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頁

熱門新聞

今日信報0.0 港研准舊經濟中概股第二上市 @ 2021-04-02T00: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上市 港交所 中國
概念:中國設新交易所 , 所吸引海外上市中企回流
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表示,將繼續推進港交所的戰略規劃,吸引區內以至全球大型企業來港作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為其增長融資。她指出,這次提出簡化相關規定及優化上市制度的建議,將吸引更多希望從香港的高流動性金融市場受益的國際與中國內地公司,同時確保維持香港市場的質素和高水平的股東保障制度。
外電報道,中國擬建立一所新的證券交易所,以吸引在香港及美國等海外上市的中資或國際公司,回流內地上市。新交易所的地點及成立時間仍未有定案,目前仍處於初步討論階段。受內地擬籌建新交易所消息影響,香港交易所(00388)股價由升轉跌,收跌1.3%,報457.4港元。
【港交所388】路透:中國擬建新交易所、吸引港美上市公司回流 港交所倡放寬來港第二上市條件
《路透》日前報導,中國正考慮建立新的證券交易所,以吸引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回流。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表示,香港最核心的優勢是具有發展雙循環的條件,在面對競爭時不需要慌亂。
本周港股僅得四個交易日,港股「水靜河飛」二萬八爭持。相反美股波動激烈更吸引投資者目光,特別是上周美國SEC出手收緊審計准則,推《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加上BILL HWANG 管理的避險基金 ARCHEGOS CAPITAL 爆倉,撼動華爾街,中概股逆市急挫,個別股份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幅達到50%,加強市場對中概股回流上市的預期,同時看好港交所可成贏家。
記者留意到,近年來選擇中國香港進行「第二上市」的中概股越來越多,很多在美國上市的內地企業在進行「第二上市地」決策時往往會選擇港交所。劉國賢表示,上季有3個「第二上市」項目在港交所完成上市,合計募資額495億港元,考慮到中國香港市場擁有穩固的根基,且其作為國際融資市場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鞏固,未來料有更多中概股回流香港市場。
相關文章:【港交所388】路透:中國擬建新交易所、吸引港美上市公司回流 港交所應聲跌逾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路透社昨日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正在考慮設立一個新的證券交易所,除支持海外上市中企回流,並吸引蘋果、特斯拉等大型跨國公司上市,以此提高內地股市的全球地位。截至發稿傳聞尚未得到官方證實。有專家指,前述事項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即可解決,無須另起爐灶,設立新交易所。也有專家猜測,若傳聞屬實,除上海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可能也是新交易所潛在選址之一。
中國傳有意籌建新交易所讓中資股回流,港交所(00388)隨即展開市場諮詢,冀增加對中概股的吸引力,建議拓闊現行的第二上市制度,容許采用同股同權的大中華非創新型企業回流香港第二上市。同時,港交所亦計劃給予有意進行雙重主要上市的企業更大靈活性,可毋須更改現有的不同投票權(WVR)及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相關諮詢至5月31日。
中美兩國的緊張關系已影響資本市場,美國政府和證券監管部門正在收緊中國公司於美股上市的資質審查,甚至啟動除牌程序。而港交所自2018年4月允許「新經濟」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後成果顯著,以阿里巴巴(NYSE:BABA/09988.HK)為代表的一系列中概股成為港股近年新股市場的重要支柱。
值得留意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擔心在整體資金不變的大環境下,增加上市公司數目,可能拖低各公司市值,因此一直嚴格限制上市公司數目。區偉志表示,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在決定是否放寬滬港通及深港通時,也有相關考慮;他認為,如果回流香港第二上市的中國公司越來越多,放寬滬港通及深港通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恆指周三(31日)跌199點,收報28378點,大市全日成交1692.76億元。美匯曾攀至近五個月高位,美元強不利亞洲區內股市。藍籌股整體受壓,友邦(1299)跌1.8%,更質低恆指50點。中國傳擬設新證交所,吸引海外上市中企回流,港交所(388)收市跌1.3%;建行(939)走低0.9%;匯控(5)微升0.1;美團(3690)再升1.6%,300元關得而復失;騰訊(700)微升0.1%;小米(1810)宣布成立全資子公司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股價今早曾升6%,全日只升0.6%。
路透引述兩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正在考慮設立一個新的證券交易所,以吸引海外上市中企回流,並提高國內股市的全球地位。
外電報道,內地研成立新的交易所,吸引在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中國大型企業回歸,或吸引外國大型科技企業分拆中國業務在內地上市。與此同時,港交所(388)出招,昨晚刊發諮詢文件擬優化第二上市規定,如「非同股不同權」(即同股同權)中概股回歸時,毋須證明其新經濟屬性。
港交所於2018年放寬規定,容許創新型企業的大中華發行人在港第二上市,迄今已吸引阿里巴巴、百度等大約13家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流,但發行人須符合上市時市值至少須達400億港元,或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100億港元而最近一個經審核會計年度的收益至少10億港元的條件。
其次,對於三間中資電動車企業而言,港交所是最好的資金池。中信銀行(國際)首席分析師廖群表示,從美國回流香港的中概股大多「很有潛力」,是從一個「被壓抑的市場」到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一方面,美國融資環境每況愈下——中美角力持續加劇,西方做空機構對美國資本市場上的中概股虎視眈眈,「瑞幸咖啡事件」更引發中概股的信任危機,導致投資者對中概股信心下降。另一方面,香港融資環境日益優化——先是港交所降低上市門欄以適應「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企業,再有恆指成份股改革,助更多優質科技股「染藍」。加之香港背靠祖國,投資者對中資公司更有信心,亦更具投資意願。大環境變動下,港交所為中概股創造了足夠的回流誘因,不少內地新經濟股亦在港頻密上市。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頁指南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責聲明 : 88iv設立此一網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為公眾人士提供清楚準確的最新資料,但在整理資料及編寫程式時或會有無心之失。故88iv特此聲明,此一網站所載的資料如有任何不確之處、遺漏或誤植錯字,並引致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或虧損,88iv概不負責,亦不會作出任何賠償(不論根據侵權法、合約或其他規定亦然)。此外,88iv並不保證本網站所載的資料乃屬正確無誤及完整無缺,亦不擔保可以及時將資料上網及內容適合有關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