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頁

熱門新聞

立會審議洪水橋近300億撥款申請供冷系統花逾32億元多位議員關注成效- 有線寬頻i-CABLE @ 2024-05-11T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洪水橋 發展
概念:廈村發展區 , 洪水橋換地申請發展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表示,政府銳意將洪水橋/廈村發展為新界西北最大商業樞紐(CBD3),惟疫情令商用物業需求降低,發展商建議加入住宅元素,情況如啟德新發展區,在發展時計劃打造為本港第二個商業核心區(CBD2),但早前出售商業地多流標,要將原商業地改為住宅地。他說,啟德於疫情時部分用地興建防疫設施,現又加入簡約公屋,令發展區定位變模糊。他認為新發展區規劃要作多方面考慮,如商業與住宅發展的交通負荷已截然不同,若加入住宅元素,整體規劃亦要調整。
上述要求加插住宅元素、惟現時規劃為純商業用途的大型地皮,鄰近洪水橋站,發展面積約10.2公頃,可建總樓面面約90萬平方米(近1,000萬平方尺)商業樓面。發展商認為商業用地供應過多而缺少住宅用地,將導致「職住不平」。據發展商提出的優化方案,建議加入更多混合用途的元素,將其中40%樓面(約400萬平方尺)轉為住宅用地,以打造具活力的城市中心。
近年政府加快發展北都,其中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用地、首階段原址換地申請已於上月底截止。有不願透露身份的本港主要發展商向本報透露,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大城市寫字樓空置率居高不下,本港首季寫字樓空置率達17%,坦言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在單一商業規劃下未能與時並進,認為純商業發展規劃並不合時宜,商業用地供應過多而缺少住宅用地,使洪水橋市中心在夜晚和周末缺乏活力,認為政府需要避免寫字樓供過於求情況。
經濟 商業 發展商 洪水橋 新界北 北部都會區 香港貿易發展局 發展局
政府大力推展北部都會區,其中元朗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定位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全區規劃興建逾2100萬方尺的商業樓面。不過,疫後本港經濟復蘇步伐未如預期,寫字樓空置率不跌反升,租金回落,面對此困境,有主要發展商倡3招激活洪水橋新發展區,包括在鄰近興建中的屯馬線洪水橋站約10.2 ...
香港近年賣地屢現流標,除市況令發展商出價低外,亦與土地用途與市場胃口相左有關。有香港主要發展商就認為,洪水橋市中心區以純商業發展的規劃不合時宜,疫後改變了人們的辦公習慣,寫字樓空置率持續高企,純商業發展的規劃恐難引起市場興趣,建議可參考中央活力區(CSD)概念,在原本高達90萬平方米(約1,000萬方尺)的純商業樓面規劃中,將其中四成樓面改為住宅或混合用途,預計可提供約8,000伙住宅;並建議允許分階段提交第二期發展范圍用地的換地申請及分階段補地價,或先集中發展已有基建支持的土地,並延長完成換地基本條款的期限。◆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悅琴
另一方面,觀乎過往的大商業核心區發展模式已漸趨向更多元化發展模式,即混合工作、生活及文娛的中心區。而且,政府已將洪水橋站東邊近90萬方尺土地,劃作包括高密度住宅發展的混合用途,因此,業界建議在維持該大片商業區約1000萬方尺樓面密度不變下作彈性分配,當中最多約430萬方尺可興建住宅,粗略提供約8000至1萬個住宅單位;余下近600萬方尺樓面依然作純商業發展。如此洪水橋站東西兩邊便能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充滿活力、更多姿多彩的市中心。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何佩玲:「我們第二期發展都有三萬多個(住宅)單位,在站頭都有一萬多個私人住宅。不要只看那幾幅商業用地,我認為應該放闊看,其實它是有兼顧不同需要的完整規劃社區。」
政府就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內指定用地接受原址換地申請,第二期發展范圍申請截止日期為上周二。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佩玲指,共接獲9個申請,其中1個涉及混合商住用途,可以進一步處理,其余8個則未有定論,涉及商業和物流等用地。
踏入後疫情時代,工作及生活模式出現轉變,趨向在家工作或混合工作模式,目前本港商廈空置率高企之際,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用地首階段原址換地申請已於上月底截止,涉及約1,180萬方尺商業樓面,有本港主要發展商直言換地規模大,純商業發展的規劃並不合時宜,更欠缺發展誘因,建議政府將40%樓面改劃為住宅地,估計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供應,以打造中央活力區,以迎合目前社會發展趨勢。對於有發展商質疑純商業發展規劃不合時宜。發展局回覆《星島頭條》查詢時指,目前新界北部沒有具規模現代商業中心,強調發展北部都會區應該放眼未來,不應只著眼當前經濟或投資情況。
地政總署早前指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位處「北部都會區」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全面發展後,料將提供約6.67萬伙住宅以容納約18.39萬人,並為各種工商業用途提供合共約6,889萬方尺樓面面積,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
因此主要發展商相信,洪水橋市中心區除了要有商業項目外,亦應加入住宅、文娛設施如博物館等配套,建議在原本高達90萬平方米(約1,000萬方尺)的純商業樓面規劃中,將其中四成樓面改為住宅或混合用途,即約400萬方尺,以平均每伙500方尺計,可提供8,000伙住宅單位,居住人口約2萬人,並加入文化、創意及社區等元素,與附近的文娛樞紐和知識創新區產生最大的協同效應,令該區發展更平衡。而非現時規劃主力作商業用途,上班一族放工後便離開此區域,因缺少住宅用地而令洪水橋市中心在晚上和周末缺乏活力。
近年推出的商業地頻頻流標或以低價批出,政府曾經將3幅啟德商業地轉作住宅發展,而市建局亦在觀塘裕民坊重建引入「垂直城市」概念,撥出4成樓面作住宅發展。
粉嶺北後,第二個采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模式」的新發展區,原址換地適用范圍將由私人住宅及商業發展,擴展至包括產業用地及私營社會或福利設施用地。若換地申請人已擁有指定發展用地內九成或以上的私人土地,容許由政府收回余下的少數第三方土地,並批予申請人在新發展區內作統一發展,以促成更多布局完整的換地申請,但換地申請人必須為整塊發展用地補足地價,以及按政府要求建造指定的公共設施。
洪水橋純商業規劃欠發展誘因 業界倡增住宅比例 後疫情需與時並進
發展商不滿洪水橋站旁地皮純商業發展 倡加插住宅「否則唔會做」
洪水橋新區倡商業地加住宅發展商提3招 包括改善補價及換地
發展局又指目前新界北部沒有具規模的現代商業中心,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將填補此空缺,並發揮對接前海、南山等先進內地城市的獨特優勢,帶動整區經濟發展。新發展區亦是未來房屋供應重鎮,計及流浮山擴區,提供逾9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文匯報報道:勞工處昨宣布,即日起把「工傷雇員復康先導計劃」的涵蓋行業,由建造業擴展至飲食及酒店業和運輸及物流業,以協助更多相關行業的工傷雇員早日康復及重投工作。勞工處預期,計劃擴展後,每年參加人數將增至約1,700人。勞工處於2022年9月,推出為期3年的「工傷雇員復康先導計劃」,最初只涵蓋建造業。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769名建造業工傷雇員參加了先導計劃,主要涉及骨折、扭傷及拉傷、挫傷及瘀傷等。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商廈空置率高企之際,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用地首階段原址換地申請已於上月底截止,涉約1,180萬方尺商業樓面。有本港主要發展商直言換地規模大,純商業發展規劃並不合時宜,更欠缺發展誘因,建議政府將40%樓面改劃為住宅地,估計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供應,以打造中央活力區,迎合目前社會發展趨勢。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頁指南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4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責聲明 : 88iv設立此一網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為公眾人士提供清楚準確的最新資料,但在整理資料及編寫程式時或會有無心之失。故88iv特此聲明,此一網站所載的資料如有任何不確之處、遺漏或誤植錯字,並引致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或虧損,88iv概不負責,亦不會作出任何賠償(不論根據侵權法、合約或其他規定亦然)。此外,88iv並不保證本網站所載的資料乃屬正確無誤及完整無缺,亦不擔保可以及時將資料上網及內容適合有關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