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安倍拼經濟__要讓民間活力爆發 @ 2013-06-05T20: Back Hot News
Keyword:安倍 經濟
Concept:150萬日圓 , 日本安倍經濟
安倍經濟改革 股民唔多BUY?
安倍經濟學推出至今,日本股市與匯市皆熱烈反映,直至五月二十三日那天單日大跌一千一百點起,接連出現劇烈震蕩,安倍經濟學的憧憬被突然撞擊,改革的真功夫才剛要見真章。
三井住友信托銀行分析員AYAKO SERA指,推出的措施太輕微,雖然方向正確,但措施都是長期的,進度將會太緩慢,故將會減少對「安倍經濟學」的期望。
為了振興經濟,「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擬射向結構改革,是否可起作用?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認為,任何的結構改革並非1或2年就可以看見成效,時間必須拉很長。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指出,將會對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有所助益,可達到3%,並且終結通貨緊縮。
安倍將於今天就其「安倍經濟學」經濟復蘇大計的「第三枝箭」發表演說,預料他會在演說中概述經濟特區計畫,而整項經濟特區計畫料會在下周五獲內閣通過。
東京成蹊大學(SEIKEI UNIVERSITY)經濟和國際金融學教授永野護(MAMORU NAGANO)提到安倍晉三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以及松綁法規時表示:「獎金增加代表雷曼事件帶來漫長、苦澀的冬季已經結束了,都要拜安倍經濟學之賜。」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訂今天在國會演說,公布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今天日本股市日經225指數早盤開高走低,愈近午盤震盤向上,一度上漲逾百點,來到13711.42點,在亞洲股市里漲勢最強,隨後出現急殺,下午以後,一度出現下跌達300多點景象。台股收盤則小跌9.31點,韓國股市則下跌近1%,陸股及港股也呈下跌表現,港股下跌近200點,跌幅0.8%以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見圖)今日將公布振興經濟藍圖,據傳內容包括在全國各地設立「經濟特區」,透過全方位監管改革及稅務優惠,務求改善日本營商環境,吸引外資。分析形容,這些結構性改革將是「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當中最重要一箭。
今年初,他就和「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到對談日本安倍經濟學,也很熱心的將他與大前研一對談內容,分享給工商業界。
前日本央行官員、現任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 駐東京首席經濟學家 JUNKO NISHIOKA 指出,「安倍經濟學」的效應正一點一滴浮現,而薪酬──尤其是津貼──很可能處於漲勢,因企業獲利持續復蘇。薪資改善,也可望支持消費力。
日本今年首季經濟增長達3.5%,表現理想,但企業投資連續5季下跌,分析師指出,這顯示日本企業仍對「安倍經濟學」能否長期運行感到疑慮,而衡量「安倍經濟特區」成敗的關鍵因素正是它能否真正吸引企業增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華爾街日報》指出,安倍政府一項首要任務是削減企業稅務,現時日本企業利得稅率最高達35.64%,遠高於香港的16.5%及新加坡的17.0%。
    自從推出以來,「安倍經濟學」一直褒貶不一,充滿爭議。中國的學者持負面意見的偏多,質疑者認為安倍經濟學不僅「無用」、甚至是「絕望」的表現,而且最終可能將日本「引向災難」,同時日元貶值也加劇了「貨幣戰爭」,對人對己都未見有利;不過,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在內的贊成者則認為,安倍經濟學中積極的貨幣寬松和財政刺激倡議正是日本所需要的,並主張美國效仿。
安倍演講中提到:「監管規制改革,是成長策略的最優先事項。」將大肆開放電力、醫療、基礎建設等公共事業,希望藉此帶動民間企業活躍發展,並稱:「私營企業的活力,才是『安倍經濟』的驅動引擎。」
黃蔭基表示,安倍經濟學的三箭是同時發出的,從日本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達到3.5%,較去年第四季1.0%,大幅度增長,同時也較美國今年第一季的2.4%和歐元區-0.2%佳,顯見安倍經濟學已奏效。
安倍3日稱,在5日推出的「安倍經濟成長戰略」中,有以「民間活力爆發」為主題的放寬政策限制的意向,包括「建立經濟戰略特區」,在指定區域內將采取「大膽的」政策放寬和「優惠的」稅收政策,但他並未詳細闡述內容。安倍5日要宣布「經濟復興計劃」,這被視為「安倍經濟政策」的「第三支箭」,建立民間經濟特區是「第三支箭」的主要內容。「三支箭」分別是:日元貶值為中心的金融政策、擴大公共支出的財政政策、振興民間投資增長。
反觀法國本年首季經濟陷入衰退,當地失業率高企,故此歐洲愈來愈對安倍經濟學感興趣,經濟緊縮政策的批評者更認為,安倍經濟學是振興歐洲經濟的另一方法。

 

88iv | Home |  Login
Mobile | Full
Forum rule | About Us | Contact Info | Terms & Conditions | Privacy Statment | Disclaimer
Copyright (C) 2025
Suntek Computer System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