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万一债限未及时提高美信评可能遭降等 @ 2013-10-02T04: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债限 关门 经济 政府 美债
概念:60天经济 , 美国政府10月1日
美国于 2011 年面临债限问题时,英国商务局长 VINCE CABLE 就曾批评,一票“右翼疯子”用不肯通过债限的方式绑架美国政府与和全球经济。现在美国又再遭遇债务上限问题,或许全球领导人内心也会有类似的想法。
预算案谈判若破裂,对美国经济虽不无冲击,惟影响或有限。有分析指若美国政府每关门一周,料将拖低美国第四季经济增长约0.15个百分点,只要两党在舆论狠批下重返谈判桌,政府停摆时间不至太长,如克林顿年代般关门三周,美国经济并非承受不起其震荡,故非两党玩不起的政治沙蟹。
先谈谈美国经济。美国政府1995年和1996年也停摆过,多数专家认为,发生这种事虽很难看,但不致酿成灾难。关键的业务仍照常运作。虽造成重大不便,但不会有后遗症。某方面来说的确如此,但可别忘了,柯林顿政府时期停止上班的状况,是发生在经济繁荣之时。如今,美国经济处于低迷,政府支出减少,即是低迷的主因之一。政府关门,等于让经济再受一次打击,若政府长时间停摆,影响会更严重。
美政府关门 IHS:经济日损3亿美元 穆迪:
投资专家警告,此次政府关门不知会历时多久,对经济冲击尚待评估,而接下来又有债限问题需要解决,市场短线恐震荡走低。
〈美股一周〉FED退场脚步前往何方?债限恐让政府关门大吉
经济学家:政府关门是海啸 美首都每天或损失2亿 妇登山迷失 瑞芳警深山急救援 美国政府关门 分析:短空长多 美政府断炊 受影响部门 安倍宣布加税兼刺激经济 日股小涨回应 台立委:万剑弹2015年量产 蝴蝶台风远离 泰国戒备新风暴 美预算拉锯 自由女神也遭殃 九九峰平林社区 探访巷弄美学 热心奉献 郝龙斌表扬义务律师 投书:共产党在我回上海一小时前将我家拆光
美政府关门事小?分析师∶歇业几天不打紧 若债限破局 美股就别想涨了!
北京时间10月1日凌晨消息,媒体周一分析文章指出,美银美林在最新的报告中将美国政府因为无法获得预算授权而关门的可能性确定在30%,但是也认为即使真的发生政府关门的情况,也将是短期的,仅仅会有极小的经济影响。
随着政府关门机会愈来愈高,美国一些舆论开始认为,也许来一次短暂关门未必是坏事,皆因联邦政府关门所引爆的民怨,可令两党学乖一点,不敢拿10月中便届死线 、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威胁更大的债务上限问题来豪赌。然而这种想法未必想得太美好了。
在政府关门期限前,欧巴马上电视批评共和党为达自身政治目的,挟持全美当“肉票”;他说,政府关门“对民众立即造成真实的经济冲击。”他并签署法案,确保军人能领到薪饷。
中央社台北1日电:美国政府面临17年来首次部分关门大吉,国内研究机构认为,美政府关门对经济的立即性冲击不大,若在举债上限期限内未完成协商,才会对美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伤害。
《华盛顿邮报》指出,不少民主党人认为,政府“关门”后经济仍可存活,且选民似乎会将之归咎于共和党,连奥巴马亦坦言债限“爆煲”冒的险要巨大得多。民调显示,支持为阻挠医改而令政府“关门”做法的比例不到两成,反映茶党的要胁不得民心。
白宫发言人卡尼强调,提高债限是两党“宪法责任”,批评共和党以全美民众作人质;任内经历2次政府关门的前总统克林顿前日称,共和党利用债限问题争取政府削支、实现政治目标,是“灾难性”的抉择。 ■《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综合外电消息/彭博通讯社/英国《金融时报》/CNBC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目前正在就下一个会计年度预算和调升举债上限的争议针锋相对,将使挣扎复苏中的美国经济成长可能放缓,并且影响投资人信心。如果双方最后没有通过应急预算,联邦政府约1/3会停摆,210万联邦雇员中的80万人必须被迫休无薪假,如果政府只停摆几天,对经济可能影响不大,一旦关门超过两个星期,经济成长可能就会放缓。
标准普尔也补充说,取决于政府关门的时间长短,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上一次,也就是1995年到1996年期间预算僵局带来的影响要“更加明显”。不过报告也说,“当然,任何关门时间的长短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上次有着这么长的政府关门期间,是在1995 年底。这让该年 Q4 的经济成长掉了 0.5%。但 ZANDI 认为,这次若真的关门这么久,影响将超越 95 年那次,原因有二。
美国财政预算争议恐影响信评,并造成美国政府关门危机下,资金转进防御型资产,根据EPFR资料显示,美股基金单周失血70亿美元,不过欧股、日股、新兴亚股与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持续吸金,其中,欧股基金在上周创下连续第13周净流入,显示国际资金仍持续布局欧洲经济步出衰退行情。

 

易发投资 | 首页 |  登录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