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新界西堆填區非滲濾污水滲漏 @ 2013-08-29T21: Back Hot News
Keyword:污水 堆填區
Concept:打鼓嶺堆填區污水滲漏
核心提示:擴建堆填區事議早前在社會掀起極大反響,當時更有北區居民投訴區內河道水質轉差,懷疑區內的新界東北堆填區出現滲漏污水問題,但環保署堅稱堆填區的防漏和密封設施達世界級標准。言猶在耳,當局昨日公布新界東北堆填區於上月底發生污水滲漏,這是本港首宗堆填區污水滲漏事件,污水污染了鄰近的缸河,但環保署在事發後足足一個月才公布事件。在堆填區附近居住的村民擔心污水會影響農作物。立法會議員批評環保署沒有即時公布滲漏問題,情況不能接受。
環保署助理署長王德威拒絕評論遲至事發一個月後才公布,並拒絕回應是否污水超標才公布事件。他指一般堆填區的污水會經系統收集,運到堆填區內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再排入公共污水系統。但每到雨季排水量大增時,污水處理設施無法負荷新增的排水,便要動用臨時儲水池暫儲污水。
堆填區每日處理近三千噸固體垃圾,當中污水會排入污水池。上月27號污水池開始滲漏,環保署無回應為何事發一個月後才公布。
記錄顯示這次是香港首宗堆填區滲濾污水滲漏事件。環保署已全面檢查新界東北堆填區其他的滲濾污水儲存池,以及其余兩個堆填區(即新界西堆填區及新界東南堆填區)的相關設施,確認它們運作正常。
    堆填區污染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更是擴建堆填區能否「落實」的關鍵。環保署昨日主動公布打鼓嶺堆填區污水滲漏事件及采取的補救措施。環保署助理署長王德威表示,打鼓嶺堆填區內現有7個臨時滲濾污水儲存池,在雨季時收集未能及時處理的污水。其中一個在今年3、4月才開始使用的儲存池,在上月27日出現滲漏,署方翌日收到承辦商報告,隨即展開補救措施及監察水質。
打鼓嶺堆填區的滲濾污水儲存池滲漏,導致滲濾污水溢滿至缸窰河。環保署表示,承辦商正進行緊急維修,並調配更多水車將滲濾污水送往石湖墟污水處理廠。渠務署亦已把排污泵水系統運作至最大處理量。環保署表示,執法人員於7月28日接獲報告,指新界東北堆填區其中一個滲濾污水儲存池於7月27日滲漏,但水質樣本結果顯示,污染水平雖然比正常情況為高,但仍在法定水平之內。其後於上周5收到政府化驗所的分析報告,資料顯示於8月7日采集的樣本超出法定要求,為此署方正考慮采取法律行動。環保署表示,會一直密切監察情況,包括監察承辦商進行緊急措施。政府將加快進行工務工程以加強該區的污水處理量,以減低新界東北堆填區儲存滲濾污水的需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繼盛)雖然環保署稱今次事故是香港首宗堆填區滲濾污水滲漏事件,但早前已有打鼓嶺堆填區附近的村民聲稱村內河流疑受堆填區流出污水污染,但遭環保署人員否認。環保署於今年6月時曾經表示,打鼓嶺堆填區采用安全密封式設計,設有多層合成防滲漏墊層,把堆填區范圍內產生的滲濾污水封存,防止滲濾污水由堆填范圍排放至周圍環境。
新界東北堆填區6月底早被投訴污水滲漏,一直否認的環保署昨終承認污水已流入河,有毒污水或被居民用作種菜食用,並經深圳河流入內地以至米埔,但署方知情不報一個月。有議員指事涉公眾安全,斥環保署做...
繼環保署公布打鼓嶺堆填區一個儲存污水池滲漏,有市民投訴,屯門堆填區亦有滲漏污水。有元朗下白泥村民懷疑打鼓嶺堆填區滲漏並非第一宗,指去年7月已經向環保署投訴,後海灣有大量海產死亡,懷疑與屯門堆填區滲漏有關。環保署助理署長王德威證實,曾經打算檢控承辦商,但後來因為證據不足,最終未能提出檢控。
本港首次發生堆填區污水滲漏問題,環保署上月28日接獲承辦商通知,新界東北打鼓嶺堆填區內,一個使用不足半年的臨時污水儲存池破損,污水混合雨水流入附近通往深圳河的「缸窯河」。環保署已采取補救行動,但拒絕交代為何事後一個月才公布事件。
【打鼓嶺堆填區污水池滲漏】新界東北堆填區一個臨時儲存污水的水池破損,污水漏入人工明渠缸窯河。環保署強調對食水及環境無影響,又指考慮檢控承辦商。
位於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一個臨時滲濾污水儲水池出現滲漏,環保署助理署長王德威表示,該署正緊急維修水池,料本周內完成修補工程重新使用,又指目前已再無滲漏。
【明報專訊】當局早前承諾修訂法例,規定密封垃圾車才可進入堆填區,並斥資1000萬元資助業界改裝垃圾車,環保署月中首推「先導計劃」,為50架垃圾車加裝車尾金屬遮擋板及改裝車尾污水收集箱,減少污水滴漏及氣味滋擾,預料10月完成改裝,余下的垃圾車將於立法會批准撥款,將會在明年初全面推行。

 

88iv | Home |  Login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