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頁

熱門新聞

外資減持559億元中國國債為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18:38) - 20220722 - 即時財經新聞 @ 2022-07-25T04: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減持 國債
概念:外資人民幣債券 , 境外機構減持大陸國債規模
外資上月減持中國國債559億元人民幣,減持規模按月顯著擴大近3倍,連續5個月累計減持4445億元。(SHUTTERSTOCK)
中國嚴格的疫情封控,加上多項經濟增長指標放緩,令資金再度從境內出逃。外媒根據中債登數據計算,6月份境外機構投資者再減持中國銀行間債券95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內地國債在上月亦遭減持559億元,比5月減持142億元規模擴大逾3倍,更創2014年有紀錄以來最大單月規模。
澳新銀行資深中國策略師邢兆鵬接受《彭博》訪問時指出,境外機構上月減持中國國債,與外資資管機構拋售全球債券指數而被動減持,預料今年下半年境外機構仍會追隨全球債券拋售潮而減持中國國債,此趨勢將持續至美元見頂。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跌穿1萬億美元水平,5月持有美債9808億美元,創12年新低,按月減持226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居民也在減持國家債券,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美國公民拋售了356億,5月份拋售了228億美元的國債。
路透引述中債登數據顯示,外資對大陸國債減持明顯加大,已持續第五個月減持大陸國債,規模達559億元,減持力度較5月的142億元擴大近3倍,五個月以來累計減持中債登債券規模達4,445億元。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周五根據中債登最新數據計算,境外機構投資人6月連續第五個月減持中國銀行間債券,規模人民幣950億元(下同),月比略降;其中,連續五個月減持中國國債,規模559億元,減持力度較上月的142億元明顯加大;五個月累計減持中債登債券規模達4,445億元。 同時,外資6月減持政策性銀行債355億元,減持規模較上月的746億元則有所減少。
。6月,地方債發行規模大幅上升,國債和政金債發行也有所上升,除境外機構外,其余機構均加倉利率債。此外,政策性銀行、廣義基金還增配同業存單和信用債;商業銀行、保險、信用社增持信用債,減持同業存單;證券減持信用債和同業存單;境外機構減持信用債,增持同業存單;商業銀行、廣義基金、保險、信用社均增持商業銀行債。
基金在二季度減持了同業存單和資產支持證券,減持規模為1809億和2212億。相較於上一季度磨的持有規模,基金減持同業存單的幅度較小,僅為0.5%;但對於資產支持證券,減持幅度達4.41%。可見基金對各類債券的配置差異巨大。一位公募人士分析稱,或是由於債券到期使得基金對這兩類券種的持倉規模出現下滑。
【明報專訊】外資上月減持中國國債幅度破紀錄(見另稿),中國外匯局副局長王春英稱,債券市場波動是自然現象,比較主要國家吸收債券投資的波動情況,中國波動情況遠低於相當多的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至於外資匯出利潤亦在合理范圍,中國企業部門吸納的來華直接投資存量年均增長14%,利潤匯出年均增速13%左右,外資利潤匯出並不意味撤資。內房近年頻傳違約事件,她認為銀行、企業等民間部門能夠償還債務,實現對外資產和負債的自主匹配。
中共國也清楚購買美國國債實際上是一項很不錯的投資,回報率穩定。因此,從這一點來說,中共暫時不會大規模清空美國國債。但是,中共雖不想清空美債但又怕美國凍結和沒收中共國購買的美國債券。所以,目前中共的心態如同手捧刺蝟,捧著怕扎手,丟掉怕損失。
據彭博社報道,彭博根據中債登周五公布的數據計算,6月末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規模下降約559億元(人民幣,下同,114.86億新元),創下2014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最大減持量,同時連五個月減持亦為紀錄最長。政策性金融債方面,境外機構持倉下降了354.69億元,減持規模環比回落,對地方政府債則繼續小幅減持0.9億元。
今年2月至5月,外資淨減持人民幣債券受到市場關注。聯准會升息導致中美利差縮小甚至出現倒掛,是外資減持中國國債的原因之一。李冰表示,聯准會升息的影響有限,不應被視為對中國境內債券市場開放的巨大阻力。當前聯准會升息主要是為了應對美國國內的巨大通膨壓力。因此,比較中美實際利率可能更有意義。以十年期國債為例,目前中美利差在2%左右,中國債券仍保有相對的吸引力。
盡管今年 2 月以來,由於美國聯准會升息導致中美利差縮小,且美元相對人民幣升值,導致外資持續減持中國債券,但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認為,若比較中美實際利率以及債券殖利率,中國債券實際上仍保持吸引力。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繼續保持匯率穩定,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長期來看,全球投資者增配人民幣債券將是趨勢。
21世紀經濟報導稍早引述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分析,盡管外資對人民幣債券持倉進行調整,但整體沖擊有限。管濤分析,到2022年5月底,外資人民幣債券持有占比2.63%,較1月底回落0.39個百分點。這次外資減持的主力品種是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同業存單,外資分別賣出人民幣(下同)1,434億、1,836億和299億元,貢獻了總降幅的34.9%、44.7%和7.3%。但相關市場均保持了平穩運行,外資減持的沖擊有限。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穩步開放,跨境交易更加便利,我國債券先後被納入了三大國際主流指數,國內債券市場影響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2021年末中國吸收跨境債券投資規模接近8200億美元,占新興經濟體吸收外資比重的
「盡管過去5個月海外資本減持人民幣債券的規模,不足以影響中國資本跨境流動均衡態勢,但如果相關部門無法遏制投機資本的沽空策略,中國債券的全球配置吸引力將被削弱。」上述外匯交易員指出。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頁指南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責聲明 : 88iv設立此一網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為公眾人士提供清楚準確的最新資料,但在整理資料及編寫程式時或會有無心之失。故88iv特此聲明,此一網站所載的資料如有任何不確之處、遺漏或誤植錯字,並引致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或虧損,88iv概不負責,亦不會作出任何賠償(不論根據侵權法、合約或其他規定亦然)。此外,88iv並不保證本網站所載的資料乃屬正確無誤及完整無缺,亦不擔保可以及時將資料上網及內容適合有關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