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页

新闻热点

中国1年期利率互换刷新逾四年新低 政策宽松预期升温 @ 2024-12-11T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政策 适度宽松
概念:政策宽松 , 中央政治局会议
就国内经济工作举措方面,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宣布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应对经济挑战
      中国共产党12月9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2025年的经济政策等。关于2025年的经济政策指出,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明了扩充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的态度。
连平建议,对货币政策基调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界定。政策制定者应全面梳理、规范货币政策基调体系及相关定义,尤其是“宽松”和“适度宽松”“从紧”和“适度从紧”之间的界限,并说明在不同政策基调下,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工具将发生哪些具体变化,各政策基调进入和退出的触发条件如何细化,货币政策基调与财政政策基调如何搭配等。
相关报道【中国改革】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与挑战【中国改革】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中央政治局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权威专家: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是简单刺激 是政策逻辑的重大调整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的难点央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需持续推进 更注重价格型调控凌华薇对话陆磊:详解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背后的逻辑
摩根士丹利发表研究报告指,认为昨日(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态度转变,由“审慎”转成“适度宽松”,终于与近年的政策行动相符,应可支持市场情绪,而真正政策可能着重于2025年利率改革。
刘英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料将聚焦国内经济发展,提升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刘英进一步分析称,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进行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这也将带来物价的稳定,消费也将得到积极提升。从股市角度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企稳甚至回升。房地产涉及中国经济的众多行业,对于拉动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都具有关键作用。
回溯过往,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主要是出于防止全面通胀的目的。如今,受宏观环境影响,我国消费恢复乏力,金融投资也随之受累。在此情况下,中央政治局终于宣布松绑货币政策。分析人士认为,本次货币政策转向可能不仅限于降准和降息,后续的政策力度可能支撑市场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积极态势。
文章指,稳增长政策强度将显着提升。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被定调为“更加积极”“适度宽松”,这意味着政策力度明显加强。近年来,财政政策多明确为“积极的”,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后面增加“要加力提效”“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等表述,“更加积极”意味着财政扩张力度将加大,赤字率、专项债规模等均有望抬升。货币政策从“稳健的”“转向”“适度宽松”更是备受关注。货币政策上一轮的“适度宽松”定调是在2008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的,2009年和2010年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彼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扩散,全球经济遭遇衰退。时隔10余年再提“适度宽松”,意味着政策面对防范外部不确定性风险的高度重视,货币政策将在降准降息、流动性管理等诸多方面保持强有力和灵活度。
财经慧说丨重大变化!货币政策从稳健→适度宽松
昨天政治局会议提到适度宽松一词,成为市场焦点。上一次我国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还要追溯到 2008年。那么与2008年开启的“适度宽松”周期相比,本次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会更大吗?广开首席产研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本次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程度或将不会超过2008年。
就货币政策而言,据中信证券梳理,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的定调定为“适度宽松”。2011年至2024年期间,货币政策定调均为“稳健”,上一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2009年、2010年。
官媒《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表,本周一(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货币政策的表述引人关注。时隔十多年,货币政策取向再次改为“适度宽松”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将有力提振各方信心,助力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财联社》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明年经济政策的总体定调,意味着中国十余年来在货币政策立场上的首次转变,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上一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 2009 年至 2010 年。
(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2024年12月1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昨天提到,2025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天成为中国各大官媒关注焦点。其中提到,这是中国自2011年以来首度将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2025年预算赤字率可能调高到4%,突破多年设定的3%。有法人同时预测,2025年中国汇市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波动,但不会动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中国经济工作,强调宏观政策要“积极有为”,并明白提出要“稳住房市股市”,且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后,从昨晚到今天,包括新华社、央视、澎湃新闻等各路官媒及多家中国财经媒体,不约而定将焦点放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纷纷采访中国境内学者及法人作解读,提出上述观点。央视“玉渊谭天”报导,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这一转变是中国经济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所致,包括有效需求不足、物价偏低、房地产明显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等压力,加上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在这种内外背景条件下,中共中央遂作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宣示。澎湃新闻报导,东方金
12月10日|中信建投解读12月政治局会议称,① 首提“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框架有望摆脱思维定势,在力度和工具上实现新突破。② 时隔14年再提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迎来重大转向。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表明政策进入新扩张周期,特别是中央财政有望继续加码。③将稳定资产价格作为重要政策目标。资本市场方面,预计将出台更多增量政策,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信心。④股债双牛有望延续。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 网页指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责声明 : 88iv设立此一网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公众人士提供清楚准确的最新资料,但在整理资料及编写程式时或会有无心之失。故88iv特此声明,此一网站所载的资料如有任何不确之处、遗漏或误植错字,并引致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或亏损,88iv概不负责,亦不会作出任何赔偿(不论根据侵权法、合约或其他规定亦然)。此外,88iv并不保证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乃属正确无误及完整无缺,亦不担保可以及时将资料上网及内容适合有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