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兩電加價減排轉嫁 @ 2012-12-12T03: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中電 兩電 電加 加幅 加價 港燈 電費
概念:加價中電 , 兩電明年電費加幅
兩電料最快明日公布明年電費加幅,今年兩電與港府商討電費加幅「唔會打架」,也不像去年的「拉鋸」,據悉,港燈加幅較溫和,中電因明年轉用西氣東輸的天然氣令氣價上調,預料中電加幅略高於通脹。中電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接受東方報業集團專訪時指,預計未來三幾年仍要面對燃料價上調的壓力,要待天然氣價完全反映在營運上,電價才會有平穩的調整,意味未來幾年仍會加電費。綠色和平認同增加減排少的天然氣發電令電費成本增加,但電力公司有責任攤分部分成本,亦應該考慮凍結低用量客戶電費及全面實施電費累進制,確保不影響基層家庭市民的生活質素。
兩家電力公司最快下周二公布電費加幅,有環保團體根據兩電最新燃料價格估算,中電明年加價百之七點六至九點六,港燈亦加百分之一點五至三;但認為中電高估燃料價格,應將多賺的兩億元燃料費,以及一半電費穩定基金回贈市民,此舉可將電費加幅減至百分之六點一至八點一,不過仍會高於通脹,建議兩電凍結基層市民首二百度電的電費。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政府對中期檢討持開放態度,但亦指出由於更改條款需得到雙方同意方可,故討論空間相對較小,意即成功機會不大。黃局長說話持平,道出了當中的困難,但相信市民對此答案定感不滿。回想起2011年12月13日,兩電宣布調高電費,中電的加幅更高達百分之九點二,遠高於通貨膨脹,更會刺激通脹率進一步攀升,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即使兩電在各方抗議後順應民意將加幅下調,市民對兩電采取「擠牙膏」式回應公眾訴求感到不滿,亦因這種「開天殺價、落地還錢」的方式令兩電的公信力大減。所以市民都希望政府當局,能在汲取是次教訓後加強在當中的角色,將主導權拿回來。
政府本月中,會公布兩電明年加價幅度。兩電多次指,燃料價格成本上升對加價造成壓力。有消息指,中電加幅近一成。不過,有學者就指,兩電未有盡力采購較平的燃料。
電力公司連年加電費,兩電今年元旦起已加價,其中中電平均加幅達4.9%,政府下月又將公布新一輪電費加價幅度。根據現行的《利潤管制協議》,兩電每年准許回報率為9.99%,電力公司為追求最大利潤,加價成為每年「例行公事」。然而,加價程序黑箱作業,即使立法會和能源諮詢委員會都無法獲得數據,公眾更無從了解加價理據。事實上,中電玩弄數字游戲提高叫價早有前科,去年底政府和中電商討電費加價時,無法達成共識,最後揭發中電把燃料帳負結余提高,日後再通過增加電費向市民收回,中電最終宣布將原來9.2%的加幅,大幅下調至4.9%。
行政會議今日審議兩電明年電費加幅,中電今年申請加幅介乎5%至8%,低於去年首輪提出的加幅9.2%。
環境局局長:大家理解現在政府和兩電有一個既定協議,政策是要平衡穩定、安全、環保和價錢幾方面的兼顧,這是既定的協議。政府在過去幾個月叫他們提早提交電費調整的建議,我們努力把關,盡量將價錢加幅降低,我們的團隊做了把關的工作。當然大家明白協議內有框架,所以我認為今次兩電加幅基本上是可以理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兩電明天公布明年電費加幅,但明年兩電《管制計畫協議》中期檢討影響更深遠。綠色和平發現,中電將備用電售予內地,當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抵銷了政府花費數十億元推行更換巴士和遠洋船使用超低硫柴油等措施的減排成效,認為明年中期檢討應討論中電發電總量。
兩電最快下周二公布明年電費加幅,據悉中電上月提交的加價建議在8%以下,港燈建議加幅則與去年相若,約6%至7%;惟港府冀透過談判將電費加幅壓至與通脹相若的水平,令公眾接受。
兩間電力公司提出明年加電費,中電加價5.9%,至於港燈加幅為2.9%。中電住宅用戶用電量每兩個月401至800度,電費增加不多於23元,港燈的七成住宅用戶每月電費增加最多$13.2。
全港市民明年電費再加價,市傳兩電加幅最多近6%,節能LED照明股藉勢炒上,雷士照士(0222)現升7.22%,達進東方照明(00515)升6.32%,真明麗(01868)升2.55%。
大公網12月4日訊 記者曾敏捷報道:兩間電力公司的明年電費加幅即將公布,世界綠色組織按兩電經營數據推算,加幅可望低於去年,估計中電電價加幅為7.6%至9.6%,港燈加幅約為1.5%至3%。由於中電燃料帳首次出現正數,若悉數退回多收的2億元燃料費及動用一半電費穩定基金,預期中電的電費加幅可進一步調低為6.1%至8.1%。
綠色和平在中電總部的外牆張貼標語,不滿中電將減排成本推卸給市民,令電費加幅大增。有巿民表示,無奈接受兩電的加幅,有商戶就指要想辦法節能。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