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A股焦點》據報美再收緊晶片制造設備出口中國,A場半導體走低- 香港經濟日報- 投資頻道- 即時行情- D220801 @ 2022-08-02T08: Back Hot News
Keyword:晶片 中國 出口 美國 片制造
Concept:限制台積 , 收緊晶片制造設備出口中國
(路透華盛頓1日電)根據4名消息人士指出,美國正考慮限制對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中國晶片制造業者輸出美國晶片制造設備,這是阻止中國半導體產業進步並且保護美國企業措施其中一環。
美國政府這次禁運的重點,是 14 奈米及以下技術的晶片設備,核心目的是配合美國《晶片法案》,在全力發展境內晶片制造之際,阻止中國獲取同樣制程的先進晶片設備,以達到遏止中國晶片與其競爭的目的。
美國駐東京大使易曼紐(RAHM EMANUEL)表示,在盟國尋求確保供應鏈安全與對抗中國下,晶片、電池和能源是美國和日本之間的關鍵合作領域。
倘若此次打擊行動獲得批准,將包括向中國生產先進 NAND 晶片的工廠出口美國晶片制造商設備。專家表示,美國針對中國生產的沒有軍事用途的晶片,首次提出出口管制請求,也透露美國對國安層面上升至更廣泛的觀點。
然而,由於美國國會即將在八月進入休會期,上周參眾議院已火速通過《美國晶片法案》,該法案全名為「晶片和科學法案」,正式進入最後程序,總統簽署後即正式生效;該法案草案不僅涵蓋晶圓制造研發與建廠補助、稅務優惠補貼等,同時也提出附加限制條款,擬針對獲美國國家補貼的公司,限制獲補助期間不得在中國投資28NM以下制程技術,以確保該法案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保護。
據彭博社報導,長江存儲正在與蘋果公司談判,向這家美國頂級智能手機制造商提供閃存芯片。此前,該公司已經因涉嫌向中國電信公司華為出售芯片,違反了美國出口管制,正受到美國商務部的調查。
防堵手段包含晶片法案提到的十年內不准到中國蓋新廠。2020年底,美國禁止企業向中國出售可用於制造10奈米或更先進制程設備。此外,台灣法規限制台積電在中國大陸至多只能生產14奈米晶片。
報道認為,美國正日益擴大遏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行業。而在中國大陸做生意的韓國半導體公司所面臨的壓力根本不是什麼好事。另外,沒有美國、韓國和日本的存儲晶片,中國大陸就無法生產其IT產品。為此,韓國需要在內存和非內存晶片技術方面遠遠領先於中國大陸。而加入聯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途逕,韓國政府在做出決定時必須牢記這一點。
《晶片法案》的通過與否,對美國和中國在科技產業的角力有極大影響。中國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從二○一八年至今,中國每年對外進口半導體零件產品超過三二○○億美元。幾乎每一家美國半導體廠商都和中國積極做生意,中國政府以市場為誘餌,積極游說美國半導體廠商輸出高階技術到中國。最近幾年美中關系惡化,即使限制高科技到中國的潛規則,全球半導體公司還是向中國市場靠攏,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加強監管。以目前正在國會進行表決的《晶片法案》內容,凡是拿到美國政府補貼,十年內不能到中國或是與美國不友好的國家去投資,並限制先進制程的投資,擺明沖著中國而來。現在最需要半導體先進制程的國家就是中國,但十六奈米以下技術禁止出口到中國,讓很多高階半導體材料、設備公司的相關制程目前都無法出口到中國。
為了防堵中國晶片制造崛起,美國參議院通過《晶片法案》,計畫透過立法補貼的方式,鼓勵美國半導體業者回美設廠。「美國因國安問題,企圖打破全球化發展,但產業分工已成大趨勢。」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以英特爾市值被超微(AMD)超車為例,強調讓半導體制造移回美國本土,不僅相對沒效率,競爭力也不足。
黃大衛認為,這說明過去幾年,美國政府從限制華為晶片、擴大到對各種軍工企業的出口管制措施,並沒有起到抑制作用,「中國晶片在美國和歐盟的制裁下,加速其晶片自主生產,同時利用全球汽車晶片、家用電器、微控制器等晶片的短缺,中國就堂而皇之地擴增設備。」
鄧啟志分析,最近美國的確加強了在晶片領域對中國的限制,指「所謂的卡脖子,這是真的」,但他強調,中國晶片股股價期內仍然靠穩,因為市場正聚焦於國產替代的邏輯,而他亦相信,中國晶片公司可以找到合適的市場定位,「中國內地的晶片公司未來幾年要生產高端晶片的技術障礙的確很高,例如最新智能手機所用的往往是7納米或更微型的晶片,中國內地暫時未有能力生產,但汽車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需要的晶片毋須這麼高端,所以你見到即使去年全球晶片短缺影響歐美汽車制造的時候,但中國內地汽車制造所受的影響相對小。中國內地的晶片公司在未來幾年可望繼續生產很多相對不高端的晶片去滿足其他產品的需求,由此擴張產能及開拓市場」。
日前,根據韓聯社報道,美國邀請韓國加入由其主導、由美日韓台四方組成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以求應對在半導體行業中來自中國的競爭和潛在供應鏈中斷問題。另一邊廂,美國參議院上周三批准了一項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以促進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同樣「劍指」中國。
過去兩年因疫情造成的晶片供應鏈斷鏈,及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升溫,全球各區域經濟體提高對區域生產與供應鏈自主性的關注,TRENDFORCE表示,美國火速通過晶片法案,加碼對中限制將導致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由於目前僅台積電(2330)、三星同時在美國、中國大陸投資,針對美國晶片法案將如何限制兩家業者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值得持續關注。
設備禁令成為在中擴產活動之最大變數,過去川普政府曾透過《瓦聖納協議》要求荷蘭停止出口機台至中國,提高設備對中出口的難度,在此背景下,由於中芯國際已於近期成功量產7NM制程產品,TRENDFORCE認為,美國恐因此再度依循該協議進行游說,擴大限制范疇至DUV ARF IMMERSION機台,加深對中限制。若該游說成功,不僅影響中國往7NM(含)以下先進制程研發推進的可能性,由於ARF IMMERSION機台同時也是40/28NM擴產關鍵機台,恐怕也將對目前中國半導體擴產主力制程40NM及28NM擴產活動造成極大影響。
美國參眾議院順利通過《美國晶片法案》強化在美國本土設廠的半導體補貼的同時,將限制獲補助廠商在中國投資,加上美國擬擴大對中國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研調機構集邦科技認為,未來三年美國將持續強化先進制程技術,而中國將鎖定成熟制程晶圓產能擴產。
CHIPS ACT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涉及美國國家安全,另一個則是推動美國的經濟安全與機會。而白宮為了爭取美國參議院對該法案的支持,前一晚由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多個產業領袖展開了對談,其中,專門打造軍用飛機的LOCKHEED MARTIN公司執行長JAMES TAICLET即表示,其實目前該公司要取得制造所需的半導體並不難,但因為大多數的半導體制造都位於中國與台灣,若是中國決定停產或是禁止台灣出口與制造晶片,即會對美國帶來嚴重的經濟問題,甚至是國家安全問題。
美國先前禁止出口先進設備讓中國半導體發展止步於7奈米,恐怕也將對目前中國半導體擴產40奈米及28奈米主力制程造成極大影響,最近火速通過的《晶片法》加碼對中限制,再導致地緣政治風險升溫。
企業之所以把晶片生產從美國移往亞洲,主要是成本考慮。數據指在美國設立一間晶片廠的成本近200億美元,但在歐亞設廠便宜25%至50%。北京在2020年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對本土晶片業的研發投資達1.4萬億美元,而美國這次《晶片法案》僅2800億美元。歐洲國家、日本、印度、韓國均有類似補貼。

 

88iv | Home |  Login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