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中國需要進一步重組國有企業部門 @ 2012-02-28T03: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中國
概念:2月27日經濟 , 2030年中國發展
中國經濟已經持續繁榮數十年,中國國有企業的國際影響力也不斷擴大。2011年的財富全球500強名單中有61家中國企業上榜,幾乎都是國有企業。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於軾就即將發布的這份報告中的內容向美國之音談了他的看法。他說,從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看,國營企業的壟斷性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位經濟學家說,他所在的研究所作出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國企的盈利實際上是虛假的盈利,因為許多真實的成本都被隱瞞了。
世行報告:中國急需深層次改革。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世界銀行與一個中國政府智庫聯合編制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如果不進行深層次改革,可能會面臨經濟危機。報告敦促中國縮減龐大的國企規模,使之在運營模式上更接近商業公司。據六位參與報告編制和審核的人士透露,《2030年的中國》報告將於下周一發布。(鐵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23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國企的發展在中國有一定歷史背景,充當了民族工業振興的重要力量;如果國家不扶持,很多領域的民族企業都起不來,這和整個國家的戰略發展息息相關。但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社會階段,國企應該適度地退出某些領域,讓利於民,國家應根據形勢需要對國企做出一些調整,退出一些傳統領域,轉而扶持一些新興產業領域。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23日告訴《環球時報》,中國30年的改革非常成功,但經濟增長中出現的問題證明增長是不平衡的。中國需要進行廣義的體制改革。他說,國企市場化不能簡單來談。國企從其所有權性質來說必須要承擔社會責任,英國現在也仍有國企,關鍵是如何增強國企的競爭力,為社會做更多貢獻。而廣東共贏經濟學研究院院長馬國書23日告訴《環球時報》,報告提出的國企改革其實隱含著政治制度變革,即中國是否放棄國有經濟主導的發展道路,目前看來這個要求與現有制度還是有沖突的,不是短時間內能實現的。中國目前改革聲音很多,但具體未來怎麼發展其實還不明確,國企改革應該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自有「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提出之後,國家主導的發展道路似乎尋到了中國可以異於常規發展道路的根據。光鮮的城市建設,靚麗的發展數字,與「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互為表里,讓那些深化改革的倡議,尤其是改壟斷為競爭的市場化發展建議,都變成了「無厘頭」的臆語。不過,在國企於短短幾年成就了其「做大作強」夢想的同時,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卻難言成就;在壟斷國企利潤倍增的同時,公眾卻越來越感受到對國企壟斷巨頭爭利自肥的無奈。顯然,這樣的發展道路,於經濟的角度而言,是偏離市場化的發展道路;於社會政治的角度而言,也絕非是所謂「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
這份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編著的報告建議中國采取新的發展戰略,調整政府和市場、民營部門以及社會的作用,以達到2030年建成高收入社會的目標。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已經高速發展了30年並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但仍然需要加以改變,適應新的經濟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短期內出現硬著陸的風險,以及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數減少、不平等程度上升、環境壓力和外部失衡等等。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大,作為全球經濟中關鍵的利益攸關方,中國需要考慮如何將自身的結構性改革與全球為實現再平衡而進行的變革聯系起來。縮減龐大的國企規模,支持自由貿易,支持有關投資的多邊協定。中國的長遠利益取決於全球自由貿易和一個穩定、高效的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依靠多邊框架來幫助塑造全球治理議程。
歐元區風險降低和發達市場增長前景改善,上周促使高盛上調國指目標。瑞銀也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全年增長預測由8%上調至8.5%。瑞銀指,部分發達國家的增長強於預期,加上歐元區形勢取得進展,意味全球性衰退的風險已顯著減弱,相應將全年中國出口增長預測由零上調至10%。國企指數昨收報11467點,升62點,重越牛熊線(昨處11456點)。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