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民生经济】特大城市居住证挂钩居住年限 @ 2014-03-24T10: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城镇化
概念:国家新型城镇化 , 中国推进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城镇化的速度。”杨伟民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是围绕着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确定的,比如说在人口方面强调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水平,在土地方面要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等等。
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意,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即使达到70%左右,仍然将有4—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相辅相成,与呈现发展一体化要统筹协调,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的家园。 第五,要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现行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潜力,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回应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将分“两步走”,一是到2020年解决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二是向另外2亿人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对此已有明确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将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稳步推进城镇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在推进城镇化中,要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世元表示,要慎重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时深化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对建材水泥、建工机械、文娱、消费、环保等诸多板块形成利好,这些板块有望成为A股中一道亮丽风景。城镇化概念股是一个大概念,投资者可从三条主线把脉投资机会,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结构的转变、节能环保。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规划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示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但发展过程中累计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比如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于城市社会,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粗矿,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等等,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乡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压低公共服务成本来推动城镇化的过去不可持续,城镇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就是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具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走好这条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必须坚持优化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营运模式。必须坚持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领土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是要实施五大任务: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说,为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下一步,要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今年计划指标要有所下降,重点控制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任务。
第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大背景下,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距,公共服务体制呈现城乡二元状态。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尽管在城镇就业和居住,有的已经实现了举家迁移,但他们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业转移人口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得到的有效服务不足,在就业居住地不能享受再就业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进展不均衡,全国仍有约20%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办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和中考高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异地就医结算困难等原因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在一些地方流动人口还不能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随迁子女计划免疫接种率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和保障水平低,不能在流入地城镇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福利,也没有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基本文化权益缺乏制度化保障,文化生活贫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户口的转换是形,服务的分享是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是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事实上,对于推进城镇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资金支持。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在城镇现有居民中,有2亿多人长期居住,但是没有取得户籍,没有得到真正市民化待遇。而获得待遇不仅仅是户籍的问题,还需要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就业机会、养老保障、教育条件、医疗系统、住房保障等。“所有的这些投入肯定是天文数字。因此,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

 

易发投资 | 首页 |  登录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