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城鎮化規劃涉及20城市群上萬城鎮土地制度是障礙 @ 2013-01-05T18: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城鎮化
概念:城鎮化土地 , 2020年
中國地大、物博、人多,推進城鎮化應從何入手? 中金公司發表研究報告稱,新型城鎮化將指向四大政策措施,其中首推戶籍制度改革,此外還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現代化。報告引述國務院通知指,戶籍制度改革應以「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為核心,以促進城鎮化發展,且遵循城市愈小、放松程度愈大的原則。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也強調,推動城鎮化,把農民工逐步轉為城市市民,需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北京土地寸土寸金,吸引資本對農村土地「改造」躍躍欲試,但如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成了重要問題。北京市農工委日前表示,今年北京將深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農轉非力度,希望能推進農民市民化、鼓勵就地城鎮化。
文章表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讓我們理解到自然的城鎮化節奏。狂飆的城鎮化一定是在某些權利主體被嚴重抑制情況下發生的,一旦采取新型城鎮化,即讓農民有能力和意願真正成為市民的城市化,就需要還權,而還權的過程就一定會將城鎮化的速度降低,從而出現一種自然的城鎮化速度,它形成了一種長期的動態均衡,它也降低了過去城鎮化派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使得未來城鎮化步伐更穩健。
過去10年土地的城鎮化大大快於人口的城鎮化,過去10年城鎮常住人口增加28.7%,但是土地的城鎮化達到75%,所以這是一種粗放型的城鎮化,新一輪的城鎮化要集約用地,要避免農民被上樓,要防止造城運動。我今天的核心觀點是重塑理念、重啟股市,一方面要重視當前的新行情,關注城鎮化,另一方面要強化投資者回報和權益保護,這里的關鍵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上市公司的質量是股市的基石,資本市場應當建立起一套機制,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這其中可以包括兩個層面的工作,一個是建立科學的上市退市制度,特別是退市制度,通過市場化培育有競爭力的企業淘汰效益差的企業。二是完善多層次的正金字塔式的資本市場體系,使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互動。像我們的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的股市跌了65%,美國只有8%,這其中最大的差距是我們的上市公司的質量不高,我們要有兩道口,一個是入口、一個是出口。
目前的城鎮化征地壟斷體制只能帶來高房價,要想讓新移民買得起房子,必須破除壟斷征地制度。深圳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當初一個小漁村,被劃定為特區後,如果按現行的城鎮化土地制度政策,搞征地,搞拆遷,估計建成現在的規模最少得百年。而那個小漁村卻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建成了擁有1200萬常住人口的大都市。主要房子是誰建的?當然是農民。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房子。這些房子雖然差一點,但價格低,進城農民住得起。大量的農民因為建了房子出租出售也富了起來,大量的農村也因此分得了城市化的紅利。最主要的,相應的社會矛盾也因此減少許多。
報道並稱,由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初稿已編制完成,城鎮化將在未來十年拉動40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報道又引述分析指,城鎮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改革,而是利益關系分配的調整,要讓農民享受城鎮化的好處,關鍵在於讓農村土地流轉起來,並且要解決征地、農村集體土地確認權、城市發展模式與土地出讓金等問題。
文章表示,十八大與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中國未來的城鎮化建設准備的藍圖,正是對准了這些現實問題。因此,未來的城鎮化建設,理該朝著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進而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不斷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具體而言,這需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能不斷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程度,更多的農民就地轉化為城鎮居民,則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就有了空間,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能真正「離土不離鄉」,農民工或農村戶籍流動人口向城市大規模流動的局面才能真正改變。自然,為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戶籍制度、土地制度、養老醫療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必得配套,同時,還需要能源、資源、建築、環保、加工制造等領域的技術變革與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入。
,普遍的預期是,未來幾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因此,正在興起的新城運動被房地產行業視為長期利好,很多開發商在十八大以後在圈地、拿地方面蠢蠢欲動。 對現在這股以「新城運動」為標志的城鎮化浪潮,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就認為,這其實只是公共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浪潮,本質上並不能稱為城鎮化浪潮。 周業安表示,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不應該是修路蓋房,應該是社會網絡融合、各種群體享受平等公共服務的城鎮化,只有當不同來源的城鎮居民都能得到政府的公平對待,在城鎮中融為一體,才能對未來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土地的城鎮化速度遠遠快於人口的城鎮化速度——2000~2010年我國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張了60%多,遠高於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而同期人均建設用地133平方米,超過國家規定限額的30%。在這種趨勢下,全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嚴重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而在50%的垃圾處理率中只有10%達到無害化處理,大多數垃圾只能簡易填埋,一些城市已經陷於垃圾的包圍之中。
體制機制創新的重點之四是改革土地管理政策。要強化規劃管控,嚴格控制城鎮擴張的規模和速度,統籌各類土地的功能,促進土地利用綜合效率提高。通過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大力拓展城鎮化發展用地新空間,包括積極盤活城鎮存量建設用地,有序推進未利用土地的開發空間,積極調整城鄉建設用地布局。要完善土地市場體系,改革城鄉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擴大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上的作用范圍。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稅收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等,事關城鎮化的推進,要盡早加以改革完善。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俞瑾2日報道》上月初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城鎮化定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總編審朱幼平文章表示,然而面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用地矛盾成為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大難題。中國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而中國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宜居土地只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9%。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必定有大量農地轉為城鎮或工業用途。不僅如此,中國城鎮多是宜居土地,恰恰又多在產糧區,城市擴容一定會大量侵占耕地。而糧食安全是中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保護耕地更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所以,中國要發展城鎮化,必將長期面臨用地緊張的局面。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