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網絡信用卡即將面世騰訊阿里找了同個「小伙伴」 @ 2014-03-12T17: Back Hot News
Keyword:信用卡 騰訊 阿里 中信銀行
Concept:阿里支付寶 , 首張網絡信用卡中信銀行
報道引述騰訊表示,網絡信用卡現已進入內部測試階段,將會短期內向用戶推出。網絡信用卡會特別注明「微信信用卡」字樣,信用卡將會與微信支付連結起來,用戶無論在網上消費或出外購物時,均可以透過微信支付,用中信銀行的網絡信用卡付款。
3月11日,騰訊和支付寶雙雙宣布,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信用卡,分別首批將發放100萬張。騰訊的微信信用卡目前產品已進入內測階段,將很快向用戶推出。支付寶則明確,網絡信用卡將在下周率先在支付寶錢包內亮相。
事件:據經濟觀察網報道,騰訊、中信銀行和眾安保險將聯合發行網絡信用卡。微信信用卡的最高授信額度為5000 元,最低額度為50元,首批公測用戶為50 萬,後逐步面向所有微信用戶,初期限量發行100 萬張。另外,《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支付寶將聯合中信銀行推出網絡虛擬信用卡,將於下周在支付寶錢包上線。首批發行大致100 萬張,授信額度200 元起。
而幾乎同時,騰訊方面宣布,將與中信銀行聯合推出首張微信信用卡,首批也將發放100萬張。而微信信用卡將不僅可以在手機上使用微信支付,還可以線下在中信、微信指定的特約商戶進行掃碼支付。騰訊還表示,該信用卡將首次在信用卡領域引入保險模式,引入中國人保、眾安保險作為合作方,以降低客戶信用風險及銀行資產風險。
《中國證券報》報道 , 阿里巴巴及騰訊 (00700)與中信銀行(00998)合作 , 分別推出虛擬信用卡 , 首批將分別發放100萬張 , 是繼京東商城後, 第二及第三間推出虛擬信用卡的企業 , 有利互聯網支付發展 . 其中阿里巴巴將於下周推出支付寶的虛擬信用卡 , 而騰訊就表示進入測試階段 .
對於阿里、騰訊分別推出的網絡信用卡和微信信用卡有什麼區別嗎?記者昨日采訪中信銀行信用卡團隊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兩個產品本質一樣,都是沒有實物卡的虛擬信用卡,且發卡方均為中信銀行。雖然目前阿里、騰訊已「劇透」了虛擬信用卡的詳細信息,但上述負責人表示,有關虛擬信用卡的具體形態及信息仍要召開發布會公布。
11日,記者從支付寶方面獲悉,其聯合中信銀行推出的網絡信用卡將在下周亮相,首批發行100萬張,可用於所有在線消費。而同日晚間,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也宣布聯合騰訊公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中信銀行微信信用卡。中信銀行稱,微信信用卡即將登陸騰訊微信平台,首批公測用戶為50萬,後續將分階段、分批次逐步放開,最終面向所有微信用戶開放申請與使用。
阿里和騰訊戰火燒到了信用卡業務。昨天,支付寶和騰訊都宣布了同一項業務,雙方均聯合中信銀行打造國內首張網絡信用卡,支付寶方面稱將在下周率先在支付寶錢包內亮相,騰訊正在內測,很快推出。
無獨有偶,騰訊方面也確認將聯合中信銀行、眾安在線推出「微信信用卡」。記者了解到,屆時消費者進入微信「我的銀行卡」專區,即可見到申請入口,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真實資料後,經騰訊和中信的大數據核查後,中信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審批結果實時知曉。據悉,「微信信用卡」的額度分為三個檔次:50元、200元和1000-5000元。審批通過後將自動開通,消費者綁定後,可以支持微信支付的各種線上線下購物場景,也可通過微信查詢賬單、便捷還款。如果消費者在申請了「虛擬信用卡」後,指定需要實體卡,也可以通過申請獲得。據銀行人士計算,若以「虛擬信用卡」代替實體卡,互聯網渠道對於銀行自身發卡成本的節省也極為可觀。傳統模式下,銀行發行信用卡的單張成本大約在80-100元,若借助網絡渠道,僅中信銀行的這100萬張「網絡信用卡」就可省近億元成本。
除了支付寶外,騰訊聯合中信銀行、眾安在線財產保險推出的微信信用卡也即將登陸微信平台。據了解,微信信用卡將主要通過微信平台在線申請,最高授信額度為5000元。審批通過後,用戶在線獲得一張網絡數字信用卡,自動開卡並綁定微信支付,可支持微信支付的各種線上、線下購物場景。眾安保險則為中信微信信用卡提供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下的信用保險,還將根據業務發展不斷提出風險防范優化措施,保障客戶信用風險及銀行信貸資金安全。
從兩家網絡信用卡的進程來看,阿里領先騰訊一步。阿里和中信銀行合作的網絡信用卡將於下周在支付寶錢包上線,但騰訊和中信銀行合作的網絡信用卡還在內部測試之中,上線日程待定。

 

88iv | Home |  Login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