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商务部:随时准备应对稀土出口争端 @ 2012-02-02T12: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出口 中国 限制
概念:
近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上诉专家小组维持了对中国限制锰等多种原材料出口诉讼初步裁定的核心内容,即中国对多种工业原材实施出口税和配额违背了WTO规则,并驳回了中国基于环境保护或供应短缺就初步裁定提出的上诉请求。上海有色网(SMM)认为,面对裁定,政府或将不得不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取消关税,但不排除政府将采取费用管理等措施对锰出口进行非关税限制。
中美贸易摩擦近期确有加剧之势: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就美国、欧盟、墨西哥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世贸组织争端案发布了不利于中国的裁决报告。虽然中国商务部迅速评论称,这是中国出于保护环境和可用尽自然资源的需要,但相当数量的业内人士表示,欧美很有可能依据这个案例,开始将较为敏感却与此案例类似的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争端也推向WTO。
但是近年来,一些世贸组织成员开始关注原材料出口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加入时对出口管理是有承诺的,比一般的WTO成员承诺的要多一些,除了我们列出的有二三十种商品的清单之外,我们承诺不出台新的出口限制措施或者征收新的出口税。
“‘快’也值得好好说一说,因为‘快’来之不易,‘快’很了不起,‘快’恰到好处。”沈丹阳说,去年我国面临国外主要市场需求低迷、国内成本要素上升等困难,企业和各地商务部门做出了最大努力才取得这样的增长。在2010年进出口增速达到34.7%、规模已经到了将近3万亿美元的基础上,2011年又增长了22.5%。根据世贸组织预计,去年世界出口总增量大概是9700亿美元,而中国进口增量是3487亿美元,对世界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6%。
综合消息,据中国媒体报导,世界贸易组织WTO周一(1月30日)维持了对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违规的裁决。2011年7月,世贸组织裁决说,中国对包括铝土,硅铁,镁,锌等9种原材料实行的出口限制措施违反了WTO的规则以及中国入世时的承诺。限制措施包括征收出口税,实行出口配额和出口许可证系统。
1月30日晚间,WTO就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一案再次作出裁决:维持去年7月初裁中的核心判罚内容,即确认“中国对钢铁和化工产业原材料实施出口税和出口配额限额违背了国际贸易法则,必须加以改正”。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于该裁决,欧美国家在欢呼雀跃的同时,更直接提出了下一步期望:取消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
美国贸易代表柯克(U.S. TRADE REPRESENTATIVE RON KIRK)1月30日宣布,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APPELLATE BODY)裁定,中国对几种用于钢、铝以及化工产品的重要工业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不符合中国对世贸组织的义务。世贸上诉机构同意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2011年7月的裁定,维护美国提出的申诉,驳回了中国所谓这些出口限制是出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保护的上诉。欧洲联盟和墨西哥也跟美国一道作为共同起诉国提出起诉。根据美国的要求,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将在30天内采纳该机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要求中国使其政策符合世贸组织的义务。
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在原材料出口限制一案中败诉,这一裁决可能使主要商品出口国更难以限制对全球市场的供应.中国商务部在声明中称,对这一决定"深表遗憾",但将遵守裁决,尽管其认为自身行为合法.美国贸易代表柯克表示,这一裁决对美国来说是巨大的胜利,尤其是对制造业者和工人.欧盟贸易执委卡瑞德古特称,该决定将促使中国放弃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今日刊文称,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昨天称,支持之前裁定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政策不合理的决定,欧盟随即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原料的出口限制。
世贸去年7月作出有利美国、欧洲联盟和墨西哥的判决,这3方控告中国大陆,未能遵守加入世贸时的承诺。对于中国大陆上诉,世贸上诉机构说,中国大陆税务及对镁、锌等元素的出口限额措施,必须符合世贸会员国义务。
世界贸易组织于2009年12月21日决定设立一个专家组,调查美国、欧盟和墨西哥三方指控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一案。世贸组织专家组于2011年7月5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出口关税与入世时的承诺不相符,原材料出口限额的设定也不符合WTO规则。2011年8月31日,中方就原材料限制案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上诉,要求推翻专家组报告的部分裁决。
近年来,中国遭遇贸易调查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贸易增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多来,出口增加近5倍;出口快速增加必然伴随更多贸易调查。其二,产品结构:中国出口商品多为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相对更容易冲击到进口国的产业工人,因此更容易引发贸易救济措施。其三,国内产能:从钢材、瓷砖到光伏,遭遇贸易调查的中国产品多为国内产能过剩、不得不加大出口力度的产品。其四,市场经济地位因素:中国虽已入世10年多,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仍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发起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调查。其五,暂时性因素:次贷危机以来,多数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失业率较高,而经济低迷期贸易摩擦加剧难以避免。

 

易发投资 | 首页 |  登录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