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破解柴油荒需三管齊下 @ 2011-11-08T15: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油荒 油企 成品油 中石 石油
概念:
地方煉油企業經理:中石油中石化如果這個時候說是地煉行業的問題,他說話就有點不公道了。中石化是咱們國家煉制行業的龍頭老大,每年不定時的出現油荒,他肯定要承擔最大的責任。這是三大巨頭的推卸責任,你想你作為全國煉制企業的壟斷企業、龍頭企業,出現這種狀況你沒有責任嗎?出現這種情況如果說他們把這種責任推到地煉行業的話,他們做事不公道,做人不地道,出現這種油荒完全是人為。
出現油荒,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相關生產企業由於油價下調,減少石油生產,減少市場供應,一次提高油價,保證自身超額利益。近期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公司都對柴油實施了控量銷售的措施。中石化南通分公司表示,近期柴油緊張的原因,一是柴油消費進入旺季,需求量加大,二是煉油廠因檢修停產,市場投放量減少,三是為預防國際油價下滑,成品油庫存減少,四是此輪柴油零售價下降後,出現了批零倒掛的情況,市場流動資源減少。另一方面是在油價下調之後,中間商趁機大量囤積,等到油價上調之後,再進行售賣,從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就造成市場需求虛假緊張,在油企減少供應的配合下,國內出現斷油,油荒蔓延也是必然的。
據《北京商報》報道,內地油荒持續已久,發改委近日約談兩大油企中石油(00857)和中石化(00386),要求其統籌做好配置資源,合理安排庫存,加大敏感及庫存薄弱地區的資源投放,切實保障農業「三秋」生產等重點用油需求。
據北京晨報報導,關於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坊間消息越來越猛烈。最新說法是,國家發改委很可能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給三大石油巨頭。對此,中石油總經理蔣潔敏表示,不贊成現在下放定價權給三大油企。
中石化集團新聞發言人黃文生對記者表示,目前確實市場上柴油需求旺盛,9月份與10月份中石化煉廠的負荷分別達到了101.8%和101%,創下歷史最高水平。10月中石化成品油零售量日均28.4萬噸也創下歷史最高水平。此次油荒與民營煉油企業負荷減少相關,當地方煉廠油品質量和價格都低於中石化,當地煉油負荷減少時,一些平時不來中石化加油的客戶都會轉向中石化,導致公司供應壓力陡增。(
不僅如此,人們好不容易才盼來幾個月來的成品油降級,隨著國際油價上揚,中石油中石化立刻惜售,造成了各地加油站的「油荒」。公眾,再次見證了「兩桶油」壟斷的淫威,當然也引發了市場如潮的惡評。其實,惜售也好,哭窮也罷,中石油無非是倒逼政策設計在機制上有利於自己,成品油價格只升不降。
10月,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炮轟」中石化、中石油斷供,引起輿論關注。近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也站出來,指責「兩桶油」蓄意制造油荒混亂,呼吁國家有條件放開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該商會稱,油荒是兩大石油集團「變相的示威和罷工」,兩桶油「鬧情緒」意在推漲。
據了解,自10月9日國家下調成品油價格以來,國內柴油資源一直處於緊張局面,不少民營加油站拿貨困難,部分地區出現無油可加的局面。雖然目前個別地區柴油資源緊張的狀況已得到緩解,但是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仍受影響。對於造成“油荒”的原因,業內專家和民營加油站一致將矛頭指向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認為兩大油企借資源壟斷地位惜售待漲才是真正原因。因此,社會上要求發改委“約談”兩桶油,打破成品油壟斷,保證市場供應的呼聲一直不斷。石化雙雄稱已增加柴油供應 前三季度日賺6億還喊虧損
據《京華時報》報道,此前在成品油多次漲價後,國家發改委負責人曾解釋,調整價格主要是為了保障供應。他說,除了幾大石油企業,還有一部分地方的煉油廠負責供應成品油。例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公司,可以通過上下游產業來平衡利潤,但這些地方煉油廠沒有上游產業,如果不調價,生產積極性就會受影響,直接影響到部分地區成品油供應,所以,仍要堅持成品油定價機制。
民營加油站再度遭遇「油荒」已成為近日多方關注的焦點,雖然在現行壟斷機制之下,民營油企「油荒」的原因早已是人盡皆知的「秘密」,但國家發改委專家自揭「油荒」真相的舉動多少令人有些意外和欣慰。18日,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主任史煒在其微博上稱:「數據表明國內並不缺油,而是中石化在以壟斷排擠民營成品油分銷商。」(10月19日《北京商報》)
傅成玉說,國家成品油的20%是來自地方煉油廠或民營企業,國有企業虧的時候既有社會責任,政治責任,但民營企業虧了的話,他只好停產或變項。但這20%的生產能力是要補上的,而這只能由國有企業來彌補,而這消耗的都是之前的庫存,一旦消耗完了,就沒辦法再增加產量了。原來如此!就這麼簡單幾句話,把兩桶油的責任推得干干淨淨!且不說你有80%的煉油能力,且不說所謂「地方煉油廠」絕大部分是國企,和中石化是一個老板,就那麼寥寥無幾的民營油企,他們如何翻得起大浪!停產或變項,意味著破產,民企為了制造油荒竟樂意破產?中國老百姓看到的,是民營油企率先在市場上降低油價,給老百姓以實惠,他們希望的是平等競爭,而不是市場壟斷。按照傅成玉的邏輯,要不是這壟斷外的20%煉油能力搗亂,油荒是不會出現的,油荒出現的原因是他們壟斷的不徹底,徹底壟斷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什麼叫壟斷歪理,這就叫壟斷歪理!壟斷了什麼都有了,不壟斷就會出問題,這就是傅成玉自創的壟斷經濟學。可惜全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知道「一降價就油荒」不是競爭的產物,恰恰是沒有競爭的壟斷造成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不斷告訴人們,哪個領域放開了管制,破除了壟斷,實行了競爭,哪個領域的供應就充分,價格就下降,人民就得到實惠。電信領域初步的不充分競爭,就導致價格大幅下降優惠不斷,再次證明了這個真理。把油荒的責任推到民營企業身上,使我們見證了壟斷企業的無恥,傅成玉就是這個無恥的代言人。
正在舉行的中商石油委2011年年會上,來自浙江、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的會員企業心急如焚,面對成品油剛剛下調的時機,他們卻無法從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獲得正常的成品油供應。 「本以為降價後,我們民營油企可以拿到更多的油。可誰知,非但與降價前缺油的狀況一樣,而且拿到油的價格還要高。」一位浙江民營批發企業老總憤憤地說。 (據《中華工商時報》)
成品油下調價格,油企就停止批發人為造成市場資源緊張,如果提高資源稅額,油企會甘願接受利潤縮減的結果嗎?答案很明顯。就在資源稅改革確定全國推廣消息傳出後幾天,中石化總裁王天普就透露,政府將提高石油及天然氣特別收益金的起征點,我們可以理解為幾大油企在與政府相關部門在資源稅改革的博弈當中可能得到的收獲,這也可能是資源稅改革沒有遇到幾大油企強烈阻撓的原因。那麼在此之前,幾大油企肯定將自己的利潤放在首位,在這里我們已經無法再去談論國企的道德問題,操控成品油市場增加銷售利潤肯定是他們樂見的手段,甚至索要財政補貼都不無可能。
「中石化這樣說明顯違背了新36條。油源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給了兩大油企,扶植和發展民營企業是他們的責任。而不應該依仗壟斷來制造油荒。」趙友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