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

周小川:中國經濟增長有助於全球復蘇 @ 2011-09-26T13: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周小川
概念:
周小川: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為應對危機沖擊,必須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即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恢復市場信心、推動經濟企穩回升。刺激政策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通脹風險,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應對危機是首要任務。201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物價上行與此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比如國際流動性充裕、資本大量流入、國內農產品受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影響出現產量波動、勞動力成本趨升等因素有關。隨著經濟回升態勢不斷鞏固,我們將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及時轉向,將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我們不會采取可能引發「硬著陸」的宏觀經濟政策,而是會通過在一段時間內讓政策逐步發揮效應去實現經濟「軟著陸」,同時注意保持國民經濟的平穩、可持續增長。在中期內將物價目標設定在4%左右,就是為了實現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物價基本穩定之間的平衡,同時也考慮到了改革轉軌期間貨幣化的需要,為理順價格體系留出適當空間。當然也要看到,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日益開放的宏觀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增大,國內經濟運行及其調控的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大。
為應對歐美債務危機是各國財金官員焦點,為免波及全球,不少與會官員提出中國應該刺激國內消費,以幫助維持全球經濟增長穩定。周小川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仍然強勁,政府會處理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結構及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物價水平穩定及經濟政策彈性。有分析認為周小川的言論暗示中國可能有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不過,周小川強調,中國首要任務是對抗通脹、避免經濟過熱和出現大的波動。他指,短期內物價會上漲得比較快,以及有較多資本流入。
對於外界的關注,周小川指出,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逼切需要加強全球合作,中國當前最大挑戰,仍是物價上漲較快。他強調,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仍然較強,要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正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年會的人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短期面臨物價上漲較快及資本流入較多的問題,政府會盡力保持物價總水准基本穩定,防止經濟出現大波動。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七大工業國(G7)和二十國集團(G20)仍需就如何支持全球經濟復蘇的具體問題展開廣泛討論,重申金磚國家必須研究如何共同整合資源解決全球問題,但各國提供的金融支持將因應國家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su/u)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亞洲新興經濟體,要應對經濟過熱及通脹壓力,同時要應對歐洲債務危機帶來的沖擊。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承認,中國短期內,面臨物價上漲較快,及資本流入較多的挑戰,必須繼續對抗通脹,並采取更多彈性措施,防范全球經濟環境變化。
香港文匯報18日頭版新聞: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表現奪目,而在美國權威財經雜志《彭博市場》首次推出的年度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央行行長周小川,以及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和中國投資集團CEO樓繼偉榜上有名,更凸顯中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不過,在公司創新及學術領域,中國現時仍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人物。
9月23日至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2011年年度會議在華盛頓舉行,來自187個國家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經濟學家在會議期間重點討論了全球經濟是否駛向二次衰退、希臘債務違約和全球金融形勢等議題。年會主題是「全球挑戰,全球解決方案」,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長謝旭人率團參會,就人民幣國際化和歐債危機解決方案發表了意見。
周小川在介紹中國經濟形勢時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仍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繼續由前期政策刺激的過快增長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貿易平衡趨於改善。預計全年經常項目順差對GDP的比值將進一步明顯下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仍然較強,但短期內也面臨物價上漲較快、資本流入較多的挑戰。未來,中國政府將進一步把握好宏觀經濟政策的方向、力度和節奏,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上個禮拜說,歐債危機要真正解決還是得靠歐洲自救,周小川和易綱的論調,都與中國總理溫家寶這個月中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的說法一致,溫家寶說,已開發國家應該先自助,再尋求人助,而中國對全球經濟穩定能夠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確保它的經濟能夠繼續穩定的成長。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會上的發言中指出,世界經濟復蘇勢頭明顯減弱,經濟運行下行風險加大,迫切需要加強全球合作。主要發達國家應盡快出台明晰可信的中期調整戰略,提振市場信心,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應繼續調整結構,增加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在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方面,周小川認為中方對這一進程並不著急。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以及復蘇中遇到很多問題,使很多人意識到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有缺陷,需要改革。中國歡迎有關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討論。他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貨幣將比以前更加強大,遲早有一天人民幣會被放入特別提款權。
魯政委:刺激經濟復蘇的勢頭在明顯減弱,經濟運行的下行風險加大迫切需要加強全球合作。但是對於我們國內的經濟的看法,他們認為當前是繼續由前期的政策刺激的過快增長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比較強。這段表態實際上是在說雖然全球經濟現在下行的風險在加大,但是我們正在由過快增長向自主增加轉變,這表明他並不擔心目前我們的經濟回調,他同時提到短期也面臨物價上漲較快,資本流入較多的挑戰,這意味著我們此前一直在執行的對於貨幣數量的控制還不會放松,這就意味著雖然我們的經濟在繼續減速,那麼在當前物價依然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的一個月到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中國的貨幣政策還不會出現方向性的調整。
債務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災難令新興經濟體備感壓力。2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金磚國家」(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所發表的聯合公報稱,市場對發達國家主權債務累積和中期財政調整計劃的擔憂加大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發達國家應采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避免全球流動性泛濫。
發達國家債務纏身和增長疲弱,勢將惡化全球經濟環境,而內部的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壓力,也要求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繼續調整結構,提高增長的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滯脹風險與日俱增,成為宏觀調控的棘手難題,亦勢必拖慢經濟復蘇的勢頭。一方面,新興國家的出口市場以歐美等經濟發達國為主,歐美經濟疲不能興,必打擊出口情況,拖慢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歐美量寬幣策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大,推高新興市場的通脹水平。兩相夾擊下,新興市場滯脹風險持續升溫。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指出,現時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較強,但短期內也面臨物價上漲較快、資本流入較多的挑戰,反映內地對大波動和滯脹風險的擔憂。
另外,對於外界猜測人民幣國際化腳步加快,人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只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隨著人民幣日漸強大,被納入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的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是「遲早的事」。周小川說:「中國並不急於將人民幣納入IMF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

 

易發投資 | 首頁 |  登錄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