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中国新能源产业助推全球绿色发展 @ 2024-05-27T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公司 华人 加拿大以国 为由勒令 以国安为由 勒令两 停运
概念: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是“过剩产能”吗?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舆论关切,新华社20日推出第五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权威部门官员、专家同台共话,并连线多位海外业内人士,多维度透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超前的产业布局、持续积累的技术品牌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等,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仅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全球市场份额就超过60%。
去年10月,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声称中国政府为本国电动汽车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导致市场扭曲,这是不折不扣的双标做法。根据《新苏黎世报》报道,瑞士圣加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和欧盟在2023年以来发放补贴分别高达5390亿美元和5710亿美元,远远高于中国,对中国的指责“十分虚伪”。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早,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技术优势。直观来讲,中国锂电池平均生产成本比美欧大约要低约40%,光伏组件制造成本约低50%。这些优势是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塑造的,绝非靠政府补贴形成的。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确实“实力强劲”,也许这才是“产能过剩”叙事的攻击对象。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比较优势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中国企业坚持不懈进行技术研发,对这一前景广阔的领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是通过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塑造的,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助力了其发展。第三,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覆盖完善的供应链、零部件制造、整机配装、售前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此外,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上星期访问瑞典期间答记者问时所提醒我们的,中国所出口的电动汽车一半以上是西方汽车品牌在华生产制造的车型,这意味着外国汽车品牌也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利颇丰。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0多年居全球首位,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在新能源产业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中国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多样的用车环境,也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提供了土壤。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源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积攒的实力。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也在全球领先。中国不仅有众多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敞开大门欢迎国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产能最高的超级工厂及全球主要出口中心。德国大众集团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安徽合肥。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供了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提升了全球竞争力。这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而不是靠所谓“补贴”或不公平竞争形成的。
从产能质量来看,中国新能源优质产能能够助推全球市场向前、向好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根植于超大规模市场、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50%来自中国;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1428万辆,中国市场独占63.5%。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覆盖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充电设施和售后服务等新能源产业各个环节,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找到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当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转化。在这些优势加持下,中国前瞻性、战略性并持之以恒地推动新能源相关行业发展,将其视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一环,企业连续十几年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技术领先,生产效率和产业链集成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可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绝非单纯依靠“补贴”、“扶持”所能实现的。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冲击国际市场。为什么美国要抛出这一论调?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炒作所谓“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输出产能威胁各国产业发展、企业生存和民众就业”背后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中国不存在所谓“不公平竞争”。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得益于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中国市场充分的竞争也让中国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进一步淬炼。中国贸易竞争力绝非依靠政府补贴。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能够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先进技术,并通过其供应链降低物流、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反观美欧,近年来都在加大新能源相关产业补贴力度。美国2022年出台《通胀削减法案》,为消费者购买本土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为光伏制造企业提供投资税抵免和生产制造补贴。自2020年3月至2022年底,欧盟对电池项目的补贴金额高达3.8万亿欧元。在此背景下,一些美西方人士指责中国发放补贴导致产能过剩,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 网页指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责声明 : 88iv设立此一网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公众人士提供清楚准确的最新资料,但在整理资料及编写程式时或会有无心之失。故88iv特此声明,此一网站所载的资料如有任何不确之处、遗漏或误植错字,并引致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或亏损,88iv概不负责,亦不会作出任何赔偿(不论根据侵权法、合约或其他规定亦然)。此外,88iv并不保证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乃属正确无误及完整无缺,亦不担保可以及时将资料上网及内容适合有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