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頁

熱門新聞

《大行報告》高盛:中芯南方獲注資重申中芯(00981.HK)確信買入名單內 @ 2020-05-18T16: 返回 熱門新聞
關鍵詞:中芯
概念:中國華為 , 晶片中芯
報告指出,目前華為已實現大量晶片自研,但制造環節仍然高度依賴台積電,是其產業鏈中的主要瓶頸。一旦制造環節無法在台積電下單,而中芯國際技術和產能提升仍需一定時間,則其大量自研的晶片將無法實現量產和應用,因此成為本次美國制裁政策的切入點。
海思肩負「華為生存『備胎』的美名,卻屬「FABLESS(只做設計,無晶片廠房)」公司。以其搭載於最新P40 PRO手機的旗艦級KIRIN 990晶片為例,即是由台積電最先進的7納米制程代工生產;此外,還有部分晶片由中芯代工。
為因應美國對華為晶片封鎖升級,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間接控股的中芯南方也宣布,獲中國國家積體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積體電路基金二期分別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共計22.5億美元新一輪增資擴股,中芯國際將成為華為晶片代工的最強備胎。
中美科技戰重燃,美國宣布限制全球晶片廠向華為供貨之際,中國主要晶片廠中芯國際(00981)上周五宣布,旗下專注生產14納米及以下晶圓的子公司中芯南方,獲「國家隊」大手注資22.5億美元(約175.5億港元),突顯中國欲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決心。中芯國際公告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及上海集成電路 ...
不過,世事變幻,對整個科技行業而言,代工行業如今已變得更具戰略意義。從蘋果公司、華為到高通、英偉達(NVIDIA)這些客戶發現,如果專注於晶片設計,它們的創新速度會更快,然後可以讓台積電這樣的代工廠來幫它們進行生產。而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創造者也依賴代工廠來開辟新市場。
【橙訊】中美科技戰升級,美國商務部上周五宣布進一步封殺中國電訊設備制造商華為,全球所有的半導體廠,只要使用到美國軟件和設備,在為華為生產晶片前,都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手機設備股今早逆市捱沽,舜宇光學(02382)最新報112.8元,跌7.92%;瑞聲科技(02018)報40.5元,跌5.04%。
美國商務部5月15日宣布正擴大對華為的制裁力度,試圖切斷其與全球晶片商的聯系。這一對華為「卡脖子」的最新舉動,被部分觀點認為是美方露出與中國高科技領域「脫鉤」的端倪。盡管華為對此尚未作出正式回應,但有消息稱,如美方最終實施上述計劃,中國政府將予以強力反擊,或涉高通、思科、蘋果及波音等美企。
在美國將大陸設備巨頭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美企被迫停止與華為的業務往來,華為海外銷量受挫,轉攻大陸市場,短短1季時間就躍升大陸智慧機市占龍頭,加上川普政府近期又緊縮華為禁令,傳出華為將麒麟710處理器晶片生產的訂單從台積電12奈米制程轉至中芯國際14奈米制程,激勵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中芯國際也從今年以來漲幅超過48%。中芯國際14日收盤價上漲1.66港元或9.66%、報收18.84港元。
不過,這並不意味中芯的晶片代工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據資訊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數據,去年全球晶片代工市占率以台積電為首,達到57.3%,中芯只占5.01%。再者,當中芯去年終於量產14NM晶片,同時間台積電早就實現7NM晶片量產,且與其最主要對手韓國三星競逐2NM及3NM技術研發。換言之,中芯目前距離世界最頂尖的晶片生產技術仍落後一段距離。
華為將麒麟710A交給中芯生產,主要原因是台積電14奈米片生產設備采用的技術中,10%以上來自美國科技公司,而從去年開始,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因此台積電只能斷供對海思14奈米手機晶片的生產。不過中芯國際能生產12奈米手機晶片確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麒麟710A交給中芯,意味著台積電又失去部分晶片訂單。但目前還不清楚華為已經把多大比例的晶片設計生產交給中芯國際。
報導指出,雖然中芯仍嚴重依賴如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KLA GROUP)、陶氏杜邦(DOW DUPONT)等美企的晶片制造工具和材料,但中國國內的5G需求、當局追求半導體產業自給自足,以及通訊大廠華為已分配給中芯中低階晶片訂單,且華為還是中芯最新14奈米技術的客戶之一,顯示中芯有其前景樂觀的基礎。
美國宣布新規,凡使用美國的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芯片出口予華為,均需獲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美國以外生產的廠商亦不例外;華為占台積電(TSM.US)收入約15%,料受打擊,生產鏈亦影響舜宇(02382)。相反,中國料會加緊推出國策,扶持國家戰略性產業,例如芯片業,華為亦正逐步將公司內部設計晶片的生產工作,從台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00981)。筆者此前建議投資者留意中芯國際,股價表現強勁。
前美國商務部官員、現任AKIN GUMP合伙人伍爾夫認為,新限制也可能使華為能夠利用其他替代來源─向中國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半導體下單更多晶片,雖然該公司的技術沒有台積電或三星那麼先進。
中國政府近年強調科技自主創新,華為已逐步減少對高通(QUALCOMM)等美國半導體廠商的依賴,加強海思IC設計能力,但海思仍倚賴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
台積電如今已可以生產 5 奈米晶片,相較之下,中國最頂級的代工廠中芯國際,技術只達到 14 奈米,雙方技術差距仍十分明顯。美國在打擊華為的策略選擇上,很容易將台積電做為首先拉攏爭取的對象。
林家亨表示,中芯過去半年最大的改變是接到華為的訂單,主要由於華為遭美國打壓,未能采購當地企業的高科技芯片,故改為采用內地最大的晶片制造商--中芯。不過,中芯代工的晶片為14納米,仍未達國際水平,時間上相差約5年,惟在內地已屬高新科技產品,故中芯具價格優勢,從而有利改善毛利率。雖然中芯首季毛利率僅達指引中間偏下水平,惟林家亨認為,在第一季疫情影響下,部分生產鏈斷裂,影響中芯的運作進度,毛利率略有偏差可以接受,直言業績「飲得杯落」。
事隔一年,華為也開始培養大陸的供應鏈,將麒麟710處理器原本由台積電12奈米制程,轉單至中芯國際14奈米,雖任正非也表示,假如川普政府許可,華為還是會采購英特爾的晶片,但在陸美科技戰對抗下,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更是保命之招。
5月18日恆指開盤,華為概念股悉數下跌。截至午間收盤,丘鈦科技跌8.04%,舜宇光學科技跌10.61%,瑞聲科技跌5.63%,比亞迪電子跌6.95%;中芯國際跌1.77%。

流動版 | 完全版
論壇守則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網頁指南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責聲明 : 88iv設立此一網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為公眾人士提供清楚準確的最新資料,但在整理資料及編寫程式時或會有無心之失。故88iv特此聲明,此一網站所載的資料如有任何不確之處、遺漏或誤植錯字,並引致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或虧損,88iv概不負責,亦不會作出任何賠償(不論根據侵權法、合約或其他規定亦然)。此外,88iv並不保證本網站所載的資料乃屬正確無誤及完整無缺,亦不擔保可以及時將資料上網及內容適合有關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