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页

新闻热点

曾荫权:确保平均每年建1﹒5万公屋单位 @ 2011-10-12T12: 返回 新闻热点
关键词:曾荫权 公屋
概念:
【施政报告】曾荫权:确保平均每年建1﹒5万公屋单位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将确保平均每年兴建15000个公屋单位。他又提到“新居屋计划”,每年推出2500至6000个居屋单位,平均每年5000个。对象为月入低于3万港元首次置业人士,首批单位料可于2014年预售。
工联会又要求特区政府将目前每年约建1.5万个公屋单位,倍增至3.3万个,以减少平均轮候时间至2年以下,并放宽申请公屋的月入及资产门槛,协助收入略高于7,000元的“边缘人士”。王国兴说:“目前累积轮候公屋申请已经超过15万人,平均3年的轮候时间‘唔掂’,无法反映实际困难,工联会认为入住公共房屋平均轮候时间应不超过2年。”
据了解,曾荫权将提出兴建新居屋,每年平均5000个单位。新居屋的申请家庭入息资格将约1.6万至3万元,并会让非公屋资格人士的白表申请人分配比例增加,而订价方面会确立与申请人供楼负担挂鈎的原则,即入息与供楼开支比率不会高于一定水平。
(综合报道)(星岛日报报道)行政长官曾荫权将于后日宣读他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回顾曾荫权过往工作,最令巿民难忘的,是多年来不断派糖、派钱,包括宽免差饷、代缴公屋租金,为综援、生果金、伤残津贴发双粮、注资电费、退税甚至派发六千元等,至今曾荫权政府的纾困措施已逾一千八百亿元。若平均分给七百五十万巿民,即平均每人得到二万四千元。
行政长官曾荫权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曾荫权表示,目前要确保平均每年兴建1.5万公屋单位,正面对两大挑战。首先是香港土地供应紧张,公屋及私人房屋均需要土地。为达到这目标,政府要开发新土地,也需要探讨在不影响环境质素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公共屋的密度和地积比率。第二个挑战,是部分社区人士反对公屋建设,他认为这是不合理及不负责任的,置社会整体利益不顾。
〈汇港通讯〉 行政长官曾荫权宣布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当中房屋政策为城中焦点。曾荫权表示,房委会的公营房屋建设计画,未来五年共有约7.5万个公屋单位落成,亦即平均每年有1.5万个,加上每年收回的单位,预计按现时建屋量,可维持一般轮候册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约三年的目标。
《星岛日报》报道,曾荫权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会聚焦房屋、安老及扶贫三大范畴。为平息市民对楼价飙升,买不到楼的怨愤,房屋政策将是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政府将推出平均每年5000个单位的“新居屋”计划,协助月入1.6万元至3万元的家庭置业,另外亦会宣布优化“置安心”计划改为可租可买,援助月入4万元以下的家庭,从两个层面协助夹心阶层置业。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消息,特首曾荫权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目前本港房屋市场面临六大挑战,包括;保持公屋产量,要确保每年建1.5万公屋单位;私楼价格已超出市民负担范围,政府将介入;土地供应不足,冀未来10年每年平均要每年建5万个单位落成;物业销售手法不当;旧区楼宇老化;旧房现象,旧房除了是楼宇安全问题,亦涉及民生问题,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来取缔。
另一方面,据了解,港府长远期望增加公屋供应,包括研究放宽公屋用地的地积比率,以协助基层市民加快轮候公屋,由平均轮候三年缩短至两年,但构思属初步阶段,未有具体时间表。至于曾荫权去年施政报告力推的“置安心”房屋计划,港府计划进行优化,由目前的“先租后买”,改为“可租可买”。
行政长官曾荫权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表示,目前要确保平均每年兴建1.5万个公屋单位,但本港土地供应紧张,政府要开发新土地,在不影响环境质素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公共屋村的密度和地积比率,加上有部分社区人士反对公屋建设,他认为不合理及不负责任的,置社会整体利益不顾。他指出,住宅供应量相对较少,流动资金充裕及利率长时期处于超低水平,令楼市异常炽热。今年8月整体楼价按年增18%。第二季供款与入息比例...... 请在这里发表您个人看法,发言时请遵守法纪注意文明。

流动版 | 完全版
论坛守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条款 | 私隐条款 | 免责声明 | 网页指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免责声明 : 88iv设立此一网站,旨在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公众人士提供清楚准确的最新资料,但在整理资料及编写程式时或会有无心之失。故88iv特此声明,此一网站所载的资料如有任何不确之处、遗漏或误植错字,并引致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或亏损,88iv概不负责,亦不会作出任何赔偿(不论根据侵权法、合约或其他规定亦然)。此外,88iv并不保证本网站所载的资料乃属正确无误及完整无缺,亦不担保可以及时将资料上网及内容适合有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