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提高養老金:多收三五斗的慶幸更是杯水車薪 @ 2012-01-22T00: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養老
概念:
先來看可行的理由:從美國養老金入股市的成功先例來看,在通貨膨脹預期的背景下,倘若把養老金單一存入銀行,實際上處於隱性虧損和不斷貶值的狀態。為實現養老命增值保值,美國養老金(也稱為401K退休計劃),在1980年入市,成為私人企業退休金制度改革的產物,美國社會養老保險是全國統籌的,以「信托基金」的形式存在,由聯邦政府直接掌管。該基金的監管與投資則是由專設的「信托基金托管委員會」來負責的。截至2010年底,美國養老保險基金總資產已經達到2萬億美元。 2010年美國退休老人能夠領取到退休金的人數也占到退休老人總數的48.6%,成為了養老金入市及401K退休計劃推行後的受益者。誠然,美國的「401K」計劃,促成了22年的牛市,但這「他山之石」能否攻A股這「玉」卻很難判斷。當下,最大的顧慮還是在A股本身是一塊「頑石」,怎麼攻也難攻出玉來。
戴相龍表示,養老金入市並不意味著要全部投資股票,而只是小部分投資股票。養老金投資股市應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客觀上有利於股市穩定,而不是被動托市、救市。歐美國家類似養老金的資金早已進入股市,有的投資比例達全部運營資金一半,從長期看投資收益率較高。全國社保基金從2003年開始投資股票,規定的投資比例最高為40%,一般情況下占30%左右,股票投資收益貢獻率約50%。
關於養老金入市,很難說好壞,關鍵是如何看這個問題。如果硬要從好處看,那麼此舉或能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養老金入市後,股市如果還要偏袒上市公司和大小非,自然就不妥了。
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為的是帶來增值收益,為什麼養老金這麼多年一直趴在銀行吃利息?就是因為證券市場的風險很大。從2011年的行情中我們就能看明白,如果養老金在這樣的市場里,真的就虧慘了。所以養老金入市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虧,而且要實現中長期的保值增值。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兩個途徑:一是找到長期成長的支柱性行業和企業,保證收益;二是在一個極低的甚至是被嚴重低估的位置進場撈籌碼。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期,整個經濟基礎還未看出眉目,原先的大型基礎行業估值都在不斷降低,要找到一個適合養老金投資的區域,暫時較難。而如果要尋找整體嚴重低估的區域,目前的位置顯然還算不上。因此,養老金入市目前還只能是畫餅充饑。
估值泡沫無非意味著:第一,市盈率是高企的;第二,出來混,早晚要還的,長期中市盈率會下降的;第三,此時持有股票,長期中的投資報酬率將會很低,甚至是負的。此時,讓養老金入市,豈不是羊入虎口?豈不是讓百姓養老的錢打水漂?本來,我國的養老金余額就不足以支付未來的養老金義務,在存在估值泡沫的市場中,豈不加劇我國養老金余額不足的矛盾?
話說回來,入市或許是養老金保值增值的手段,但並不是唯一,我們還可以去投資公共項目等形式填補養老金缺口,再比如國有企業的老員工,可以通過部分國有資產轉移來填充養老金。如今地方養老金入市閃電試點超出了公眾預期,養老金轉交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運營,自然是技術性難題解決了,但將百姓保命錢投入股市,與百姓來說在股市並不具備所必需的安全邊際的情況下,要讓百姓不擔心,似乎只有是比黃金更重要的對政策利好的信心了,只是這樣的信心從何而來?
為什麼證券界精英,對養老金入市高呼萬歲?因為養老金入市符合他們的利益!但養老金,是國人老去之後再無其他現金來源之時,度過晚年的基本依靠。豈能為一己之私,而置國人養老之依靠於不顧?
養老金入市應聽聽職工聲音
不可否認,把養老金投入股市,確實是實現保值增值的可選擇手段之一。而且,在長期通脹的情勢下,再讓養老金躺在銀行里睡大覺顯然讓人無法忍受。有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分散在各省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約1.5萬億元,由於90%存入銀行,10年來年均投資收益率不到2%,低於年均通貨膨脹率。養老金入市的呼聲早已有之,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是助推這一藍圖呼之欲出。
養老金入市話題引起關注。此次產生爭論的對象不是一般的養老金,而是由參保人繳費形成、散落在地方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於安全性的擔心,有人認為這是「保命錢」,不應輕易投資股市。毫無疑問,此次爭論十分有必要,但從當前情況看,進行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無疑具有現實緊迫性。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