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連北京也不挺!傳中國向伊朗購油已砍半 日本欲跟進 @ 2012-01-06T13: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伊朗 油價 歐盟
概念:
隨後歐盟的外交官表示,歐盟領導已對禁止伊朗進口石油達成共識,但是否實施仍待商議。消息傳出後,國際油價快速上漲。歐盟與伊朗局勢的不確定,促使黃金重拾避險屬性。
伊朗國營「法斯通訊社」(FARS)21日引述海軍司令塞雅瑞(HABIBOLLAH SAYARI)報導,伊朗海軍將於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東方舉行10天演習。歐盟和美國正試圖在對伊朗進行制裁上獲得中東和亞洲支持。伊朗原油出口量,比沙烏地阿拉伯、俄國以外的任何國家都多。
事實上,包括美、英、法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取多番制裁,試圖阻止國際買家從伊朗購入石油,但收效甚微,而關於未來對於伊朗全面石油禁運制裁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為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第三大產油國,配額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對歐盟出口量為日均45萬桶。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內部就制裁伊朗聲音不一致,一方面是法國、德國和英國的力挺態度,另一方面則是希臘、義大利等國的明確反對,擔心制裁有損本國經濟利益。因此,在本周落幕的歐佩克第160次部長級會議上,伊朗石油部長羅斯塔姆·加塞米就明確表示,歐盟限制進口伊朗原油的可能性很小,與此相關的是,歐佩克秘書長阿卜杜拉·巴德里也表示,現有配額,即維持當前原油日產量3000萬桶的水准不會調整,留待到明年6月再作評估。另外,作為石油領域的風向標,本月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20屆石油大會上,記者通過大量采訪了解到,絕大多數石油輸出和進口國相關官員都認為對於限制進口伊朗原油的可能性不大。
先是10天的大規模軍演,接著又警告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最近態度為何罕見的強硬?吳冰冰表示,伊朗近期一系列舉動是針對美歐最新制裁做出的必然反應。問題是,美歐的制裁能取得多大效果?石油禁運無疑是把「雙刃劍」,在重創伊朗經濟的同時,國際市場也將承受高油價的巨大壓力。
歐盟外交官周三稱,歐洲政府周三就禁止進口伊朗石油達成原則性共識。歐盟可能對伊朗石油實施禁運,以及美國總統奧巴馬新年前夕將嚴厲的金融制裁措施簽署立法,結成了打擊伊朗核計劃的西方陣營。美國財政部一名官員稱,華府支持歐洲禁運伊朗原油的提議,並相信可在不擾亂全球石油市場的情況下切斷伊朗收油收入。財政部稱,美國財長蓋特納將於下周出訪中國及日本,討論美國制裁伊朗及全球經濟狀況。歐盟此次禁運將迫使伊朗尋找其他石油買家。歐盟國家每天購買約45萬桶伊朗石油,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伊朗原油出口對象。伊朗每日出口約260萬桶石油。多數交易商預計,伊朗仍可以找到買家,並且大多是在亞洲,但必須得提供大幅折扣,從而降低石油收入。
不難理解,伊朗的狠話一出,油價應聲上漲。不過,狠話歸狠話。大家心知肚明,如果事情真走到那一步,誰都不會是贏家——高油價會拖累已經很脆弱的全球經濟、伊朗喪失石油收入、美國也無利益可賺。還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旦歐盟對伊朗采取石油禁運,沙特等海灣歐佩克產油國已准備好代替伊朗向歐洲供油。
而日本是伊朗的第二大石油出口貿易伙伴,其國內10%的石油都從伊朗進口,如果美國要求繼續制裁伊朗,日本將是最大的受害者。這樣的擔憂情緒在美國的其他盟友中也表現突出。南韓10%的石油進口也來自伊朗,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其他歐盟國家的原油進口也離不開伊朗。
奧巴馬2011年12月31日簽署國防預演算法案,其中包括對伊朗央行采取制裁的規定。文件責成美國財政部禁止那些向伊朗央行支付進口石油款項的外國銀行進入美國金融系統。事實上,這一措施將促使一些國家放棄向德黑蘭購買石油。不過,該法規定,奧巴馬有權決定哪些國家可以不受該法的約束,以免那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因此惡化以及國際市場油價暴漲。
但西方國家擔心,伊朗可能利用濃縮鈾計畫來制造核武,西方國家考慮以石油禁運施壓伊朗,迫使其停止核武發展,但伊朗大張旗鼓進行海上軍演,宣稱如遭國際制裁,將封鎖荷姆茲海峽,到時候波灣各國連一滴油也別想從這里輸出,只是全球石油運輸有40%必須通過這個海峽,如果美國與伊朗擦槍走火,勢必牽動油價。
點評: 時至年末,剛剛緩和的中東局勢又掀起一股暗潮,伊朗、敘利亞接連成為制裁的對象。從長遠看,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不穩,將直接影響外國對這一地區石油產業的投資,而投資削減帶來的產量下降恐將成為今後油價走高的推手。
短期來說,油市正承受著歐盟對伊朗更嚴厲制裁的影響,這可能推高油價。
因伊朗情勢擔憂升級推高油價,金價上日觸及兩周半高位。歐盟初步決定禁止從伊朗進口原油,加重伊朗和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
歐盟尋求對伊朗實施新制裁,盡管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