應。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今日出席活動時表示,扶貧安老將會是今次施政報告的其中兩項重點,另外據悉施政報告亦會在教育及房屋供應上著墨甚多,包括15年免費教育及增加土地供應,加快公屋興建時間,爭取將7年的公屋建屋量以5年時間完成,令每年公屋落成量,由目前的1.5萬個單位增至2萬。
同時,梁振英計劃在首3年任期維持每年平均建1.5萬個公屋單位,並透過加緊改變土地用途,釋放更多土地興建公屋,及要求房署將部分項目壓縮程序、提前動工,並計劃利用「蚊型地皮」興建單幢式公屋,房協並會加強興建公營房屋角色,而非由房委會一力承擔,以短期內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希望到其任期第四年至第五年調高公屋產量三分一,至每年2萬個公屋單位。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