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胡锦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2012-11-08T17: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胡锦涛
概念:十八大胡锦涛 ,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中央社北京8日报导指出,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登场,胡锦涛代表中共第17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时,阐述政治改革重点。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从现在起的几十年时间里,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八大报告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我们党清醒认识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从农村改革入手,大胆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新情况,党和人民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各种难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间观察家认为,这反映出中共将用更大的决心和努力,充分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壮大可以用于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让公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不同人群都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客观地说,1989年以来的十三年,在中共的发展史上,具有关键的意义。在第三代领导集体接任初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中共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十六大也是首次没有政治强人召开的大会,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总结了13年来中共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0条基本经验,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还阐明了中共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新一轮农村改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改革的一个突出变化——从过去主要体现为自下而上、单项为主的探索性改革,过渡为顶层设计、综合配套的自主性改革。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介绍: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出9个一号文件,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
12月3日—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5到10年,中国将承受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十二五”经济转型任务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民生问题更加复杂,社会公平、生态环保、民主法制等更高要求和期待都已列入公民诉求单,深化改革成为执政者无可回避的必答题。
讲改革开放的难度加大,那更是客观现实。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来看,“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方式必然是先易后难,因此30多年后的今天所要改革攻坚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何况今天又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曾预料到的新问题和新阻力。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来看,一个仍具巨大发展潜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被中国超越的,还是正在被中国追赶的西方发达国家,都不会不予理会。更何况国际上冷战思维还存在,意识形态阴魂不散。客观地说,有些西方国家不仅不愿意看到一个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强大,而且对中国高速发展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会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泛起的挑战,而且会面临某些西方国家拉拢部分发展中国家联合围堵的风险。对于前所未有的改革险阻和前所未有的国际围堵,是回避矛盾、畏首畏尾、投降认输,还是像中央强调的那样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勇往直前地走好改革开放之路。回答也一定是后者。因为我们当前遇到的国内矛盾和国际麻烦,说到底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要解决这些国内矛盾和冲出重重国际包围,最终还是要靠加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当改革再次走到关结点之际,中国即将迎来新老交替的中共十八大,对今后 5 年乃至 10 年的重大方针、政策作出布局。随着近年来经济减速、社会贫富继续拉大,民众权利意识觉醒,舆论要求改革攻坚的呼声正空前高涨。北京专家认为,享受了 30 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红利的中国,若想突破改革过程中的瓶颈,必须进一步加快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当以十八大换届为契机,大幅度推进以实现“社会公正”为核心的政府改革,扩大执政党党内民主,遏制权力腐败、缩小社会的贫富分化,防止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持续发酵,从而助力实现经济的二次飞跃和社会的成功转型。
汪洋在广东推行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统称为“广东模式”,其中以贯彻落实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点。胡锦涛不仅为汪洋的改革掌舵,而且当汪洋遭遇从中央高层的争议到地方利益集团的阻力,胡锦涛总是给予汪洋强有力的支持和撑腰,并且三次“南巡”力挺汪洋和“广东模式”,这是汪洋敢于放开手脚大胆改革的主因和力量来源。
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在把中国大陆带入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让中国大陆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21世纪的这一个10年,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的现状,折射着经济转型的刻不容缓;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传递着共享改革成果的发展追求;流动大军、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的困境,呼唤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较于前20多年的改革,这10年的改革,有诸多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每人平均GDP在2011年已经超过5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准,这为我们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如,随着民生水准的空前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我们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民意基础。但是,深化改革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改革越往纵深推进,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越来越多元,人们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不言而喻,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与20年前、30年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易发投资 | 首页 |  登录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