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銀行理財產品周報第113期: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影響顯現 @ 2012-07-06T09: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理財產品 收益 銀行理財
概念:銀行理財產品12282
根據理財周報零售銀行實驗室監測,今年上半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有12775款,其中,59款理財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最高收益,涉及的銀行主要有中國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渣打銀行、中信銀行等10家銀行。
昨日,勝利路上一家銀行最新一期理財產品表顯示,櫃台銷售的一款期限為59天5萬起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而起息日均為7月初的一款60天5萬起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高於櫃台銷售的同類型產品0.2個百分點,但要求只能在網站理財夜市購買。某銀行理財師孫先生表示,因為「理財夜市」通過網絡銷售,降低了銀行的運營成本,一般比同期發行的櫃台產品收益率要略高0.1至0.2個百分點。
重慶晚報記者發現,央行此次降息以後,市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確已有所下降。有專業機構調查顯示,截至6月7日,本月人民幣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僅為4.5624%,較1月份的5.2396%已下降0.6772個百分點,近期市場上收益超過6%的產品已難覓蹤跡。
記者注意到,進入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就已呈現逐月下行的態勢,一季度大部分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仍在5%以上,進入二季度,隨著市場資金面寬松程度不斷加強,市場已難覓5%以上收益率產品。市場的擔憂在於,這次降息將大大增強資金寬松程度,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大幅下降。
投在銀行理財產品上。因為她從朋友那得知該銀行180天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6%左右也就是說半年後得到的收益為15000元左右。但銀行理財經理給她的答復是:「利息降了理財產品收益也跟著降現在已經達不到這個收益了。」180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50萬元的投資要比以前少收入2500元。
「沖時點」攬儲,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把降息後一度下調的理財品收益又重新調了回去。記者了解到,自6月8日降息後直至上周,杭城銀行理財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大多為4%至4.8%,但本周已普遍回漲至4.6%至5%,甚至出現了6%以上的高收益產品。像工行體東支行新推出的一款一年期理財產品,100萬元起購,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2%。同樣,一家股份制銀行一款投資期限為279天的產品,申購門檻為10萬元起,收益率達7%,是6月份以來少見的一款高收益產品。「降息後,收益超過6%的理財產品原本已銷聲匿跡,收益5%的也大幅減少,這周理財產品收益反彈,明顯是沖著年中考核而來的。」浙商銀行杭州分行一位理財師說。
據本報與普益財富聯合推出的京津冀地區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排名報告,進入7月,理財產品收益率開始出現小幅下滑,本周(7月5日-7月11日)京津冀地區可購買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3%,較上周下降0.06個百分點。
原來,程小姐供職的國企A公司是該銀行的大客戶。前不久,該銀行代銷一款長沙某地區的信托集合理財產品,專門為A公司預留了幾千萬元的額度供職工認購,預期年化收益率7%,期限為1年。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內部專供產品的購買起點為1萬元,遠低於同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門檻。由此,孔小姐才得以搭上順風車。
專業人士表示,理財產品賣得火的原因在於,銀行承諾的高收益。現在一年期存款利息在3%左右,而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是能夠達到5%左右,「大家自然提出存款購買理財產品」。而隨著央行降息逐漸傳導到理財端,收益率的下滑一定會影響投資收益。
在6月末,銀行面臨月末、季末考核時點的疊加,攬儲壓力非常大,導致6月下旬以來市場資金面緊張,各期限SHIOR均有不同程度上漲,隨著央行重啟逆回購向市場投放近2000億元的資金,這一狀況有所緩解。由於我國目前的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以投資於債券和貨幣市場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存款的替代,因此產品收益率能反映出銀行對存款資金的需求程度。在上周「月末」產品收益提升之後,本周一些在「月初」發行的產品,收益率已經悄然下調,使得平均預期收益率出現下滑,且高收益產品數量明顯減少。預計從下周開始,隨著「沖時點」任務的結束,降息的影響將逐漸顯現,5.50%以上的高收益產品將進一步減少,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會繼續下降。
從到期產品來看,今年上半年共有12890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剔除未公布到期收益率的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81%。這一數據高於目前各家銀行一年期已上浮的基准利率上限。統計顯示,在已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渣打銀行發行的兩款產品占據收益排行榜前兩名的位置。代客境外理財QDSN11060I、代客境外理財產品QDSN11060I這兩款產品期限均為268天,到期收益率為27%。東亞銀行發行的牛熊雙盈5「亞洲四小龍」指數基金保本投資產品以18%的到期收益率列第三名,該產品期限為735天。
作為攬儲慣用利器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沖高
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降息後這三周的理財產品數據發現,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並沒有明顯的下降,反而最近三天發行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出現了小幅的上漲。
降息後理財產品收益下滑的「定律」正因利率市場化而被打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甚至出現小幅提高。銀行人士建議,降息背景下,投資者不妨選擇債券型產品或中長期理財產品,可獲得相對較高收益。
實現資金的安全穩健增長,成為現階段人們理財的共同訴求。除銀行存款之外,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各種穩收益的基金(如:貨幣型基金、保本基金等)受到人們普遍的重視。從綜合考慮來看,理財債券型基金是可以重點考慮的。因為理財債券型基金透明度較高,投資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估算自己可能獲得的大致收益;只要不贖回就會自動滾動,能夠有效地解決銀行理財產品斷檔的風險;具有認購起點低、手續費低的特點;流動性適中,一定時期里的封閉設計能夠有效減少產品申贖對基金規模帶來的沖擊,從而降低收益波動。
因6月底是銀行存貸比考核時點,為吸引儲蓄,近期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迎來小幅回升,不過這種應急之舉無法持續。下半年市場資金寬松趨勢基本確定,而作為對資金敏感的理財產品來說,收益率隨之回落難以避免。對投資者來說,受益於銀行存款利率上浮,2年及以上長期存款的利率已可媲美銀行理財產品,而購買國債也能鎖定未來收益。在寬松環境下,債基的表現同樣較優。
隨著正式納入存貸比考核,外資銀行對於存款的需求更加明顯,其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的身影也越發活躍起來。據銀率網披露的數據顯示,在廣州地區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全部為外資銀行旗下產品。其中,星展銀行一款1年期的機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10%。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