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稀土争议进入WTO争端解决 @ 2012-06-28T13: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稀土 中国
概念:查中国限制稀土出口 , 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仲裁
反对将稀土问题政治化 苏波表示,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稀土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稀土资源和环境压力正在逐步加大,一些资源濒临枯竭。中国希望其他稀土资源国积极地开发本国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供应渠道,实现稀土供应多元化,扩大贸易规模,共同承担全球稀土供应的责任,满足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但就在今年3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将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一项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贸易诉讼,欧盟和日本将一起上诉。由此,中国的稀土贸易政策引起广泛关注。 美、日、欧盟对中国发起稀土诉讼并不新鲜。1月31日,WTO裁定中国铝土矿、萤石等9种原材料“违规”之后,美欧贸易官员就欢欣鼓舞地表示,“此举可能将为如何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采取行动提供帮助。” “中国反对将稀土问题政治化,愿以建设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与其他稀土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合作,共同防止稀土市场的过度投机,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苏波表示。 “中国希望,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积极开发本国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供应渠道,实现稀土供应多元化,扩大贸易规模,共同承担全球稀土供应的责任,满足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苏波表示,在稀土贸易问题上,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中国政府对稀土的出口加强管理,是与对稀土的开采、生产等环节加强管理同步实施的。这既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据统计,2011年中国计划出口稀土产品实物量3.02万吨,实际出口1.86万吨,仅完成计划的61%。事实证明,中国在加强稀土开采、生产、出口管理的同时,也同步保证了对国际市场的供应。
另一方面,日本也在密集地开展稀土外交,加大稀土储备。并联合欧美等国正在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对华公诉。有分析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批评之声不断高涨,中国面临的诉讼氛围异常严峻,WTO针对中国稀土出口专门召开的贸易政策审议会议也对中方称限制稀土出口是“为保护环境”的主张表示质疑。
美日两国及欧盟3月以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违反WTO规定为由,提起了诉讼。此次贸易审议会就稀土出口批准制度、配额制度和关税进行了讨论,与美日欧的起诉理由大致相同。报道称,2011年,中国下调了其他资源的关税,但稀土的关税则出现上升。此外,中国还把此前不在配额范围内的稀土合金划入,减少相关出口,加强了限制。
过去近两年的时间,稀土价格上演过山车行情。在此期间,美、欧、日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并将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案提交WTO终端解决机制。
美国贸易代表科克(RON KIRK)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解决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和钨、钼出口的争端。美国于周三向WTO争端解决小组提出了上述要求。同一天欧盟(EUROPEAN UNION)和日本也向WTO提出了类似要求。欧盟委员会周三请求世界贸易组织解决有关中国政府限制重要原材料出口的争端,称与中方就该问题的磋商尚无结果。这是针对中国限制重要原材料出口的第二起申诉。中国在今年1月份对WTO一项裁决提起的上诉被驳回,WTO裁定中国限制10种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此消息来自道琼斯)。
坦白地说,鉴于当前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的主导性供应地位,中国完全可通过完善资源税和环境保护执法,抬高稀土开发成本,以市场和法律手段使不符合环保条件的厂商退出稀土行业,从而遏制国内稀土的掠夺性开采。然而,当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出口配额管理这一行政手段。稀土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在主动压缩了中国供应占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稀土产业的长期发展。出口管制政策一方面招致美国等国的非议,美日欧等国甚至向世贸组织(WTO)起诉中国的稀土出口配额管制;另一方面,生硬的行政配额管制,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而且致使稀土走私呈泛滥态势。
“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到位是出现走私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贸易与WTO研究室主任于立新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稀土产业缺乏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环保标准低,行业准入把关不严以及在出口监管上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行业发展中稀土企业乱采滥挖问题突出,走私出口屡禁不止。与此同时,不少小企业利用不法手段,野蛮开挖稀土矿藏。再加上,开采稀土工艺简单,多数为家庭作坊,普遍存在采富弃贫问题。以致稀土矿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资源严重浪费。此外,由于配额分配及管理不善,一些主营业务非稀土行业的企业利用配额牟取暴利,导致近年来通过非法渠道出口的稀土量猛增。

 

易发投资 | 首页 |  登录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