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页

新闻热点

立会审议洪水桥近300亿拨款申请供冷系统花逾32亿元多位议员关注成效- 有线宽频i-CABLE @ 2024-05-11T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洪水桥 发展
概念:厦村发展区 , 洪水桥换地申请发展
泓亮谘询及评估董事总经理张翘楚表示,政府锐意将洪水桥/厦村发展为新界西北最大商业枢纽(CBD3),惟疫情令商用物业需求降低,发展商建议加入住宅元素,情况如启德新发展区,在发展时计划打造为本港第二个商业核心区(CBD2),但早前出售商业地多流标,要将原商业地改为住宅地。他说,启德于疫情时部分用地兴建防疫设施,现又加入简约公屋,令发展区定位变模糊。他认为新发展区规划要作多方面考虑,如商业与住宅发展的交通负荷已截然不同,若加入住宅元素,整体规划亦要调整。
上述要求加插住宅元素、惟现时规划为纯商业用途的大型地皮,邻近洪水桥站,发展面积约10.2公顷,可建总楼面面约90万平方米(近1,000万平方尺)商业楼面。发展商认为商业用地供应过多而缺少住宅用地,将导致“职住不平”。据发展商提出的优化方案,建议加入更多混合用途的元素,将其中40%楼面(约400万平方尺)转为住宅用地,以打造具活力的城市中心。
近年政府加快发展北都,其中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第二期发展用地、首阶段原址换地申请已于上月底截止。有不愿透露身份的本港主要发展商向本报透露,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各大城市写字楼空置率居高不下,本港首季写字楼空置率达17%,坦言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第二期发展,在单一商业规划下未能与时并进,认为纯商业发展规划并不合时宜,商业用地供应过多而缺少住宅用地,使洪水桥市中心在夜晚和周末缺乏活力,认为政府需要避免写字楼供过于求情况。
经济 商业 发展商 洪水桥 新界北 北部都会区 香港贸易发展局 发展局
政府大力推展北部都会区,其中元朗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洪水桥新发展区)定位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全区规划兴建逾2100万方尺的商业楼面。不过,疫后本港经济复苏步伐未如预期,写字楼空置率不跌反升,租金回落,面对此困境,有主要发展商倡3招激活洪水桥新发展区,包括在邻近兴建中的屯马线洪水桥站约10.2 ...
香港近年卖地屡现流标,除市况令发展商出价低外,亦与土地用途与市场胃口相左有关。有香港主要发展商就认为,洪水桥市中心区以纯商业发展的规划不合时宜,疫后改变了人们的办公习惯,写字楼空置率持续高企,纯商业发展的规划恐难引起市场兴趣,建议可参考中央活力区(CSD)概念,在原本高达90万平方米(约1,000万方尺)的纯商业楼面规划中,将其中四成楼面改为住宅或混合用途,预计可提供约8,000伙住宅;并建议允许分阶段提交第二期发展范围用地的换地申请及分阶段补地价,或先集中发展已有基建支持的土地,并延长完成换地基本条款的期限。◆香港文汇报记者 梁悦琴
另一方面,观乎过往的大商业核心区发展模式已渐趋向更多元化发展模式,即混合工作、生活及文娱的中心区。而且,政府已将洪水桥站东边近90万方尺土地,划作包括高密度住宅发展的混合用途,因此,业界建议在维持该大片商业区约1000万方尺楼面密度不变下作弹性分配,当中最多约430万方尺可兴建住宅,粗略提供约8000至1万个住宅单位;余下近600万方尺楼面依然作纯商业发展。如此洪水桥站东西两边便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更多姿多彩的市中心。
发展局常任秘书长(规划及地政)何佩玲:“我们第二期发展都有三万多个(住宅)单位,在站头都有一万多个私人住宅。不要只看那几幅商业用地,我认为应该放阔看,其实它是有兼顾不同需要的完整规划社区。”
政府就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内指定用地接受原址换地申请,第二期发展范围申请截止日期为上周二。发展局常任秘书长何佩玲指,共接获9个申请,其中1个涉及混合商住用途,可以进一步处理,其余8个则未有定论,涉及商业和物流等用地。
踏入后疫情时代,工作及生活模式出现转变,趋向在家工作或混合工作模式,目前本港商厦空置率高企之际,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第二期发展用地首阶段原址换地申请已于上月底截止,涉及约1,180万方尺商业楼面,有本港主要发展商直言换地规模大,纯商业发展的规划并不合时宜,更欠缺发展诱因,建议政府将40%楼面改划为住宅地,估计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供应,以打造中央活力区,以迎合目前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有发展商质疑纯商业发展规划不合时宜。发展局回覆《星岛头条》查询时指,目前新界北部没有具规模现代商业中心,强调发展北部都会区应该放眼未来,不应只着眼当前经济或投资情况。
地政总署早前指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位处“北部都会区”的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全面发展后,料将提供约6.67万伙住宅以容纳约18.39万人,并为各种工商业用途提供合共约6,889万方尺楼面面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
因此主要发展商相信,洪水桥市中心区除了要有商业项目外,亦应加入住宅、文娱设施如博物馆等配套,建议在原本高达90万平方米(约1,000万方尺)的纯商业楼面规划中,将其中四成楼面改为住宅或混合用途,即约400万方尺,以平均每伙500方尺计,可提供8,000伙住宅单位,居住人口约2万人,并加入文化、创意及社区等元素,与附近的文娱枢纽和知识创新区产生最大的协同效应,令该区发展更平衡。而非现时规划主力作商业用途,上班一族放工后便离开此区域,因缺少住宅用地而令洪水桥市中心在晚上和周末缺乏活力。
近年推出的商业地频频流标或以低价批出,政府曾经将3幅启德商业地转作住宅发展,而市建局亦在观塘裕民坊重建引入“垂直城市”概念,拨出4成楼面作住宅发展。
粉岭北后,第二个采用“加强版传统新市镇模式”的新发展区,原址换地适用范围将由私人住宅及商业发展,扩展至包括产业用地及私营社会或福利设施用地。若换地申请人已拥有指定发展用地内九成或以上的私人土地,容许由政府收回余下的少数第三方土地,并批予申请人在新发展区内作统一发展,以促成更多布局完整的换地申请,但换地申请人必须为整块发展用地补足地价,以及按政府要求建造指定的公共设施。
洪水桥纯商业规划欠发展诱因 业界倡增住宅比例 后疫情需与时并进
发展商不满洪水桥站旁地皮纯商业发展 倡加插住宅“否则唔会做”
洪水桥新区倡商业地加住宅发展商提3招 包括改善补价及换地
发展局又指目前新界北部没有具规模的现代商业中心,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将填补此空缺,并发挥对接前海、南山等先进内地城市的独特优势,带动整区经济发展。新发展区亦是未来房屋供应重镇,计及流浮山扩区,提供逾9万个公私营房屋单位。
文汇报报道:劳工处昨宣布,即日起把“工伤雇员复康先导计划”的涵盖行业,由建造业扩展至饮食及酒店业和运输及物流业,以协助更多相关行业的工伤雇员早日康复及重投工作。劳工处预期,计划扩展后,每年参加人数将增至约1,700人。劳工处于2022年9月,推出为期3年的“工伤雇员复康先导计划”,最初只涵盖建造业。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769名建造业工伤雇员参加了先导计划,主要涉及骨折、扭伤及拉伤、挫伤及瘀伤等。星岛日报报道:本港商厦空置率高企之际,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第二期发展用地首阶段原址换地申请已于上月底截止,涉约1,180万方尺商业楼面。有本港主要发展商直言换地规模大,纯商业发展规划并不合时宜,更欠缺发展诱因,建议政府将40%楼面改划为住宅地,估计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供应,以打造中央活力区,迎合目前社会发展趋势。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 网页指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责声明 : 88iv设立此一网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公众人士提供清楚准确的最新资料,但在整理资料及编写程式时或会有无心之失。故88iv特此声明,此一网站所载的资料如有任何不确之处、遗漏或误植错字,并引致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或亏损,88iv概不负责,亦不会作出任何赔偿(不论根据侵权法、合约或其他规定亦然)。此外,88iv并不保证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乃属正确无误及完整无缺,亦不担保可以及时将资料上网及内容适合有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