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时事脉搏】政府:不应为辣招设日落条款 @ 2013-10-05T23: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辣招 楼市
概念:2012年印花税 , 六成受访市民支持政府维持楼市
核心提示: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民意调查显示,逾六成港人支持楼市“辣招”维持不变,14%更支持进一步收紧。调查亦显示约九成人认为现时楼价仍然过高,认为楼价合理的被访者,只有7.3%。中大亚太研究所负责人表示,这正好解释为何多数人希望楼市“辣招”维持不变,并称假如现时政府撤销或放宽“辣招”,或令楼市出现短暂亢奋,导至楼价再度急升,并非市民所愿。
*中大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受访者支持政府维持楼市“辣招”不变;此外,公众对楼市前景的看法也有轻微改变,约28.9%受访者预计未来一年楼价将下调,属近三次调查中比例最高。
《经济通通讯社2日专讯》中文大学发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香港市民支持政府楼市“辣招”(即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及双倍印花税)维持不变。另外,约九成人认为现时楼价仍过高,看淡楼市的受访者较前两次同类调查有增多之势。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中大亚太研究所在九月底访问了八百多人,近六成三受访市民支持政府维持辣招,认为应该放宽辣招的占一成三,认为应收紧措施的占一成四。对于“辣招”的豁免建议,市民都倾向反对,不同意豁免港人公司缴付BSD的市民约为五成三,同意豁免的占两成;不同意豁免慈善团体缴付BSD的约四成三,同意的有约三成一;不同意豁免购买工商物业缴纳DSD的市民占约五成二,同意的只有约一成九。至于“辣招”对压抑楼价有没有效用,约五成人认为效果“很大”或“颇大”,另外约四成三市民认为效果很小或全无效用。
自去年10月,香港政府落实俗称为辣招的BSD买家印花税至今,连大陆买家在香港置业的欲望也已大不如前。经济专家认为,眼下香港楼市成交淡静,预期将进一步恶化甚至影响经济。请听报导。
本文尝试就当局于2013年9月初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谘询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影响楼市的建议,及政府近年引入管理需求措施的“辣招”,包括“额外印花税”(2010)、优化“额外印花税”及“买家印花税”(2012),和“双倍从价印花税”(2013),讨论当局是否已重夺楼市发展权。
郑家纯指,当楼价升至市民难以负担的水平时,政府推出辣招属无可厚非,措施是冷却近年过度炽热的楼市。对于社会有意见认为政府应减辣,他预料机会不大,因减辣会影响效果,甚至会损害政府威信。不过,他认为辣招有微调空间,亦明白到政府为免麻烦,故不豁免港人公司缴交额外印花税(BSD)。他相信政府不是想推倒楼市,若辣招收效,政府会逐步放宽有关措施。建议政府可先听取立法会议员石礼谦的修订建议才下决定。
报告指,自今年二月政府推出楼市“加辣招”及金管局再收紧按揭,楼市有所冷却,因经济前景不稳,以及预期利率上升下,市场情绪趋于审慎。不过,劳工市场情况向好,业主持货能力相对强劲,加上供应偏紧,均阻止楼价大跌。然而,物业估值依然偏高,楼市失衡情况仍较严重,为香港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持续带来风险。
此外,有市民提出现时的“辣招”还不够“辣”,对楼价影响不够。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回应称,如果“辣招”不辣,那就不是“辣招”。他说,之前香港的楼市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去年首10个月,楼价上升24%,而“辣招”在10月推出后,能够稳定楼价,今年首两个月上升了2.7%,政府有需要在楼市场疯狂情况下推出措施。张还指出,现时社会上有声音要求撤销“辣招”,他说在综合各方意见后,政府认为市民清楚及认同措施。
不论是谁人执政,香港市民最希望是安居乐业。以往在政府公营房屋政策推动下,若是收入偏低,可以申请公屋,当收入增加,则有居屋及夹屋选择。直至收入再增加,经济富裕了,更可以在私人市场中选购心仪的物业。加上在通胀情况推动下,楼价亦随之上升,变相为置业人士提供一个累积财富的投资。在以往市场流转速度较快时,纵使出现任何变化,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作调整。然而,近年楼价急升,市民置业的难度大增,因此希望政府可以推出措施以解上车之苦。政府亦从善如流,接连推出压抑楼价措施,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本港楼价愈压愈升,为何陷入这怪圈?实际上是与本港土地供应不足,建筑费持续上升,以及欧、美、日等国家为刺激经济,推出多轮量化宽松(QE)措施有关。对于近期政府连串出招打压楼市,则似乎不受市民尤其是业内人士欢迎。由多间地产行组成的“辣招苦主大联盟”继在全港报章刊登广告抗议,昨日再在中环收集签名争取支持,要求政府为楼市辣招“减辣”。亦有地产行指出,近日一手新盘连环开售,正面抢截二手购买力,加上辣招打压,令二手交投持续淡静。香港楼市何去何从,辣招是否对楼市造成伤害,正是万千市民最为关注的。 本报财经部报道

 

易发投资 | 首页 |  登录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